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代的罗贯中。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魏国的重要谋士和将领,后来成为西晋的奠基人。在小说中,司马懿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既有深思熟虑、智谋过人的正面形象,也有心机深沉、手段残忍的一面。
司马懿首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是在曹操时期,最初是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吏身份登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成为了魏国的核心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对抗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司马懿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多次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进攻,成为了诸葛亮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
在《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随着曹魏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司马懿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最终掌握了魏国的大权,并为自己的家族奠定了建立西晋的基础。他的儿子司马昭、孙子司马炎相继继承了他的事业,最终建立了西晋王朝。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是多面的,既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一位复杂的政治人物。他对历史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小说中有重要地位,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司马懿
第七十五回,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令曹操大为震动,竟一度动了迁都的念头;司马懿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式,并陈述其中利害关系,才让曹操安下心来,打消了迁都的想法。继而,司马懿献策曹操联合孙权以拒关羽,助曹操定下后续的安排。
《三国演义》蜘蛛纸牌 网页版游戏下载,诸葛亮与司马懿胜败大比拼!司马懿胜率很“哇塞”
小说三国演义司马懿出现
司马懿获胜11场,诸葛亮获胜16场。如果按照史诗级胜利:大胜:中胜:小胜=15:5:2:1(中胜得分为小胜2倍,大胜得分为中胜2,5倍,史诗大胜得分为大胜3倍)的得分比例计算的话,司马懿得分57分,诸葛亮得分54分。司马懿总体得分略高于诸葛亮。
应该说,这个计谋不是司马懿首先提出的,但是司马懿也是这个意见。同时,在这种战略指导下,蜀军再也无法取得降三郡的战绩了。而且司马懿推荐的郝昭,也确实让诸葛亮寸步难行,致使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再次失利。司马懿还成功预言蜀军粮道受限,蜀军必将不日撤军的消息。应该给司马懿大胜。
书中仅用一个字,就几乎改变了司马懿的形象!咱们是否看错人了?
孔明笑曰:“吾纵然捉得汝等,何足为奇!吾放汝等回见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未为迟也。汝等性命既饶,当留下军器战马。”遂将众人衣服脱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司马懿见之大怒,回顾诸将曰:“如此挫败锐气,有何面目回见中原大臣耶!”即指挥三军,奋死掠阵,懿自拔剑在手,引百余骁将,催督冲杀。
都说司马懿比诸葛亮厉害,《三国》里的三个情节仿佛给了我们答案
三国演义之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四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二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方腹曲胫,一股四足;头人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足,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脚,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鳅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孔明即手书一纸,付众观看。众将环绕而视。造木牛之法云:
当下孔明得胜回寨,命将郑文斩了,再议取渭南之策。每日令兵搦战,魏军只不出迎。孔明自乘小车,来祁山前、渭水东西,踏看地理。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馀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孔明回到帐中,唤裨将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计。令唤集随军匠作一千馀人,入葫芦谷中,制造“木牛”“流马”应用,又令马岱领五百兵守住谷口。孔明嘱马岱曰:“匠作人等,不许放出,外人不许放入。吾还不时自来点视。捉司马懿之计,只在此举,切不可走漏消息。”马岱受命而去。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监督匠作,依法制造。孔明每日往来指示。
却说司马懿见了郑文之书,便欲引二子提大兵来劫蜀寨。长子司马师谏曰:“父亲何故据片纸而亲入重地?倘有疏虞,如之奈何?不如令别将先去,父亲为后应可也。"懿从之,遂令秦朗引一万兵,去劫蜀寨,懿自引兵接应。是夜初更,风清月朗,将及二更时分,忽然阴云四合,黑气漫空,对面不见。懿大喜曰:“天使我成功也!”于是人尽衔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秦朗当先,引一万兵直杀入蜀寨中,并不见一人。朗知中计,忙叫退兵,四下火把齐明,喊声震地:左有王平、张嶷,右有马岱、马忠,两路兵杀来。秦朗死战,不能得出。背后司马懿见蜀寨火光冲天,喊声不绝,又不知魏兵胜负,只顾催兵接应,望火光中杀来。忽然一声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姜维,两路杀出。魏兵大败,十伤八九,四散逃奔。此时秦朗所引一万兵,都被蜀兵围住,箭如飞蝗,秦朗死于乱军之中。司马懿引败兵奔入本寨。三更以后,天复清朗。孔明在山头上鸣金收军。原来二更时阴云暗黑,乃孔明用遁甲之法,后收兵已了,天复清朗,乃孔明驱六丁六甲扫荡浮云也。
孔明选一舌辩军士,附耳分付如此如此。军士领命,持书径来魏寨,求见司马懿。懿唤入,拆书看毕,问曰:“汝何人也?”答日:“某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郑文与某同乡。今孔明因郑文有功,用为先锋。郑文特托某来献书,约于明日晚间,举火为号,皇乞都督尽提大军前来劫寨,郑文在内为应。”司马懿反覆诘问,又将来书仔细检看,果然是实,即赐军士酒食,分付曰:“本日二更为期,我自来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汝。"军士拜别,回到本寨告知孔明。孔明仗剑步罡,祷祝已毕,唤王平、张嶷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马忠、马岱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魏延分付如此如此,孔明自引数十人,坐于高山之上,指挥众军。
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祎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朕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费祎拜谢曰:“诚如此,则中原不日自破矣!”权设宴款待费祎。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祎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馀,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具言吴主起大兵三十万,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而进。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祎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祎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吾自有法。”祎辞别孔明,自回成都。
忽报费祎自成都来见丞相。孔明请入。费祎礼毕,孔明日:“吾有一书,正欲烦公去东吴投递,不知肯去否?”祎曰:“丞相之命,岂敢推辞?”孔明即修书付费祎去了。祎持书径到建业,入见吴主孙权,呈上孔明之书。权拆视之,书略曰:
三国演义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主角分别是谁?
司马懿始终坚持坚壁清野,闭门不出的战略,最终熬死诸葛亮,取得胜利。后来,司马懿又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辅佐魏帝曹芳,但是却被曹爽压制。司马懿在蛰伏十年之后,发动高平陵政变,击败曹爽,掌握曹魏大权。因此,司马懿在三国中后期的戏份很多,是第五主角。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主角,关羽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戏份自然少不了,也是罗贯中重点刻画的人物。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事迹很多,大都脍炙人口,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等。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被封为五虎上将,还是五虎上将之首。
诸葛亮,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正式出山,从此以后他便成为演义中的主角。诸葛亮给刘备制定了隆中对战略决策,放了三把火,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帮助刘备夺取荆州,有了立足之地,最终建立蜀汉。在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顶梁柱,更加是主角。
《三国演义》挑刺(三十一)司马懿擒孟达是个神话
第四,诸葛亮未卜先知可以理解,那么申仪未卜先知就让人费解了。申仪获得孟达造反的消息,应该是向洛阳曹睿告密才妥当,怎么直接直接派人走到宛城向被解职的司马懿告密?申仪已经先算到司马懿会复职吗?因为书中说,曹睿派使者宣司马懿复职宣诏完毕,申仪的家人就到了宛城向司马懿禀报机密事。
第二,孟达说,司马懿从宛城向洛阳请示来回共一千六百里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实际上孟达所在的新城和孔明所在的祁山相距两千里以上,孟达的心腹人却来来回回像进邻居家门,这个心腹人有特异功能吗?或亦是梁山好汉行神太保戴宗的祖师爷?
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三国时期魏国坐据着广袤的中原地带,人口繁多,粮食丰富,而相比之下,蜀汉此时所拥有的四川盆地实在不值一提,彼时的四川尚未完全开发,且周边蛮族林立人口仅为魏国十分之一,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经济实力上来看都处于劣势。
三国演义之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乞丐模拟器盒子精游戏胜至床前拜曰:“一向不见太傅,谁想如此病重。今天子命某为荆州刺史,特来拜辞。”懿佯答曰:“并州近朔方,好为之备。”胜曰:“除荆州刺史,非'并州’也。”懿笑曰:“你方从并州来?”胜曰:“汉上荆州耳。”懿大笑曰:“你从荆州来也!”胜日:“太傅如何病得这等了?”左右曰:“太傅耳聋。”胜曰:“乞纸笔一用。”左右取纸笔与胜。胜写毕,呈上。懿看之,笑曰:“吾病的耳聋了。此去保重。”言讫,以手指口。侍婢进汤,懿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乃作哽噎之声曰:“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言讫,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拜辞仲达,回见曹爽,细言其事。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却说曹爽尝与何晏、邓飏等畋猎。其弟曹羲谏曰:“兄威权太甚,而好出外游猎,倘为人所算,悔之无及。”爽叱曰:“兵权在吾手中,何惧之有!”司农桓范亦谏,不听。时魏主曹芳,改正始十年为嘉平元年。曹爽一向专权,不知仲达虚实,适魏主除李胜为荆州刺史,即令李胜往辞仲达,就探消息。胜径到太傅府中,早有门吏报人。司马懿谓二子曰:“此乃曹爽使来探吾病之虚实也。”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府。
因谓辂曰:“试为我卜一卦,可至三公否?"又问:“连梦青蝇数十,来集鼻上,此是何兆?”辂曰:“元、恺辅舜,周公佐周,皆以和惠谦恭,享有多福。今君侯位尊势重,而怀德者鲜,畏威者众,殆非小心求福之道。且鼻者,山也,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今青蝇臭恶而集焉,位峻者颠,可不惧乎?愿君侯裒多益寡,非礼勿履,然后三公可至,青蝇可驱也。”邓飏怒曰:“此老生之常谈耳!"辂曰:“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遂拂袖而去。二人大笑曰:“真狂士也!”辂到家,与舅言之。舅大惊曰:“何、邓二人,威权甚重,汝奈何犯之?”辂曰:“吾与死人语,何所畏耶!"舅问其故,辂曰:“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此为‘鬼躁’之相。何晏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之相。二人早晚必有杀身之祸,何足畏也!”其舅大骂辂为狂子而去。
爽命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各引三千御林军,任其出入禁宫。又用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此五人日夜与爽议事。于是曹爽门下宾客日盛。司马懿推病不出,二子亦皆退职闲居。爽每日与何晏等饮酒作乐,凡用衣服器皿,与朝廷无异,各处进贡玩好珍奇之物,先取上等者入己,然后进宫。佳人美女,充满府院。黄门张当,谄事曹爽,私选先帝侍妾七八人,送入府中。爽又选善歌舞良家子女三四十人,为家乐。又建重楼画阁,造金银器皿,用巧匠数百人,昼夜工作。
当下司马懿、曹爽,扶太子曹芳即皇帝位。芳字兰卿,乃睿乞养之子,秘在宫中,人莫知其所由来。于是曹芳谥睿为明帝,葬于高平陵,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改元正始元年。司马懿与曹爽辅政。爽事懿甚谨,一应大事,必先启知。爽字昭伯,自幼出入宫中,明帝见爽谨慎,甚是爱敬。爽门下有客五百人,内有五人以浮华相尚:一是何晏,字平叔;一是邓飏,字玄茂,乃邓禹之后;一是李胜,字公昭;一是丁谧,字彦靖;一是毕轨,字昭先。又有大司农桓范字元则,颇有智谋,人多称为“智囊”。此数人皆爽所信任。何晏告爽曰:“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恐生后患。”爽曰:“司马公与我同受先帝托孤之命,安忍背之?”晏曰:“昔日先公与仲达破蜀兵之时,累受此人之气,因而致死。主公如何不察也?”爽猛然省悟,遂与多官计议停当,入奏魏主曹芳曰:“司马懿功高德重,可加为太傅。”芳从之,自是兵权皆归于爽。
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睿病渐危,急令使持节诏司马懿还朝。懿受命,径到许昌,入见魏主。睿曰:“朕惟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懿顿首奏曰:“臣在途中,闻陛下圣体不安,恨不肋生两翼,飞至阙下。今日得睹龙颜,臣之幸也。”睿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皆至御榻之前。睿执司马懿之手曰:“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又唤芳曰:“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遂命懿携芳近前,芳抱懿颈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懿顿首流涕。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须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时魏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也。
却说魏主在宫中,夜至三更,忽然一阵阴风,吹灭灯光,只见毛皇后引数十个宫人哭至座前索命,睿因此得病。病渐沉重,命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掌枢密院一切事务;又召文帝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佐太子曹芳摄政。宇为人恭俭温和,未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睿召刘放、孙资问曰:“宗族之内,何人可任?”二人久得曹真之惠,乃保奏曰:“惟曹子丹之子曹爽可也。”睿从之。二人又奏曰:“欲用曹爽,当遣燕王归国。”睿然其言。二人遂请睿降诏,赍出谕燕王曰:“有天子手诏,命燕王归国,限即日就行,若无诏不许入朝。”燕王涕泣而去。
专题: 续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古小说 小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小说三国演义刘兰芳解说
下一篇笔趣阁三国演义小说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