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人物诸葛亮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诸葛亮是这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位智慧超群、谋略深远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见解。

个人背景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生卒年:181年-234年别称:卧龙先生、诸葛武侯主要成就: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成为蜀汉丞相,实施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使蜀汉在三国中保持了一定的地位。

主要事迹

1.初见刘备:诸葛亮隐居隆中,直至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相助,从此开始了他辅佐刘备的生涯。2.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前夕,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用草人借箭,解决了东吴军需问题。3.舌战群儒:与东吴众多文臣武将辩论,成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4.空城计: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诸葛亮以空城示弱,成功吓退敌军。5.六出祁山: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多次北伐中原,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6.七擒孟获:平定南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最终使得孟获归顺。

形象特点

智慧与忠诚:诸葛亮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对刘备及蜀汉的绝对忠诚而闻名。仁德与公正:在治理国家时,注重民生,推行仁政,深得民心。创新与改革:在军事技术、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如发明木牛流马等。

历史评价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智慧、忠诚、仁德的象征。他的许多故事和言论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艺术加工,进一步美化了诸葛亮的形象,使之成为后世敬仰的理想化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诸葛亮

作为全书的一号人物,诸葛亮的出场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第三十六回,徐庶离开刘备去曹营时第一次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第三十七回,全书中最大的隐士司马徽再次向刘备提及诸葛亮的才能。之后,便开启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路。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

刘禅刚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马懿用计安排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将五路大军悉数平定。而后调兵遣将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但在火烧兀突骨时自觉杀伤太过有损寿命。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后,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虽然颇有战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寿命临尽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灯火,将平生所学传与姜维并定下计策后去世。

三国演义小说人物诸葛亮

刘备入川时折了庞统,驻守荆州的诸葛亮给叮嘱关羽“东联孙吴,北抗曹操”,带张飞、赵云等将入川支援,顺势拿下成都,而后参与了汉中争夺战,与群臣劝刘备称王。关羽失荆州后,假装生病来劝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失败后托孤诸葛亮html制作网页游戏猜数字,并让刘禅及其两个弟弟刘永、刘理认诸葛亮为相父。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由徐庶向刘备指引,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一开始并不被关羽张飞所看好,火烧博望坡后关张对诸葛亮的智谋心悦诚服。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军退走江夏,临走时诸葛亮设下伏兵水淹、火烧曹操军。而后作为使者去往江东舌战群儒并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与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火烧赤壁,并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预先让赵云驾小船来接应,回刘备营中后调遣关羽张飞赵云对曹操进行追击,策划出关羽华容道的典故。曹操败走后,诸葛亮用计袭取了周瑜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荆州后识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计策,气得周瑜箭伤复发吐血身亡,临终叹“既生瑜何生亮”。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他既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勤奋而有智慧的文人。他的形象和事迹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象征和榜样,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

此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巧布空城计,成功骗过了司马懿的大军;他在草船借箭时利用大雾天气和草船的特殊构造,巧妙地借得了敌人的箭矢;他在五丈原之战中施展连环计,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情节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也使他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一个备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在后世,诸葛亮被尊称为“卧龙先生”,被视为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智慧、谋略和勤奋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永恒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智慧、谋略和卓越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展现,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形象成为了一种典范和榜样,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

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他在隆中隐居时,便对当世的事务局势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智慧和谋略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蜀汉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蜀汉的政务。他勤勉谨慎,对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他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他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谁是最具影响力的英雄?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具智慧和谋略的英雄之一,被誉为“睿才”、“卧龙”。他不仅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后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凭一己之力撑起了蜀汉半壁江山。诸葛亮的智慧堪称一绝,尤其是在《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典战役中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同时,他的忠诚、廉洁、公正也让他成为了古代治国理政的典范。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脍炙人口,至今广为流传。

诸葛亮的十个经典小故事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人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诸葛亮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认为里面必有埋伏,于是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不许喧哗。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溃了曹军。

周瑜想杀掉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否则就杀了他,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地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秘密借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鲁肃了,邀请他一同去取箭,鲁肃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从"神"到人,4方面看孔明,前后形象差距有多大?

而更有甚者,他二出祁山攻陈仓时,这位堂堂大蜀丞相竟然成为魏军末将霍昭手下的败将。陈仓是一座“孤小城池”,守军只有三千,守将只有霍昭一员,又非魏国名将;而蜀军由丞相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小将领众多,所“起三十万精兵”百倍于魏,正如诸葛亮自己所说:“量此小小城池,满城皆是人马,安能及我哉。”

六出祁山之初,丞相诸葛亮“虚攻北原,暗取渭滨”之计却为司马懿识破,其结果是所遣第一支攻北原兵为魏军伏击,“蜀兵大半死于水中,余者奔逃无路”;第二支烧浮桥兵为魏军乱箭射住,“吴班中箭死于水中,余军跳水逃生,木筏尽被魏兵所夺”;第三支攻渭水旱营兵亦中魏军埋伏,“蜀兵折伤太半”。

《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神来之笔,短短20个字就把诸葛亮写绝了

自唐宋有民间话本和戏曲以来,诸葛亮在民间就一直被当作智慧的化身。各种野史、话本、小说、戏曲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层出不穷。其中尤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最为经典:隆中对策、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故事都将一代名相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发明家。论政治治国,他才能可比管仲、萧何;论军事才能猎豹游戏盒子为什么登陆不了,他被对手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论书法绘画,他也是魏晋名家;论发明创造,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至今都为人津津乐道;论品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言流芳千古。诸葛亮几乎就是完美和智慧的化身。

神机妙算的半仙诸葛亮与鞠躬尽瘁的贤相诸葛亮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书摘|诸葛亮:历史上的贤相,小说里的半仙

如上所述,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以身荷国苦心孤诣事必躬亲持重平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小说里的诸葛亮淡化了丞相的那一面,虚构了更多的伏兵放火神算借风的小技巧,于是更像个未卜先知的聪明半仙儿。大概,历史上的诸葛亮气质像《雍正王朝》里焦晃老师饰演的老去之后的康熙,小说里的诸葛亮更接近《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无往而不利的康熙。

妙在后半部,诸葛亮拜表出征后,唐国强老师又是一个演法。刘备死之前,魏国已经这么说了:没了关羽,蜀汉无人了。所谓“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刘备夷陵一败,更是精英丧尽。四年之间,刘备、关张马黄外加法正,开国诸将一时俱尽。所以王朗为首的魏国大官在刘禅登基那几年不断给诸葛亮写劝降信,让他举国称藩,老老实实降了吧。所以诸葛亮居然北伐,显然是逆天而行。写《出师表》时思虑幽深,却不是颓丧;骂王朗时义正辞严,却不是焦躁;上方谷时萧然惆怅,表情都没有,只一闭眼,一个嘴角,都在里面。《三国演义》小说里,诸葛亮临终前,最后巡视五丈原诸军,如是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当年老三国电视剧刚出时,唐国强老师茅庐三顾出场,许多评论者都说,唐国强演得过于英武。后面舌战群儒,更有人猜测,唐国强是为了洗刷奶油小生的恶名,刻意要演得刚强些。其实不然,这演法正是其聪明处。诸葛亮不是一直老的。二十七岁,正是年少气盛;隆中一对,遂定天下三分。这种穿越一般的经历,当然意气飞扬。隆中对时指点江山,那也不用客气。舌战群儒关系孙刘联盟大局,诸葛亮自己又从来心存汉室,看到吴国群儒谋划投降,辞气慷慨,溢于言表,也很正常。一个二十七岁就比别人聪明一大截的年轻人,怎么能指望他跟老头子一样温吞呢?所以诸葛亮出场,看看什么叫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后隆中对时,从头到尾谈笑自若。至于著名的舌战群儒,咄咄逼人气场全出。出使被人围攻,大是大非的问题,当然就该是这么碾压的气场吧?然而十五年后,白帝城托孤,已是另一番样子了:四十三岁啦,危急存亡之秋啊,心情自然不同。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   仿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