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宋代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勾栏瓦舍都是自己印书,去听完书,可以顺手买一本。有一部书一直流传至今,叫《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叫《三国志平话》),”相“就是图画的意思,这种书,上半截为图画,下半截为文字,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这本《三国志平话》已经初具规模,却还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被谁写的小说
到了宋代,城市里出现一种叫勾栏瓦舍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戏院或书场。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录了许多说书艺人:“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其中的“说三分”,就是专门的说三国故事的评书。
网页游戏耳机保护绘画软件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乾隆年间的吴玉搢据明天启《淮安府志》及小说中的淮安方言等,首先推断作者为吴承恩。鲁迅先生据历代《淮安府志》及各种古籍记载,排比众说,最终确定吴承恩为《西游记》的最后加工者。这一说法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也成为现在的主流说法。
有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父,施耐庵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水浒传》,罗贯中后来加以润色修订。也有说施耐庵查无此人,其实只是罗贯中的化名,谐音“实乃俺”,只因《水浒传》当时属于禁书,罗贯中不敢署名。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故事的主角之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忠诚、仁慈且有远见的领袖。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传统中国道德观中所追求的君子之风。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英雄,如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这些人物均具有独特的性格、才干和风范,并成为传统文化上的经典之人物。
小说中的故事起于东汉末年,自黄巾起义、张角举兵反抗皇室,开始三国之乱。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由于不同的政治野心互相纷争,不断打击、割据、合纵,直到曹操统一中原、击败刘备开始,游戏正式进入尾声。小说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等。在这一系列战争中,各方势力的军队具有不同的战术和策略,人物形象和性格也互不相同,极具生命力。例如,曹操是一个具有管理能力的英明领袖,刘备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孙权则是一个同时具备战略策略和政治手腕的全才。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刘备为何被描写得如此柔弱、动辄泪下呢?理由很简单,倘若刘备也英雄豪爽,无所不能,则其他人的英雄豪爽与聪明才智便难得显现。他手下有关羽、有张飞,还有赵云与孔明。要让这些英雄的才智得到充分的表现,他就只好受点委屈,端坐高位默然不语,时或落些眼泪,好歹表现一下他的可爱。结拜兄弟多少都带点同性恋的成分,也许,刘备就于中扮演了女性的角色吧。
比如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多智”这个特质,罗贯中和之前的文人,一直在给诸葛亮和关羽这些人物打光,使得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在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孙权的计谋。就这样,《三国演义》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定本小说,这中间经过了近千年,以说书、戏曲、小说等等各种形式不断生长,成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中国历史常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
《红楼梦》所描写的爱情是一种以反对封建主义(不仅是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其思想内容的爱情,它通过贾宝玉、林黛玉恋爱的种种波折和贵族贾家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深刻地揭露和谴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黑暗和罪恶。它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朱仲玉)
《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一个鄙视功名富贵、具有反抗旧礼教精神的贵族公子。林黛玉是一个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热烈追求真实爱情的女孩子。薛宝钗则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忠诚信奉者。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相爱,然而封建恶势力却不让他们结合。最后,林黛玉在久病中忧郁地死去。薛宝钗虽然获得了和贾宝玉结为夫妇的胜利,可是却没有赢得贾宝玉真正的爱情,反而成为封建社会另一种类型的牺牲品。
罗贯中三国写得那么牛,为何轮到他自己,却选张士诚而不选朱元璋
原因更简单了,罗贯中之前是与朱元璋为敌的,再加上朱元璋后来有了自己的人手,罗贯中再投靠朱元璋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了。在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也走不了入仕为官的路子,所以最后就专心著书立说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也正如徐朔方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一定非要找其作者的话,可以说,自宋代开始的众多的“说三分”的书会才人、说书艺人都可以称为是它的作者,正是由他们口头创作的“世代累积”才使该书成为举世瞩目的杰作。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朔方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小说戏曲史的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作品在书会才人、说书艺人和民间无名作家在世代流传以后才加以编著写定。文人的编写有时再重新回到民间,更为富提高之后,才最终写成。”
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张志和先生认为,多少年来,人们囿于现代一般文学理论的思维定势,认为一部作品必有一作者,只有弄清了作者才能知人论世评价作品。孰不知,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实有着不同于当代小说和西方小说的文化背景。
张志和先生明确指出,别的不说,但就蒋大器说该书“叙事起自汉灵帝中平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而不知该书所叙史实起于建宁元年这一点来看,他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拥有该书的著作权的。何况我们现在发现了早于嘉靖本的黄正甫刊本《通俗演义三国志传》,该书是在弘治年间刊行的,比嘉靖本早问世大约20年以上,从黄正本到汤宾尹本再到嘉靖本这20余年间,就显示了该书是在流传中不断被加工完善这一事实。
那么,我们怎么能根据嘉靖本的题署“罗贯中编次”就认定该书为罗贯中所作呢?更何况在明初无名氏所作的《录鬼簿续编》中有关“罗贯中”的记载中,只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仅作过两三本杂剧,压根儿没有提到他编撰小说之事。而在明嘉靖以后的文人笔记中,虽多有称说罗贯中作《三国演义》者,但他们都不是罗贯中的同时代人,这些记载都是在嘉靖本出来以后才出现的,谁敢保证不是以讹传讹呢?
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也是无题“罗贯中所作”字样的本子。各卷卷首或无题署,或题作“书林梓”,或题作“建邑梓”,卷之十三题作“古临冲怀,朱鼎臣辑”,并题“书林梓”,卷之十四又题作“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并题“书林梓行”。乔山堂本《三国志传》全书和双峰堂的《三国志传评林》本(残存前八卷)也同样未有罗贯中的署名。
以前的立论,都是建立在事先定性嘉靖本为最早刻本的前提下,再跟据蒋大器的序以及该书的题署等来推断。但我们现在发现了早于嘉靖本的版本在,那么自然嘉靖本就不足为据了。其实,称《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并不始于嘉靖本,早于此本的汤宾尹校正本就已题为“元罗本撰”。不过汤本也不是最早刻本,更早的黄正甫本封面题“三国演义二十卷,明书林黄正甫刊本”,并不题“罗贯中”或“罗本撰”字样。
大家知道,明清两代《三国演义》的版本大概有70个,今日所能见到的有30多个现在的电视盒子怎么玩游戏,其中的大部分版本,郑振铎先生当时并未见到,而他所见到的若干种版本,有些也并未认真看,如闽建郑少垣联辉堂三垣馆刊本《新镌京本校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和余氏双峰堂刊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本,这两个版本,据柳存仁先生后来考证,都有可能是依据早于嘉靖本的版本刊刻而成的。所以说,郑氏当时只拿上述几种版本作粗略的校勘,即下结论未免失之草率。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如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福建建阳等,还证实罗贯中曾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有故居,在那里著书立说,至今还有故居遗址。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专题: 小说写三国演义 论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主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我是皇太子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五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