我虽然经常说出名要趁早,但作为历史人物,在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生得早,成为后世的标杆,或许也就不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了吧。
比如形容武将厉害,魏晋时期就流行一个词叫 “关张之勇”,而说到贤臣良相,那就必须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最典型的就是司马懿了,成为了之后一个堪比魔咒的存在,谁碰谁完蛋。檀道济、长孙无忌、武三思、李善长都被人用司马懿形容过,然后下场是一个比一个惨。就是大唐军神李靖老了带不动兵了,都被李世民一句 “勉之,惜司马仲达非不老病进,能自强立勋卫士” 给吓得从床上一蹦三尺高。
这就是我经常说到的三国这个时期的神奇之处。在整个封建王朝史上,之前的西汉、东汉虽然很强,但也非常平淡。可能是因为早期史料的缺失,许多书籍的亡佚,使得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民间故事、八卦新闻能够流传下来。而三国这个承前启后、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因为紧接着文学领域井喷式发展的魏晋南北朝的各种渲染,使得这一阶段发生的许多事儿就成为了后人心目中的样板。感觉什么东西都能在这儿找到祖师爷。
然而相较于之后几朝的那些著名夺嫡惨案,想想李世民是怎么对自己哥哥弟弟的,赵光义是怎么对那几个侄子的,窝阔台是怎么对拖雷的,朱棣是怎么对朱允炆的,以及雍正那边阿其那、塞思黑的名场面,曹丕却并没有太过为难曹植,该封王的封王,还曾经去封地看望过。甚至曹丕去世后,曹植还活蹦乱跳了六年才去世。你可以说曹丕闲置了自己聪明的弟弟,不给他任何发挥的余地,但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历朝历代的天子对于自己的亲戚不都是这么做的吗?曹丕到底错在哪儿了,被后人那么埋汰?
以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
我觉得并不是。虽然曹丕和曹植在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斗得很凶iphone三国群英传单机游戏,并且在曹丕继位进而篡汉之后,两人的关系也不怎么好,甚至曹植还在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时候,通过大哭的方式来恶心他哥。
那为什么《世说新语》里面那么多小段子就如此深入人心,还在一千多年后被认为是正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儿呢?难道就是因为曹丕对曹植非常尖酸刻薄,引起后人的怜悯,从而渐渐被当真了吗?
它的出现是在三国之后2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名为刘义庆的人在写《世说新语・文学》的时候编出来的。原文很短,只有六十多个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中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是不是除了这首诗多了两句话,其他就跟我们现在的版本差不多了呢?
打赢了活,打不赢死。然而曹丕却让自己的诗人弟弟去写一首诗,这是什么逻辑?还让他走七步那么长时间,以曹植的水平,怕是能写出好几首来。这就好比有人对勒布朗・詹姆斯说:“来,你扣个篮,扣不进我就杀了你。” 估计老詹听了以后,都会觉得这出题人脑子多少有点问题。所以历史上压根就没有七步成诗这个故事。
曹植也确实厉害,很快就写完了,从而体现出曹丕的阴险狭隘和曹植的聪明才智。短暂回顾完这个故事,如果你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此时是否发现了问题呢?曹植是著名诗人,当世第一才子,而曹丕也是文学家,他并非文盲,对于弟弟的才华应该有非常准确的判断。若曹丕要为难曹植,故意给他设置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难道不应该让曹植去跟许褚打一架吗?
说到这儿,容我先卖个关子。暂且不论这个误传真正的出处是源于哪本文学作品,我们先来盘一盘逻辑,看看这个典故是有多么不合理。故事中,曹丕继位后,对曾经的竞争对手弟弟曹植心怀怨恨,便把他叫来故意为难,让他七步之内写一首诗。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七步诗》还能是假的?的确,也正因这个桥段是演绎中最隐蔽的虚构,所以即使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像草船借箭、杨修之死之类的课文都会注明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而六年级小学课本里的《七步诗》却赫然写着作者为“魏 曹植”。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三国演义》中最不为人知的虚构呢?那就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传唱度可与 “鹅鹅鹅”“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 并列的《七步诗》,以及与之匹配的典故 “七步成诗”。
在谈及《三国演义》中不为人知的虚构内容时,大家或许会想到那些烂大街的说法,比如桃园三结义并不存在,华雄是孙坚所斩而非关羽,草船借箭实为孙权的手笔,以及没有五虎上将只有魏国五子良将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大家应该已经非常了解了。
三国演义目录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后人有诗赞曰:“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尚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操军追之不及,尽获遗下之物。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操用其计,使大小三军,四远扬言。绍军闻此信,来寨中报说:“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去也。”绍大惊,急遣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连夜起行。
却说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邰、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许攸又劝曹操作速进兵;张邰、高览请为先锋;操从之。即令张邰、高览领兵往劫绍寨。当夜三更时分,出军三路劫寨。混战到明,各自收兵,绍军折其大半。
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惇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开营门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于地。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邰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行至阳武,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
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
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
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亨高寿,众皆不及也。”
且说袁绍见玄德不回,大怒,欲起兵伐之。郭图曰:“刘备不足虑。曹操乃劲敌也,不可不除。刘表虽据荆州,不足为强。江东孙伯符威镇三江,地连六郡,谋臣武士极多,可使人结之,共攻曹操。”绍从其言,即修书遣陈震为使,来会孙策。正是:只因河北英雄去,引出江东豪杰来。未知其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关公与孙乾只带二十余骑投河北来,将至界首,乾曰:“将军未可轻入,只在此间暂歇。待某先入见皇叔,别作商议。”关公依言,先打发孙乾去了,遥望前村有一所庄院,便与从人到彼投宿。庄内一老翁携杖而出,与关公施礼。公具以实告。老翁曰:“某亦姓关,名定。久闻大名,幸得瞻谒。”遂命二子出见,款留关公,并从人俱留于庄内。
正说间,忽城中军士来报:“城南门外有十数骑来的甚紧,不知是甚人。”张飞心中疑虑,便转出南门看时,果见十数骑轻弓短箭而来。见了张飞,滚鞍下马。视之,乃糜竺、糜芳也。飞亦下马相见。竺曰:“自徐州失散,我兄弟二人逃难回乡。使人远近打听,知云长降了曹操,主公在于河北;又闻简雍亦投河北去了。只不知将军在此。昨于路上遇见一伙客人,说有一姓张的将军,如此模样,今据古城。我兄弟度量必是将军,故来寻访。幸得相见!”飞曰:“云长兄与孙乾送二嫂方到,已知哥哥下落。”二糜大喜,同来见关公,并参见二夫人。飞遂迎请二嫂入城。至衙中坐定,二夫人诉说关公历过之事,张飞方才大哭,参拜云长。二糜亦俱伤感。张飞亦自诉别后之事,一面设宴贺喜。
周仓跟着关公,往汝南进发。行了数日,遥见一座山城。公问土人:“此何处也?”土人曰:“此名古城。数月前有一将军,姓张,名飞,引数十骑到此,将县官逐去,占住古城epic网页端游戏库在哪,招军买马,积草屯粮。今聚有三五千人马,四远无人敢敌。”关公喜曰:“吾弟自徐州失散,一向不知下落,谁想却在此!”乃令孙乾先入城通报,教来迎接二嫂。
公谓元绍曰:“汝不识吾面,何以知吾名?”元绍曰:“离此二十里有一卧牛山。山上有一关西人,姓周,名仓,两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虬髯,形容甚伟;原在黄巾张宝部下为将,张宝死,啸聚山林。他多曾与某说将军盛名,恨无门路相见。”关公曰:“绿林中非豪杰托足之处。公等今后可各去邪归正,勿自陷其身。”元绍拜谢。
至更深,郭常辞出。关公与孙乾方欲就寝,忽闻后院马嘶人叫。关公急唤从人,却都不应,乃与孙乾提剑往视之。只见郭常之子倒在地上叫唤,从人正与庄客厮打。公问其故。从人曰:“此人来盗赤兔马,被马踢倒。我等闻叫唤之声,起来巡看,庄客们反来厮闹。”公怒曰:“鼠贼焉敢盗吾马!”恰待发作,郭常奔至告曰:“不肖子为此歹事,罪合万死!奈老妻最怜爱此子,乞将军仁慈宽恕!”关公曰:“此子果然不肖,适才老翁所言,真知子莫若父也。我看翁面,且姑恕之。”遂分付从人看好了马,喝散庄客,与孙乾回草堂歇息。
关公赶上车仗,与孙乾说知此事。二人并马而行。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遥望山冈边有一所庄院,关公引着车仗,到彼借宿。庄内一老人出迎。关公具言来意。老人曰:“某姓郭,名常,世居于此。久闻大名,幸得瞻拜。”遂宰羊置酒相待,请二夫人于后堂暂歇。郭常陪关公、孙乾于草堂饮酒。一边烘焙行李,一边喂养马匹。至黄昏时候,忽见一少年,引数人入庄,径上草堂。郭常唤曰:“吾儿来拜将军。”因谓关公曰:“此愚男也。”关公问何来。常曰:“射猎方回。”少年见过关公,即下堂去了。常流泪言曰:“老夫耕读传家,止生此子,不务本业,惟以游猎为事。是家门不幸也!”关公曰:“方今乱世,若武艺精熟,亦可以取功名,何云不幸?”常曰:“他若肯习武艺,便是有志之人。今专务游荡,无所不为:老夫所以忧耳!”关公亦为叹息。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
专题: 拍三国演义小说 着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书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梗是什么
下一篇竖版三国演义小说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