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幼常失街亭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其中“幼常失街亭”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情节,主要讲述了蜀汉名将马谡(字幼常)因轻敌和违背诸葛亮的军令,导致街亭失守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期间,为了能够顺利进攻长安,诸葛亮决定派兵驻守战略要地——街亭,以防止魏军从侧翼攻击蜀军。在选择将领时,马谡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可以守住街亭。然而,马谡并未按照诸葛亮的战术部署,在山顶扎营,结果被魏将张郃利用地形优势包围并击败,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这一失败不仅使得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受挫,还直接导致了马谡被处斩,成为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教训。这个故事反映了军事指挥中的重要性,包括对地形的正确判断、对敌人实力的准确评估以及严格遵守上级命令等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用人不当的一面,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失街亭

当天晚上,天气晴朗,月色皎洁,司马懿到山下周围察看了一遍,然后回营。马谡在山上看见司马懿在侦察,大笑说:“他如果要活命,就别来围山!”他传令与诸将:“如果敌兵过来。只要看见山上红旗摇动,立刻往四面冲下去。”

马谡是主将,既然他固执己见mac电脑如何登录网页游戏,王平也拗不过他。于是,王平请求率兵五千,到山下西边另扎一个小寨,与山上大寨成为犄角之势,互相呼应。马谡开始连这一点也不肯答应,几经苦口婆心劝说,才勉强分出五千兵给王平。王平带兵匆匆下山,在十里路外扎营,赶紧画出地形图,派人连夜赶去禀告诸葛亮,具体说明马谡在山上扎寨的情况。

三国演义小说幼常失街亭

诸葛亮又想:高翔不是张邰的对手,还应当有一员大将屯兵在衡亭的右边。于是,他派魏延率领本部兵马驻扎在街亭的后面。这样安排停当以后,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进军箕谷,自己率大军从斜谷攻取那城,任命姜维为先锋,向魏军展开正面进攻。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司马懿召唤张郃说:“曹真、郭淮怕我收获全功,所以来攻取这座城池。我不是想独自收功,只是侥幸而已。我料定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定先去据守阳平关。我如果去攻取此关,诸葛亮必定随后掩杀,就中了他的诡计。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你们可以从小路抄袭箕谷后退兵,我亲自领兵抵挡住斜谷之兵。如果他们败走,不要追赶,只要在中途截住,我们可截得蜀军全部辎重。”张郃受计后领兵一半去了。司马懿又下令:“大军直取斜谷,由西城行进。西城虽然是山僻小县,却是蜀兵屯粮所在,又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总路口。如果取得此城,三郡可复得。”于是司马懿留下申耽、申仪守卫列柳城,亲自领大军望斜谷进发。

却说郭淮收了军马,对左右说:“我虽然没有取得街亭,却能攻占列柳城,也是大功一件。”领兵直到城下叫门,只见城头上一声炮响,旗帜飘扬,当先一面大旗,上书“平西都督司马懿”。司马懿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木栏干,大笑道:“郭伯济为什么来迟?”郭淮大惊说:“仲达神机妙算,我确实不及!”于是入城,相见已毕,司马懿说:“现在街亭已失,诸葛亮必定退走。郭将军和曹真都督要连夜追击。”郭淮领兵出城而去。

等到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领兵先进,直到街亭,却不见一人,心中大疑,不敢轻易进兵,就在路口等候,忽然看到高翔军兵来到,两人都说不知道魏军在哪里。正说话间,忽然间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军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核心。两人往来冲突,不能脱身。忽然听得山坡后喊声如雷,一彪军马杀入,正是王平,救出了高翔、魏延两人,直奔列柳城。等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支军马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和曹真商议,恐怕司马懿收了全功,于是分出郭淮来攻取街亭。听说司马懿、张郃攻取了街亭,于是就领兵来袭取列柳城。正好遇到三将7723游戏盒子mod,大杀一阵,蜀兵伤亡极多。魏延恐怕阳平关有失,慌忙和王平、高翔奔阳平关退走。

两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才退。两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都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直奔列柳城去投高翔。这时高翔听说街亭丢失,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到魏延、王平两人,通报了前面战事。高翔说:“我们不如今晚前去劫魏寨,复夺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

马谡料定守把不住,只得驱动残兵败将杀下山去逃奔。司马懿放开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领兵追赶。赶到三十多里处,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马冲出,放过马谡后拦住张郃。张郃一看,来将正是魏延。魏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张郃回军退走。魏延驱兵赶来,想要复夺街亭。赶到五十多里处,一声喊杀声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包抄到魏延背后,把魏延困在核心。张郃掉头杀回,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能脱身,折损军兵大半。正危急之间,忽然一彪军马杀入,正是王平。魏延大喜道:“我能生还了!”

却说王平看到魏军赶到,就领军杀来,正遇到张郃,战了有数十个回合,王平力穷势孤,只得退走。魏兵自辰时困到戌时,山上无水,军兵没有粮食,寨中大乱。叫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喝斥不住。司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山上蜀兵越发混乱。

第二天天明,张郃领兵先往山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前进,把山四面围住。马谡在山上看到时,只见魏军漫山遍野,旌旗队伍很是严整。蜀军见了后全都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没有一人敢动。马谡大怒,亲自斩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往山下去冲击魏军,魏军岿然不动,蜀兵只好退上山来。马谡看到进攻不能得手,只好让军兵紧守寨门,等待外应。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派人打听是什么将官领兵守卫街亭。回来报告说:“是马良的弟弟马谡。”司马懿笑道:“他徒有虚名,实际是庸才!诸葛亮重用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够成事!”又问道:“街亭左右还有别的军兵吗?”探马报告:“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司马懿于是命令张郃领一支军兵,挡住王平来路。又命令申耽、申仪领两路军兵围山,先切断了汲水道路,等到蜀军自乱时,然后乘势攻击,当夜调度已定。

马谡守街亭,诸葛亮都告诉他怎么做了,为什么还是死脑筋

对蜀军更为不利的是,马谡带领防守街亭的部队,不过区区两万多人,基本上以步兵为主。在曹魏那里,诸葛亮得到的消息是,张郃率领数万骑兵突进,骑兵对步兵,在冷兵器时代,差不多就是送人头,尤其是对方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这仗基本上没法打,因此诸葛亮一再强调一个“守”字,绝不能硬碰硬。

小说描写的成功,让大多数读者对马谡恨得要死,认为如果不是马谡一意孤行,成功守卫住了街亭,说不定这次诸葛亮北伐就能够取得成功了。因此坏就坏在马谡一个人身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最后马谡被诸葛亮斩杀,也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专题: 搜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的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