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谈明清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典范,也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灵感来源。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窥见明清小说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趋势。

1.历史与虚构的结合

《三国演义》虽然是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但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及作者的想象。这种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在明清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水浒传》、《西游记》等,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与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

2.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这些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也追求多样性,力求通过不同的性格特征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面,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形象,都是文学史上极为成功的例子。

3.文学形式的创新

《三国演义》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每一回都有相对独立的情节,同时又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这种结构上的创新,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许多长篇小说,如《金瓶梅》、《儒林外史》等,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吸引人。

4.社会批判意识

虽然《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战争和策略,但在其背后也隐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明清小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加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僚体制的腐败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作品,通过奇幻或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也为明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多个方面。从《三国演义》到明清小说,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在内容、形式和思想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为什么明清小说盛行

所以你看历史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是按创始人想的那样发展的。很多东西也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流传下去。不少行业能手总希望自己的技能,经验不失传,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矩,结果没几代,传承的人消失了,手艺技术也消失了。

从三国演义谈明清小说

我们喜欢看的就是所谓的故事,精彩的情节,就可以了啊。而这些名著之所以能够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是因为背后的文学价值么? 传播这么几百年的主要因素,是大众最深层的需求,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节,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不是他们背后的批判文学高度。

flash网页游戏开发教程理论丨周娅:圆融观照的明清小说批评思维

戚蓼生的《石头记序》得到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高度赞誉:“笔调非凡,见地超卓,已足名世不朽。”戚氏序言因为深度发掘了作者在小说美学上开拓性的历史创新,将这部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的作品,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巅峰:

此段评语深得环中,看透了作品字里行间无一处直写孔明的风貌,以“无迹而神”的思维方式从作者对山水秀色和卧龙岗各种人物的细细白描中,隐现出诸葛亮遗世独立的精神人格,从而领悟作者刻意布置的“无”的玄奥。评点者并未执念于细节的真赝虚实,而是“妙机其微”,深味“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的构思布局之妙,引领着读者超以象外,品味欣赏作者“九曲武夷”(第38回回评)的文心。

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玄德一访再访,已不觉入其玄中,又安能已于三顾耶?

《三国演义》第37、38回写“刘玄德三顾草庐”,三次殷勤探访,诸葛亮只在最后一次姗姗露面。作者以“不写之写”的消解性方式,余留大量的文字段落,营造了一幅超脱高蹈的专属于卧龙先生的“象外之象”。毛宗岗对此评点道: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命题虽是司空图在《诗品》中首次提出,但其精神脉络可追溯自千年之遥的庄子:“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以“枢”放入圆空的“环中”才能旋转无碍、顺应无穷之变,来说明虚的重要,司空图化用来形容诗歌创作中虚境的关键性。宗白华这样解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也就是说,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来指导诗歌创作时,要求诗人不拘泥于写实,超越具体物象后,在虚空的部分挖掘人情事理的真谛,营造超脱的诗歌意境;而将它运用于文学批评之中时,也就意味着批评主体要在“返虚入浑”的前提下善于把握象外之虚,“依侍主体接触作品的瞬时觉态和其后的沉潜涵咏”,消解掉对言辞情思的执着,如此方能超越具体物象,于“返返冥无”间体悟作品整体的境界美。

金圣叹评点时相应调动联觉体验,通过“鼻根味尘,真正奇文”“眼根色尘,真正奇文。真令人手舞足蹈”“耳根声尘,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的夹批,将作者原发性的描写文字,转化为继发性的联觉幻象,使得味觉、视觉、听觉多种感觉融合共通,从整体上观照鲁达三拳的审美效应,激活了读者感同身受的审美快感。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的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酱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稍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脂砚斋动用听觉感受湘云的咬舌音,非但“不见其陋”,反而“更觉轻俏娇媚”,并更深一步地感悟总结:“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评点家发自内心地欣赏人物形象的缺憾美,打破了世俗偏见中对静态圆满之“美”的执念,从而“产生倾斜的势能,才能产生动态的圆”。看清了圆与非圆的回环转化,才能实质性的“在一个纵深凝聚的潜隐的圆形结构上获得智慧的升华、意义的引申和境界的完满”。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之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譬如《红楼梦》第20回,黛玉取笑湘云发音不准时说:“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对于这样一件充满儿女情趣的小事情,脂砚斋风趣独到地夹批道:

在古典审美范畴中,“通”的含义至少有三:一是作为连接感官与外物的桥梁存在。荀子曰:“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感知世界的五官以“心”为中枢,各司其职,分别连通相对应的外界审美领域。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原有的日常经验界限在心灵的感悟中被突破,通感成为人们追求物我无碍、心物相通的一种审美方式。三是打通了界限的主体感官,与外物万象在往来浸染之时,主体心灵跟随着沉淀下来,虚壹而静地感受体验,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六窗玲珑”、圆通融合之境。

通过以上虚实、真幻两组关系的梳理可见,明清小说批评家以极富辩证性的圆融思维观照此类文学现象时,一方面以对待之思执其两端用其中,一方面重视相对事物之间的消长转化,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鲜明的思维特征和民族特色。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当然,笔者也并非说曹操一无是处,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杰出英雄之一,确实也有过人之处。除世人在道德层面评价他“奸”之外,他还有才能层面的“雄”,不能片面论之。他的伦理观念,可从不做皇帝这一点申说。从客观方面来看,曹操固然会考虑条件不具备、担心成为众矢之的等因素,如曹操认为孙权劝其“早正大位”,是“欲使吾居炉火上”。笔者在此,拟从主观方面补充一点:曹操还是有政治底线的。他以主观理性勉力抵御皇权诱惑,直至人生终点未做篡臣,盖棺论定。毛宗岗评曰:“曹操不自为之,而使其子为之,则莽拙而操巧也。”笔者认为,在才华与治理能力方面,曹操与王莽判若云泥,二者不能简单化地归为“拙”与“巧”之别。曹丕采用禅让的方式篡汉,也不能说没有其父的影响。尽管禅让只是形式,但披上文明外衣,总比挥刀弑君好得多。汉献帝受尽委屈,最终得以善终,大概可视为历史风云中尚算文明的一例吧。

关于曹操的评价,近年来出现了新倾向。在笔者为本科生开设“明清小说研究”课程时,有不少学生在开课之前表示喜欢曹操,欣赏他功成业就的一面。这说明,部分学生过分强调成功的影响,而忽略淡化了人的品性。笔者认为,相较而言,成人应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弘扬《三国演义》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应注重持守正义与正道,弘扬其人文精神。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单机游戏三国志战略版官网,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从“四大名著”看明清小说的繁荣

《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地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包含着对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他的痛苦,则体现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曹家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抄家,曹雪芹随全家来到北京,境遇潦倒,晚年生活更加穷苦。曹雪芹将他的悲剧体验,他的探索精神,都熔铸到了《红楼梦》中。但遗憾的是,曹雪芹并没有将《红楼梦》完成,他只写到了80回就不幸辞世,他80回的残本在社会上流传,后40回文字,由高鹗所补。《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甚至形成了专门以研究《红楼梦》的一门学科——“红学”。这部书以庞杂的线索和情节,细致刻画的人物,揭示了封建王朝由盛转衰,并终将走向没落的时代命运。这正是曹雪芹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洞悉和对自身及家族命运的感慨,这其中表现出来的深刻反思达到了一种极高的觉醒境界。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更有一位县令派公孙度的长子去干伍长,也就是当时军队当中最为底层的位置。这当然算得上是对公孙度权威的公然顶撞与羞辱了。这一下子让公孙度爆发了,他立刻下令诛杀这个县令,同时给全辽东的几百来户大户人家一个下马威,反抗者的下场就如这个县令一般。

明清小说开头叙事的时空逻辑

《红楼梦》以佛教的因果观串联全书,佛教讲缘起性空,开篇以灵石所在蛮荒之地对应了佛教的“空”的形态,又借空空道人叙述了石头几生几世的悲欢离愁,奠定了小说“空幻”的悲剧底色,同时以超现实的时空书写交代了宝黛二人的因缘际会,谱写了一出“分离聚合皆前定”的爱情悲剧。

专题: 三国演义的小说   品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