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三国演义完整版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在这部小说中,姜维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和智勇著称。姜维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试图恢复中原。

如果您对《三国演义》中关于姜维的具体情节感兴趣,可以阅读该书的相关章节。不过,《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复杂的情节,直接提供姜维故事的完整版可能会非常长,不太适合在这里全部列出。

但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可以简要概述一下姜维在《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迹:

1.初遇诸葛亮:姜维原为天水郡守马遵的参军,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被其智慧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最终决定投奔蜀汉,成为诸葛亮的得意门生。2.继承北伐大业: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多次率军北伐,试图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虽然屡次遭遇挫折,但他从未放弃。3.智勇双全:在多次战役中,姜维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如在对抗魏将邓艾时,曾设下伏兵,成功击退敌军。4.悲壮结局:由于蜀汉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外部强大的敌人,姜维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蜀汉灭亡前夕,姜维为了不使国家落入敌手,选择了自杀,以示忠诚。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收服姜维

这时,诸葛亮故意放了俘虏夏侯林,还给他衣服马匹。夏侯楙出寨以后,不认得路,乱走一起,路上遇见一批假扮的逃难百姓,纷纷诉说自己是冀县百姓,如今被姜维献出城池,投降诸葛亮。蜀将魏延进城后烧杀抢掠,所以他们弃家出逃,投奔上邽。

姜维兵临冀州城下,魏延故意摆开阵势拦阻姜维进城,但只战了几个回合,就有意让姜维冲开一个缺口,带兵进城。姜维一进城内,赶紧回家拜见老母。他见老母亲平安无事,也就放心了。姜维严令军士们固守城池,任凭蜀兵挑战,一概不理。

诸葛亮回到营中,想了很久,向当地人打听姜维老母的住处,知道她住在冀县。于是,他吩咐魏延带兵去虚张声势地攻打冀县,如果姜维带兵来到,就放他进城。他又布置赵云去攻打上邦,因为天水城的钱粮都集中在那里。如果打破上邦,就断绝了天水的粮食供应。

姜维三国演义完整版小说

到了半夜里,忽然四面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姜维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兵马从四面杀来,蜀兵来不及防备,四处乱窜。诸葛亮连忙上马,依靠关兴、张苞二将保护进不去网页游戏提示flash,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方向上的骑兵,势如长蛇,蜿蜓游动杀来。

马遵一听,恍然大悟。接着姜维献计,由他带精兵三千人,出城埋伏。太守随后发兵出城,只走三十里就回转,对蜀军前后夹攻。马遵依计而行。原来诸葛亮派赵云带五千兵埋伏在附近,当天知道天水太守带兵出城,就一面报知张翼、高翔两路人马,要他们在路上截杀马遵,一面带兵来到天水城下,高叫:“我是常山赵子龙。你们中了丞相的计,早早献出城池,免得遭受杀戮。”城上梁绪大笑说:“你中了姜维的计了,知道吗?”

三国演义之第一百一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却说邓艾得了王瓘书信,大喜,急写回书,令来人回报。至八月十五日,邓艾引五万精兵径往坛山谷中来,远远使人凭高眺探,只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凹中而行。艾勒马望之,果然皆是魏兵。左右曰:“天已昏暮,可速接应王瓘出谷口。”艾曰:“前面山势掩映,倘有伏兵,急难退步;只可在此等候。”正言间,忽两骑马骤至,报曰:“王将军因将粮草过界,背后人马赶来,望早救应。”艾大惊,急催兵前进。

维将下书人杀了,却将书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约邓艾自率大兵,于坛山谷中接应。一面令人扮作魏军往魏营下书;一面令人将现有粮车数百辆卸了粮米,装载干柴茅草引火之物,用青布罩之,令傅佥引二千原降魏兵,执打运粮旗号。维却与夏侯霸各引一军,去山谷中埋伏。令蒋舒出斜谷,廖化、张翼俱各进兵,来取祁山。

维令傅佥引二千魏兵随征听用。忽报夏侯霸到。霸曰:“都督何故准信王瓘之言也?吾在魏,虽不知备细,未闻王瓘是王经之侄。其中多诈,请将军察之。”维大笑曰:“我已知王瓘之诈,故分其兵势,将计就计而行。”霸曰:“公试言之。”维曰:“司马昭奸雄比于曹操,既杀王经,灭其三族,安肯存亲侄于关外领兵?故知其诈也。仲权之见,与我暗合。”于是姜维不出斜谷,却令人于路暗伏,以防王瓘奸细。不旬日,果然伏兵捉得王瓘回报邓艾下书人来见。维问了情节,搜出私书,书中约于八月二十日,从小路运粮送归大寨,却教邓艾遣兵于坛山谷中接应。

哨军报知姜维,维令拦住余兵,只教为首的将来见。瓘拜伏于地曰:“某乃王经之侄王瓘也。近见司马昭弑君,将叔父一门皆戮,某痛恨入骨。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愿从调遣,剿除奸党,以报叔父之恨。”维大喜,谓瓘曰:“汝既诚心来降,吾岂不诚心相待?吾军中所患者,不过粮耳。今有粮车数千,现在川口,汝可运赴祁山。吾只今去取祁山寨也。”瓘心中大喜,以为中计,忻然领诺。姜维曰:“汝去运粮,不必用五千人,但引三千人去,留下二千人引路,以打祁山。”瓘恐维疑惑,乃引三千兵去了。

时邓艾在祁山寨中,训练人马,闻报蜀兵三路杀到,乃聚诸将计议。参军王瓘曰:“吾有一计,不可明言,现写在此,谨呈将军台览。”艾接来展看毕,笑曰:“此计虽妙,只怕瞒不过姜维。”瓘曰:“某愿舍命前去。”艾曰:“公志若坚,必能成功。”遂拨五千兵与瓘。瓘连夜从斜谷迎来,正撞蜀兵前队哨马。瓘叫曰:“我是魏国降兵,可报与主帅。”

早有细作报入蜀中。姜维闻司马昭弑了曹髦,立了曹奂,喜曰:“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遂发书入吴,令起兵问司马昭弑君之罪;一面奏准后主,起兵十五万,车乘数千辆,皆置板箱于上;令廖化、张翼为先锋:化取子午谷,翼取骆谷;维自取斜谷,皆要出祁山之前取齐。三路兵并起,杀奔祁山而来。

太傅司马孚请以王礼葬曹髦,昭许之。贾充等劝司马昭受魏禅,即天子位。昭曰: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圣人称为至德。魏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贾充等闻言,已知司马昭留意于子司马炎矣,遂不复劝进。是年六月,司马昭立常道乡公曹璜为帝,改元景元元年。璜改名曹奂,字景明。乃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也。奂封昭为相国、晋公,赐钱十万、绢万匹。其文武多官,各有封赏。

昭又使人收王经全家下狱。王经正在廷尉厅下,忽见缚其母至。经叩头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母大笑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以此弃命,何恨之有。”次日,王经全家皆押赴东市。王经母子含笑受刑。满城士庶,无不垂泪。后人有诗曰: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

“征西将军邓艾,致书于行军护卫将军诸葛思远麾下:切观近代贤才,未有如公之尊父也。昔自出茅庐,一言已分三国,扫平荆、益,遂成霸业,古今鲜有及者;后六出祁山,非其智力不足,乃天数耳。今刘禅昏弱,王气已终,邓艾奉天子之命,以重兵伐蜀,已皆得其地矣。成都危在旦夕,公何不应天顺人,仗义来归?邓艾当表公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决不虚言。幸存照鉴。”

师纂、邓忠两人回去见邓艾,邓艾看到两人全都受伤,也没有再责罚。和众将商议道:“蜀国有诸葛瞻继承父志,两次杀退我万余人马,这时如果不速速攻破,我军必陷。”监军丘本说:“为什么不写上一封书信去诱降?”邓艾采纳丘本之计,于是写书信一封,派人送到蜀寨中。

邓艾升帐而坐,唤来师纂、邓忠责备道:“你们两人不战而退,什么原因?”邓忠说:“我们看到蜀阵中诸葛亮领兵,因此退回。”邓艾怒道:“就是诸葛亮重生,我有什么害怕的!你们轻易退兵,导致兵败,应当立斩以正军法!”众将苦劝,邓艾这才息怒。令人打探,回报说是诸葛亮的儿诸葛瞻为大将,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为先锋,车上坐的是木刻的诸葛亮遗像。

师纂、邓忠两人领兵将要到锦竹时,正好遭遇蜀军,两军各自布成阵式。师纂、邓忠两人勒马在门旗之下,看到蜀军列成八卦阵式。三通鼓响完后,门旗两分,数十员将军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车旁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吓得师纂、邓忠两人汗流遍身,回顾军士说:“原来诸葛亮还活着,我们都要完了!”急忙勒兵退回时,蜀军掩杀将来,魏军大败退走。蜀军掩杀二十多里,遇到邓艾援兵接应,两家各自收兵回营。

却说邓艾得到马邈所献的地理图本,写清楚了涪城到成都三百六十里山川道路,阔狭险峻,全部罗列分明。邓艾看完后大惊道:“我们如果只守卫涪城,倘若被蜀军占据了前山,那怎么能够守把得住?如果拖延时间长了,姜维军兵来到,我军就很危险了。”马上召唤师纂和邓忠吩咐道:“你要领一支军兵连夜直奔绵竹,以拒敌蜀军。我随后赶到,千万不要怠缓。如果让他们先占据了险要之处,定要先斩你们!”

当下刘禅听从郤正建议,立即连发三道诏书,宣召诸葛瞻来到殿下。刘禅哭诉道:“邓艾军兵已杀到涪城,成都危在旦夕。卿家要看在先君面上,救朕的性命!”诸葛瞻也哭奏道:“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然肝脑涂地,也不能补报。愿请陛下尽发成都之兵,让臣领兵前去决一死战。”刘禅立即拨付成都兵将七万人给诸葛瞻。诸葛瞻拜辞了刘禅,整顿军马,聚集众将问:“谁敢作为先锋?”话音未落,有一少年将军出列说:“父亲既然掌握大权,儿我愿意作为先锋。”众人一看,说话的是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诸葛尚这年十九岁,博览兵书,精习武艺。诸葛瞻大喜,就任命诸葛尚为先锋。这天,大军离开成都,去迎击魏军。

邓艾攻取了江油城,迎接阴平小路军兵都到江油聚集,然后来攻取涪城。部将田续说:“我军涉险前来,很是疲劳,应该先休息几天,然后进兵。”邓艾大怒道:“兵贵神速,你敢乱我军心!”喝令左右推出斩首,众将苦苦求情才免死罪。邓艾驱兵来到涪城,城中官吏军民怀疑是神兵天降,不战而降。

忽然家人慌张进来报告:“魏将邓艾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领着两千多人,一拥杀到城边了!”马邈大惊,慌忙出城投降,拜伏在公堂之下,哭告道:“我早就有归降之心,现在愿意招安城中居民和本部人马。”邓艾接纳马邈投降。于是收降江油军马在部下调遣,立即派马邈作为向导官。忽然有人报告马邈夫人自缢身死。邓艾问其中缘故,马邈把实情报告。邓艾感其贤,令人厚礼安葬,亲自祭祀,魏军听说后无不嗟叹。后人有诗赞曰: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

问候完毕,引荐给太后。太后说:“我看到你年幼时有帝王之相,现在你已经成为天下之主,务必要恭俭节用,布德施仁,不要辱没了先帝。”曹髦再三谦让。司马师命令文武请曹髦到太极殿,当天立为新君,改嘉平六年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赐给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报,带剑上殿。文武百官各有封赐。

却说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是文帝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当天,司马师以太后名义宣召他来到,文武官僚备好銮驾到西掖门外拜迎,曹髦慌忙答礼。太尉王肃说:“主上不应该还礼。”曹髦说:“我也是人臣,怎么不能还礼?”文武扶着曹髦上辇入宫,曹髦推辞说:“太后诏命下来,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怎敢乘辇入宫?”于是步行到太极东堂。司马师迎接,曹髦先下拜,司马师急忙扶起。

司马师于是派使者前往元城宣召高贵乡公,请太后升太极殿,召来曹芳责备道:“你荒淫无度,亵近娼优,不能再承袭天下,要立即献出玺绶,复归齐王的爵位,马上起程,不经宣召不许入朝。”曹芳哭拜太后后交纳了国宝,乘王车大哭而去,只有数名忠义之臣含泪而送。后人有诗曰:

司马师从袖中取出汗衫,扔到地上说:“这又是谁人所写!”曹芳魂飞天外,魄散九霄,两腿战栗答道:“这都是他们逼我所写,朕我怎敢有这个想法?”司马师问:“诬陷大臣造反,这是什么罪过?”曹芳跪在地上求告说:“朕我有罪,望大将军饶恕!”司马师说:“陛下请起,国法不能废除。”又用手指着张皇后说:“你是张缉的女儿,理应铲除!”曹芳大哭求免,司马师不从,喝令左右将张皇后捉出,到东华门中用白练绞死。后人有诗曰:

司马师直入后宫。魏主曹芳正在和张皇后商议此事。皇后说:“内廷中司马氏的耳目很多,倘若事情泄露,必定连累我们!”正说话间,忽然看到司马师闯入,皇后大惊。司马师按剑对曹芳说:“臣我的父亲拥立陛下为君主,功德不在周公之下。臣事陛下,和那伊尹有差别吗?你现在反过来恩将仇报,将功为过,想和这二三个小臣谋害我们兄弟,这是为什么?”曹芳说:“朕没有这个想法。”

夏侯玄知道事情败露,就厉声大骂道:“我们所哭的,正是你威震其主,将要谋朝篡逆!”司马师大怒,喝令武士捉拿夏侯玄。夏侯玄挽起袖子伸出拳头,直扑司马师,却被武士擒住。司马师命令将三人搜身检查,在张缉身上搜出一龙凤汗衫,上面有斑斑血字。左右呈给司马师,司马师观看,正是密诏,诏曰:

三人辞别而出,来到东华门左侧,正看到司马师带剑前来街机游戏单机版三国志,随从数百人,都手持兵器,三人都站立在道旁。司马师问:“你们三人退朝为什么这么晚?”李丰说:“圣上在内廷中看书,我们三人侍读。”司马师说:“所看的是什么书?”李丰说:“夏、商、周三代之书。”司马师说:“皇上看到这些书,问了什么故事?”李丰说:“天子所问伊尹扶商、周公摄政之事,我们都奏报说:‘现在的司马大将军,就是那伊尹、周公’。”司马师冷笑道:“你们三人虽然嘴上把我比作伊尹、周公,其实心中骂我为王莽、董卓!”三人都说:“我们都是将军门下之人,打死也不敢这样想。”司马师大怒道:“你们都是嘴上阿谀奉承之人!刚才你们和天子在密室中为什么事情痛哭?”三人说:“绝对没有这回事。”司马师喝斥道:“你们三人眼圈现在还发红,怎么还敢抵赖!”

曹芳脱下龙凤汗衫,咬破指尖后写了血诏,交给张缉,嘱咐道:“朕的祖上武皇帝曾经诛杀过董承,就是因为他们做事不够机密,卿家必须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泄露出去。”李丰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不利的话来?臣等不是那董承之辈,司马师怎么能够比拟武祖?陛下不要生疑。”

三国演义之第一百一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却说邓艾催督先锋郑伦来袭山后。伦刚转过山角,忽然一声炮响,鼓角喧天,伏兵杀出:为首大将。乃廖化也。二人未及答话,两马交处,被廖化一刀,斩郑伦于马下。邓艾大惊,急勒兵退时,张翼引一军杀到。两下夹攻,魏兵大败。艾舍命突出,身被四箭。奔到渭南寨时,司马望亦到。二人商议退兵之策。望曰:“近日蜀主刘禅,宠幸中贵黄皓,日夜以酒色为乐。可用反间计召回姜维,此危可解。”艾问众谋士曰:“谁可入蜀交通黄皓?”言未毕,一人应声曰:“某愿往。”艾视之,乃襄阳党均也。艾大喜,即令党均赍金珠宝物,径到成都结连黄皓,布散流言,说姜维怨望天子,不久投魏。

望自知有此变法,实不曾学全,乃勉强折辩曰:“吾不信,汝试变来。”维曰:“汝教邓艾出来,吾当布与他看。”望曰:“邓将军自有良谋,不好阵法。”维大笑曰:“有何良谋!不过教汝赚吾在此布阵,他却引兵袭吾山后耳!”望大惊,恰欲进兵混战,被维以鞭梢一指,两翼兵先出,杀的那魏兵弃甲抛戈,各逃性命。

次日,姜维尽拔九寨之兵,分布于祁山之前。司马望引兵离了渭南,径到祁山之前,出马与姜维答话。维曰:“汝请吾斗阵法,汝先布与吾看。”望布成了八卦。维笑曰:“此即吾所布八阵之法也,汝今盗袭,何足为奇!”望曰:“汝亦窃他人之法耳!”维曰:“此阵凡有几变?”望笑曰:“吾既能布,岂不会变?此阵有九九八十一变。”维笑曰:“汝试变来。”望入阵变了数番,复出阵曰:“汝识吾变否?”维笑曰:“吾阵法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变。汝乃井底之蛙,安知玄奥乎!”

专题: 三国演义一小说   小说讲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