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来源于哪里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这部小说主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故事。《三国演义》虽然基于历史事实,但其中也融入了大量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与创作,因此它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史记载,如《三国志》等;二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戏曲表演中的三国故事。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时,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口头文学和戏剧情节,经过艺术加工和再创造,最终形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专业研究者和三国迷重视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尤其是强调,毛本比嘉靖本更加尊刘贬曹。但在更大的视野下观察,毋宁说毛本的基本立场和嘉靖本是一致的,就是要把《三国演义》改得看起来更像是历史。并且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它做得确实比嘉靖本更到位,所以后来它就成了影响最大的版本。今天在书店里买到的《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是以毛本为底本的。

但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版本。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过的《三国演义》,这个版本,一般被称为毛本或者毛评本,因为父子俩给《三国演义》写了大量评语,全书开始的地方有总评,每一回前面有回评,正文之间还有夹评。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三国单机游戏华为手环,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三国演义小说来源于哪里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三国演义》为何诞生于淮安?看罗贯中的传奇人生

此外,淮安的现代著名作家,无论是数量,还是知名度,放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的。比如写《红日》的吴强,《亮剑》的都梁,《北上》的徐则臣,《灵与肉》的张贤亮,淮安女儿张纯如,著名编剧朱苏进,著名散文家袁鹰,等等。这些都进一步奠定了淮安中国文学重镇的地位。

淮安为什么能和元明清小说戏剧产生如此强的粘性呢?当然和淮安的运河之都地位有关。运河促进淮安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千帆竞渡的运河,人声鼎沸的码头,鱼龙混杂的古镇,伴旅店孤舟入眠,助酒楼茶肆雅兴,无一处不呼唤着轻松休闲小说、戏剧的出现。如同今天的文艺作品多以“北上广深”为故事发生地才能畅销,古时亦然,作者为了畅销,在构思作品时会自然加入“淮安元素”,同时作者也只有在像当时淮安这样大城市的生活阅历,才能洞悉市民的需求,写出应时代所需的作品,这也是为何淮安能走出吴承恩、刘鹗这样的小说大家的原因。

除此以外,淮安与中国小说、戏剧的深厚渊源却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淮安诞生了很多小说大家,除吴承恩,施耐庵和罗贯中外,还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写《剪灯新话》的瞿佑、《平妖传》的沈会极(沈坤孙子)、《笔生花》的邱心如、《金壶七墨》的黄钧宰、《老残游记》的刘鹗等。另一方面,古往今来很多广为人知的小说、戏剧一直稳定而持续地输出淮安元素。如《牡丹亭》中男一号柳梦梅说道:“一路行来,且喜看插天高的淮城,城下一带清长淮水”,然后他夜宿漂母祠。

罗、王在福建有缘相识,施耐庵门生罗贯中和王道生谈了他先生生平,才有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的文字:“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书……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垂髫……先生之著作,有《志余》……《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编,必与门人校对。”从中我们不仅了解施耐庵生平、与罗贯中关系,而且知道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还说:“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枢南去,与余流连四月。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有关资料记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施耐庵的长孙文昱,在王肇庆孙子王寿轩的帮助下,把施耐庵的墓迁到白驹场西,并请王道生写了墓志铭。”(《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也就是说,王道生在福建有缘结识罗贯中后,并没有写《施耐庵墓志》,而是在施耐庵去世后,王道生又和施耐庵孙子述元认识结缘,才将与罗贯中结缘时听来的有关施耐庵生平写成《施耐庵墓志》。

三国的历史背景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时期——三国时期。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220年至280年之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战斗和政治斗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历史背景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宋代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勾栏瓦舍都是自己印书,去听完书,可以顺手买一本。有一部书一直流传至今,叫《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叫《三国志平话》),”相“就是图画的意思,这种书,上半截为图画,下半截为文字,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这本《三国志平话》已经初具规模,却还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学作品。

到了宋代,城市里出现一种叫勾栏瓦舍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戏院或书场。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录了许多说书艺人:“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其中的“说三分”,就是专门的说三国故事的评书。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三国演义》的前言中介绍时说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手游泰拉瑞亚盒子下载,而且是由文言小说过渡到白话小说、短篇平话小说过渡到长篇章回小说的桥梁《三国演义》还开辟了一条熔历史与民间传说于一炉、集民间艺人与文人智慧于一体、内容则亦实亦虚的创作道路,成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乃至神魔小说效法”。还说“演义”就是将史实敷衍为长篇章回小说或故事。《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其所写人名(包括字号)、地名、官名大多为纪实,但也有虚构者,所谓有“七实三虚”的说法。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五丈原镶星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是三国归晋

“……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贵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鸟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其实,人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没有欺骗读者,罗贯中明说了:《三国演义》是“演义”。什么叫“演义”?“演义”,就是以史书为依据,展开想象,加以推演,以使历史故事更为生动,所以叫“演义”,或者简单粗暴地说,“演义”其实就是“历史小说”的意思。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吕布就是吴三桂,三国演义产生于吴三桂死后!

是夜二更时分,布提刀径入丁原帐中。原正秉烛观书,见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原曰:“奉先何故心变?”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级,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杀之。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中   三国演义记小说   小说之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