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智慧的化身”,是蜀汉的主要谋士和丞相。
诸葛亮的主要事迹
1.草庐三顾:刘备三次拜访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请他出山相助。这一故事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高尚品德。
2.舌战群儒:诸葛亮随刘备前往东吴,通过与东吴众谋士的辩论,成功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设计让曹操射箭,从而轻松获得了大量箭矢,解决了东吴军中的燃眉之急。
4.火烧博望坡:这是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他利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5.六出祁山: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先后六次北伐中原,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6.空城计: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诸葛亮镇定自若,仅以少数兵力摆出一副城门大开、从容不迫的样子,成功吓退了司马懿的军队,展现了极高的心理战术水平。
7.星落五丈原: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智慧超群:诸葛亮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计谋,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位智者形象。忠诚无私:他对刘备及其后代忠心耿耿,即使在刘备去世后,仍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展现了极高的道德情操。仁德并重:诸葛亮不仅智谋过人,还非常注重仁德,对待百姓宽厚仁慈,深受人民爱戴。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集智慧、忠诚、仁德于一身的理想化英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本和诸葛亮有关的网络小说,内容新奇,弥补诸葛丞相的遗憾
这也是一本脑洞文。主角穿越成马谡,就是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丞相斩了的那个马谡。而按照穿越前系统的规定,主角穿越成马谡后可以推动历史的正常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进程。哪怕因此最后被诸葛亮斩了,也能够拿到奖励,回到原来的世界。
三国演义小说关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神来之笔,短短20个字就把诸葛亮写绝了
这首诗仿佛是为诸葛亮量身定做一般,极为符合当时的场景和诸葛亮的身份,同时又让诸葛亮生出大智大慧大贤的形象三国志经营策略单机游戏,令刘备更加深信得一卧龙可得天下。而后来的情节刘备问策,诸葛亮说出隆中对,道出先取荆州、后取益州,以荆益为根基,西和诸戎、南扶蛮夷、东联孙吴、北抗曹操的的三分大计。并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了千古美名!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从人生道理着笔,表现出汉末乱世人人迷茫入梦,而唯有诸葛亮能够将人生参个透彻、看个明白。结合刘备顾茅庐的情节,又似乎是言刘皇叔迷茫不知前路,而自己却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且,且早已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诸葛亮
作为全书的一号人物,诸葛亮的出场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第三十六回,徐庶离开刘备去曹营时第一次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第三十七回,全书中最大的隐士司马徽再次向刘备提及诸葛亮的才能。之后,便开启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路。
《三国演义》与诸葛亮主义
现代作家对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没有好感,但是,他们却把《三国演义》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看成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源头。《三国演义》有什么好,好在讲权术。《三国演义》是一部极端推崇和热衷于权术的小说,认为人的权术可以解决天地间的一切问题。我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诸葛亮主义”的争执教科书。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只有对人的智慧的信仰、对策略、计谋、阴谋的信仰、人与人之间的“义气”的信仰而没有对终极的道德、真理的信仰。
后来我一看,这个社会,不是我一个人喜欢诸葛亮,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做诸葛亮。做诸葛亮好啊,动动嘴皮子,什么都搞掂。张飞呢,寻死觅活,还不一定搞掂。再后来,我懂了点事儿了,知道中国社会现代化精神,表面上看是在反传统的基础上铸就的,但是骨子里却是另一回事,完全是从《三国》里学来的,或者可以称为“诸葛亮主义”。
《三国演义》神话了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比演义里强多了
刘备让诸葛亮“嗣君不才,可以自取”,应该是真心实意的。因为刘备死后的蜀汉,其处境其实很危险。诸葛亮如果还是“臣子”,那么他便不能照顾自己的核心班底,排挤其他派系,否则蜀汉直接就散了;他又不能无限示好其他派系,否则自己的核心班底就散了。
刘备集团里,有糜竺、简雍这些来自徐州、幽州等地的老兄弟;有诸葛亮、魏延、蒋琬这些赤壁之战前后加入的“荆州派”;还有李严、法正等等迎接刘备入川的“东州派”,还有四川本地的豪强——“益州派”。于是乎,各个派系效力于曹魏政权的“老熟人”们,开始轮番劝降,主动示好,用高位诱惑东州派、荆州派,用自治权诱惑益州派,并挑唆孟获起义。
四大名著,各有一个“意难平”,武侯诸葛亮在列
第四,《红楼梦》之贾宝玉的婚姻。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是曹雪芹,送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最好的爱情祝福。但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最终贾宝玉明媒正娶的,却是薛宝钗,因为,在众人看来,贾宝玉和薛宝钗,才是真正天造地设的一对,薛宝钗温柔贤惠、知书达礼,对贾宝玉也是真心实意。但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贾宝玉在这样“看似圆满”的婚姻中没有任何幸福感,他心心念念的永远是林黛玉。最终,林黛玉和贾宝玉,一个香消玉殒,一个遁入空门,这个结局,是他们对世俗最大的反抗,也是《红楼梦》中最大的“意难平”。
第三,《西游记》之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唐僧作为一个男人,在女儿国遭遇了世纪难题,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事业,到底该何去何从?唐僧的选择是放弃爱情,追求事业,去往西天,一心求佛。但谁能知道,唐僧离开女儿国时,内心又是否百感交集、恋恋不舍?单看唐僧,走了也就走了,无非是多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罢了,但女儿国国王怎么办,她可是与唐僧举办了婚礼的,唐僧一走,她的余生便注定要在内心的相思、他人的闲话中度过了,爱情和婚姻往往如此,谁更用心,谁就容易伤的更重。而唐僧作为佛门子弟,面对自己曾经造下的“孽缘”时,恐怕也会心猿意马甚至“意难平”吧。
15、《三国志》评诸葛亮:诸葛亮作为一个人,也有长处和短处:“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擅长管理军队,但各种妙计确不擅长,治理老百姓挺厉害,但当统帅不太行。这个嘛,和《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恰恰相反了。
10、陈寿也没有写七擒七纵孟获的事情,也没有写空城计的故事,裴松之的各处搜刮来的注,成为了后来《三国演义》神一般诸葛亮故事的雏形。
8、倒是没看到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裴松之的注里面倒是有王朗和华歆、陈群等人,各给诸葛亮写了封信,想让蜀汉向魏称臣,诸葛亮回信反驳的非常给力,大意是:项羽那么牛,但没有德行,所以不是天命,你们魏国更是贼。
3、小说里徐庶准备去曹操那救老娘了,才极力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已加入刘备集团,开始日常工作了,明确说“亮与徐庶并从”,徐庶才去曹操那里找老妈。当然也没记载诸葛亮挽留徐庶。
2、小说里的“三顾茅庐”这个事还是有的,具体有没有那样的戏剧性,《三国志》里面倒是没有多说,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尤其隆中对时,诸葛亮所说的话,也基本一致。
书摘|诸葛亮:历史上的贤相,小说里的半仙
老三国电视剧是尽量周全到了诸葛亮年轻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半仙儿那面,也照顾到了他年老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那面,而且难得地没有割裂。所以观众大概都有类似的情感:会喜欢前半部分那个谈笑自若的诸葛亮,对后半部分那个并不全知全能、但更加苍凉的诸葛亮,却是打心里敬佩。
如上所述,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以身荷国苦心孤诣事必躬亲持重平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小说里的诸葛亮淡化了丞相的那一面,虚构了更多的伏兵放火神算借风的小技巧,于是更像个未卜先知的聪明半仙儿。大概,历史上的诸葛亮气质像《雍正王朝》里焦晃老师饰演的老去之后的康熙,小说里的诸葛亮更接近《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无往而不利的康熙。
妙在后半部,诸葛亮拜表出征后,唐国强老师又是一个演法。刘备死之前,魏国已经这么说了:没了关羽,蜀汉无人了。所谓“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刘备夷陵一败,更是精英丧尽。四年之间,刘备、关张马黄外加法正,开国诸将一时俱尽。所以王朗为首的魏国大官在刘禅登基那几年不断给诸葛亮写劝降信,让他举国称藩,老老实实降了吧。所以诸葛亮居然北伐,显然是逆天而行。写《出师表》时思虑幽深,却不是颓丧;骂王朗时义正辞严,却不是焦躁;上方谷时萧然惆怅,表情都没有,只一闭眼,一个嘴角,都在里面。《三国演义》小说里,诸葛亮临终前,最后巡视五丈原诸军,如是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三国演义诸葛亮:从"神"到人,4方面看孔明,前后形象差距有多大?
即使处在极其危难的困境中,“军师”诸葛亮也能挽狂澜于既倒,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当阳之战,本是刘备集团一次损失惨重的大败退,但是由于诸葛亮的用谋,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且反使曹操攻势受到打击。
他这个“因不得已而用之”计谋之所以侥幸成功,完全是由于司马懿以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自疑而退走。这显然与“军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时,胸有成竹地主动而大胆的“弄险”行为是很不相同的。
五面受敌,诸葛亮如何成功处理蜀汉的最大危机之一?
其次,魏军以阳平关为突破口,殊为不智。一方面,曹魏军队想要跨越秦岭抵达阳平关,就需要走褒斜道,可这条路线上的多处路段都需要人沿着河谷的绝壁之处攀缘而行,可谓“难于上青天”。如此崎岖蜀道,就算曹魏派出大军,也只能沿着险道走成一条“细线”,无法铺开兵马,形成较大规模的攻势。
先看曹真这一路,他欲从京兆出发,自阳平关攻取汉中。首先,这条行军路线就有很大问题。如上图所示,距离京兆最近的是子午道,而非褒斜道;历史上,曹真自长安攻汉中,走的也是子午道。但选择这条路线,就很难翻山越岭抵达阳平关;更何况,他也不会做这种舍近而求远的事。
曹丕当了七年皇帝,对内进行一系列改革,消除不稳定因素;对外征讨东吴、北疆,巩固了曹魏基本盘,算是小有作为。其在任期间未曾进攻蜀汉,小说中的“安居平五路”也就不复存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假设:除东吴、南蛮外,北方的三路大军是否有进攻蜀汉的可能呢?
不管是哪种可能,曹丕进行大动作时,恰好是蜀汉“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这一年。可见魏吴之间的摩擦不断,反倒让蜀汉有了安稳发展的机会。至225年10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4399三国快打网页游戏,后因天寒舟不能行而返。次年6月,帝崩于洛阳,明帝曹叡即位。不久后,诸葛亮引军坐镇汉中,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
公元222年,孙权复叛,曹丕大怒,自许昌南征,攻之,大破东吴将领吕范、孙盛、诸葛瑾等人,后因疫疾而退去。此后数年中,曹丕两攻广陵,魏吴之间摩擦不断,各自陈兵江岸。曹丕继位之初,青州兵曾产生哗变,“擅击鼓相引去”。故田余庆先生认为:曹丕在公元224年发动的广陵之役,只是以征吴为名,以达到夺臧霸兵、整肃青徐兵的政治目的。
于是,孙权一边采取“拖字诀”忽悠曹丕,一边又通过高超演技骗过前来出使的魏臣浩周,使后者不惜以全家老小的性命为孙权作担保。等曹丕回过神来,孙权早已秘密派遣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暂时解决了蜀汉这个后顾之忧。如此,他也就不怕曹丕了。
魏文帝曹丕,是个爱翻旧账的人。曹洪、于禁、张绣等人早年得罪他后,都遭到过报复。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自保,不惜向曹丕称藩,成了大魏吴王。按照惯例,孙权要把自己的继承人送到洛阳为质。可太子孙登是孙权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又怎会舍得将其交出?
如上所述,小说提到的五路大军中,孙权与南蛮不会与曹丕合作。对南中豪族、蛮人而言,能配合到他们的东吴,才是好的合作对象;而问题的关键是,孙吴也选择与蜀汉握手言和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毋庸赘言;需要补充的是,孙权之所以答应与蜀汉重修旧好,恐怕也是因为,他早已料到曹丕有一天会跟他翻脸。
解决了经济问题,又训练出了一批精兵。蜀汉因“刘备去世”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至此已消弭于无形。经过休养生息的蜀国,经济走上正轨、军队得到补充,逐渐有了中兴气象。这倒是令人好奇:在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曹丕为什么没有对蜀汉出手呢?
除铜矿资源外,诸葛亮在南中的另一项重大收获,就是“劲卒”。南中豪强归心后,诸葛亮便“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组建了大名鼎鼎的无当飞军。南中多险阻,羌、蛮世代居于此,极为擅长山地作战。在这种环境下,人人都是猿臂善射之辈,同时代闻名天下的丹阳兵、泰山兵、青徐兵,也是这般成长起来的。
但铜矿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汉朝对巴蜀铜矿的持续开采,其总量日益减少,东汉班固所作《汉书·地理传》中,甚至已不见蜀地产铜的记载。反观被羌、蛮占据的南中,仍有大量铁、铜矿有待开发。如越雟、俞元、来唯、朱提、堂琅等地,后世皆以产铜而著称。蜀汉的经济体系依托于大面值铜币(如“直五百铢”“太平百钱”与“定平一百”等),辅之以蜀锦。诸葛亮平定南中,解决了铜料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蜀国摇摇欲坠的经济体系。
用帐钩铜来铸钱,仍是杯水车薪,故而刘备还铸造了“直百五铢”铁钱。这两则材料均反映出了蜀国铜料不足的窘境。这是因为,三国以前,巴蜀乃至南中地区皆有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著名的三星堆、金沙等古蜀遗址中,便有大量青铜器出土。西汉时,巴蜀因“家有盐铜之利”,成为汉朝两大产铜地之一。汉文帝就曾赐给宠臣邓通一座严道铜山,使其自行铸币。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二 小说三国演义下 拍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三个长篇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