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传完整版小说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关于《三国演义》的“后传”,实际上并没有官方或原著作者认可的续作。不过,在历史上和文学创作中,确实有一些作品试图延续《三国演义》的故事,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三国后传”或者“三国续书”。

这类作品往往根据不同的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个人想象,对三国时期之后的历史事件进行再创作,有的甚至会加入一些奇幻元素。例如,有《后三国志》、《三国演义续集》等作品,但这些都不是罗贯中原著的直接续作,质量与影响力也参差不齐。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二回

感谢老作家张革风帮我推出《后三国演义》,我们意在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部作品。如果有关影视公司感兴趣,能将其改编电视剧,可与我们联系。作者袁银波

他长成懂事以后,便试着改进织布机。他对织布机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织布机要完成纺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机构:一是使经纱根据织物组织图案作上下运动的开口机构,二是把经纱引入梭口和把经纱推向织口的引纬、打纬机构,三是把织物引离工作区和把经纱输入工作区的卷取、送经机构,而尤以开口机构最为重要。因为织布机要使经纬纱线交织成织物,必须首先将经纱分为上下两层,形成梭口,然后引入纬纱。开口机构不仅要使经纱形成梭口,同时还要根据上机纹样控制综片升降次序,使织物获得所设计的图样。

三国演义后传完整版小说

马钧最早的成功发明是织布机。因为他上私塾的费用,大部分要依赖母亲织布换钱来维持,所以他从小立志,一定要为母亲做一台织布机。当时,织布机只有一综一脚踏,是单一的手织机,织起布来不仅十分费力,速度也很缓慢,只能织成白色或有简单花纹的布匹。马钧是在母亲的纺线车和织布机旁长大的,所以他从小就学会了纺线和织布。他还爱摆弄织布机,把它拆了装,装了拆,常常因弄坏了母亲的织布机而挨骂。

马援虽然名重,但他征五溪蛮时马革裹尸而还,又因被当朝驸马梁松所诬,故汉光武帝革其爵位,剥夺名誉,连灵柩也只能由夫人悄埋于故乡荒野,致其家族衰败,到了马钧这一代,沦为一代平民。但是,马钧的父母决不是那种目光短浅之人,他们宁肯自己忍饥挨饿,苦苦挣扎,却坚持让儿子读书识字,以使之成为有用的人才。马钧呢?他从小口吃,不善言谈网页游戏三国好久以前玩过,经常受到一些人的嘲笑,他为此也十分消极自卑。父亲鼓励他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虽然咱们家贫,但只要你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便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汉,你一定要为咱马家争气,为祖上争光啊!”马钧记住了父亲的话,他果然不负父母的厚望,一边读书,一边干活,还不断地搞发明创造,甚至做成了几件很有趣的玩具,在当地孩子们中间很是轰动。

于是,卫觊便向曹操推荐了周原奇才马钧。马钧字德衡,系雍州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人,其远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奢。因其有功,被封为马服君,寓意为大山(赵都邯郸不远处有山名马服山)一般伟大的将军。但其子赵括纸上谈兵,兵败身亡,四十五万降秦赵兵被秦军一夜坑杀,此即为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祸”。故赵奢一门,遂改姓马,取马服君的马字为姓。汉武帝年间,马服君之后重合侯马通,举家由邯郸迁至扶风。继马通之后,马氏一门最出名者,莫过于东汉开国名臣,汉光武帝太中大夫、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马钧即马援的后代。

曹操说:“可以,就这么办吧。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卫觊仍须前往关中,镇抚那个地方,管理那里的军队,同时再配合着施行我们的计谋,这不仅对我们牵制刘表、攻破袁绍至关重要,也是我们万一失败还能退归的关键,败退关中乃是我们唯一的退路啊!”

曹操看罢卫觊奏书,又问了卫觊一些情况,再问荀彧当如何办理。荀彧说:“您看这样办行不行?今关中前往益州的道路不通,刘表他并不知情。咱们可以放出风去,只说卫觊出使益州成功,刘璋已答应出兵,准备屯兵关中。只要荆州兵动,刘璋大军会直逼荆州,与曹军合击刘表。至于卫觊上奏的事情,朝廷可以派谒者仆射前往关中,监督管理那里的制盐工场,并派司隶校尉在关中设立治所,进行统一管理,不允许那里的将领们各行其是。至于耕畜农具,我们是应该给农民购买,这对恢复和发展关中农业不无有益。但是,我们花在这里的钱不会白白扔掉,以后增加赋税也就是了。似这样,关中很快就会稳定下来。”

荀彧想了想说:“尚书郎卫觊,恐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此人才学高深,富有威望,又曾担任过茂陵县令,熟悉关中和益州民俗风情,就让他去吧。”卫觊字伯儒,河东郡安邑县人。他初为司空府掾属,后又担任茂县县令、尚书郎等职务,确是大才一个。

就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峙期间,各地豪强大都表示独立,既不偏曹也不倚袁。只有荆州刘表例外,因为他自知曹操若胜,必然兵逼荆州,对自己构成威胁,故对袁军之危颇有“唇亡齿寒”之感,故而他明确表示声援袁绍,并准备予以出兵。当时,刘表不仅占有荆州,还有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控制了北面的汉水下游地区,拥有的地盘方圆数千里,精兵十几万,尤以水军实力无人可比。他真若出兵,曹操与袁绍的天平孰轻孰重立见分晓。曹操时在许都,即与留守许都的荀彧商议此事。曹操很是挠头,他说:“单是一个袁绍,就够我们对付的了,而且他的力量比我们强大得多。今又冒出个刘表,这不是面对着狮子又来了老虎吗?你说该怎么办呢?”

后来,袁绍进军到了阳武。沮授又对袁绍说:“我们兵虽多,但顽强、果敢不如曹军;曹军粮少,他们的物资储备不如我们。今曹军利于速决战,我们则利于持久战。因此,我们最好能与他们打持久战,千方百计拖延时间,而不能求速战速决啊!”袁绍一听,又大怒不*,他拍案大喝:“你屡屡损我军威,坏我士气,却是何意?上次,我本欲将你打入狱中,因为众将求情,才免了治你之罪。今天,难道还可以再免罪吗?”他再令把沮授打入狱中。

这时,袁绍、刘备和大将文丑,带了五六千骑兵,先后陆续赶到。曹操的将领们说:“可以马上出击了!”曹操回答:“还没到时候。”再过一会,袁绍的骑兵又多了一些,有的正分头抢夺放在路上的辎重。曹操这才说:“可以出击了。”于是,他首先上马,将领们也一个个跃然马上,他们统领着军队,向袁绍军发起了猛烈冲击。尽管他们的骑兵还不满六百人,但由于准备充分,出击突然,袁军猝不及防,一战便斩了袁绍的大将文丑,杀死袁军数千,大挫了袁军锐气。

袁绍不听沮授之劝,指挥全军渡过了黄河,进逼于延津之南,与曹军遥遥相望。曹操一见,就命令军队停止退却,驻扎在南阪坡的下面,派人爬上营垒瞭望袁军的情况。回报说:“只来了五六百个骑兵!”曹操让再行打探。过了一会,又回报说:“骑兵比以前稍多,步兵却多得无法计算。”曹操听了后,说:“好了,不用再报了。”他命令自己的骑兵都解下马鞍,放开马来,并把辎重之物都散扔在袁军必经的路上。将领对此深为不解,感到敌众我寡,全力以赴尚难抵挡,而似这种丢盔弃甲、散散乱乱的样子,又怎么能御敌呢?还不如返回营寨,进行坚守为好。荀攸笑着劝大家说:“曹公这样安排,自有他的深意,这正是引诱敌人的好计策,是打败袁绍的好机会,我们却怎么能轻易回去呢?”曹操见被荀攸猜到了用意,看着荀攸只是微笑,并朝他轻轻摆手,示意叫他不要再说什么。

于是,袁绍召来沮授,训斥道:“亏你还曾为三军监军,既然身为大将重臣,难道能流言扰军吗?难道能临阵逃脱吗?谁知道,你究竟是欲回乡里,还是欲投降曹军?你与田丰,乃是狂士一双。既然你二人一唱一和,狼狈为奸,那么你们还是相互搭伴的好。”他又让把沮授下狱。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十回

谢谢朋友们关注。甘雨可留意一下长卷,以后可以画长卷。

袁银波,男,1951年12月31日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汉族。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生。1969年入伍当空降兵,期间学*并发表文学作品,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3月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编辑部、《卫生报》工作。1988年调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创办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杂志。写作涉及面广,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出专著56部。正式出版有长篇小说《碧血鹰魂》《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残秋》《媚蝶》《后三国演义》(两个版本)《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秦宫秘志》《巾帼情仇》;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醒世童话•警世寓言•喻世稚文》;《袁银波诗文选》《袁银波文集》等;有多部作品获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系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等数十部辞书。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建议孙权**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高风亮节的诸葛亮,却因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小人”(胡适先生语),想想这真是何苦!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在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那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史上的周瑜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乔公之女大乔和小乔为妻,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周瑜是一个漂亮至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对此,易中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 大江东去》中,即为周瑜鸣不平。他这样说,就说周瑜,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三国单机游戏萌娘百科攻略,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在罗氏贯中的笔下,他一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之说,二有诸葛亮三气周瑜之故事,以至于还假说周瑜最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这只是为了塑造一个高大完美的诸葛亮形象的缘故,却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对周瑜乃实实不公。

周瑜之语,先有人报告给孙权,孙权复告于诸葛瑾,诸葛瑾再告于诸葛亮。诸葛亮说:“我听得有人说周瑜气量狭窄,难以容人,不意他有如此豁达之胸怀,恢廓之气度,着实令人敬佩。似此,我们孙刘联盟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周瑜挥军猛攻,曹军水陆两路均大败。混战之中,曹操只带了部分军队,从华容道慌忙逃跑,有些甚至丢马步行。又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他们无法行走。偏有大风,前进更是困难。为催军前进,曹操便命令全部老弱兵士背草填路,如此忙活半天,人马才得以过去。但是,这些老弱填草的兵士,却被大队人马踩倒,陷在泥泞之中,只能死于非命。又有刘备与周瑜水陆两军并进,奋力追击曹操,一直追到了南郡。当时,曹军因饥饿加疾病,死了一大半。曹操遭此惨败,立时一蹶不振,便留曹仁、徐晃和乐进等守襄阳等地,自己引兵回许都而去。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姜维见钟会不听,唯有叹息而已。正在这时,胡烈的部下与胡烈的儿子敲着军鼓冲出了军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不约而同地击鼓哄跑了出来。虽然没有任何人指挥,他们却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关押魏军将官的蜀汉宫城。钟会这边,也在作以准备,他刚刚发给姜维等人铠甲兵器,就有人前来报告说外面有喧嚷之声,恐怕是失火了,钟会还不十分惊慌。不久,又报告说有许多士兵齐向宫城涌来,钟会这才大惊,忙对姜维说:“这些兵好像要作乱,怎么办?”

姜维说:“将军不能再犹豫了,应当迅速采取行动。如大事成功,便可以得天下;不成功,退回来死守蜀汉,也可以像刘备一样割据一方。将军自淮南之战以来,计划从无失误,四海闻名。俗话说,功高震主,您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劳和名声,司马昭焉能不生疑心,他怎能让你有好的归宿呢?”

钟会看完司马昭的信后,不由大吃一惊,他赶忙把此信交给姜维看,并对姜维说:“只抓邓艾,他司马昭知道我完全可以独自办到,因为我的军队多出邓艾几倍。看来,他一定是对我产生了怀疑,所以才抢先抵达长安,目的是制约于我,你说该怎么办呢?”

其实,钟会既得蜀地,便怀有割据蜀地的野心,却唯恐邓艾上奏朝廷并破坏自己的计划,于是,便抓住邓艾以皇帝名义擅自行事的罪证,秘密告发邓艾有造反迹象。司马昭接到钟会奏书,便遣使赍诏让钟会制约邓艾,并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司马昭还以手书付于卫瓘,让他与钟会共同伺察邓艾,以防其变。司马昭唯恐邓艾抗命不从,命令钟会等人一同进军成都。钟会依姜维之计,他让监军卫瓘打前阵。卫瓘手持司马昭的手令通告,邓艾的部下都不敢反抗,纷纷放下了武器。恰是他率军至邓艾府中,正值破晓之际,邓艾和子邓忠均未起床。卫瓘一见大喜,立将邓艾父子捕入囚车。这时,钟会大军到达成都。现今,钟会独自统领全军,威震蜀国故地,自以为功名无双,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在手,所以便密谋反叛。他计划派姜维带领原来的蜀军充当先锋由斜谷北进关中,自己统率大军随后,两路军马汇聚长安以后,再命令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水路,顺着渭水东下进入黄河。这样,估计五天就可以抵达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一下子就能取得天下。一切计划就绪,他心里暗暗得意,立刻就要行动。偏是这时,司马昭派专使送有信来,信中说:“我担心邓艾有可能不服命令,现今派遣中护军贾允率步兵和骑兵一万余人进入斜谷,屯兵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这样,我们相见的时间不会很远了。”

专题: 三国演义书小说   三国演义完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