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下面我将通过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一个片段。
人物
刘备:东汉末年的宗室后裔,性格仁慈宽厚,有远大的抱负。他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关羽:刘备的结义兄弟之一,武艺高强,忠肝义胆,被誉为“武圣”。张飞:刘备的另一位结义兄弟,勇猛过人,性格直率。
情节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情节是“桃园三结义”。故事描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各地英雄纷纷响应朝廷号召,组织义兵平定叛乱。在这期间,刘备因生活所迫,在涿郡卖草鞋为生。一日,他遇到了前来应募的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决定共同抗击黄巾军,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于是,在涿郡南的张飞庄园内的一片桃花盛开的桃园里,他们对天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环境
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黄巾之乱使得中央政府权威下降,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桃园结义发生的具体地点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这里风景优美,尤其是春天时分,桃花盛开,景色宜人,成为了三位英雄结拜的理想之地。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还融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作者的创作,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复杂多变的情节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41] 参见陈伟春,孙爱春〈《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倾向〉,《泰安师专学报》,第11卷第2期, 1998年6月,页19。
[40] 见文本〈第74回〉:「公曰:『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犯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渰,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
三国演义一段小说三要素
[39] 参见刘军〈《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略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金山游戏盒子卸载教程,第3卷第2期, 2001年6月,页92~93。
[38] 参见刘贤汉,石泉〈略论《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形象〉,《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1998年第2期,页61。
[34] 杜甫颂扬或缅怀诸葛孔明的诗,除<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4、第5两首、 <蜀相>、 <八阵图>,尚有<古柏行>、 <谒先生庙>、 <武侯庙>、 <夔州歌十绝句>(其九)、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登楼>等。
[31] 见王同书〈曹操新论─兼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艺术〉,《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页47。
[30] 见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总53期), 2000年9月,页87。
[25] 参见田明刚〈论「隐含读者」〉,《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19卷第5期, 2001年10月,页67。
[20] 见文本第〈第25回〉:「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3] ELIZABETH FREUND着,陈燕谷译:《读者反应理论批评》 (板桥:骆驼出版社, 1994年6月),页138~139。
[2]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目前尚无定论,故本文以「作者」此一通称来代表,至于一般认为的作者罗贯中, (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对其生平有所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则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1] 朱一玄、刘毓忱编: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页255。
因此,我们经由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三国演义》中「三绝」的人物形象是比较妥当且客观的,毕竟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而且存在的,从作品与读者开始接触之后,一刻也不曾停止。
经由前文的说明,我们知道,伊塞尔的文学观点是注意到了读者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肯定了文本在意义产生时的制约作用,他认为意义的产生来自读者与文本的结合,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物形象的产生也是如此,作者的文本描写与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相互交流,其真正的意义才会产生。
曹操、诸葛孔明、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作者在其形象塑造上,下了不少的苦心,透过作者在文本里的描写,读者不仅能贴近这三位人物,也能享受其人物形象塑造的至高审美感受。作者的成功,在于给予这三位人物多样的人格特征,也就是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这也就是伊塞尔文学观念的重点之ㄧ ,于是本文试图藉由此一观点来检视《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以期对这些人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因此,我们经由上述从读者层面的探讨,对于曹操、诸葛孔明、关羽的形象相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伊塞尔认为文学交流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他也坚持读者不与文本重合,所以,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人物形象」还是得靠作品与读者这两个层面相互交流、作用来产生。读者可以自由地填补空白,但同时又遵循文本的模式,文本进行提示或指示,读者则进行意向或建构。[42]所以,从这两者相互交流与作用来看,曹操、诸葛孔明、关羽的人物形象是多样化的,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对于上文所述,笔者认为,文本里的关羽,若是心存骄矜,他不过是一位猛将,只能在武力上争强斗胜,也才会有荆州失守的情况发生。但是,关羽若能审时度势,他则是一位足以担任重责的大将。作者在塑造关羽形象的同时,便把这两个相异的特点都放在关羽身上,所带给读者的感受,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面对关羽时对其形象的不确定感,关羽到底是有勇无谋还是智勇兼备,作者聪明的把这个问题交给读者,由读者自己来定夺,不难发现,在文本中绝妙的叙事笔法背后其实还藏著作者默默经营的用心。
最后两句的部分,更是表达出不仅杜甫,而是全天下人无尽的感慨。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大志未能实现,使千古以来的英雄都为之惋惜,为之伤心落泪,对杜甫来说,诸葛亮的形象是完美的,其精神更是他所景仰。
到了五、六两句,则是杜甫正面赞颂诸葛亮的一生功绩。「三顾频繁天下计」,这是追怀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并询问统一天下谋略的事。诸葛亮受到刘备的看重,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所以这一句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至于「两朝开济老臣心」则是赞美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了蜀汉基业,又辅佐后主刘禅渡过了时局的危难。他对蜀汉忠心耿耿,一生志在恢复汉室,虽然最后未能成功,但其品德与情操也深深地为后人所景仰,这两句也深刻表达出杜甫无限的敬意。
我们知道,诸葛亮雄才大略,一生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高尚品德与情操,杜甫对于诸葛亮是极其钦佩的。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杜甫倾慕的心情,第二句说明古柏的参天耸立,使人容易联想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而古柏经冬历寒,万古长青,更容易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名垂千古,两句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也流露出杜甫崇敬的心情。
第二,颂扬与修饰:例如杜甫写了<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4、第5两首、<蜀相>、<八阵图>等十余首诗[34],对诸葛孔明推崇备至,不仅大加称颂其高尚杰出之处,也把诸葛亮的形象修饰到近乎完美。以下拿《蜀相》这首诗为例:
第一,历史上的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三国志.诸葛亮传》)。我们知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但在这里,陈寿评价、记载诸葛亮事迹的部份,可谓中肯得体。
关于上述的论点,笔者认为,作者塑造曹操这个人物的确是很用心的,有很多的性格特征在曹操的身上显现出来,有好的,也有坏的。作者的用意,在于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对于曹操,作者不刻意扬善,也没有为其掩恶,就像我们一般人一样,有为善的一面,也有作恶的另一面。这样的作法,化消了读者与曹操之间的距离,原来,曹操的形象是我们每个人的投影,我们有时也会为了自己做出自私的行为,遇到值得同情的事我们也会不吝惜地付出怜悯,所以,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当中,曹操形象的「不确定性」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毕竟他体现了每个读者内在部分真实的自我,这正是曹操人物形象成功的地方。因此,藉由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曹操形象在文本中所呈现的「不确定性」。
经由前文的了解,我们知道伊塞尔的文学观点,也就是他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接受理论,它给予读者相当的自由度,但是读者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来阐释文本,他必须受到文本自身的制约才能保证自己的阐释是属于他所阅读的文本。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不同视角所提供的资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态度,并有可能在有利的观点与各视角相交,理解文本的内涵,揭示出作品的意义。[25]接下来,我们将从读者的层面来依序探讨曹操、诸葛孔明、关羽等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所遗留下来的「空白」及「不确定性」,兹分别说明如下:
最后,经由上述从文本中举出的例子来看,作者并没有在《三国演义》里把曹操、诸葛亮、关羽刻意塑造成一个单一形象的人物,我们可以清楚看见这三个人物形象是复杂丰富的。而且这三个人物形象似乎充满了一种不确定,从这里可知,这跟伊塞尔所提出的文学观点是不谋而合,这种空白,断裂或不确定性其实就是艺术极与审美极的交流处,是互相交互作用的。因此,按照伊塞尔的看法,「三绝」的人物形象绝不能单靠文本内的叙述来定型,必须要加入「读者」的要素在里面,关于这部份将在下文加以讨论。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关羽形象里重要的一面,就是武艺绝伦的形象塑造。在关羽与华雄交手之前,华雄已连赢盟军数阵,即使拥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也为其所败,关羽当时只是以一个马弓手的小将身分挺身而出,曹操本欲以酒嘉其志、壮其胆,关羽只淡淡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就在「酒尚温」的片刻里关羽果然凯旋归来,从这里所透露出来的讯息,不仅仅是两人交手的时间短暂所显示出来的武艺差距,更藉由之前华雄不可一世的气势来衬托出关羽不凡的能为,这对于塑造关羽勇猛威武的形象有正面的助益。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关羽)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催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24]
(3)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23]
(2)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51星变网页游戏怎么卸载,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22]
(1)关公曰:「文远代禀三事[20],蒙丞相应允,谅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关公曰:「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此时恐不及拜辞,伏乞见原。」……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曰「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21]
在术数方面所举出的例子,是小说中有名的「孔明借东风」,这纯粹是作者为了突显出诸葛亮超人的能为,全力为其量身打造的情节。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小说的张力更能扩大,其中人物的形象也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印象,在这点上,作者是成功的,他创造出了「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诸葛亮,其忠贞、智慧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所喜爱。
孔明辞别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令军士取东南方赤土筑坛。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得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19]
(3)孔明曰:「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忽班部中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乃顾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孔明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吾今且驻军马于汉中,观其动静而复行。」谯周苦谏不从。[18]
(2)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17]
(1)孔明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达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16]
至于第三,好色。即上文所引的第(3)的例子,以这个例子来说,这段的描写,只是曹操在征讨张绣的那一段情节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这一小段插曲却意外增加了曹操的另一个形象,虽然文字不多,却也体现了曹操个性的另一面。
(3)一夜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此城中有妓女否?」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对曰:「昨晚小姪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操闻言,便令安民领五十甲兵往取之。须臾,取到军中。操见之,果然美丽。……操曰:「今日得见夫人,乃天幸也。今宵愿同枕席,随吾还都,安享富贵,何如?」邹氏拜谢。是夜,共宿于帐中。……操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15]
专题: 小说书三国演义 梦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中小说上一篇推荐一个三国演义的小说
下一篇三年级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