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故事。《三国演义》虽然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但它与实际的历史记载(如《三国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的美化或丑化: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三国演义》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例如,刘备被塑造成仁德之君,而曹操则常被视为奸诈的代表。
2.事件的虚构与夸大:书中有些著名的情节并非完全基于史实,而是作者根据需要进行的艺术加工。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3.时间线的调整: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连贯,《三国演义》在某些情节的时间安排上做了调整,可能与真实的历史进程有所出入。
4.道德观念的影响:罗贯中在创作时融入了自己对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的理解,这使得《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总体来说,《三国演义》虽然以真实历史为基础,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录存在一定差距。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读者。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三国演义和小说出入大吗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举一个例子现在还能玩网页游戏吗知乎,《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其实也很精彩,但是它们为什么就达不到《三国演义》高度呢?首先,它们给读者感觉的真实性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李元霸一手一只400斤的大锤子、高宠连挑12辆重达千斤的铁滑车,这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认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也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但总体上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觉得太突兀。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被写成400斤,大家还会觉得《三国演义》有意思吗?
简单地说一下,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政治游戏不是草莽江湖的玩法,这种事情不允许发生;单刀赴会这种事情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刘备,因为大家搞过商业谈判就知道,一些生死攸关的谈判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温酒斩华雄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孙坚干的,华雄也没有书中那么能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忠义、能力出众的人。
比如,关于书中的忠义担当关羽,书中就有“斩将报恩、挂印寻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大家觉得有违和感吗?你只会越读越觉得关羽这个人无愧于“忠义无双”的评价。
上述便是《三国演义》第一个伟大之处——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精妙和成功,它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很多人物形象描绘得过于逼真、生动,进而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桥段,其精彩之处让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忽视其背后的真实性,这是最高级的以假乱真。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部小说能够塑造和刻画出几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这便是最为不凡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中,诸葛亮代表着中华两千年儒家文明的人格极致和智慧化身,关公则担起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忠义的旗帜,这和他们自身的卓越能力、光辉人格分不开,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载体小说也同样分不开。
看《三国演义》容易造成的十大错觉
第五、周瑜心胸狭窄。这个实在太冤枉周瑜了。千古奇冤啊!这个带领东吴士兵火烧赤壁击退曹操的英雄人物,看不到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章节。周瑜当初是跟随孙策,不过呢,他的孙权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大魏吴王可不是吃素的,对他的信任存在很大问题。
第二、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刘备给人一副仁义的样子,舍不得杀生,遇到问题动不动就哭。这也是我们的错觉。真实的刘备性格火爆着呢,比如鞭打督邮,这是刘备的杰作,斩杀蔡阳、火烧博望坡,都是出自刘备之手。再说,要论最爱哭得人,一定属于曹操。《三国志》中曹操痛哭的场面,远远高于刘备,没有想到吧?
裴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真实历史与小说的故事,差异与影响
裴松之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而成,所引招书有150余种,皆注出书名,而今大部分都不存在。其注文历来被认为多过陈寿本书数倍,《三国志》正文为36万多字,裴注为32万字。读《三国志》必须读裴注,才能更全面详细地了解三国历史。
《裴注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主要的著作。《裴注三国志》是南朝宋之朝臣裴松之,受宋文帝刘义隆之命补注《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宋文帝以其过简略,策命裴松之增补。三国志是以《魏书》、《吴书》、《蜀书》单独成册,后人合缉而成《三国志》,无表无略,因为蜀国未设史官,是陈寿亲自辑录而成,多有遗漏错误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反差最大的角色是?
说到周瑜,就得说鲁肃了。鲁肃历史上性格极为豪迈壮烈。年轻时舍得给周瑜一半粮食,一跟孙权就是榻上策搞割据,最重要的是:历史上单刀赴会,他见关羽时,辞色严厉,相当帅气;小说里搞得单刀会全是关羽一个人的大场面了。
比如历史上性情恢弘大度,都说跟他交往如饮醇酒的周瑜,为了衬托诸葛亮,显得格外小家子气。甚至自己搞了得意的计谋,还让鲁肃去打听诸葛亮知道不知道之类。什么聚铁山断粮什么草船借箭什么三气周瑜,把周瑜往偏狭里描绘,都是为了捧诸葛亮。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陈寿,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三国时代结束进入晋朝以后,他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演义》的部分史学错误!和文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
这里的断句是“攴胡/赤儿”不是“攴/胡赤儿”,“攴胡”,指的是月氏的胡人。意思是,有一个月氏的胡人,名字叫赤儿,而不是名叫胡赤儿,所以,罗贯中这里写“胡赤儿”,不是剧情需要的合理虚构,而是他断句断错了。
当然罗贯中的文学水平绝对没得说,剧情虚构和人物虚构大部分都非常合理而且符合逻辑,一定程度的虚构在小说里当然是合理的,不过《演义》里也有部分史学错误,和文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可能是罗贯中不小心摘抄正史所导致的。
红楼的脂粉气,落伍,比三国更难的文言文。所以读不下去排榜首,太正常了。喜欢的,就读读,还是挺好的书,不喜欢的。你也不能痛心疾首,人家还看你痛心疾首呢。
第一,大家看到了,还是文言文。第二,脂粉气,现在的名媛都是排队去摆拍,靠诗文又钓不来金龟婿,再说了,从香菱学诗也可以看出,诗没法速成的。老干体那种是纯粹恶心人,那能叫诗么?诗情画意,没美感往人家嘴里乱塞那不叫诗,叫四句话。连打油诗都不算。一批跳三四层楼那么高就更没点诗人风采了。
看,这里曹雪芹是作者呀,他刻画香菱,黛玉,宝钗都围绕香菱慢慢学诗,曹雪芹得有才力闲心去刻画香菱,为刻画这个人物,他用自己的才气,写了三首诗,用诗来层层推进,也确实看到诗的功力变化,还要符合香菱的身份,不能有男子气,这才华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了。这根本不是狗尾续貂的一些人想用情节来弥补的事情。这是才气。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红楼是典型的士大夫绣楼小姐文学。吃饱了没事干,既看小说又学诗。还能彰显身份,所以流行多年不是没道理,特别是清朝,推崇文学。另外就是,唯一一个可以深挖到处分析猜测的,所以诞生了一批红学家。别的那几个小说,也就三国可以勉强挖挖,但三国相关的正史很多,也没啥可挖的,还有就是年代久远,没啥挖头儿,你看大家很少挖夏商周,因为太久,挖不明白,因为没啥搞钱的搞头。
诗的才华最高的是曹雪芹的红楼。虽然我个人认为罗贯中写作水平超过曹雪芹,但没什么人会同意,因为红楼名气更大。我也没兴趣争辩这个。
然后突然非常短促的一段,句子极短,节奏极快。关云长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但大家也看到了,半文言文,现代人总不会为了读个小说,先学文言文吧?
前面做好多铺垫,各路诸侯,都是名将如云,这个,派一上将,几合斩了。那个,派一上将,几合又斩了。都蒙圈了,只好说,要不是俺的颜良文丑在休假。我我我。。。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三国,是个小说。跟纯史料的三国志还是有出入。三国最大的问题是半文半白。加上军事场面有点宏大,有好多三国地图,好像有的三国演义也配了一张大地图, 所以跟着大军作战,看得脑瓜儿疼。虽然是小说,但因为毕竟脱胎于历史,所以故事发挥就有点沉闷。年轻一代不爱读,一是文言文累,二是故事展开累,实际好多情节跟水浒一样,很重复,反正就是一刀拿下。再融进点义气。可能隔离了,实在翻不到书了,硬着头皮看看。实际罗贯中的文学水平是相当高的。有人专门写过关羽出场那一节。
水浒,也叫木许,内中有个季达,手持两把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故事结构就简单多了,反正被毁了家的玉麒麟,加盟。被杀了父亲兄弟的扈三娘加盟。被打败了的官军头领,加盟。逼上梁山的,加盟。打死镇关西的,加盟。反正,义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逻辑简单粗暴。让人热血沸腾,切四斤熟牛肉,倒上二锅头,看着好,带劲儿。文字直白,弄个结实的,不容易拍烂的桌子,有酒有肉就齐活儿。反正就跟了宋大哥,什么仇都无所谓,义气。再说,一看反了就畅快,醉中发泄了对公司,客户的鸟气。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最轻松好读,节奏也好,故事被九九八十一难穿成一串珍珠,晶莹圆润,可分可和,人物性格也刻画地栩栩如生,旅游途中是既好玩又刺激,再加上妖怪法宝,所以老少咸宜。碰到闲下来,葡萄架下,泡杯茶,冲杯咖啡,弄点瓜果梨桃,也是浮生半日。
近来看了两篇帖子,一个是调查现代人最读不下去的书,红楼第一,三国第三,一些人痛心疾首疯狂坦克网页游戏推荐电脑,一是有人说80后很多没读过外国文学,莫泊桑什么的,痛心疾首,还被孩子怼。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一部原创意义上的作品,而是对史料典籍和民间文学的加工与改编。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家解弢在他的《小说话》中已经抓住的原创性的问题,对《三国演义》是否能够被称为“小说”的问题提出过质疑:“《三国演义》旧日颇占势力。吾谓斯书正犯历史小说两大忌:一直演正史,二虚造事实。至其演野史之一部分,乃将他人所记载者,演为白话而已,非自能发明一二事。故其书除文字稍可观外,无一能合乎小说之律。”
“在文学界,笛福和理查逊是最早不从神话、历史、传说或以前文学中取材的伟大作家。就这方面而言,他们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这些作家像希腊和罗马作家一样,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故事情节。后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他们时代的一个普遍前提:因为自然本质上是完整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它的记录,无论是圣经、传说还是历史,都构成了人类经验的权威曲目。”(《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乱”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乱”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吴 小说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卡小说上一篇有声小说张奎中三国演义
下一篇古装小说三国演义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