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三大战役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三国演义》中,有三场著名的战役被广泛传颂,它们分别是:

1.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兵力数倍于自己的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场战役展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以及袁绍的内部矛盾。

2.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对抗曹操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周瑜利用火攻策略,大败曹操的北方大军,阻止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同时也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之一。

3.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发生于222年,是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而发起的一次对东吴的大规模进攻。尽管刘备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因为轻敌和战略失误,在陆逊的反击下遭受惨重失败,导致蜀汉国力大损,也标志着刘备时代的结束。

这三场战役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军事策略的典范,也是人性、智慧与勇气的展现。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由于曹操把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一片火光。不计其数的兵士被烧死了。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这时,张辽驾着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建安四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陆逊闻讯大喜FILEZILLA下载网页游戏,诸葛亮得到消息却拍案叫苦。陆逊还亲身临阵观察,识破了刘备移营时,暗设伏兵诱敌的计谋,避免了一次失利。待刘备移营完毕,他立即抓住战机,先派末将偷劫蜀军营寨,以小的失利进一步麻痹蜀军的斗志。然后,以火烧刘备四十座连营,从水上和陆地向刘备发起了全面进攻,一举歼灭蜀军七十万人马。

三国演义小说三大战役

刘备得知东吴的大都督是陆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称他为“黄口孺子”。陆逊沉着冷静,下令诸将“坚守关隘,不许妄动”,任凭刘备搦战,百般辱骂,坚不出战。陆逊以持久坚守避敌锐气,造成了敌军将士疲惫,不得不移营就凉。同时,他又示弱于敌,使敌人产生了东吴军队不敢再战的错觉,致使刘备移营扎寨时忘了兵家之大忌, 把兵力集结驻扎在草木丛生,地形过于坎坷险峻复杂的地方,夹江连营七百余里,使得部队既难以迅速收缩防御,又难以迅速集中出击。

关羽被杀,张飞遇害,刘备兴倾国之兵,发誓灭掉东吴,报仇雪恨。起初,蜀军气盛,小将关兴、张苞英勇果敢,大军所到之处斩将夺城,势不可挡,“江南之人,尽皆胆裂,白夜号哭”。东吴在危急的情势下,派人将杀害张飞的凶手送交刘备处置,并答应交还荊州,送归夫人,请求罢兵和解。刘备被报仇之心和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作出妥协,恢复联吴抗曹的国策,执意要灭掉东吴。所以,东吴别无选择,只能与刘备决一死战,这是刘备在战略上犯的错误。接着,刘备又犯下战术上的大错。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xiaoting)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周瑜与曹操各施计谋,真假难辨,也使东吴的鲁肃等人一时摸不清头脑。但这一切玄虚奥妙,却全都被诸葛亮看在眼里,明察于心。周瑜几次让鲁肃去探问动静,诸葛亮都轻轻一语把周、曹的用计点破,使周瑜气得咬牙切齿,声称要“除掉此人”,以免后患。诸葛亮从容应对,使周输占不到半点便宜。在与周瑜的暗斗中,诸葛亮总以大局为重,谨守分寸,委曲求全,极力避免有损于联合抗曹的事发生。最后,两人终于共定火攻破曹之计,将曹军水寨人马烧得灰飞烟灭。

蒋干自告奋勇,要为曹操破敌出力。周瑜抓住机会,巧妙利用了蒋干,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军的两员水军头领。蒋干第二次到东吴,又将庞统带到曹营,使庞统献上了连环计,曹操几十万军队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被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曹操派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就中取事。周瑜将计就计,苦打黄盖,又派阚泽密赴江北,代黄盖向曹操送达降书,同时又利用蔡中、蔡和向曹操密报黄盖投降之事属实。尽管曹操老谋深算,也不得不信以为真。

曹操率大军八十三万诈称百万,驻扎江北。面临长江,熟悉陆战的曹军失去了优势。三江口一次小小的接触,曹军就受挫,“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曹军除加强训练水军外,还寻求破敌良策。东吴的军队虽精于水战,但曹军势大,若无奇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击破。战争的双方展开了智谋的较量。

诸葛亮一踏上东吴的土地,就被孙权集团的谋士们所包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怀疑或者否定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张,纷纷向诸葛亮质问和责难。诸葛亮分析形势,旁征博引,或晓以大义,或喻以利害,东吴群儒被说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舌战群儒取得胜利之后,紧接着又在争取联合的活动中,与孙权、周瑜展开了交锋。孙权威慑于曹操的威势,对孙、刘联合抗曹能否取胜没有把握,但又不甘心向曹操俯首称臣。周瑜主战,反对降曹,但又藐视刘备集团。诸葛亮针对孙、周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巧妙的外交斗争,终于促使孙权最后确定了联合抗曹的大政方针。

孙权当时占有扬州的吴郡,会稓、丹阳、庐江、豫章、九江等六郡,拥兵十万,有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人辅佐,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但孙权方面对新遭大败的刘备心存疑虑。刘备在官渡之战时投奔袁绍,这时投奔了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此处正是曹军南下的门户。刘备虽寄人篱下,但雄心勃勃。面对曹军南下,刘备方面虽然势单力孤,但又不能显得有求于人,以防被孙权方面欺辱。因此,孙、刘联合客观上存在着障碍。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孙权两个集团,面临共同的敌人,两家联合抗曹则存,互不援助则亡。

赤壁之战的参加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而又以孙、刘联合在一起,与曹操形成了敌对的两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一、孙、刘统一战略方针,联合抗曹;二、周瑜与曹操进行离间、反离间、诈降的明争暗斗,曹操接连失利,周瑜一再获胜;三、孙、刘联军向曹军发起全面进攻,火烧战船,曹军惨败。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次战役是汉末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的局面。

在两军对峙阶段,曹军军粮草将尽之时,曹操也有过撤军的念头,但荀彧的一封信,使他疑虑立消,决心坚持下去。当他获悉许攸投奔而来,即欢欣鼓舞。许攸献出偷袭袁军粮草之计,曹操深信不疑,亲自率精兵猛将,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个精光。曹操又抓住战机,立即向袁军发起猛攻。他先派张郃、高览去劫寨,使袁军折其大半;紧接着又以假象迷惑袁军,使袁绍分兵,曹操立即兵分八路,全线出击,袁军迅速溃败,袁绍狼狈逃窜。

先是袁军大将韩猛运粮途中遭到曹军袭击,受了很大损失。接着又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护乌巢屯粮之所。然后,又把审配打发回邺郡,失去一位出谋划策之士。更为严重的是驱逐许攸,迫使许攸投靠曹操。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袁绍如果采用了这条奇计,必使曹军惨败。袁绍却听信了审配的谗言,斥骂许攸献计是为曹操“作奸细,啜赚吾军”,喝令将许攸逐出军营。在张郃、高览偷袭曹营失败之后,袁绍又听信郭图的谗言,将张、高两员大将逼得投归曹操。

袁绍出兵七十万,曹操出兵七万,在兵力上袁军占绝对优势。袁方虽兵多粮广,但兵将勇猛不及曹军;曹方兵将虽勇猛,但粮草不足。战争一开始,袁军处于有利地位。第一次交锋,袁军以强弓劲弩射回曹军,并乘势掩杀,曹军大败。同时,袁军抢筑土山五十余座,利用制高点箭射曹军,给对方造成极大的打击。接着又挖地道,想偷袭曹营。这两种战术,虽然均被曹军击破,但时间却被拖延下来,使得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形势对曹军越来越不利,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撤回许昌。但是,袁绍没有采用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与曹军对峙下去。

与袁绍集团寡断、轻敌相反,曹操集团内部虽然也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对袁军的分析是正确的。荀彧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纪逢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道出了袁绍集团的弱点和潜伏着的危机。另一方面,曹操对兵力也作了周密的布署,与袁绍仓促出兵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扼其咽喉。袁军抵达官渡,虽声势浩大,在曹军面前却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因此两军呈现对峙状态。这个对峙,为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董卓、吕布灭亡之后,袁绍与曹操已形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势。官渡之战前夕, 先是刘备向袁绍求援,以对付曹操的进攻。 袁绍接到刘备的信后,召集群臣商议伐曹之事。以田丰、沮授为一方的非战派认为,连年战乱,粮食匮乏,不宜兴师动众,再者,曹操士卒精练,不可轻视,如要大战,须用几年的时间作准备。而以审配、郭图为一方的主战派则认为,袁方兵多粮足,兴兵讨曹是大义之事,主张立即兴兵。谋士许攸、荀谌也附和审、郭的观点,敦伿袁绍“讨汉贼以扶王室”。袁绍的野心是独霸中原,对援助刘备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少谋寡断,又贪图政治上的虚名,于是采纳了审配等人的建议,决定起兵。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是关系袁绍、曹操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谁获胜谁就能独霸中原。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简单漂亮|名著分享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性格特征:聪慧过人,善于识人,审时度势,处世圆滑,知人识人,隐忍,做事果断。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5月1日,西晋孙武逝世,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此,对东吴来说,虽然在三国三大战役之中打了两仗,取得了两胜,但结果仍然是魏、蜀、吴三地瓜分了全国。蜀汉灭亡之后,西晋终于灭了西周。——你这文章就不能动动脑子校准一下?

相反,因为他占领荆州,他受到了魏国的进攻。例如,曹丕出兵攻打东吴而不是蜀国。终于,在夷陵之战之中,孙权和东吴国再获胜利。结果,他们只保卫了蜀汉的进攻,却没有趁机消灭他们。也就是说,通过夷陵之战,东吴并没有显著地扩大疆域。孙权能灭蜀汉,能与曹魏争。另一方面,东吴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也是东吴未能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原因。 如蜀汉、曹魏的军事力量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将军手中,但是,对于东吴来说,实行的是部曲制,即每个将军都有一定的兵力,而这无疑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比如合肥之战之中,部属渠系的存在,就是孙权损失100,000多兵力给张辽等人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之中取得了两次胜利,东吴仍未能独霸天下。

对此,笔者认为,孙权若能早点攻下荆州,刘备多半不会再有牵连。换言之,孙权在进攻关羽、夺取荆州后,不能在荆州作为立足点,继续向外扩展。

《三国志》等史籍记载,赤壁之战之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县被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瓜分。曹操占领荆州南部最大的县南阳县,孙权占领江夏县和南军,刘备占领荆洲北部的四县(长沙、零陵、贵阳、武陵)。至于刘备,他本来是夺取荆州四县,后来又向孙权借了南县。在此基础之上,荆州的大部分领土被刘备攻占。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而孙权和江东主要是达到了自保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刘备正是凭借荆州五县,才能攻陷益州小小梦魇手游隐藏盒子,进而攻陷汉之中,建立蜀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东吴虽然在赤壁夷陵之战之中取得了胜利,但经过这两次战役,西吴在实力之上并没有取得质的变化。 2、也就是说,东吴在这两场战役胜利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具体来说,在赤壁的余波之中,曹操虽然损失惨重,但毕竟牢牢地占领了中原南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曹魏仍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强大的。更重要的是,赤壁之战之后,被曹操攻陷的荆州,成为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 3、结果,在荆州领土之战之中,是刘备开了个好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吴不能一统天下呢?首先,三国之一的吴国( 5 月 23 日— 5 月 1 日)是孙权建立的国家,这个国家被称为“吴国”,历史学家称之为“吴”或“东吴”。5月1日,西晋孙武逝世,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此,对东吴来说,虽然在三国三大战役之中打了两仗,取得了两胜,但结果仍然是魏、蜀、吴三地瓜分了全国。蜀汉灭亡之后,西晋终于灭了西周。

“三大战役”,是三国时期官渡、赤壁、夷陵三场规模较大的战役。就三国三大战役而言,在官渡之战之中,曹操以较少的胜仗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一役中打败了曹操。蜀汉和东吴在夷陵之役。蜀汉、粟州各有五万大军。最后,陆逊狠狠地揍了刘备一顿,让宋武笑到最后。这一次,东吴参与了三大战争,两次都是大获全胜。

一口气读懂三国演义的故事顺序,读懂你就是三国十级学者

三国演义十大之战

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屯兵渭水,两军交战,互有输赢,但自从司马懿中计脱险后,魏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诸葛亮派马岱伏兵葫芦谷,派高翔用木牛流马运粮,尽管让魏军劫去。半月下来,魏兵截获粮草无数,且得知蜀军屯粮之所在上方谷,且诸葛亮不在祁山大寨。于是,司马懿吩咐诸将领兵劫祁山大寨,自己带两个儿子到上方谷烧蜀军粮草。到了谷中,山上放火,引燃谷中柴草地雷,司马懿父子眼看命丧于此,天上却下起雨来,救了司马懿一命。此后,司马懿龟缩在渭北大寨,无论如何不肯出战,硬是把诸葛亮给熬死了。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谏,率领大军伐吴。开始的时候,蜀军锐不可当,相继攻占峡口、秭归等地,大败孙桓、朱然,斩杀潘璋、马忠。此时,吴国求和,刘备却不懂得见好就收,反而严辞拒绝。孙权没办法,只好任命陆逊为都督,抵挡刘备。陆逊坚守不战,相持半年,刘备移兵山林避暑。陆逊瞅准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刘备落荒而逃,没脸再回成都,最后病死在白帝城中。

专题: 三国演义大小说   三国演义古小说   孟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