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非常著名的古典小说,它们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他们各自领导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军事冲突。《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著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不仅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忠诚与背叛等主题。
《水浒传》
《水浒传》同样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这部小说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108位好汉聚义梁山泊,对抗腐败官僚的故事。《水浒传》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如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等。它不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忠诚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
共同点与区别
共同点:两部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都拥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区别:《三国演义》更侧重于描写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展现的是大时代下的英雄人物。《水浒传》则更多地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不公,通过描述一群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们的抗争故事,表达了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浒传原著中有趣的冷知识,你知道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之间的联系吗
2,原著中一共出现了787个人物,其中女性有78人,有名有姓的有577人,有姓没名的有99人,比如“罗真人”,有名没姓的有9人,比如“恽哥”,原著中有提到过,但没有正式出场的人有102人,比如“种氏父子”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互相借鉴”:揭秘两部名著中交叉的重要元素
关羽,字云长,手持青龙偃月刀,武艺超群,与其弟张飞并称为“万人敌”。关羽身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等。三国中对关羽的人物形象是这样描写的:“胡子长二尺,脸色如红枣,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献帝见了,称赞道:‘真是美髯公。’从此人称关公为‘美髯公’。”
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朱仝是郓城县人氏,原为县马兵都头,此人很讲义气,先后义释晁盖、宋江等人。其人物形象原著如此描述“有一部虎须髯点击网页弹游戏网页怎么办,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胡子和绰号都对上了三国的关羽。
《三国》和《水浒》竟然是同一个作者,宋江投诚真相大白
《水浒传》当时风靡一时,众多抄本流传甚广,朱元璋看了后却很生气,认为其是以张士诚(朱元璋的敌对力量之一)为原型,在颂扬张士诚的英雄气概,而且书中内容不利于统治,于是将施耐庵捉入狱中,此时《水浒传》才写到七十回。
中国历史常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
《红楼梦》所描写的爱情是一种以反对封建主义(不仅是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其思想内容的爱情,它通过贾宝玉、林黛玉恋爱的种种波折和贵族贾家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深刻地揭露和谴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黑暗和罪恶。它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朱仲玉)
《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一个鄙视功名富贵、具有反抗旧礼教精神的贵族公子。林黛玉是一个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热烈追求真实爱情的女孩子。薛宝钗则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忠诚信奉者。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相爱,然而封建恶势力却不让他们结合。最后,林黛玉在久病中忧郁地死去。薛宝钗虽然获得了和贾宝玉结为夫妇的胜利,可是却没有赢得贾宝玉真正的爱情,反而成为封建社会另一种类型的牺牲品。
探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然而,这两本书中也同样提到了因为一味的“忠义”而不顾全大局,最终招致的灾难。例如,诸葛亮为了刘备的遗愿,不顾国力虚空,一意孤行出征平原,结果战死沙场;鲁智深为了拯救好兄弟,不去禀告首领,不作细致的计划就盲目救人,最终落网。
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忠义”精神都是维系着一个群体的重要约束和纽带。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土崩瓦解。这两本小说的作者都将共同主义精神理解为“忠义”精神,符合了大众的审美取向。
同样的,诸葛亮虽然被称作是绝顶聪慧,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也是一个为了义气最后惨死的牺牲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话的就是诸葛亮执意出征,不顾国力虚空的客观事实,最后也只能是落得失败惨死的下场。
关羽为了“义”,他过五关斩六将;但是当遇到曹操的时候,他也是为了“义”,顾念着曹操曾经对他的好,没有在敌人最疲惫的时候给他致命一击,导致了后来曹操卷土重来。关羽不顾对国家的“忠”,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心中的一己私“义”,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大局观。
宋江将自己的地位和朝廷相比放的很低,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对国家的忠诚永远是在第一位的。但是当时许多梁山好汉的兄弟极力反对,宋江也只能置之不理。正是“忠”大于了“义”,最终梁山好汉不得不走上了向朝廷投降的路。
四大名著哪部排第二?三国和水浒哪部更好?看余秋雨如何说
然而,知名度并不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的标准。余秋雨认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布局宏大,但在人物刻画方面却有着明显的脸谱化倾向。他指出,罗贯中在这部小说中划分了人物的正邪立场,并且给予了他们明显的形象标签,这种处理方式成功地让这些人物在后世名垂青史,但也让人物失去了真实性。与之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更为出色。施耐庵打破了脸谱化的表现方式,他将人物的性格塑造得更加复杂,更具有血肉之躯。与此同时,《水浒传》的语言更加贴近白话,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然而,有一个令人懊恼的现象就是,连一个大学生都不知道《红楼梦》。作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同学在被问到林黛玉时毫无所知。这让作者为这个世界对于严肃文学的认识感到困惑。而与之相比,《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来几句刘关张或者曹操的故事。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在当时那个官逼民反的年代,“忠义”可以说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抱团取暖的源泉,时代动荡为“忠义”精神提供了沃土,让其成长于发扬,《水浒传》中那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忠义精神直至现在都被传颂与赞扬,时间不语,却也解答了所有问题,时代的改变也没有磨灭这种精神,可想而知,这种精神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也是值得每个时代所赞扬和传颂的。或许这些“忠义”精神中有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却也是我们传颂的根基,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看到更远的未来!
“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的含义显而易见。在这些梁山好汉们头脑中“忠义”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兄弟友爱,誓同生死和济困扶危、劫富济贫。一方面它明显带有桃园结义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统治的基础之上,与《三国演义》相比,它增添了具备一定革命性的内容。梁山早期头领晁盖就曾说过,他们与官府、地方作对,只是为了“施恩德于民”。从作品的描述可以看出,当革命性内容在好汉们忠义的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各项行动如火如荼,作者写得畅快淋漓,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三打祝家庄、攻取高唐州等。反之,整个梁山的事业都会受到影响。小说后半部分写朝廷前往招安时,义军队伍中虽然有李逵等极少数将领的坚决反对,吴用月独自做主,调动军队,把东京闹得人仰马翻,最后依然囿于宋江之义,屈服招安,正是明显例证。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而“忠义完人”宋江就是其中的代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同样写了结义: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宋江的忠义比较复杂,对国对君的"忠"和对民对友的"义"可以说集于一身。对民对友宋江可以说够义气,既见义勇为,又仗义疏财;对国对君可以说已达到愚忠愚孝的地步,在义军全面获胜后却再三乞求招安。只可惜,虽然宋江很想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让兄弟们有个“好”的归宿,可是却不能超越历史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忠君的思想观念让他的兄弟们亡了十之八九,最后自己还“恐坏了忠义水浒名,便约李逵同一死”,可谓舍生而取了义,杀身而成了仁,愚忠愚孝,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里的忠义精神也不是一文不值,他们的忠义需要我们传承,在国家危难面前,忠义是我们的武器,是我们的后盾,是我们坚持的理由,是我们不放弃的坚持;在朋友面前,忠义是我们的底线,是我们死生不弃的理由。
由此可以看来,《三国演义》中忠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导致的都是不好的结果,那又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忠义”精神并没有错,只是他们没有正确地做出选择,在很多事情面前只是一味地恪守“忠义”之道,没有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判断和调整,只是一味地恪守,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也并不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忠义观,现代社会的忠义观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味恪守古训,而是懂得取舍,懂得变通,不再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现代社会是瞬息万变的。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忠义成了维系刘、关、张的一根纽带,它把他们自始至终捆住了一起,束缚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内涵主要指兄弟友爱,誓同生死。它对那个时期人们加强团结,共同对敌,起到了较好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它是一种拘泥于个人狭小范围内的一己私义。因此,有时会对事态的发展起消极的牵制作用。比如,刘备去世后,蜀汉国力较弱,从战略角度讲,当时应当注意休养生息,巩固根本,抓好国内经济和军事建设。然而诸葛亮为了报“先帝之殊遇”的个人小义,执意出征中原,上演了一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自己也和关羽、刘备一样成了义的牺牲品。同时,由于一次次地劳民伤财,令国家元气大伤,以致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蜀汉再也无法对魏发起大规模有效进攻,这正是没有放眼长远利益而为一义障目带来的恶果。
《三国演义》中关羽也好,张飞也罢,他们并不是普通的草莽英雄抑或区区一介武夫,他们都是乱世中的有志之士。作者杜撰出桃园结义的故事,将之放在卷首,开宗明义。且看他们的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连李贽都说:“他三人岂寻常草泽之人而已乎三人以报国安民为己任,岂不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羽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正是他们“忠义”的体现。
但是,关羽的忠义比较简单,他主要是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所以关羽的忠义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醉人民,使他效忠于统治者。而下层群众看重的则是关、张、刘三人"誓同生死,祸福共之"的义气,表现了人们要求摆脱世俗生活中"重利轻义"的偏见而追求真情实意的美好愿望。所以,当关羽的忠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三国演义》到《水浒传》,含沙射影之绝唱;作者为何憎恨朱元璋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的后裔,是他的第18代玄孙,汉献帝是景帝的13代玄孙。辈分应该比刘备大得多。却尊称他皇叔。为什么刘备这种明显的西贝货都能被认可,而韩山童有明显的证据,他是宋徽宗的后裔,却得不到朱元璋等人的认可,只能说朱元璋怀有不臣之心。
说是看了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佩服,书中有些完全不同于书外的情节,需要的是细细品味,品味那厚重的历史,那不俗的叙说,到底说尽人间哪些事?哪些情?慢慢的道来!
总之,四大名著,各有其独特之处。每一部,也都适于不同人生阶段去读去欣赏。它们已经是经过至少三百年历史验证过的作品,证明四大名著足以超越其创作时代。
认知这么浅显, 但文章倒是写的挺生动, 佩服之至。《红楼梦》是绝佳的情商教科书,想学会怎么说话吗?刘姥姥,一个农村老妇人,我觉得应该是《红楼梦》里最聪明的人;贾母、王熙凤、鸳鸯、宝钗、黛玉等,情商都是顶级在线……而这些还仅仅是《红楼梦》的一面而已。
也因此,《红楼梦》里的人物刻画得最为细腻,尤其,最为重要的是,曹雪芹对女性抱有极大的同情和欣赏,这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尤其是宋明理学之后的时代里,是极为罕见的。
《红楼梦》是一曲时代悲歌,但这首歌唱得极有韵味和层次感。别的不说,《红楼梦》里的人物刻画和对话,应该是四大名著之首,其他三部在人物的情商对线上,跟《红楼梦》明显不是一个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其他三部的故事里,人物们都忙着有事做,不是打江山,就是打妖怪;而《红楼梦》的人物,整天吃喝玩乐逛大观园,所以更多精力只能用来唠嗑,所以语言攻势比较猛。
《红楼梦》是站在《水浒传》对立面的作品。如果说《水浒》是男权的极端,那么《红楼梦》就是极为罕见的以封建社会女性作为主角来刻画的作品。
但如此,你就觉得是《水浒》的作者无能吗?不。相反,施耐庵其实非常会写女性,他本人也十分懂女人,且不说潘金莲片段的“潘驴邓小闲”之论,就是阎婆惜和李师师等角色的刻画,也十分精湛。但作者,最终还是为了服务于作品的价值观鞋盒子能做什么玩具游戏,牺牲掉了对女性角色的更有艺术感的刻画。
作为一名历史迷,我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其小说过于演绎,且对蜀汉明显偏爱。说到底,是作为读者的我和作者罗贯中的历史观不同。
因为《水浒传》和《西游记》,本质上都在表达对封建社会现有规则的反抗,但结果殊途同归,最后都被原有秩序“诏安”,只不过梁山被北宋朝廷诏安,而唐僧的三个徒弟,是被天庭诏了安。所不同的是,梁山108将的结局甚为悲惨,而孙悟空三兄弟起码没到那一步,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仨在天庭从此就能高枕无忧,而不被陷害?
四大名著,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均成书于明朝,《红楼梦》稍晚,成书于清朝初年。明清是古典小说的高峰,在“四大名著”之前,是“四大奇书”的说法,明朝三部+《金瓶梅》。后来到了清代,《金瓶梅》因为尺度被禁,《红楼梦》才取代其位置。
请注意这个时间点,除了《西游记》年少时就已看遍,其他三部,说实话,以前都没能看下去。直到26、27岁这两年,我才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智识去完整地欣赏四大名著。即便是《西游记》,少年时也只顾着看猴子,长大了才知女儿国为何是九九八十一最难之考验。
刚看完了央视版《水浒传》,算上去年看过的《三国演义》,不久前看完的《红楼梦》,以及少年时看过无数遍的《西游记》,至此,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本,我才算是平生第一次都完整看过了。
余秋雨233.关于明清小说的基础记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第一个就是它正反分明,正面,刘备、诸葛亮,反面,曹操。大家不要仅仅以简单化、脸谱化来批评它,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它首先是一种说书人的讲唱文学,说书人他是一个通俗文艺的传播者,通俗文艺有个特点就是线条鲜明,正反分明。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不断地要问家长,这个出来的是好人、坏人?要分好人还是坏人,这是通俗文艺的一个起点。它由于来自于通俗文艺,所以它保持了通俗文艺的这个起点,好的是谁,坏的是谁。
专题: 讲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写三国演义 请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古代小说排行榜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出版社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