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七分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关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七分”这句话,通常的说法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意思是说,《三国演义》虽然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艺术加工和想象的成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丰富。

这种说法强调了《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提醒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应该区分其中的史实与虚构部分。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对话和具体情节可能并非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而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因此,对于那些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除了阅读《三国演义》外,还应该参考其他历史资料,如《三国志》等,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认识。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

一些史书里的细节也被见缝插针地安排进了剧情里,例如三国志里写曹操听说孙权分了荆州的地盘给刘备时正准备写字,当即惊讶得把笔掉在了地上。而演义里有半回的内容是讲曹操在铜雀台召开比武大会,正到兴头上准备写一首铜雀台诗,刚要下笔就听说了这个消息。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网页游戏恶性弹窗怎么关闭,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七分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还有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奉谁是正朔?《三国志》作者陈寿,他是西晋人,晋朝得曹魏禅位,当然把曹魏当做正统来写。《三国演义》是明小说,南宋以后就开始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了,因为南宋也是偏安的小朝廷,明朝灭元兴宋,朱元璋说:“日月重开大宋天”,所以,明朝肯定也要奉蜀汉为正统。

《三国演义》的部分史学错误!和文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

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这里还延伸出一个问题,《演义》中的『州』,有时被视为一个行政区划,有时则仅仅被视为一座城池,甚至出现了“诸葛亮取南郡,张飞取荆州,关羽取襄阳”的笑话来,而且,关羽第51回已取了襄阳,到了第73回又“攻拔”了一次襄阳。

三国演义中,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史料中确实有所记载的情节!

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也是很难辨别的,毕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的军队对峙了那么长的时间,肯定在对峙和战斗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三国史料对赤壁之战记载得太简单了,就那么了了几句,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因此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三国历史演义小说,一般被后人公认为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但《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虚构占了很大的成分,因为《三国志》等三国史料对赤壁之战记述得仅有了了几笔,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像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它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让人们读了也很乐于接受。

一套书,让孩子既懂三国也懂演义

您好,现在小朋友读的书很多很多,丰富多彩,但是为了经济成本,印刷字体比较小,能不能把大字,分上下册,贵一点没关系。

《三国演义》里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故事,实际上加入讨董同盟的地方大员,没有十八路,而且这些人彼此间往往是书信往来,也没有全部聚到一起。古代民间文学里,对十八、三十六、七十二这些数字比较偏爱,有时会不管事实硬凑着用。

大部分家长想知道的是考语文 是考三国眼一万,还是考三国历史。。以《少年读三国》为书名的书籍不下10个版本,是卖的好吗?这书千万别买,他的三国作品绝对不够客观,有点离经叛道。可别“误人子弟”,,,

时至今日,“智慧平等”的观点并不易为人所接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君见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是否有不设职称、经验、文凭、年龄、性别等条件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于人才,但若在选贤任能上自设诸多不可行的框框,四海乏人就成为必然结论,事不可成,固不奇怪。

《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剪裁,小说中人物的举止并不能证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小说,但作者进行加工的意旨却再明显不过。如果有足够的耐心,从洋洋洒洒的二十四史中可以看到与演义类似的很多例子,当然,现实中也不缺。

演义里的庞统、张松相貌实在是不怎么样,结果前者遭到孙权的轻视,后者遭到曹操的轻视。周瑜是“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孔明是“丰神飘洒”、“器宇轩昂”。这四人尤其是诸葛亮、庞统、周瑜的智略在小说里是出类拔萃的。可见,智慧与相貌的俊美或丑陋无关。

演义里的孔明,才智够高的吧?但也受益于貌丑的夫人。司马懿诛灭曹爽时,辛敞起初失于考虑,经其姊辛宪英提醒才保住性命。东吴孙权的弟弟孙翊被下属所害,其妻徐氏美而慧,设计为夫报了大仇,“江东人无不称徐氏之德”。这都是男子不一定比女子多智的例子。

孔明二出祁山,以三十万大军,百般用计,仍攻不下只有三千守军的陈仓,是盛名之下不一定多智的例子,也即是说,无名小辈不一定无智。陈仓守将郝昭不惧孔明威名,拒绝了蜀汉的劝降,忠勇谋俱佳,也算得上一等一的人才了。

孔明出山之前、出山之初,关羽、张飞颇不以为然,结果博望坡一场火,烧退曹军,关、张即称孔明是“人杰”,是年轻人不一定无智的例子。类似的情节有关羽轻视陆逊,姜维轻视邓艾、钟会,结果偏偏都栽在对方手里。

官宦之家,绝对称得上是富人,而富贵之家不全出笨蛋,如司马懿、司马昭、钟会,都是智者。张飞颇有庄田,也算得上是富人,智慧并不低,起码武功是超一流的。邓艾出身穷苦人家,用兵的本事不差似钟会。可知智慧与穷富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富贵人家的子弟如果肯上进,成功的机会肯定比穷人多。

邓艾与钟会都是曹魏的名将,两人分兵伐蜀,一举成功。小说没有明确交待邓艾的出身,姜维曾对钟会说“愚闻邓艾出身微贱,幼为农家养犊”,钟会也曾当面骂邓艾“养犊小儿,何敢如此”,从侧面点明邓艾出身贫寒。钟会是太傅钟繇之子,出身高贵。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才略在演义里是数一数二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有相当的智慧,组织学涵养不低于诸葛亮。这就证明智慧与出身贵贱不相关。邓艾和钟会的情况与历史是吻合的,至少《三国志》是如此记载,至于真假,让高明的考证大师去做功课。

何进、曹丕、刘备等都曾以“吾意已决”为借口,不听别人意见,结果行动失利,轻者损兵折将,重则丧身。曹操集奸与雄于一身,无论是官居丞相还是称公称王,有时也不能免俗,因过于自负而拒绝他人的正确建议,吃了不少大亏。这是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智多的例子。

“智慧平等”并不是说每个人的智慧都在同一水平上,而是认为在智慧面前人人平等,谁也垄断不了智慧;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与地位、出身、贫富、年龄、性别、相貌等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选拔人才时不能设置出身、地位、贫富、年龄、性别、学历等硬性条件。当然,在竞争场合,任何人也不能盲目轻视对手。

胡适先生是个很有灵气的人。奇怪的是,他竟然断定《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都是没有想象力的陋儒。作者借演义立论,意思深长,恐怕胡适先生没有洞察到。中国治乱无常的历史,其实是龙虎斗智的历史,也就是君臣比量智慧的历史。《三国演义》对此做出了“智慧平等”的解答,只是后世读者不明所以,让龙虎斗的历史多延续了几百年。

《中国小说史》

其三,学术背景。受当时学术界的影响,鲁迅对于晚清小说的态度基本上是贬斥的。比如,在谈到谴责小说时,他认为艺术水平低下,这显然是受到了当时文坛以“五四”为理论视角的影响。再比如,他认为与西方相比,《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水准并不是很高,甚至把《水浒传》《红楼梦》有些地方,比作上海小市民的对话水平。鲁迅的这种分析无疑是他的重大理论失误,是“五四”以后崇洋贬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思潮的表现。

其二,时代局限。比如鲁迅先生提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这类文言小说时,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清代文言小说是很少的,所以他认为,以后的文言小说会越来越少,甚至会走向衰落。但在现在来看,并不是这样的。而近几年来,学术界陆陆续续挖掘出一批清代的文言小说手机游戏辅助盒子下载地址,如果把具备一定情节和趣味的故事都算作小说的话,那么整个清代文言小说的总量就有400部以上,仅从数量上就能说明清代文言小说并未衰落。

其一,条件有限。《金瓶梅词话》鲁迅就没能完全看到,于是在讲金瓶梅这本书的时候,鲁迅关于本书的语言风格就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这本书的《后记》中,鲁迅也谈到了自己写作的甘苦,尤其是限于经济条件,难以购买原作善本。当时图书馆的条件也有限,重要的版本看不到,他对此也常常觉得遗憾,所以他在别的文章中也不断提及说,“说起来也惭愧,我虽然草草编了一本《小说史略》,而家无储书,罕见旧刻,所用为资料的,几乎都是翻刻本、新印本,甚而至于是石印本。序跋及撰人名,往往缺失。所以漏略错误,一定很多。”

关于鲁迅先生这本书的创作局限。 尽管《史略》的精髓历久弥新,但它在一些小说价值的界定和解释上还存在着局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的初版序言中就写到:“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可见他本人也意识到了《史略》的不足,而造成这种局限的原因也有很多。

祢衡是三国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目空一切,谁也瞧不起,天天在背后骂曹操。当时也就只有孔融一个人喜欢他。后来,孔融就跟曹操引荐祢衡,曹操是个很爱才的人,就想着见一见吧。可不曾想,祢衡就敢当面骂曹操,更有一回,当着众多大臣的面,把衣服全脱了,击鼓侮辱曹操。但曹操到最后都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赶到刘表那里去了。可见,曹操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样残暴的人。

说到曹操,鲁迅可是20世纪给曹操翻案的第一人。除了说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外,他在给北大讲课的课堂上还为曹操做了彻底的翻案。根据冯至的回忆:“鲁迅谈到曹操时,说:曹操被《三国演义》糟蹋得不成样子。且不说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不少的建树,就是他的为人,也不是小说和戏曲中歪曲的那样。像祢衡那样狂妄的人,我若是曹操,早就把他杀掉了。”

虽然鲁迅也很肯定《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 但他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比如,鲁迅认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突显刘备的宽厚仁慈就到了近乎虚伪的程度,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感觉都是妖精的本事了。在鲁迅看来,这样的描写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

《三国演义》这部产生于元末明初的作品,是和《水浒传》并列的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国演义》情节复杂精彩,写活了众多英雄人物。而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遵循“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虽然书中人物都是历史的真实人物,情节大体也基本根据史实,但其实也根据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进行大量的艺术创造。全书所刻画的一个个政治家、军事将领和谋士,或智慧卓著,或英勇威武,性格鲜明到了极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仁慈宽厚很爱哭的刘备,脾气倔完全不听劝的关羽,聪明又机敏的貂蝉…等等。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听   抄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