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然而,《三国演义》虽然是基于历史事件创作的,但它包含了大量虚构和艺术加工的内容。关于吴主孙皓,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与历史记载有所不同。
孙皓(242年-283年),字元宗(一作元景),是东吴的最后一任君主,264年至280年间在位。他继承了其祖父孙权、父亲孙亮以及叔父孙休的基业。在《三国演义》中,孙皓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主要是在东吴即将灭亡时作为背景人物出现。他的统治时期,东吴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被西晋所灭。
历史上,孙皓以残暴著称,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对内实行严苛的统治,对外则频繁发动战争,导致民怨沸腾,国力衰退。280年,西晋大军攻破建业(今南京),孙皓投降,东吴至此灭亡。投降后,孙皓被封为归命侯,迁居洛阳,直至去世。
《三国演义》虽然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但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对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艺术再现,对于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曰:孙亮童孺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近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壬申,王浚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伷以皓致印绶于己,遣使送皓,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于洛阳。
皓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书于浚、伷、浑,曰:“昔汉室失统,九州分裂,先人因时三国游戏单机版可结婚,略有江南,遂分阻山川,与魏乖隔。今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路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
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于是合众,授浚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而王浚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临近境。
小说三国演义中吴主孙皓
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沉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冒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若。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二年春三月,以陆抗为大司马。司徒丁固卒。秋九月,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大赦。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诉皓,皓大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是岁,太尉范慎卒。
又送休四子于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部诸葛靓镇建业。陟、璆至洛,遇晋文帝崩,十一月,乃遣还。皓至武昌,又大赦。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十二月,晋受禅。
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十月,封休太子(雨+单)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陈王,立皇后滕氏。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窃悔之。或以谮皓,十一月,诛兴、布。十二月,孙休葬定陵。封后父滕牧为高密侯,舅何洪等三人皆列侯。
西湖民景养相皓当大贵,皓阴喜而不敢泄。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址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朱曰:“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陨,宗庙有赖可矣。”于是遂迎立皓,时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岁,于魏咸熙元年也。
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于洛阳。
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于是合众,授浚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而王浚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临近境。
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沉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冒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若。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诉皓,皓大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
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
前任皇帝孙休是是孙皓的叔叔,本来帝位没有孙皓的事情,但是就有几个好事的大臣,觉得孙休的子嗣不能继承大统,于是就推举孙皓上位。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司马炎刚刚看完表章,张华突然起身,把棋枰推到一边,叩头奏报说:“陛下圣武,国富民强,吴主淫虐,民忧国敝。现在如果前去征讨,可以不劳而定,愿陛下不要迟疑。”司马炎说:“卿所说的利害关系十分清楚,朕还有什么疑虑的。”
“往者,羊祜不博谋于朝臣,而密与陛下计,故令朝臣多异同之议。凡事当以利害相校,度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孙皓恐怖,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诸城,迁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亦无及矣。”
司马炎观看完表书,就和群臣商议说:“王濬所说和羊都督所说暗中相合,朕意已决。”侍中王浑奏报说:“臣我听说孙皓想要兴兵北上,军兵已都整备,声势正盛,难以和他们争锋,推迟一年等他们疲惫后才能成功。”司马炎批准其奏报,转而降诏按兵不动,退入后宫,和秘书丞张华下围棋消遣。
这时,吴国丁奉、陆抗等人都已经去世,吴主孙皓每次宴请群臣,下令都必须喝醉,又封黄门郎十人为纠察官。宴罢后再各自奏报过失,有冒犯的或者剥其面,或者凿其眼,因此国人更加恐惧。晋国益州刺史王濬上书奏请伐吴,其书中说道:
司马炎采纳了羊祜的遗言,封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事。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爱读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坐卧经常携带,每次出入必定派人带在马前,当时的人都叫他“《左传》癖”。杜预奉了司马炎之命,在襄阳抚民养兵,积极准备伐吴。
这年十一月,羊祜病危,司马炎乘车驾亲临到他家中问安。司马炎来到卧榻前,羊祜流泪说道:“臣我万死不能报效陛下大恩!”司马炎也哭道:“朕深恨当初不能用卿伐吴之策,现在谁能接替卿去伐吴?”羊祜流泪说道:“臣我要死了,不敢不说出我的忠言:右将军杜预可担当此任。如果真要伐吴,必须起用他。”
到了咸宁四年(278年),羊祜入朝奏辞归乡养病。司马炎问:“卿家有什么安邦之策来教寡人?”羊祜说:“孙皓暴虐至极,现在我们可以不战而克。如果孙皓不幸去世,吴国再立贤君,那么吴国就不是陛下所能轻易攻取的了。”司马炎大悟说道:“我现就派卿家领兵前往讨伐,怎么样?”羊祜说:“臣我已经年老多病,不能再担当这个重任。陛下要另选智勇之士才可以。”说完后拜辞司马炎回家。
司马炎看完表章后大喜,便下令兴师。贾充、荀顗、冯紞(音dǎn,胆)三人都说不行,司马炎只好停止行动。羊祜听说司马炎不同意他的请求,叹息道:“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上天奉送却不上前去取,真是太可惜了!”
吴皓改元为建衡,接着又改成凤凰元年,恣意妄为,清兵黩武,上下无不有怨言。丞相万彧、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三人看到孙皓无道,直言苦谏,都被杀掉。前后十多年,孙皓斩杀掉忠臣四十多人,他出入常带五百名铁骑,群臣恐惧,却都无可奈何。
近臣呈上后,孙皓拆开观看,疏中细述不能伐晋的原因,并且劝告孙皓要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应当再穷兵黩武。孙皓看完后,大怒说道:“朕我听说陆抗在边境和敌人私通,原来果不其然!”随后派使臣罢免了陆抗的兵权,降为司马,派左将军孙冀代领其军兵,群臣都不敢劝谏。
众将说道:“羊祜是我们的敌人,这药肯定不是良药。”陆抗说:“哪里会有下药害人的羊叔子!你们众人不要疑虑。”于是服用其药,第二天病情痊愈,众将都来拜贺。陆抗说:“他专门用德,我如果专门施暴,他们就能不战而服人。现在我们应当保守疆界,不要去谋求小利。”众将领命而去。
却说来人回去见到羊祜后,把陆抗所问并且送酒一事全部禀报。羊祜笑道:“他也知道我好喝酒啊!”于是命人开壶取来饮用。部将陈元说:“其中恐怕有诈谋,都督要慢慢饮用。”羊祜笑道:“陆抗不是下毒之人,不必疑虑。”说完竟然一饮而尽,从此之后派人通信,经常来往。
孙皓拱手答言:“臣在吴地亦设此座恭候陛下。”司马炎听罢不禁仰天大笑。这时,杀害魏主的权臣贾充上前问孙皓:“听说你常剥人皮、挖人眼,何以如此残酷?”孙皓白他一眼说:“对弑主不忠或奸诈小人,就该处此刑罚。”贾充听了,羞得面红耳赤。过后,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侯,三年后孙皓病死在洛阳,享年四十二岁,终于结束他罪恶残忍的一生!
当年三月,晋军兵临建业城下,东吴将领们或战死,或投降,最后全无领军护城之将,兵士四散奔逃,全作鸟兽散,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效仿蜀主刘禅,领着剩余诸大臣,带上东吴户籍图册、印绥开关投降,至此东吴灭亡,三国归晋。
公元280年,取代魏国的西晋终于发六路大兵伐吴,孙皓急下令将士誓死守城,可胸中愤懑的将领们却振臂朝宫门喊道:“我们在外流血卖命,凭什么岑昏仗着溜须拍马,尽享荣华富贵,人心不服,谁能用命?”没办法,孙皓只好下令将岑昏推出宫门,可刚一端起案上酒杯,忽又念起岑昏的好处,忙派人追回,但岑昏已然被吴兵们“千刀万剐”矣!
孙皓在武昌听说后,着人下令处死孙谦,诛施但妻子,同时认为邪气已灭,正是迁回建业的好兆头,于是借童谣之谶,返回阔别一年零三个月的故都建业。重返建业后,孙皓更加胡作非为起来,不顾国贫民弱,大兴土木,造了一座方五百丈昭明宫,其中富丽堂皇自不必说,宫外拆除军营扩建园林苑囿,内蓄美女多达上万人,平日里,召集臣子饮酒作乐,吟古诵今,偏偏孙皓妒忌心极强,臣僚稍有比他文采强的,必欲除之而后快,中书令张尚口齿伶俐,知识渊博,常说得孙皓无言以答,皓便寻个借口将其杀了。在杀戮忠良的同时,孙皓又宠信谄媚小人,内侍何空知孙皓喜吃兔肉,便令守城将士捕获大量兔子送进宫内,此举博得孙皓欢心,于是给何空赐爵封侯。后期又开始宠信佞臣岑昏,整日与他厮混,片刻不能离身。
正这时,吴、会地区又发生一件大事,永安有个叫施但的人,聚集万人造反,一路金戈铁马杀到乌程,并劫持了孙皓的三弟孙谦单机游戏三国志怎么样,逼他做吴主,一直攻到建业三十里外,还以孙谦名义下令守城丁固与诸葛靓开城投降,被丁固与诸葛靓出兵击溃。
孙皓吃腻了武昌鱼,加上残暴寡恩,闹得武昌人心惶惶,他也自觉无趣,便又念起昔日建业京城的好处来。此时就有聪明的读书人暗地传唱一首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皓闻听,果然定下迁都回建业的想法。
武昌原名鄂县,孙权曾于公元221年迁都至此,取“因武而昌”之意,改名武昌。孙皓再次迁都到此,求取先帝荫福,国祚永昌之意。到达武昌后,孙皓依旧先大赦天下,收买人心,然后派士兵赶赴荆州,盗掘当地历代公侯将相、豪门大族的祖坟,以坏荆州“王气”。
此时魏国刚刚平定蜀地,也是元气大伤,正欲恢复,因此权臣司马昭想与东吴暂时和好,以待时机。故派使者赴吴地向孙皓修书通和,书中大意讲:魏军本欲借乘胜之势,一统天下,奈吾主圣明,不忍南北黎民再遭兵祸,盼与东吴结欢弥兵,海内一家等等。孙皓览书大喜,深信不疑,于是两相和好。公元265年,孙皓突然下旨迁都武昌,建业臣民一时惊愕不解。原来,孙皓自恃长江之险,足以与魏国分庭抗礼,开始有些骄横。这时恰有大将步阐上书说,西方荆州一带“王气”较重,坏了东方好风水,吴都建业“皇气”遭连累,请吴主赶快避一避。孙皓深信不疑,立时传令迁都武昌,临行前命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
这些旨意一下,诸多朝臣顿时大失所望,丞相濮阳兴与将军张布更是跺脚痛悔,每每与人论及,常摇头叹息选错了吴主。后有宦官将这话告发到孙皓耳中,皓大怒,立斩兴、布二人,诛三族!同时封岳父,娘舅何洪等亲眷为侯爵,一些过去与自家不和的皇族统统流放,至此,孙皓算是巩固了皇权帝位。
孙皓无意间荣登大宝,一时乐得嘴巴都歪了。继位初,为了收买人心,他先假意做一些好事,如开仓赈济灾民、安抚守城将士,放归宫女,停歇大兴土木等等,可没多久,骨子里那种恶劣的品性便暴露无遗,当年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为文皇帝,尊母为太后,封休太子为豫章王……
经诸大臣商议数日,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不顾先皇遗命,以国事为重,决意立23岁、年轻气盛的孙皓为吴主。孙皓,字元宗,孙权的孙子,孙和之子,官拜乌程侯,最是适合为东吴之主的年龄。
就在举国欲为孙休送葬时,边境突然传来急报,魏军吞并西蜀,并由北向西形成与东吴对峙态势,另外南面交趾郡(今越南北部)郡守吕兴趁机造反作乱,吴国立显危机态势。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朝野上下无不希望选一位如当年孙权一般的英明君主,来坐镇中枢,主持危局,可太子年幼,显然不堪国难。
公元264年七月,东吴景帝孙休病危,临终前急召丞相濮阳兴进宫见驾,嘱托后事。待濮阳兴老泪纵横的握着景帝的手时,孙休已然说不出话来,只是无力的用眼神示意他,拥戴尚在襁褓中的太子孙宛继承皇位,末了头一歪,驾鹤西去。
专题: 人小说三国演义 孟三国演义小说 抄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谁被气死的
下一篇想写三国演义的小说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