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杨修的情节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杨修是汉末名士,以其聪明才智著称,曾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然而,杨修的性格过于张扬,经常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智慧,甚至多次猜透曹操的心思和计谋,这使得曹操对其产生了戒心。
最著名的例子包括杨修破解了“鸡肋”二字的含义。当时曹军在汉中与刘备对峙,久攻不下,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无意间说出了“鸡肋”二字,意思是进退两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杨修立刻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并告知士兵们准备撤退,这让曹操感到非常不满,认为杨修过于自作聪明,有泄露军事机密的风险。
此外,杨修还因为其他一些事件如提前透露了曹操的“活”字碑文的含义等,进一步加深了曹操对他的不满。最终,在一系列事件之后,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了杨修,这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桥段,反映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以及杨修因才华横溢而招致的不幸结局。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才能与政治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上述理由我觉得还不足以表明杨修该杀。其实杨修只不过是个谋士,围在曹植身边的丁仪兄弟曹操没有杀,为什么偏偏要杀杨修?难道有才有错,是袁绍袁术外甥就该死?说到底就是杨修确实让曹操感受到了威胁,这种威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杨修的暗能量太强大,“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第二,杨修凶残果决,曹操测试曹丕和曹植,派他们出门,又故意让守门的不准放行,结果杨修教曹植直接把守门的杀掉,原文是“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第三,曹植太听杨修的话,杨修让他杀守门人他就杀了,如果杨修让他造反,他可能就造反了。由此可见,如果留着杨修,让他继续辅佐曹植,后果很可能就会有三国版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到了这时,才必须杀掉杨修。
正史中,确实有杨修通过鸡肋口令的猜出曹操要撤退的意思,但仅仅只是自己收拾行李,并没有动摇军心。那正史中,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是什么?正史中原文给出的理由是“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句话包含了三个理由:第一个就是要保证曹丕平稳继承曹操的位置,防止意外发生,第二个理由,杨修有才,会谋划,第三个理由,杨修是仇家袁绍袁术的外甥。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杀杨修是因为他从曹操给的守夜口令“鸡肋”中猜出曹操有退兵的意向,然后让人收拾行李做好撤退准备,又被夏侯惇传到军中,结果整个军队都在收拾行李,被曹操发现,以动摇军心的罪名杀杨修。如果以演义的思维来看,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通过修门、吃酥等事屡次猜出曹操的用意,无形之中,使得他成了曹操的代言人,这一次因为鸡肋的口令,你杨修就能让军队都收拾包袱,下一次你杨修就能让假传曹操的意思,把曹植扶上魏王宝座,那就会走上袁绍儿子内斗的老路,所以杨修已经到了必死的关头,非杀不可。
三国演义小说曹操杀杨修
曹操为何杀杨修?大家都被忽悠了,真正原因就这么简单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罗贯中与陈寿各执一词火柴人战争遗产游戏盒子下载,我们该信谁?
在中国古代,太子一旦确定,将太子的反对派消灭的事很多,几乎成为一个定律。比如说曹魏的邻居东吴,东吴之主孙权在太子孙登死后,改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结果四子孙霸与孙和争权,孙权大怒,废了孙和,杀了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然后,为了让孙亮的地位不可动摇,孙权将孙和与孙霸的部下几乎都杀了。最可惜的是孙和的重要支持者陆逊,陆逊曾经在荆州争夺战中大败关羽,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乃是东吴擎天玉柱,孙权却狠心地将他逼死,只为了让孙亮平平安安地掌权。
罗贯中与陈寿,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历史学家。小说家以塑造形象丰满的人物为己任,并不在乎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以记录真实的历史为己任,并不在乎人物形象。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该相信陈寿,也就是相信杨修是死于“接班人的争斗”。
当曹操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杨修这张牌还有用吗?这可是个鬼才啊,万一他们爷俩登高一呼,还真不好办!曹丕将来也不能留着他,与其如此,这个恶人还不如自己来做。
这就是曹操的伟大之处,他的用人从来不拘一格,他甚至主张,只要有才学,哪怕德行亏缺也可以用。曹操爱才,杨修确实有才,为何不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杨彪拒不配合曹操,因此被曹操罢免了官职,还被投进了监狱。原本曹操想杀了杨彪,可是杨家的势力太大,孔融就为此警告曹操:你要是杀了杨彪,天下就不会有人伺候你,老子我明天就回鲁国,永不入朝。
曹操出身于庶族阶级,与这些豪族尿不到一个壶里,他认为豪族就是东汉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为了打压豪族,他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制度,提拔大批庶族子弟,比如郭嘉、贾逵、夏侯氏、曹氏等等。
什么变故呢?联系下文就明白了,杨修是袁家的外甥,而袁家是曹操的死敌。很显然,曹操担心自己死后曹丕镇不住场子,被杨修掀了桌子。
就在曹操怒不可遏的时候,又传来一个火上浇油的消息:杨修与曹植喝醉了,二人同乘一车,竟然驶上了皇帝专用的驰道,还一路高声讥讽谩骂曹操的宝贝“黄须儿”。
这件事让曹操很生气、很震怒,一则他被杨修愚弄了,二则他终于看清了杨修的面目,原来这家伙早就卷进了储位之争。作为我的秘书,你不忠于我,却利用我谋私利,那就不客气啦!
原来,曹丕也不是吃素的,就在杨修告密后不久,立刻就内线将这件事传送给了他。曹丕大惊,赶紧召吴质商议对策,吴质说,这还不简单,咱将计就计呗,于是活人变成了丝绢。
于是,某一天柴车再次出现在宫门时被曹操拦住了。就在杨修准备庆功时,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士兵们翻遍柴车,只找到了几批丝绢,连个人影都没找到。
杨修知道选边站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很谨慎,与曹丕的个人关系维护得也算不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他其实已经是曹植的铁杆了。
曹植有才,肉麻的“情书”一封接一封,终于虏获了杨修的“芳心”。人们都说物以类聚,杨修与曹植一样,都是恃才傲物的那一类,所以他俩走到一起一点都不奇怪。
当然,这事瞒不住杨修,自作聪明的他悄悄告诉曹植:魏王这是要考察你们二人的办事能力,事关谁当接班人,所以一定要成功,如果值守阻拦,你就以王命在身为由杀了值守。
如果遇上自己外出,杨修还会提前写下十几条应对曹操发问的方案留给值班人员,搞得曹操很纳闷:这些人怎么都这么聪明啊?我才有想法,他们却早就想到了似的,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不对,一定是有人提前泄密了。
总之,曹操的那点才智在杨修面前就像是个“耍聪明”的幼儿园小朋友,输得光溜溜的。曹操这个奸雄表面上很豁达,其实早就恨透了杨修。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曹操在新修的大门上写了个“活”字,别人不解,杨修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啊,主公嫌门修得太大,扒了改小一点。还有一次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杨修拿出来就吃:“一人一口酥”嘛。
曹娥碑是纪念孝女曹娥投江寻父所建,碑文由弱冠少年邯郸淳书写,背面的文字书写者竟然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文姬之父)。遗憾的是,蔡邕留下的八个字如同天书一般,没人能读得懂。
罗贯中夸赞杨修“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裸衣骂曹的狂人祢衡谁都不放在眼里,却唯独对孔融、杨修高看一眼:“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杨修之死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说他恃才傲物,被曹操所嫉妒,也有人说他多次泄密,触了曹操的霉头,还有人说他参与储位之争,犯了死罪。这些说法都对,但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姓杨。
被杀不能怪曹操,不作就不会死,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塞北送来酥一盒,曹操尝后灵机一动,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送给文武百官。众人不得其解,求教杨修。杨修说:“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事后曹操问及此事,杨修从容回答:“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杨修故意曲解戏弄曹操的本意。曹操知道后,开始厌恶杨修。
曹操测试曹植和曹丕的才能,本来没有杨修的事,杨修却极力维护曹植。得知曹操欲立曹植为世子之后,向曹操密告曹丕、吴质商议之事,还多次为曹植出谋划策。 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同时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你出去, 你身有王命, 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曹操知道后,开始嫉恨杨修。
祸从口出 ——评杨修之死
四是干涉曹操家务惹怒。原文: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一是善揣摩曹操心思(恃才)惹妒。原文: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点破曹操的梦
比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把门改小,因为“门”上写个“活”字就是“阔”,曹操嫌门宽。曹操有可能是这个意思,但是他不喜欢被别人猜透心思。又如,曹操在甜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打开分给众人吃了,因为那三个字拆开来正好是“一人一口酥”。
注5:方北辰也认为,杨修的政治意图至少有二,一是给曹操眼下的施政制造种种不安定的因素,变相为汉室张目;二是想在曹操的子嗣之间制造对立,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后,分裂和瓦解曹魏的统治核心,为振兴汉室做远期的准备(氏著《精彩三国》)。
注3:如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继娶泰山羊氏,是羊祜的姐姐;懿次子司马昭娶东海王氏,王氏祖王朗、父王肃,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经学世家;懿女婿京兆杜预等,也都是名宦之后。
注1:据孙启祥《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等文献,马鸣阁当在陈仓道上,位于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的飞仙岭,乃关中进入汉中之咽喉。因栈道艰险,连马通过都会害怕的嘶鸣,故名。
曹操致此书信,一则想挽回点舆论的影响,修补点与士族的裂痕,所以还赠送了不少礼物;二则也是想向弘农杨氏示威!弘农杨氏根基深厚,引领士族,不杀他一个主心骨,不坏他一个领头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所以,我们发现,曹操杀杨修的时间,其实与演义及影视剧有很大的区别,它既不在曹丕正式被立为魏太子之后,也不在汉中之战刚结束后,而是曹操回到长安近半年后(约为建安二十四年10月左右)。《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注引《魏略》说:“(杨)修死后百馀日而太祖薨。”曹操去世的时候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往前推百余日,正是襄樊之战后曹操军还洛阳准备后事的时候,足见曹操是看到自己恐怕快要死了,才开始布局将一些隐患除掉(太祖既虑终始之变),罪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到了。
所以说,杨修委身于曹操幕府担任主簿、又极力较好曹植,恐怕并没有安得什么好心思,其介入争储,更是加剧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内耗(注5),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后,弘农杨氏恐会引领士族,搅动滔天巨浪,曹丕曹植俩小子根本玩儿不过他们。
总之,在曹操当政时期,弘农杨氏备受打压,杨修作为一代名士,又“谦恭才博”,竟然抱不上曹丕的大腿,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抱小弟弟曹植的大腿(杨修比曹植大17岁),我给大家看看杨修写给曹植的信:“与君离别才数日,就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难道仅仅出于您对我的爱顾,使我对您产生了深情的敬仰吗?”(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于此,宛若情信,所谓“大伪似真”,这实在很让人怀疑杨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更深的政治目的,据《三国志·苏则传》记载,曹丕篡汉后,曹植竟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足见其被杨氏等拥汉派影响之深。看来,就如陈群司马懿勾搭曹丕一样打游戏时弹出网页游戏窗口,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梁换柱,和平演变,大抵就是如此了。
有一次,汉献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恐杨彪有图己之意,竟推说自己肚子痛上厕所,趁机飞也似的逃回大营;等到权势稳固了以后,又苦心积虑,诬陷杨彪勾结袁术,劾以大逆的罪名将其下狱,但此举却捅了马蜂窝,包括荀彧、孔融等重量级人物都跑来向杨彪求情,说杨彪“四世清德,海内所瞻”,还是将其尽快释放为好。孔融甚至表示曹操杀了杨彪,就是周公杀召公,太不像话了,还威胁曹操说要真这样,自己“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不过,自以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没有扫一眼这些信的落款(后自言未见李通书疏),换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内部异己分子的名单,都会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况曹操一生都承受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错了张邈、陈宫、刘备),他又怎么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暂且忍一忍,等到日后权位稳固,必回再来秋后算账。估计孔融、杨彪、杨修、娄圭等人就在这张名单上,而曹操把这份秘密的名单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暗自观察,苦心积虑找机会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风范啊。
然而曹操当时并不准备得罪士族,现在天下未定,维稳第一,而且法不责众嘛,如今之计,只有好好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焚毁,表示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然,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也。
其实,当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人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依我看来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后投附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与兖州寒族(这些人已经历过张邈之叛考验)绝不会这么干。
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这一则是因为曹操忌他太聪明,二则是因为他帮助曹植争储位。不过我认为,这些看法都很表面,肤浅的很。特别是《三国演义》中摘引改编的几个杨修小故事,一则鄙浅儿戏,不足信;二则也都是一些小聪明,曹公雄才大略,又岂会忌恨此等辁才小慧?事实上,曹操对杨修还是相当信任的,史载:“是时,军国多事,杨修总知内外,事皆如意。”(《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而曹操求贤令也曾公开宣称,只要有才,哪怕你受金盗嫂,他都毫不在意,举手欢迎,可如今却突然变得如此妒忌浅薄小心眼,实在是把曹操的格局拉低到比袁术还不如了。
所以,曹操在五月份率军退回长安后,决定先“安内”然后再考虑“攘外”,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立夫人卞氏为王后,第二件,以交关诸侯之罪,杀死了大名士杨修。
专题: 好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女小说 三国演义大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标明是小说了吗
下一篇小学生阅读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