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它们与《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
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内容: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对抗腐败官僚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各具特色,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正义的追求和社会不公的反抗。影响:《水浒传》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朝社会、政治、军事的重要资料。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
作者:明代罗贯中。内容: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虚构与史实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之间的斗争,以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书中不仅有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还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生活,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此书。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它们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思维导图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英雄豪杰的形象,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几本历史类穿越小说裸机网页游戏下载安卓游戏,让你hold住三国战乱!书荒了别错过
演播:为著名的周建龙老师,周建龙声音浑厚,他坚持有声小说必须经过认真揣摩后方可开始演播,所以他演绎的人物和场景都能丝丝入扣毫无拖沓的感觉。是著名的话剧编导、导演、演员、演播艺术家。播音热播代表作:《鬼吹灯》、《盗墓笔记》、《藏獒》、《黑道风云二十年》等。
水浒传三国演义历史小说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互相借鉴”:揭秘两部名著中交叉的重要元素
朱仝是郓城县人氏,原为县马兵都头,此人很讲义气,先后义释晁盖、宋江等人。其人物形象原著如此描述“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胡子和绰号都对上了三国的关羽。
吴用,表字学究,绰号智多星。在《水浒传》中,吴用的形象是智慧的化身,是梁山的军师,坐梁山第三把交椅。吴用不仅和三国的诸葛亮同为军师,其人物形象也有相似之处。水浒中对吴用的衣着描写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的文学瑰宝——《水浒传》也被翻译成数十个国家的文字,传遍世界。日本著名学者盐谷温在《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说《水浒传》:“结构的雄大,文字的刚健,人物描写的精细,不独为中国小说之冠冕,且足以雄飞于世界的文坛。”
这里讲的是真善美的三元论,不是一元论,虽然真、善、美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善和客观的真的。读者阅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是以审美的感受为标准,而不是用科学和道德的标准来接受和衡量的。
木商只想树能做什么用,值几多少钱。植物学家只是想松树是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在艺术描写上也有不足之处,如英雄上山后性格就没有发展了。再如,一百零八人,上梁山可分三类,即奔上梁山、逼上梁山和拖上梁山,拖上梁山这一部分人物性格便写得不够鲜明。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思考、去辨析,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水浒传》有批判性阅读的价值。《水浒传》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有很多不合拍的地方,比如歧视甚至污蔑女性,开黑店、滥杀等暴行,这都是与我们时代的认识有很大差别,应该理性地判断、甄别。同时,恰恰是这些从农耕时代遗留下的种种“不文明”,让我们看到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水浒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封建专制社会,展示了一个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市井社会,看到奋起反抗的英雄,也看到忍辱失语的小人物,这加深了我们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它表现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阳刚之美,豪放美、粗犷美;它没有丝毫的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直的阳刚之美和气势。这种美的形态是从宏伟的力量、崇高的精神显现出来的,它引起人们十分强烈的情感:或能促人奋发昂扬,或能迫人扼腕悲愤,或能令人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或能教人刚毅沉郁、壮怀激烈。(参看宁宗一《浅谈,〈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刊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1期。)《水浒传》的阳刚之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
作品写一群“大力大贤”的人,宋江是中心人物,也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和创作意图的形象。他“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即使走投无路,只好上梁山,也“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
忠义说、农民起义说、市民说、忠奸斗争说等等,这几种观点都包含着合理的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小说丰富复杂的思想。但忠义思想是主调,是以忠义为基调的合奏曲。因此,它的书名是《忠义水浒传》。
再看“忠奸斗争”说。施耐庵等人是封建社会里的进步文人,他们并不理解也不赞成农民起义,而是看作是“善与恶”“义与不义”“忠与奸”的斗争。因此,小说中忠奸斗争贯穿了全书。
市民说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一个市井社会。英雄人物,没有农民的气质,而具有江湖豪侠的品格。宣扬的是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人们把《水浒传》看作我国长篇侠义小说的开山祖,是有道理的。
新中国成立后,《水浒传》被称为“农民革命的伟大史诗”,这种观点长期居于主流的支配地位。近来颇受质疑,主要是认为书里没几个农民,没有反映农村生活,没有提出土地要求。但是《水浒传》深刻地反映了义军从分散、自发的反抗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的历史进程。“蓼儿洼内,前后摆数千只战舰艨艟;水浒寨中,左右列百个英雄好汉。搅扰得道君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如果还不算农民起义,那历史上还有农民起义吗?所以,农民起义说也有其合理性。
明代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提出“忠义”说。李贽的这篇序第一次把《水浒传》中的“强人”与“忠义”联系起来,把《水浒传》的思想性质抬高到儒家伦理价值的高度。李贽的观点影响很大,赞成他意见的不少。如余象斗认为水浒英雄“有为国之忠,有济民之义”。(明万历双峰堂刊本《水浒志传评林》卷首《题水浒传叙》,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1991年。)
对《水浒传》的主题有多元的解读。诲盗说、封建统治者说“此贼书也”。于是下令,“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版,尽令速行烧毁,不许隐匿。”清代小说家俞万春等文人也说“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还写了一部《荡寇志》与《水浒传》对抗,妄图抵消《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时代进步,诲盗说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没想到,这几年沉渣泛起,竟然有人又倡诲盗说。
最后,歌颂“等贵贱,均贫富”的社会理想。它写的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他们中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也有“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他们中有的儒雅风流,有的纯朴粗鲁,有的文笔精通,有的武艺高强,“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每个人物都是英雄,但任何个体又离不开英雄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但在集体中都能和睦相处,各显所长;每个人的出身经历不同,但在集体中都能平等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亲如一家。《水浒传》创造了梁山泊这个理想的小社会,寄托了古代人民乌托邦的梦想。
其次,塑造非凡的英雄形象,歌颂锄强诛暴、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梁山好汉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他们表达了渴望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锄强诛暴的道德观念和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阳刚之气。《水浒传》之所以令千千万万读者爱不释手,世世代代永久传颂,就在于它塑造的传奇英雄和宣扬的民族精神。
这样的社会现实就使反抗专制统治的行动具有正义性和广泛性。“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梁山好汉聚义,成为“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师!
首先,反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发出惊世骇俗的呼声。高俅始终作为奸臣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穿全书的一根“黑线”。这个小流氓靠踢球爬上高位,在朝廷和蔡京、童贯、杨戬等勾结,在徽宗的纵容下,狼狈为奸,把持朝政。遍布各地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毛太公、西门庆、郑屠以至陆谦、富安之流。他们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残酷的统治网。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贪赃枉法,民不聊生。
《水浒传》的艺术价值还表现在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水浒传》所创造的这种英雄传奇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说唐》《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作品都是沿着它所开辟的创作道路发展的;同时,它对侠义小说又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施公案》《彭公案》等一系列公案侠义小说“源流则仍出于水浒”(鲁迅)。再如,《金瓶梅》就是从“武松杀嫂”这一段演化而来,武松杀错了人,让西门庆、潘金莲多活了七年,绘出以西门庆为中心的明代市井社会的风俗画,从而开启了世情小说之门。以水浒为题材的续书、戏曲、说书、绘画等,蔚为大观,精品迭出,构成一道亮丽的文艺风景线。
《水浒传》和《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的最高成就,而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前者更多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语言成就,带有更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更生动泼辣,酣畅淋漓;后者更多吸收了传统诗词、散文的成就,带有更鲜明的文人创作的语言风格,更清新自然,典雅秀丽。
唐、宋以来,建筑在口头叙事文学基础上的变文、话本之类,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发轫,但多数写得文白相杂、简陋不畅,如《三国志通俗演义》,虽以“通俗”相标榜,但由于受到“演义历史”的制约,仍显得半文半白,只是史传语言的通俗化,还不是纯熟的白话。《水浒传》用流利纯熟的白话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人物,是第一部典范的白话长篇小说,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让故事曲折变幻、吸引读者,作者围绕着人物性格和故事的进展,使用了悬念、巧合、伏笔等笔法。《水浒传》叙事不但能曲折生动,而且表现不同美感类型情节的紧密相间与急剧变换。
小说中用曲折多变、波澜起伏的情节构建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表现人物性格,因而人物的外貌、性情、内心活动以至生活环境都是结合着情节展开的,没有离开人物的情节,也没有离开情节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是全部情节发展的关键。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一路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同时,没有大雪,林冲不会到市井去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会被压塌,林冲便不会夜宿山神庙。自然景物又关联到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还有林冲刚到草料场时,这样描写环境:“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早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接连点出三个“草”字,为后文起火预作布置。
《水浒传》叙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的曲折性与人物刻画的统一。鲁智深的性格是在“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中展开的。
作品还通过对比、烘托刻画人物的个性。如林冲和武松到牢房后,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林冲给差拨管营送钱,求免打杀威棒;而武松却声言:“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对相送!”
人物的个性化。容与堂本的评语中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明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评语,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本。以下引文均见此本。)
《水浒传》紧扣人物的出身、生活遭遇、生存环境等,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丰满,因而获得了高度评价。拿林冲与武松来说,林冲有个小康之家,过着平静的生活,突然遭到迫害,他的性格就从“忍”到“忍无可忍”,从懦弱变为刚烈。而武松是“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的传奇英雄,他有勇猛的性格,敢于反抗压迫和欺凌,他的问题不是软弱,而是容易被拉拢利用,以致上当受骗,险些被张都监害死。当他终于识破敌人伪善的阴谋,抛弃了对官府的幻想,才投身义军。他勇猛的性格没有变化,但是作者表现了他勇、细、狠、趣等不同的性格侧面,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
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反复描写和渲染人物的性格三国塔防类单机游戏回合制,这就像我国的年画一样,用非常鲜艳的色彩画人物,大红大绿,用这样的办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毛宗岗所说的“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神态各异、光彩夺目的英雄群像。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塑造人物,所写的人物性格“大半粗豪”,是比较近似的。但是,作者能使这些比较近似的人的个性分毫不差地呈现出来。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水浒传》序三,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一。以下所引金圣叹评语均见此书。)当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大,并非一百八人都个性鲜明,但至少有二三十个主要人物,确是写得生龙活虎,鲜明生动。
如果说人们对《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有不同的评价,甚至有针锋相对的看法的话,那么对它的艺术成就却一致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首先艺术上要成功,才能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齐裕焜,1938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5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中国讽刺小说史》《明代小说史》《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历史小说通史》《独创与通观》《水浒学史》《学理思考与文本细读》等。
在民间传说、说书艺人和戏曲作家创作的基础上,由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集成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名著,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文学奇书。千百年来,《水浒传》的阅读方法、人物故事、价值意义等是人们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深入理解和把握《水浒传》的经典性和价值意义,本期讲坛邀请著名《水浒传》研究专家齐裕焜教授细细讲述。
《三国》和《水浒》竟然是同一个作者,宋江投诚真相大白
《水浒传》当时风靡一时,众多抄本流传甚广,朱元璋看了后却很生气,认为其是以张士诚(朱元璋的敌对力量之一)为原型,在颂扬张士诚的英雄气概,而且书中内容不利于统治,于是将施耐庵捉入狱中,此时《水浒传》才写到七十回。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哪个更经典?铁铁们告诉你
专题: 三国演义乱小说 拍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之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一到五回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第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