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初的小说吗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这部小说是在明朝初期完成的,但它所描述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则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220280年)。因此,《三国演义》确实可以被归类为明初的小说,尽管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它创作的时代,涵盖了更早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三国演义是明初的小说吗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冰雪复古传奇手游盒子下载,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三国演义》是一部六十万字的大书,今天我们看惯了动辄百万言起步的网络小说,觉得60万字没什么,但《三国演义》之前,从来也没有人写过这种规模的长篇小说。这么大规模的书,光是纸就挺贵的。罗贯中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部书的呢?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除了“四大名著”之外,明朝隆庆到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的70万字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明朝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世情小说《金瓶梅》,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3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明末清初周西生创作的80万字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清朝初期蒲松龄创作的70万字的狐仙小说集《聊斋志异》,清朝康乾时期吴敬梓创作的36万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都是中国文学史里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们跟“四大名著”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此时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小说,比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名著”,分别是明初施耐庵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明初罗贯中创作的64万字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的87万字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清朝康乾时期曹雪芹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人情小说《红楼梦》。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如司马懿以阴谋诡计夺取魏国政权,邓艾以暗中行动偷袭蜀汉都城,陆逊以小心谨慎坐守江东,姜维以苟且偷生出师无功等等。这些人物都没有展现出前期人物那样的智慧和勇气,都没有用明智而大胆的战略战术来改变历史局势,都没有用英雄而豪迈的气概和风度来感染读者情感。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真的只是一本三流兵书吗?

第三,反科学的东西太多。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是双方军队的纪律,是谁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是谁把握了战争主动权,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更多的被一些反科学的东西所左右。比如诸葛亮、谯周、司马懿等人动不动就“夜观天象,紫微星亮”、“主星倍明,客星倍暗”,以此来预测战争走势,准确率竟也极高。比如大风刮断了大旗或者树枝,就预示着有大将要死去。比如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没多久,董卓果然就死了。最离谱的当属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完全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东西,竟然也能够成为蜀军的主要运粮工具。

第二,对战争严谨性欠考虑。行军打仗,思维的缜密至关重要,兵法云:“有备无患”,一个小小的考虑不周,可能会葬送整个战局,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弊病丛生。比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撤退,有华容道和大路两条路可以走,诸葛亮此时命人在华容道上放浓烟,同时又令关羽放弃大路把守华容道,曹操后来果然中计,被关羽堵在了华容道,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安排有“赌”的嫌疑,倘若曹操在惊慌失措之际选择走大路,诸葛亮的“赌”将会贻笑大方。再比如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已经将司马父子围困在谷中,但一场大雨让这个计划泡汤,难道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竟没有制定应急预案?这从兵法韬略来看,实在匪夷所思。

读原著《三国演义》序

总体来说,《三国演义》原著更加全面、详细、深入,能够更好地展现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而简写本则是为了方便小朋友们初步了解故事而进行的简化。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小朋友能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以便更好地了解原著与现实的内容和背景。

盘点正史里的三国与演义小说三国的出入

14.演义中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实为虚构,在东汉末年,骑兵用刀作战的,都是使用环首刀,类似于青龙偃月刀这样的长柄大刀,直到唐宋时才出现。而且《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斩杀颜良一战: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但实际史书只记载了诸葛亮作为使者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商议联合一事,并未与东吴官吏争论,反而是孙权将此事与众将领商议,东吴的主战派和主降派相争不下,孙权本人亦是主战,后周瑜回来主张抗曹,才最终定下联合抗曹一事。

但实际上,这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以及黄河渡口滑州(实际应该是东郡,滑州并非东汉时期地名),除了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其余四处都是沿着黄河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如要去往袁绍处,直接一路往北才是最近路线。

9.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讲的是官渡之战中,关羽协助曹操斩杀了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后得知了大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于是在许昌带着二位嫂嫂拜别曹操去寻刘备,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不辞而别,途经关隘由于没有曹操手谕,守关将领拦阻,关羽便一路过关斩将。

3.演义中的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所为,黄巾起义时刘备因镇压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有令要取消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刘备在此列。于是该郡督邮前去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拜访,督邮不愿见他,于是刘备就将督邮绑起来鞭打,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最终投奔公孙瓒。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从唐朝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到了宋代,“话说”艺术十分兴盛,“说三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元代的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戏曲方面,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其它艺术形式也纷纷表现出三国题材。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和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巨著《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的集大成者。

但《三国演义》虚构的英雄们,已深入一代代读者心里,因为《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人性、人的处境、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的关系,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不管写什么故事,用什么叙事手法,能真实地呈现人的存在处境的,就是好的小说。这也是小说存在的理由。

唐宋的诗词里,写到赤壁之战时,都是提周瑜。例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雄姿英发的是周瑜。李白《赤壁歌送别》里,“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火烧赤壁的是周瑜。杜牧的《赤壁》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赢得赤壁之战,是因为有东风,东风当然不是孔明作法借来的。

文学是作者思想意识的表现,《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当时读书人不受重视。罗贯中这个活在元朝的读书人,他的委屈与激愤,可以想见。在他的小说里,自然特别夸张布衣出身的穷书生孔明的功绩。历史上的孔明,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使蜀国能与魏吴三分天下,功劳固不可没,但他绝不是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神奇,战无不胜,谋无不果,他更不是赤壁之战的英雄。在真实的历史里,这场战争的英雄是周瑜。

在《三国演义》里,孔明虽然不是真实的孔明,关云长不是真实的关云长,曹操也不是真实的曹操,但是他们的言行、形象却深入民心。不管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几乎都相信,小说里的人物就是三国时代真正的历史人物。

因为《三国演义》里作者虚构的历史人物,比《三国志》里真正的历史人物更形象、更有人性;《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活生生的人,《三国志》里记载的只是概念化的历史人物。

谈到历史小说,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国演义》。为什么虚构的《三国演义》比忠实记载历史的《三国志》更吸引读者,而且影响读者对历史的认识更深远?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小说家如何通过时间,凸显他叙事的真实感。在《百年孤独》里,马尔克斯写道:“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真的是个令人击节称赏的开场。作者一开场就先告诉读者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最终他是要被处死的。但是面对死刑的那一刻,主人公脑子里什么都没有想,因为他之前所经历的一切,此刻都变得不真实也不重要了。最真实、最清楚的是:童年的时候,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段描写真实感人,令读者们拍案叫绝。

提起意识流,不免会想起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部叙事技巧和文字风格千变万化的文学经典,除了意识流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外,主要的叙事,其实还是以白描的写实手法为主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里有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描述:主人公马塞尔把一块小玛德连饼泡在热茶里吃网页游戏在哪可以买游戏币,带着饼渣的那一匙茶碰到他的上颚时,使他浑身一震。他知道这种令他震撼的快感同茶和饼的滋味有关,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只知道这滋味唤醒他心里的真实。他不断地思索,终于发现,那茶与饼的滋味就是他的一段回忆。这令他震撼的滋味不仅重现他的过去,而且令过去真实起来。其实,普鲁斯特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寻回过去,他认为过去比现在更真实。

小说家在他的叙事上不断求新,竭力追求各种新的表现方法,目的就是要捕捉人类复杂的人性与感情,使他的叙事真实可信。意识流小说家所力求的真实,已不满足于人物外在的表面行为,而是他内在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思想意识的流动。

生活经验不仅对创作重要,对阅读也一样重要。作家写小说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构、想象另一个人(也即是他创造的人物)的生活;读者阅读小说时,也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另一个人(即他阅读的小说人物)的生活。所以,生活经验丰富、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家,更能把读者带进他创造的小说世界。读者也一样,生活经验与想象力越丰富,就越能了解小说家创造的世界,对他创造的世界产生共鸣。小说家对人生与人性的洞察,也让读者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了不少人生的真理,这也是我们说的“小说的真实”。

所以,过去的记忆对作家的影响,比其他行业的人来得大。也因为这样,过去的伤痛、羞愧、挫折,随时都会困扰着他。面对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很多作家的必要功课。他随时会被过去的伤痛、愧疚折磨。这是做作家的代价。因此,作家创作时面对的不仅是文字与叙事技巧上的烦恼,还有心灵上的折腾。

我们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作家的创作有很大部分是来自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事实上,作家熟悉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经验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提供给他最熟悉的一切生活细节、最深刻的人际关系。

这个虚构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是荒谬的、不合理的,但是从人的存在处境来说,却是真实的。任何人都可能会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面对这样的存在处境。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本来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有天早上一觉醒来,他竟变成一只大甲虫。慢慢地,萨姆沙逐渐成了家人的负担。家人对他的厌恶也日益加深。为了摆脱他对家人造成的烦恼与困境,最后他选择饿死自己。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是虚构的,他住的未庄也是虚构的,但是阿Q的处境、感情以及他身上的人性却是真实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里,简单地说,是指一种自欺式的自我安慰,例如“我们先前比你阔啦,你是什么东西?”又例如,阿Q被人打败之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是个一贫如洗的雇农,是个弱势的人,任何人都敢欺负他,“精神胜利法”其实是阿Q的生存之道。这种精神上的麻醉,自欺式的自我安慰,因为它的真实,到现在,已成为一个人遇到挫折或失败时用自欺来自我安慰的俗语。所以,“阿Q精神”是真实的。

专题: 孟三国演义小说   读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