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改动大不大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作品虽然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但与正史《三国志》相比,有许多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改动:

1.人物形象的美化或丑化:罗贯中在创作时,为了突出某些人物的正面形象或者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例如,诸葛亮被描绘成智慧超群、几乎无所不能的军师,而曹操则被塑造为奸诈狡猾的形象。

3.情感色彩的强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情感表达往往比历史记录更为强烈,比如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情深,以及他们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师生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而特意强化的部分。

4.道德观念的体现:作为一部*学作品,《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为了讲述历史,更是在传递作者对于忠诚、勇敢、智谋等传统美德的看法。因此,在许多情节设置上,都能看到明显的道德导向。

总之,《三国演义》虽然基于历史事实,但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成为了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学宝库,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版本与*化价值是否被你忽略了?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三国演义小说改动大不大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句式;书名均有“通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人批评;**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小霸王游戏盒子是什么原理,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相信读者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句话,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头,也开启了《三国演义》对东汉之末至西晋之初百余年间历史风云的描绘与演绎。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学与*化地位杰出,它是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其史料基础与成书过程源远流长。

『编者按:《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问世以来被广泛阅读,对国人的*学素养、*化思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来,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付梓70周年。《光明悦读》邀请《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撰写*章,梳理其版本源流,分享这一经典蕴藏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当下的意义。』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最新纪念版增加系列插图,专家学者漫谈“三国”*化

此次活动采用现场访谈、线上直播以及播放相关内容视频的方式。现场访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关四平教授和清华大学人*学院中*系周绚隆教授探讨《三国演义》的阅读与版本话题。

2023年11月25日,人民*学出版社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了《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邀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关四平,清华大学人*学院教授周绚隆,山东省*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陈全胜,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共聚一堂,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漫谈“三国”*化,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化经典。人民*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为活动致辞。人民*学出版社古典小说编辑室主任胡*骏主持本次活动。

时光荏苒,到2023年,人*社《三国演义》整理校注本已出版七十年,一代代读者通过这个版本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人*版标志。2023年10月,人*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隆重推出,其**内容与人*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先生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朋友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

一、由于本书对正*的校改统一不出校记,底本**可通的原则上理应遵守底本。按照这个思路,这次修订时,尽量恢复了毛本的原貌。因为上次整理态度比较严谨,类似的改动一般只限于个别**,因此这次修订的痕迹不太明显。

1953年《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检验,很快人*社就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随后,鉴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1973年人*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1973年第三版后,人*社未再对《三国演义》整理本**作太大改动。20世纪70年代的这次整理,标点的基础仍是50年代的,当时的句读习惯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今天都有所不同。2019年,人*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这次最新修订,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趣聊三国:《三国演义》为何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还是抛开事实不谈,单以小说为论据,你看不管是刘备这个普通出身的也好,还是孙权、曹操那样有根脚的也罢,他们虽然个人能力都很强,但是到了关键时候,他们还不是要求助于那些饱读诗书的谋士,由此可见,不管是谁,要想成就大事业,都离不开读书人。

人民*学出版社与《三国演义》的70年

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这次整理,标点的基础仍是50年代的,当时的句读习惯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今天有所不同。另外,正***有少量底本(毛本)可通的,整理时也*了主观改动。还有,个别注释的行*用语难免保留了当年的时代痕迹。鉴于以上情况,2019年,人*社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

1953年《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检验,很快人*社就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随后,鉴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1973年人*社再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1973年第三版后,人*社未再对《三国演义》整理本***太大改动。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如司马懿以阴谋诡计夺取魏国政权,邓艾以暗中行动偷袭蜀汉都城,陆逊以小心谨慎坐守江东,姜维以苟且偷生出师无功等等。这些人物都没有展现出前期人物那样的智慧和勇气,都没有用明智而大胆的战略战术来改变历史局势,都没有用英雄而豪迈的气概和风度来感染读者情感。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三、批评本系统:包括吴观明本、宝翰楼本、藜光楼本、绿荫堂本、钟伯敬本、芥子园本、两衡堂本、遗香堂本等。该系统与志传系统的建本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吴观明本的刊行地是福建建阳;藜光楼本虽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然第一百回回末却袭用建本书名,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传》;志传系统的朱鼎臣本书名本为《三国志史传》,但封面却袭用建本特有的书名:《李卓吾先生批点原本三国志传》。不过,宝翰楼本、藜光楼本和绿荫堂本的刊刻地点已从建阳移到苏州;它们不但与志传系统决裂,同时也有别于通俗演义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将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并借助增加李卓吾或李笠翁或钟伯敬的批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需要再书一笔的是,雄飞馆本是个例外,如套用上面的分组规则,应把它单列为花关索,关索组了。因其第一百五回为《花关索荆州认父》,而第一百七十四回《孔明一擒孟获》里却又出现关索一名。也许是它同时采用两组本子才导致的混乱和矛盾吧。

该组本子的卷数、内容、版式与花关索组相同,区别只在关索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征讨云南的诸葛亮军中,突然来了一员青年,自称是关羽第三子小米盒子怎么玩穿越火线手游,名关索。后遂从军作战,但未见立功便失踪了。关于关索登场这一点,与元代《三国志平话》[⑧]相同,但内容各异。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杨美生本、魏某本、北图本等属于此组。因其各本之间的繁简颇有出入,故疑非由同一版本而来。

该组本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花关索的青年和他的母亲胡氏及三个妻子一起来到荆州,青年自谓是关羽之子。此后他转战西川各地,屡建军功,最后病死在云南。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与成化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⑦]的内容大致吻合。余象斗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种德堂本等属于此组。这些本子的内容与**除极个别处外,基本相同。

二、志传系统:包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魏某本、美玉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嘉庆本等等。该系统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表现为上图下*,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因绝大多数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尤集中在建阳一带,故又称闽本或建本。

一、通俗演义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等。各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只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本同于嘉靖本,卷首亦有蒋大器、张尚德两人序*;夏振宇本又从周曰校本出,二者在书名前增添了同样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音释”,同样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同样保留了蒋、张的序*。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同。这些无不表明,嘉靖本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间的血缘渊流。关于刊行地,有人认为嘉靖本刻于南京,因无充分论据,此说尚存疑;周曰校本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夷白堂是武林(今浙江杭州);夏振宇本不详。

从版本形态的演变考察,我们不妨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四大系统:一、通俗演义系统;二、志传系统;三、批评本系统;四、毛本系统。倘若按照版本产生的时代先后给它们依次排队,则通俗演义系统居首,志传系统次之,批评本系统又次之,毛本系统属末[⑥]。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它们各自的情况。

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百二十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大*刊本。白口,四周单边。半叶八行,行二十四*。封面上栏刻“声山别集”,下栏右上刻“古本三国志”(占五分之一位置),左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大*二行(“种”*下有阴*朱印“天香书屋”一枚)。首李渔序,次总目,次绣像,次读法。总目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总目”、“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各卷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几”、“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总目与正*板心均刻书名。第93、97、109、119回首叶板心下刻“醉耕堂”。北京图书馆藏。(醉耕堂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精图百二十叶,有“书林刘素明全刻像”*样。半叶十行,行二十二*。有眉批总评。首秃子(李贽)序、缪尊素序、无名氏序、读三国史答问、宗寮姓氏、目录。合二则为一回,并取前后二则标题作每回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蓬左*库均有藏。(吴观明本)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壬辰二十年(1592),闽书林双峰堂余象斗刊本。题“东原贯中罗道本编次”,“书坊仰止余象乌批评”,“书林*台余象斗绣梓”。上评中图下*。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七*。稍异旧本的是,此书增加批评及诗。所评者为事实,不涉**;诗为周静轩作。日本建仁寺两足院藏一至八和十九、二十卷,英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七、八两卷,德斯图加特市符腾堡州立图书馆藏九、十两卷,英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十一、十二两卷,英伦敦博物院藏十九、二十两卷。(余象斗本)

新刻校正古本大*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万卷楼周曰校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书林周曰校刊行”。有庸愚子序,修髯子引(无章)。封面上方有周曰校识语。精图,二百四十叶,左右有题句,记绘刻人姓名曰“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内阁*库蓬左*库藏覆本,插图无刻工姓名。(周曰校本)

专题: 着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7   三国演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