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学中的一部杰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由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编撰,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充满智慧与策略的作品,它融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个人创作,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小说史上,《三国演义》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它是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之一,为后来的小说形式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三国演义》,罗贯中成功地将历史事件与*学创作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感,又增加了艺术的魅力,使之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此外,《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如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国演义》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学领域,在戏剧、电影、电视剧以及游戏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和**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中国古典*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小说史》
关于小说的发展。在讲汉代小说的时候,鲁迅提出,现存的汉代小说都不是真的。他举出了现在所有的所谓汉代的小说,共有6本。称是东方朔写的有两个:《神异经》和《十洲记》;称是班固写的,也有两个:《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另外还有称是郭宪写的的《洞冥记》和刘歆的《西京杂记》。
神话往后发展,故事开始有了人性。像那些自古以来建大功的英雄,他们虽然是凡人的肉体,但上天赐予了神的力量,便有了非凡的能力。比如尧让后羿射日的故事。这些通过口口相传,现在都被称作了“传说”。由这个再往后发展,那些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就被编到了史书里,而其他的故事就慢慢变成小说了。所以整体若是倒回去看,小说的起源便是神话和传说。
中国小说史对三国演义
那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鲁迅认为小说来源于神话和传说。当初原始人类看到风、雨、地震这些不可控的东西,就会感到很奇怪,他们没办法解释这些是怎么产生的。所以,他们就开始认为,这世上一定有个主宰万物的存在unity 网页游戏 下载地址,就把这个存在称作“神”。然后他们开始想象着神的生活和*作,比如编造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便有了神话。
首先,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汉志》上写,小说来源于稗官,稗官就是指古时负责采集街谈巷语来考察国家风情民俗的小官。但鲁迅认为,稗官对小说的贡献主要在于收集和整理,而真正的源头还是来自于民间口口相传的内容,并不是稗官独立创作的。所以他提出,小说并不是像《汉志》说的那样来源于稗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的重要发展时期以及鲁迅先生对小说的独创见解。一般来说,撰写历史著作很容易只停留于以往的说辞,依照旧论,生搬硬套。但鲁迅却对古籍的记载采取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一方面吸收、接受前人有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注意扬弃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说法,揭示出*的情况和观点。
丛谈、辩订、箴规这三类内容都有点像今天说的笔记。所以到了清代,纪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纪晓岚到了他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时候,他就把丛谈、辩订、箴规这三类内容从小说中剔除了,然后把小说分成了三类:叙述杂事、记录异闻和缀辑琐语。叙述杂事是指描写各类名人传记,而记录异闻也很好理解,就是写一些*奇古怪的事情,至于缀辑琐语就是指记述一些琐事了。但鲁迅认为,这三类参考胡应麟的划分方法,完全可以变成两类:杂录和志怪。杂录就是记录人物多种多样的事情,无论是皇帝的也好,名人的也好,还是街头巷尾的,平常人的故事就都算在里面了;而志怪就是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了。可见,胡应麟当时对小说的划分还是很有见地的。
后来,东汉的班固也对小说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并且对小说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班固是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和*学家,中国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汉书》就是他写的。所以,他的言论非常具有影响力。班固认为小说毕竟来源于街谈巷语,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更不是治国安邦之道。所以,班固虽未对小说全盘否定,但却明显表示出了对小说的轻视。他的这种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东汉一直到唐朝以来,历代史学家也都延续了班固的理论,把小说当作不入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那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它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小说的概念其实是由东汉的一个叫桓谭的人最先提出的。 桓谭在《*论》这本书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在这段话里, “丛残小语” 指的是小说的样式,意思就是说,小说都是些零碎片断的言论。而小说的写作特点是“近取譬论”,就是说会使用譬喻来阐述某种道理。至于小说的形式特点就是“短书”,意思是篇幅很短小的内容,最后也讲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是“治身理家”。通过这些表述,桓谭把小说的样式、写作特点和社会功能都作了一番说明,他认为小说还是有一定可观赏的地方的。对此鲁迅在*中总结到,桓谭对于小说的定义,跟现在的小说很相似了。
先来说下第一点,小说这个名称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先秦《庄子·外物》这本书中说:“饰小说以干县令”, 这里的县令,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那个一县之长,它指的是美好的名声。小说也不是现在的这个含义,而是指琐碎的言论。所以,“饰小说以干县令”的意思是:小说是依靠琐碎的言论去求取美好的名声。这是中国*献中第一次提到“小说”。而鲁迅提出,那个时候小说是指浅薄的言论,距离*学的境界还比较远。
要说起作者鲁迅,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著名的*学家、思想家、五四*****的重要参与者。他的著作以小说和杂*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编》,散*集《朝花夕拾》,散*诗集《野草》,杂*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全部著作中唯一的长篇学术专著,也是他全部著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
鲁迅的这本小说史略,是用*言*写成的。全书共28篇,除第一篇讲述了各朝史学家对于小说的记录与评论之外,第二至第二十八篇,鲁迅按照远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发展顺序,一一整理了每个时期出现的小说作品,并对当时的重要古籍进行了一番独到的点评。可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小说的发展形态 ,更能领略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彩论述,增强对于古代小说的理解。
今天解读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写于民国,是中国的第一部古代小说史。而书的作者,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鲁迅曾说:“倘若先前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就只好自己来开创。”于是,他打破了中国小说没有任何系统记录的局面,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小说专著,填补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空白,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小说学学科。郭沫若曾将此书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双璧”。可见此书在鲁迅一生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的部分史学错误!和*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
再看这里,《演义》说曹操在横槊赋诗时刺死了刘馥,之后写到了刘馥有个叫刘熙的儿子。事实上,刘熙是刘馥之子刘靖的儿子,也就是刘馥的孙子。罗贯中估计是写的时候瞥了一眼《三国志·刘馥传》最后有一句“子熙嗣”,殊不知这句的主语不是刘馥,而他儿子刘靖。
写出“俄何烧戈”这个名字,又是罗贯中看史书断句断错了。事实上,俄何,和烧戈,是两个不同的人。你看,这段原*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分别对应的是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估计罗贯中看到下*郭淮“斩饿何烧戈”,就以为这是一个人名,还是吃了以前没有标点的亏。
《三国志演义》: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最初尝试
《三国志演义》,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尚未成熟的阶段,历史的兴亡成败,可以最方便地提供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内容。与此同时,藉助史书的庞大规模和丰富内容,小说家也可以不太困难地构筑起长篇小说这样巨大的框架。在小说成熟以前,也没有别的*体比史学更善于叙事。像《金瓶梅》那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可能跑到历史长篇小说的前面去。令人惊奇的是,历史真实性非常稀薄的《水浒传》也几乎与《三国志演义》同时诞生了。当然,有关《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水浒传》的成书当在永乐以后,正德、嘉靖以前,那就得另说。这里采用的还是一般的说法。
演义和历史一锅乱炖?谈聂绀弩之《三国演义》前言的谬误
2.《三国演义》是封建时代的*学。它所根据的是封建时代的史书《三国志》,它是封建社会的以说话为职业的人讲给那个社会的一般群众听的。讲者和听者的知识都不会高出于封建社会的一般水准,不能辨认出历史的车轮在停滞不前的封建社会中仍在*行的轨迹,不能理解生活的各方面的发展及其轻重缓急,……他们所创作的历史小说,就内容说,其封建性并不因所根据的高*典册到民间走了一趟而有多大的改变,甚至还更世俗、庸俗、卑下了。这就是它创造的人物典型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别种样子的道理。更有进者,这种典型离开了书本,和人间、世俗、庸俗、卑下之物结合,越传越大,远远超过在书本上的由书本所创造的典型性。这就是关羽在《聊斋志异》中成为维护纲常名教的正神,曹操是永在地狱受罪的恶鬼的道理。就这点说,《三国演义》又有它的毒害性。功大罪小还是罪大功小,不易仓卒确定。但功是不会改变的,小说决不回转去变为*言、八股、古*、骈*等;至于罪,在*社会里、在读者的思想的改变里,倒是会改变的。郭老为曹操翻案,不正是此意么?
1.《三国演义》把一般人不容易看懂的正史《三国志》通俗*为比较容易看懂的历史小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最初是说话人用口头语言讲说出来的,是说给市井*盲、半*盲、小知识者听的,这通俗*是相当彻底的。这种语言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取代了典重的*言*而成为正宗的*学语言以及一切书面语言。这可分两方面说:一、把历史知识和非历史知识从高级知识分子手里拿来交给一般群众,改变群众的精神生活,反转去影响原来知识界的精神生活。二、取代*言*,也就是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中*,使中国书面语言,将相当长期地通俗下去,功劳都很大。也许不能都归功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演义》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小说、戏剧或别种形式的通俗*学,也都有功,但《三国演义》是其中的一部,甚至是首先的一部。从这一点说,一部《三国演义》强于多少部《三国志》和别种史书。
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多年战争,很像民国时代的军阀混战,而军阀们特别无知,特别是摧残**的刽子手,这一点东汉时代的诸侯之类也很相近。前面说过,苏轼说的一句“横槊赋诗”,就使曹操压倒当时一切人物。诸葛亮也好,周瑜也好,两心相照,甚至共同把曹操的战船烧了,并因之酿成杀机,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却一句也做不出。至于曹操,则父子三人都是为人熟知的杰出的诗人、*学家。取*姬归汉,嘱铜雀妓分香卖履之类,也很可一提。
曹操自己说,如果天下没有他,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不是空话,称帝的袁术,就是曹操灭了的。此外终曹操之身,并无称帝者,他自己更未称帝。所谓三国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虽然首先篡位称帝的是曹操的儿子三国过关斩将单机版游戏,但总不是曹操。曹操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何如?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之誓不两生,他的爱才方法就是“杀”,只要把天才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非池中物”,顶好把刘备杀了,至少羁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眼光浅短,器量狭小,非英雄也。曹操说他与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听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其时刘备正是曹操的瓮中之鳖。既然同是英雄,就当惺惺惜惺惺,让其存在,相与驰骋沙场,决胜千里,一显雌雄,若以阴谋诡计或一时机缘毁坏英雄,这事本身就不是英雄之所屑。曹操还有豁达大度之事,均非周瑜所能梦见。如他不杀陈琳,说陈琳檄*可愈头风之类。
把曹操和几个人比比: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就先比刘备。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啥足以与曹操并论的。刘备称帝之前,早就想做皇帝。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为封禅,即天子祭天地之礼。可见他念念不忘此类事。曹操却未见想做皇帝之意。天下英雄何须以帝位自重(自累)?其次曹操覆荫过刘备,后来又覆荫过关羽,虽地位使然;然识英雄于未遇时,或成人之美,亦非易事,刘备就连曹操于已显时也未必知他是天下英雄。又曹操是实干家,曾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董卓。这类事刘备什么也没有干。末了曹操是大军事家,刘备却未见有何军事才能,最后又败亡于军事。
前面说过,君主统治需要忠臣,不言而喻最反对篡臣;对于篡臣本身,江山既已篡去,皇帝已做了几代,诚然对他没有多大办法,但他有父母,还可以设法解解愤。秦始皇灭了周和六国,太史公不高兴,就把始皇的妈的淫行,夸张到不堪的程度。始皇是十二个月生的,嫪毐的性器可以“专车”。始皇是什么样的皇帝,与在妈肚子里过了多少时间能有多大关系,与他妈的面首的器官又能有多大关系?如此津津乐道,亦如市井儿童吵架,使对方无法应付,只好骂声“丢那妈”之类泄愤。
现在说曹操。奸雄曹操是篡贼曹丕的儿子。(注:这是作者就曹丕篡汉后追称其父为帝,出现“儿子产生老子”这一现象而说的一句俏皮话。)这是说,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不用说曹操为曹丕的篡汉廓清了道路。曹丕做了皇帝,即追称他的父亲为武帝。在一定场合、一定解释下:儿子产生老子!
《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刘备弃*野走樊城一路逃走不脱,却说成诸葛亮率领百姓撤出*野,然后设计火烧占领*野的曹军,接着说刘备不忍弃百姓,“缓缓而行”,“日行十余里”。猇亭兵败,刘备输干赌本,逃到白帝城,却有诸葛亮早摆好八阵图,使敌将陆逊迷失其间,若无孔明的岳老太爷引路,恐怕会死在里头。失了街亭,司马懿兵临城下,不过为了表现孔明的“空城计”!最后,孔明被司马懿拖死了,还用木偶吓司马退却一阵,也就挽回了一点面子。几乎一切坏事都是好事。
2.杜牧《铜雀台怀古》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演义》从中悟出了两点。一点,从二乔与东吴人物的关系,说诸葛亮去东吴游说,劝周瑜献“民间之二女”二乔与曹操,曹操自然退兵。激起周瑜破曹决心,好像东吴破曹全由诸葛亮激起。更重要的是东风,曹操在上水,船多;东吴在下水,船少。非有东风,决难取胜,而东风则只有诸葛亮能祭。于是破曹首功,当然推诸葛亮。但这也是剥夺周瑜的。元曲中有隔江斗智,于是《三国演义》有三气周瑜。不但剥夺了周瑜的东西,简直把他的性命也了结了。使他临死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舳舻灰飞烟灭。”每一句话都是说周瑜的,《三国演义》把“羽扇纶巾”等等都拿给诸葛亮了,剩下的只有小乔。先把诸葛亮打扮一番。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1 小说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当下一篇在哪看三国演义小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