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不是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说类型,主要记载人物的言行、逸事等,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情趣,如《世说新语》就是典型的志人小说。
而《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三国演义》不仅有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还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因此它属于历史演义小说,而不是志人小说。
鱼腹藏书从现代人视觉可以理解为事先准备好了的。话本叫做说话人的底本,话本在宋代诞生后发展迅速,在宋元时期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它以描写底层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语言通俗直白,以城市平民为主角,这种接地气的创作内容深受民间好评,宋元话本的诞生标志了中国小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多丰富的小说风格和内容等待后人探索。
宋代话本分三类:第一类是讲史,对历史故事加以评说,这种形式影响了后世的历史演义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三国志平话》直接影响了《三国演义》;第二类是说经,讲述佛经故事,把难懂的经文部分去除,只讲故事;第三类是小说,题材一般以爱情、公案为主,主要面向市民阶层。
三国演义是志人小说吗
宋代的商业和手工业发达,航运业和外贸的发展让宋代经济水平达到世界领先的行列,城市繁荣促进民间生活繁荣,勾栏瓦肆也在民间流行起来。这个时期出现的说书人的行会组织越来越多如何不让学生打开网页游戏,宋代话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中唐时期是唐传奇创作的鼎盛期,到了晚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创作由盛转衰,诞生很多小说集,最著名的是《传奇》,《传奇》中最著名的篇章是《昆仑奴》和《聂隐娘》。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莺莺传》的故事情节精彩,但是悲剧结局受到诟病,金人董解元用诸宫调改编为说唱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改编《西厢记诸宫调》为《西厢记》,从元稹《莺莺传》的短篇文言小说到王西厢的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整体故事体量扩大了好几倍,悲剧结局也改成大团圆结局,《莺莺传》也从唐传奇变为了说唱文学的《西厢记》。
唐传奇是唐代诞生的文言小说,是在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的。与志人志怪小说不同的是,唐传奇是文人创作的故事,而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民间神话,摒弃了实录的方式写故事。文人自觉创作的唐传奇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丰富,表现的情感也有深度。唐代诗人元稹不仅能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浪漫的诗句,也能创作出《莺莺传》这样的悲剧名篇,据说《莺莺传》是元稹的自传。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小说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发端。志怪小说以记录神鬼怪异的故事居多,是受宗教以及玄学迷信的影响诞生的,例如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董永》等篇目都是记述神怪的故事。除了鬼神故事外志人小说记录了社会名人的言行以及传闻逸事,俗称野史。除野史外还有笑话和逸闻轶事,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文笔技巧高超,后世称之为“世说体”,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通略》也模仿了“世说体”。
最早的秦汉时期人民群众的智慧就有彰显,神话是人民群众在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构思出来的故事,这种略带浪漫的形式也是小说的滥觞。除了神话故事外,正经的官方文件也有故事的成分,司马迁的《史记》包含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陈涉世家》中,出现了狐狸喊“大楚兴,陈胜王”或是鱼腹藏书等玄幻情节,这种情节在《史记》中不在少数。司马迁喜欢猎奇的故事,在很多人物传记中都营造了一种神秘感,这种不太正经的记录方式也是史记的一大魅力。
从秦汉时期的传说故事,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国文学灿烂又辉煌,每个时代诞生的体裁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通略》详细介绍了小说的发展史,这次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浅谈一下中国小说发展。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与《三国演义》把蜀国作为正统,把诸葛亮和刘备作为正面英雄人物描写不同,《三国志》是以曹魏这一方作为主要正统来写的。这也可能是陈寿后来作为晋朝的臣子,而晋朝是承袭了曹魏的。《蜀书》之所以只有十五卷,大概由于曹魏和东吴当时都有了自己的史书,而西蜀则没有。陈寿只能自己重新收集资料,或许当时难度有些大。
中国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高峰的演变史,鲁迅又做了哪些开拓研究?
宋元话本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代表作有《灌园叟晚逢仙女》等。
中国古代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代表作。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宋代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勾栏瓦舍都是自己印书,去听完书,可以顺手买一本。有一部书一直流传至今,叫《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叫《三国志平话》),”相“就是图画的意思,这种书,上半截为图画,下半截为文字,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这本《三国志平话》已经初具规模,却还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学作品。
到了宋代,城市里出现一种叫勾栏瓦舍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戏院或书场。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录了许多说书艺人:“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其中的“说三分”,就是专门的说三国故事的评书。
神魔志怪,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谁与争锋
小学必背古诗,当然明清小说也不是在明清才发展起来。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 则是罗贯中记录的民间故事。小说这种文体形式在明清发展到了巅峰,故而称作明清小说。
不知道你第一次接触明清小说是什么时候?我是小学时就接触了,毕竟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这些故事都来源于中国文学中的四大名著,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这四部著作又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优秀明清小说比如《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每一部都值得人细细品味!
中国文学史上的60个“第一”,值得一辈子收藏!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的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网络刷不了网页玩不了游戏,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历史演义作为长篇小说的一个分支,不能脱离历史,这是历史事实对历史演义制约性的表现。《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王忱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是魏吴二志的基础,蜀虽无史,陈寿乃蜀人,且留心蜀事,因此《三国志》的材料是比较丰富的。到南朝刘宋时,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受命为《三国志》作注,搜罗了一百五十九种有关的书籍,使注三倍于原史,且所用之书,大多亡佚,因此,裴注成为创作《三国演义》的重要史料。范晔《后汉书》中的《孔融传》;《祢衡传》、《左慈传》填补了《三国志》的空白,也是必要的参考。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变《三国志》的纪传体为编年体,朱熹《通鉴纲目》又改用蜀汉编年,这就使历史资料的时间线索更加明晰,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罗贯中融汇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吸收民间艺人的平话、戏曲和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评价和美学观念,进行综合艺术处理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专题: 三国演义伪小说 评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版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的甄宓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书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