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的标题是“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这一回主要讲述了庞德(字令明)与关羽之间的战斗。
背景是在曹操派于禁、庞德等人率领七军来救援樊城。当时关羽正围攻樊城,而樊城因为连日大雨导致城墙受损严重,情况十分危急。曹操派遣的援军到达后,庞德表现出极高的斗志,甚至抬着棺材出战,表示要与关羽决一死战,以示必死的决心。
在战斗中,庞德勇猛异常,一度让关羽感到吃力。然而,由于天降大雨,关羽利用地形优势,故意放水淹没了曹军的营地,导致曹军损失惨重。于禁被迫投降,而庞德则被活捉。尽管庞德英勇不屈,最终还是被关羽所杀。
这一回不仅展现了庞德的忠勇和关羽的智谋,也反映了战争中的残酷和策略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之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却说魏军屯于罾口川,连日大雨不止,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虽有土山,离营稍远。即今秋雨连绵,军士艰辛。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宜早为计。”于禁叱曰:“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之!"成何羞惭而退,却来见庞德,说此事。德曰:“汝所见甚当。于将军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军屯于他处。”
却说关平见关公箭疮已合,甚是喜悦。忽听得于禁移七军于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谋,即报知关公。公遂上马,引数骑上高阜处望之,见樊城城上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城北十里山谷之内屯着军马,又见襄江水势甚急。看了半晌,唤向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关公喜曰: “于禁必为我擒矣。”将士问曰:“将军何以知之?”关公曰:“‘鱼’入‘罾口’,岂能久乎?”诸将未信。公回本寨。时值八月秋天,骤雨数日,公令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关平问曰:“陆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关平拜服。
小说三国演义之七十四回
却说关公回营,拔了箭头。幸得箭射不深,用金疮药敷之。关公痛恨庞德,谓众将曰:“吾誓报此一箭之仇!”众将对曰:“将军且暂安息几日,然后与战未迟。”次日,人报庞德引军搦战,关公就要出战,众将劝住。庞德令小军毁骂。关平把住隘口,分付众将休报知关公。庞德搦战十馀日,无人出迎,乃与于禁商议日:“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恐庞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动兵。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用盒子吃核桃的小游戏,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
却说关公回寨,谓关平曰:“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平曰:“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关公曰:“吾不杀此人,何以雪恨?吾意已决,再勿多言!”次日,上马引兵前进。庞德亦引兵来迎。两阵对圆,二将齐出,更不打话,出马交锋。斗至五十馀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关公随后追赶。关平恐有疏失,亦随后赶去。关公口中大骂:“庞贼!欲使拖刀计,吾岂惧汝?”原来庞德虚作拖刀势,却把刀就鞍鞒挂住,偷拽雕弓,搭上箭,射将来。关平眼快,见庞德拽弓,大叫:“贼将休放冷箭!”关公急睁眼看时,弓弦响处,箭早到来,躲闪不及,正中左臂。关平马到,救父回营。庞德勒回马轮刀赶来,忽听得本营锣声大震。德恐后军有失,急勒马回。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禁威风,故鸣金收军。庞德回马,问:“何故鸣金?”于禁曰:“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军。”德曰:“若不收军,吾已斩了此人也。”禁曰:“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庞德不知于禁之意,只懊悔不已。
早有人报知关公。公大怒,令廖化去攻樊城,自己亲来迎敌庞德。关平接着,言与庞德交战,不分胜负。关公随即横刀出马,大叫曰:“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鼓声响处,庞德出马曰:“吾奉魏王旨,特来取汝首!恐汝不信,备榇在此。汝若怕死,早下马受降!”关公大骂曰:“量汝一匹夫,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馀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二将各退。庞德归寨,对众曰:“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正言间,于禁至。相见毕,禁曰:“闻将军战关公,百合之上,未得便宜,何不且退军避之?”德奋然曰:“魏王命将军为大将,何太弱也?吾来日与关某共决一死,誓不退避!”禁不敢阻而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却说魏军屯驻到罾口川后,连日大雨不止,督将成何去见于禁说:“大军屯驻到川口,地势十分低洼。虽然周围有土山,但离营地太远。现在秋雨连绵,军士艰辛。近来有人报告荆州军兵都转移到了高坡处,又在汉水口预备战筏。如果江水泛监,我军危急,将军应当早拿主意。”于禁喝斥道:“匹夫胆敢惑乱我的军心!再敢多言立斩!”成何羞惭退出,却碰到庞德到来,就说了这事。庞德说:“你的预见很有道理。既然于将军不肯转移,我明天就转移军兵屯到他处。”
关羽返回本寨。这时值正八月秋天,骤雨数天不停。关羽命军兵准备船筏,收拾水具。关平问:“陆地争战,怎么用得着水具?”关羽说:“这个你不知道。于禁七军不屯驻在广阔空地,却选择聚集到罾口川险隘之处。现在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暴涨,我早已经派人堵住了各处水口,等到大水来时,我们就登高上船,放水淹敌,樊城罾口川的曹兵都会成为鱼鳖。”关平十分拜服。
却说关平看到关羽箭疮已经愈合,心中十分高兴。忽然听说于禁移七军到樊城以北扎下大寨,不知道真正意图,立即报告关羽得知。关羽上马后领数名骑兵上高坡处观望,看到樊城城上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城北十里山谷之内,屯驻着军马,又看到襄江水势很急。看了半响后问向导官:“樊城北十里山谷,叫什么地名?”向导官回答:“罾(音zēng,增)口川。”关羽喜道:“于禁必定被我所擒。”众将士问:“将军怎么知道的?”关羽说:“鱼入罾口,还能久活吗?”众将都不相信。
庞德搦战十多天后,没有人出来迎战,就和于禁商议:“我眼见关羽中箭不能行动。我们不如乘此好机会,统领七军一拥杀到寨中,可解救樊城之围。”于禁恐怕庞德成功,只是用魏王戒旨推托,却是迟迟不肯动兵。庞德多次想要进兵,于禁总是不允许,最后移动七军转过山口,在离樊城北十里处依山下寨。于禁亲自领兵截断大路,命令庞德屯兵到山谷后,让庞德不能单独进兵。
却说关羽回营后拔了箭头。幸好箭射不深,用金疮药敷贴好。关羽痛恨庞德,对众将说:“我誓报这一箭之仇!”众将说:“将军暂且安息几日,然后和他大战不迟。”次日,有人报告庞德领军搦战,关羽就要出战,众将赶忙劝住。庞德命令几名大嗓门的小卒辱骂。关平紧紧把过守住隘口,吩咐众将不要报告关羽。
庞德回马问:“为什么鸣金?”于禁说:“魏王有训诫:关羽智勇双全。他虽然中箭,只恐怕其中有诈,所以鸣金收军。”庞德说:“你如果刚才不收军,我已经刀斩了关羽。”于禁说:“紧行无好步,我们应当缓缓图谋。”庞德也不知道于禁的真实想法,只是懊悔不迭。
第二天,关羽上马领兵前进,庞德也领兵前来迎击。两阵对圆处,两将齐出,更不搭话出马交锋。斗到五十多个合,庞德拨回马拖刀退走,关羽随后追赶。关平恐怕父亲有疏失,也随后赶去。关羽口中大骂:“庞贼!你想要使用拖刀计,我难道惧怕你吗?”原来庞德假装使用拖刀计,却把刀在鞍鞒上挂好,偷拽雕弓,搭上箭射将过去。关平眼快,看到庞德拽弓,大叫道:“贼将休放冷箭!”关羽急忙睁眼看时,弓弦响处,箭早来到,躲闪不及正中左臂。关平马到,搭救父亲回营。庞德勒回马抡刀追赶时,忽然听到本营中锣声大震。庞德担心后军有失,急忙勒马退回。原来是于禁看到庞德射中了关羽,恐怕他立了大功,灭己威风,故意鸣金收军。
却说关羽回到寨中对关平说:“庞德刀法惯熟,算得上我的真正敌手。”关平说:“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这人,也只是西羌一小卒。倘若有点疏虞,会有负伯父重托。”关羽说:“我不杀这人,怎么雪恨?我意已决,你不要再多说!”
《 三国演义》中庞德是马超部将,曾经在潼关之战出生入死、并肩战斗,可惜后来分道扬镳,分属敌对阵营。《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庞德向曹操表忠心,道出了其中缘由: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
正因为他有过这种被俘却不投降,还立功报效曹操后离开的事迹,证明他的品德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了古代文人志士的榜样,也让《三国演义》中那个义薄云天、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关羽形象更加完整。
是理想主义者的浪漫精神!这样言出必行、武艺高强、不忘始终的大将军,有谁会不喜欢呢?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在曹营度过的这段时间,关羽在民间的地位不会这么高。
注意,正史中无“桃园结义”的记载,而没有兄弟之情的牵绊,关羽却依然不肯完全投降曹操,反而要为曹操立功后离去寻找主公刘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随后不久,关羽在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坡战役中,斩了袁绍头号大将颜良(文丑之死不能确认是关羽所为),果然说话算数报效了曹公。
面对好友兼老乡、曹操大将张辽的劝降,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而去。”
说的是刘备被曹操打败,抛妻弃子去投靠了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妻小被曹操擒获,后来斩颜良立功报答曹操后离开曹营。虽然其逃亡线路和历程被罗贯中进行了有些夸张的艺术加工,但关羽在离开曹营之前所说的话,是属实的: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曾经一度为关羽的死所震撼,甚至还有种“关羽怎么可能会死”的感觉。而对中国历史不了解的外国读者,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看到关羽兵败被杀,甚至打算给作者罗贯中寄刀片,令人哭笑不得。
而更有意思的是,据笔者统计,“关羽”或者“羽”的称呼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只有9次,甚至都没上双,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关羽的偏爱,让他在直呼其名的时候都有了避讳的念头。
罗贯中称呼所有人物的时候都是称呼其单名,如曹操就是“操”、孙权就是“权”、周瑜就是“瑜”等等,只有对待三个人的称呼,并未直呼其名,而是用其表字——这三个人分别是蜀汉集团的三大主角刘备、诸葛亮和关羽。
而如今,关羽的家乡山西运城有关帝庙、涿州有关圣遗址、湖北荆州干脆奉关羽为“荆王”。他在这三个地点,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
这个下联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关羽向1800年后的人们介绍自己:“我是谁(蒲州),我从哪里来(涿州),我要到哪里去(荆州)”。
三人拥有“匡扶汉室”的共同理想,相见恨晚一拍即合,起兵维护东汉皇室。按史书的说法是“恩若兄弟”,按演义的说法则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也就是上联的“兄玄德,弟益德”。
不过,正是这段经历改变了关羽的命运。他在涿郡遇到了当地两个跟自己年龄相仿、志气相投的热血青年,一个是织席贩履的西汉皇族后裔刘玄德,另一个是当地卖酒屠猪的小财主张益德。
涿州,即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关羽传》记载说关公“亡命奔涿郡”,意思就是他在自己的家乡犯了命案,不得不逃亡至涿郡避祸,也就是《演义》中关羽自己口述所说“本地恶霸仗势欺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根据陈寿《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解”(xie四声)就是解良,蒲州是后来的地名,说关羽“生蒲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生于蒲州的关羽,最终葬在了荆州,对应该对联的下联“生蒲州,会涿州,坐镇荆州”。蒲州、涿州和荆州,是关羽一生最为重要的三个地点。
此时的关羽腹背受敌,回头路又被吕蒙堵死,关羽只能带着部队“败走麦城”,终因寡不敌众,被孙权的部队所擒获,与其儿子关平等人一同被斩首。
于是,孙权密谋与曹操结盟,共同对抗关羽。此时的关羽为了攻打襄樊,抽调了镇守江陵的几万部队,导致江陵城防守空虚,东吴大都督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得手,曹操大将徐晃又在荆州北部的沔水击败了关羽的主力部队。
荆州治所襄阳(治所相当于今天某省省会或自治区首府)还有北部重镇樊城在曹操手里,此二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旦被关羽攻下,就是东可威胁孙吴,北可进击曹魏,这是孙权和曹操都不能接受的。
魏军先锋庞德武艺高强,为了鼓舞部队士气、赢得曹操信任,甚至抬着棺材冲往前线,以表明自己决一死战的决心,可最终还是兵败被杀,可见关羽的厉害。
凭借其对荆州地形和气候的熟悉,在水战中大破魏军主力,魏军将领于禁、先锋庞德所率领的七路军队在大水漫灌中全军覆没,于禁被擒,庞德被俘后不降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水淹七军”。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秋之交,为配合刘备在西线战场与曹操展开的汉中之战,镇守江陵的关羽在长江中线发动襄樊战争,目的为夺取曹魏控制的荆州北部重镇襄阳和樊城。
又,徐州刺史车胄,三国志记载他“为先主所斩”,其有可能为刘备亲手所斩,也可能是被刘备部队的士兵所斩杀,但绝不可能是关羽本人杀的。
而且,诸葛亮信中原话称呼关羽说的就是“髯”而并非“美髯公”,这个雅号也属于后人的杜撰,并被罗贯中把信件内容改编为了“美髯公”。
比如关羽的长相。正史中并没有“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记载,只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诸葛亮给关羽写信的时候有一句“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这幅上联的前两句ticktock游戏网页版,交代了关羽的身份:他有刘备这样一个可追随的大哥,身旁又有张飞这样一名兄弟。那么,“水擒庞德”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本文的主角关羽有两张面孔,他的二位“兄弟”刘备和张飞自然也有两张面孔。而且,刘备和张飞还是关帝庙这副对联上面所出现的人物,我们必须要保证严谨。
所以三人之间“刘关张”的排位没有任何问题,罗贯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了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的情节,这才有了我们对联的上联——“兄玄德,弟益德”。
那么,三人之间的兄弟排位又是如何的呢?《魏书·刘晔传》中曹操的谋士刘晔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刘备是蜀汉集团的老大,老大不可能是别人的弟弟,所以刘备肯定是关羽的大哥;
也就是说,刘关张三人是否结拜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他们的关系确实是情同手足。要知道,古人能够同床就寝,意味着交情极其深厚,而刘关张三人就能做到这一点,这可真是“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了。
不过,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这样一句来形容刘关张三人关系的话:“先主与二人(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专题: 三国演义续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的写成年代
下一篇三国演义短篇小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