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主要描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所属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内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融合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看后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雄浑史诗气质的小说。它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这部小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探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此外,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超凡的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小说吗
类似异三国网页的游戏三国演义
首先,关羽和曹操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汉末黄巾起义时期。当时,曹操正在招募人才,而关羽正好是群雄之中的一员。关羽虽然被黄巾军俘虏,但他却没有向他们屈服,而是与曹操相遇。曹操对关羽的高尚品德和武艺技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决定收回关羽,并成为自己的手下。
"历史与人性的深度剖析:《三国演义》"
作为一部历史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所展示出的历史画卷毫不平淡。书中叙述了从东汉末年乱世开始到三国合一的历程,其间地域变动、人物更迭、兵戈不息。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吴汉蜀三国蓄势待发,群雄割据,互相发动攻势。在众多人物中,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每个角色都有其饱满而刻画深入的的性格特点和悲欢离合的遭遇,尤其是作者罗贯中的追求逼真和生动,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赢得读者热烈的响应和高度赞赏。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史诗体小说,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作品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各种表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所呈现出的历史画卷和人性描写引人入胜,让读者感到震撼心灵、印象深刻。
讲一讲丨从《三国演义》看“谦虚”的人生智慧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教授,北京九思书院创办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文明之旅》《快乐汉语》《心理访谈》主讲专家,清华北大复旦总裁班,法国里昂商学院特聘教授。入选2009年“十大国学讲师”。语言风趣幽默,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在《三国演义》中,所谓“天意”是通过天文乾象、吉凶预兆、星卦谣谶、感应梦幻等一套完整的预示体系显现出来的。书中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变化,谣谶梦幻暗示等都是“天意”的表现,故此书中非常重视各种预言、预兆等的描写。
《三国演义》在强调顺天命的同时,还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只有顺人应天,政权才能巩固,功业方能成功,所以书中许多政要人物都大谈“顺人应天”。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策文就说这是所谓“应天顺人”(4回);王允假意劝董卓效“禹之继舜”的方式即帝位,也说是“正合天心人意”(8回);谋士郭图劝袁绍联结刘备剿灭曹操,说是“上合天意,下合民情”(22回);阚泽至曹营下诈降书时对曹操说:“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47回);孔明等人劝刘备即帝位,也说是“应天顺人”(73回);孙权劝曹操“早正大位”,也说是“应天顺人”(78回)。书中三国重要人物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一再强调“天与人归”、“天人之应”、“应天合人”、“天心人意”,强调“上合天心,下顺民情”、“上合天意,下合民情”。这种把“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正是汉儒和宋儒颇为提倡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程颢说:“天人本无二”(《二程全书?语录》);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朱子类语》),《三国演义》中的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说显然是受汉儒和宋儒思想影响的结果。
《三国演义》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而且“天”又是公正的,“天意无私曲”(9回),所以书中便十分强调“顺天命”。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对刘备说:“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37回),他强调“人”不能与“命”争,“理”不得违“数”,就是说人不能与天数、命运相对抗,而应顺从天命。曹丕心腹王朗与诸葛亮论辩时,更借古人之言提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观点(93回),肯定“天”是决定国家昌盛和败亡命运的主宰者。诸葛亮与王朗论争,不仅不否认天意,而且也以“天意”立论,说“不绝炎汉”也是“天意”。司马懿指出诸葛亮勉强攻打中原是“自负才智,逆天而行”,因此结局必然是“自取败亡也”(102回);诸葛亮自己也承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103回);他得知自己“命在旦夕”后,曾设法祈禳避灾,但终于没有成功,便深有感慨地说:“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103回)。诸葛亮本是一位胸怀大志,富于才智,而又欲有所作为的人物,他都无奈于天意,难逃定数,其他凡夫俗子就更应顺从天命了。人的生死成败系于天命,人的才智在天数天意之下是难有作为的,这种消极的思想使《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染上了悲剧的色彩。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认为“天”不仅主宰着无穷世事和人的命运,而且还能区别善恶而给人以佐助或惩罚。书中人物得助或成功之时,多言“天佑”、“天助”、“天授”、“天赐”一类的话语,而乏助或失败之时,则多言“天灭”、“天亡”、“天丧”、“天败”一类话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祭过天地,有客人来投,并献良马金银等相助,刘备就认为这是“天佑”(1回);汉少帝被常侍张让劫持,迷路,“正无可奈何”之际,“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便认为这是“天助”(3回);官渡战败,袁绍身处绝境,自己便以为是“天丧”(31回);刘备身处危境,“前有伏兵,后有追兵”,便自认为是“天亡我也!”(64回)。其实书中这些人物并非真的受到“天”的佐助或惩罚,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理念心态出发,将自己在现实中的处境以“天意”加以解释。
《三国演义》认为“天”是有意志和情感的。所谓“天心”、“天意”、“天威”、“天怒”的说法书中随处可见。董卓死后迁葬,“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以至“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书中说:“天之怒卓,可谓甚矣!”(10回)《三国演义》中人物也深信有“天意”。庞统、法正等劝说刘备谋杀刘璋,夺取益州,刘备便深恐“上天不容”,而法正则认为是“顺天命”,是“天与(天意赞许)”(60回);诸葛亮擒获孟获,蜀军历遭“哑泉、灭泉、黑泉、柔泉如此之毒”而能无恙,诸葛亮也以为“岂非天意乎?”(89回);诸葛亮与王朗论辩,也说:“今幸天意不绝炎汉”(93回);而诸葛亮临终为自己未能完成“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大业而遗憾之时,仍认为不是自己不“竭忠尽力”,而是“天意如此”(104回)。可见刘备、诸葛亮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而且这种“天意”主宰着人事,令人警惧。
《三国演义》认为“天”是变化着的精神本体。“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14回),书中许多有影响的人物都有这种思想。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时册曰:“天命不于常”(80回);诸葛亮北伐前说:“天道变易不常”(91回);王朗与诸葛亮争论时说:“天数有变”(93回);司马师也说:“天道三十年一变。”(108回)但是《三国演义》中所表述的天数的变化并非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没有质变的量变过程,是一种“天数”的循环。由这种天数的循环导致的天下大势分合的循环,自然也是一种量变过程而非是一种质变过程。
《三国演义》认为“天”有“天数”,而地上国家则有“气数”,“天”的“天数”决定人间国家的“气数”。国家存亡系于天命。书中写汉朝的传国玉玺上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汉家气数”是由“天数”决定的。书中虽然也说汉末“致乱之由”是“桓灵二帝”的政治腐败,但同时也强调:“汉朝天数当桓灵”(4回)、“汉家气数已尽”(8回);作为对汉末三国晋初历史变化的归结,书中借后人之诗说:“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119回);“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120回)。点明“天下大势”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由“天运循环”决定的。正是认为“天数”决定国家“气数”命运,三国时期政要人物都注重以“天数”、“天意”为自己的政治行为辩护。曹丕为夺取政权,让他的心腹王朗逼迫汉献帝禅位,就强调汉室“气数已尽”,而“天之历数”已在曹氏(80回);蜀汉为建立封建割据政权,也借“天意”制造舆论,诸葛亮劝刘备做皇帝时称:“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刘备登基自称是“天命不可以不答”,也是借“天命”为自己做皇帝加以遮饰。他们都称自己的“君权”是“天意”神授的。
《三国演义》第86回中,写蜀国的学士秦宓向吴国的使臣张温言天之理,说:“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所言之“天”似当为由物质所构成,但他仍不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而自称“无所不通”、“无所不览”的张温也“无言可对”。他们对于“天”的认识相对是肤浅的,唯物的观点很抹糊,而更多的人物对“天”的认识则是唯心的,认为天是有“天命”、“天理”、“天道”、“天运”和“天数”的。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除了“四大名著”之外,明朝隆庆到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的70万字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明朝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世情小说《金瓶梅》,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3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明末清初周西生创作的80万字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清朝初期蒲松龄创作的70万字的狐仙小说集《聊斋志异》,清朝康乾时期吴敬梓创作的36万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都是中国文学史里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们跟“四大名著”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此时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小说,比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名著”,分别是明初施耐庵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明初罗贯中创作的64万字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的87万字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清朝康乾时期曹雪芹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人情小说《红楼梦》。
张诗杭《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特别佩服蜀国猛将张飞,智夺瓦口隘一战,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张飞命令士兵把营寨移到山前,张飞也不去挑战,只是每天饮酒大醉而眠,只有诸葛亮知道那是张飞的破敌之计,有探子把这事告诉张颌,张颌听后,不由大怒:“张飞欺人太甚!”当天晚上张颌带领人马绕道下山只见张飞端坐帐中张颌冲入帐中,直刺张飞仔细一看原来是个稻草人张颌知道中了计,只好拼死突围,逃到瓦口隘去了。张飞想出一条智取瓦口隘的计谋张飞假装退兵,自己率领几千精兵悄悄从小路上山,张颌命令士兵作好撤退准备正在这时,魏延从山前杀来,张飞一举攻下了瓦口隘。
而在草船借箭中,周瑜故意让诸葛亮在十天内打造10万支箭,并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好除掉他。最后他凭借着识人心,知天文地理怎样用木盒子做电脑可以玩游戏,从曹操那里借来了10万多支箭。更加体现了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特点。然后他又在空城计中,他利用司马懿疑心重,以为有埋伏,所以赶快退兵了。这体现了诸葛亮的胆量和计策的高超。
2023名校小升初语文《三国演义》知识点,考前好好复习,全是重点
在小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读懂《三国演义》是一个挑战。学生可以多看一些经典的解读,在真正的阅读中,不断注意各位人物及其身份、性格的变化,注重分析情节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深入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胡适与钱玄同曾有过多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学书信往来,他在《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的信中更进一步指出:“其书(指《三国演义》)谬处在于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胡适认为:“三国人物中刘备的才能比不上曹操的百分之一,而树立的光辉神像关羽只是一个和汉族同胞自相残杀的鲁莽武将,其功勋道德和南宋名将岳飞相比无足轻重,书中的经典桥段诸葛亮三气周瑜把诸葛亮和周瑜都造成了丑化,周瑜成为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丑,诸葛亮也被描绘成了内心阴险的小人。”
三国演义不配所谓的四大名著,就一垃圾书,毒害无数人胡适先生对《三国演义》的批判就更不客气了,他在他的《三国演义.序》中说到:“《三国演义》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三国演义》拘泥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又说:“《三国演义》最不会剪裁,他的本领在于搜罗一切竹头木屑,破烂铜铁,不肯遗漏一点。因为不肯剪裁,故此书不成为文学的作品。”
专题: 三国演义原小说 假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中三国演义下一篇三国演义是不是一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