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走麦城”是指关羽在荆州失守后,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主要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关羽一生中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
背景
关羽镇守荆州时,曹操和孙权都对荆州虎视眈眈。为了牵制曹军,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一度包围了曹仁所在的樊城,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由于关羽骄傲轻敌,加之东吴的吕蒙采取了“白衣渡江”的计策,秘密渡过长江,迅速占领了关羽的后方据点公安、江陵等地,导致关羽的补给线被切断,军队士气低落。
走麦城
关羽得知后方失守的消息后,立即从樊城撤军,试图夺回荆州。但此时东吴已经占据了战略优势,关羽的部队在撤退过程中不断遭受东吴军队的追击和骚扰。最终,关羽不得不率残部退守麦城,等待援军。
然而,刘备和诸葛亮远在益州,并不知道关羽的具体情况,未能及时派兵救援。同时,曹操也派遣徐晃率军前来增援东吴,共同围困麦城。关羽在麦城坚守数日,粮食耗尽,内外交困,最终决定突围。
结局
关羽带领少数亲随,试图突破东吴的包围圈,但在临沮(今湖北公安县北)被东吴将领潘璋部下的马忠所俘。孙权劝降关羽未果,最终下令将关羽处死,关羽的首级被送往洛阳,而其尸体则被葬于当阳。
“走麦城”不仅标志着关羽军事生涯的终结,也预示着蜀汉在荆州的战略布局彻底失败,为后来蜀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忠诚与悲剧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关云长败走麦城
这时曹仁从城内冲杀出来,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关羽只得退走,带领众将急奔襄江上游,背后魏兵追到,关羽连忙渡过襄江,往襄阳奔去。忽然流星快马来报:“荆州已被吕蒙占领。”关羽大吃一惊,不敢奔向襄阳,提兵投公安那去。这时探马又来报告:“公安傅士仁已经投降东吴了。”关羽气得双眼发黑。就在这时,原来派去南郡催粮的人逃回,报告说是公安傅士仁到南郡,杀了催粮使者,招糜芳投降东吴,南郡跟公安郡一起落到东吴手中了。
二更时分,三万精兵登岸,将烽火台守军一网打尽。于是东吴的船队长驱直入,到了半夜三更时分,船行驶到荆州城下。吕蒙叫俘获来的官兵站在船头,去喊开城门。门吏一看是荆州的兵,开了城门,东吴兵马一声喊起,全都冲进城门。荆州就落到了吕蒙的手中。接着,孙权又派虞翻去劝说傅士仁、糜芳投降。傅士仁、糜芳记恨被关羽责打之仇,都同意投降。于是,东吴兵轻而易举地得了公安郡和南郡。
关羽中了陆逊的骄兵之计,对东吴不屑一顾与狂斩三国的单机游戏,从荆州调走大半人马去攻打樊城。孙权知道后,立即拜吕蒙为大都督,统领江东各路军马,袭取荆州。吕蒙调了八十多只快船,挑选会水的士兵扮作商人,在船上摇橹,三万精兵都藏在船舱中不露面。荆州守卫沿江烽火台的蜀军见是客商进港避风,就同意将船停在江边。
三国演义小说走麦城内容
关羽傲慢地说:“孙权的见识越来越短浅了,竟用陆逊这种乳臭未干的小儿来当前线的守将!”他拆开陆逊的信看,信中口气谦卑恭敬,而对关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并乞求关羽高抬贵手,两家和好云云。关羽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摸着长长的胡须,仰天哈哈大笑了起来。
小将陆逊就向他献计,说:“关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只对将军有所顾忌,所以沿江处处设防。将军放出风声,托病辞职,将陆口守将的职务移交别人,只要这个人对关羽尽量赞美、奉承,他就会忘乎所以,撤掉荆州的兵去攻樊城。如果关羽撤去防备,我们派一支奇兵用计去偷袭,那么荆州一定可以到手。”
关羽走麦城:怎么能让人如此难过?
真“兄弟”,是真心为了你好,你好了他开心,你不好他难过的人。这个标准听起来简单,做到却不简单,我们可以试着想想,现实中,我们能对几人做到这个标准。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应该真诚的对待朋友和身边的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真诚以待,不要虚情假意。
关羽被困麦城,在突围前周仓与其哭别,周仓说多年来追随将军,大小战役都未曾离开将军,在这危难之际,怎么能舍将军自己突围,愿跟随将军突围,誓死保护将军。
关羽攻打樊城之际,前遇徐晃、后有曹仁,荆州又被吕蒙攻占,公安守将傅士仁、南郡糜芳降吴,上庸守将孟达、刘封不出救兵,真是雪上加霜,火中浇油。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这是人性,拿了人家的、吃了人家的,就有愧对之心,就容易妥协,甚至放弃原则。所以说“无功不受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坦坦荡荡、光明正大,才好做自己,才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原则,心里也坦荡、轻松。
人生,也并非因一件事、两件事的决策和行为而定的。所谓“成败来自于日常”,日常保持谦卑、恭敬的心态,保持勤勉、上进的状态,尽量争取日常每个一决策和行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便是最好的人生。
所以荆州并非仅因“大意”而失,除了关羽的傲慢骄矜,还有战略决策、地理位置、陆逊献计、曹军紧逼、临城不救等多方面的原因,是天时、地利、人为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其次,依靠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大计,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就当时的环境、实力,关羽还无法凭己之力分别抵御曹操和孙权。关羽接手荆州,诸葛亮临走时就交代关羽说谨记“联合东吴,抗击曹操,可保荆州无事”。没有大局观和战略意识,仅凭个人义气和能力,难成大事。
吕蒙设计三面围城紧攻,关羽被迫弃城出走。关羽留王甫、周仓等死守麦城,随后带领关平、赵累等冲出麦城直奔西川,准备日后再重整兵马恢复荆襄。约走了四五里,遭遇东吴朱然埋伏,关羽不敢恋战,往小路退走,赵累已死于乱军之中。此时关羽所随士兵逐渐减少,只剩十余人。关羽不胜悲惶,令关平断后,自己在前开路。突然数道绊马索,终于绊倒赤兔马,关羽父子被吴将马忠擒住。孙权爱关羽义勇无双,欲劝其归降。主簿左咸以曹操之事说之。孙权沉吟无语,终于点点头,一代名将关羽和关平父子俩便在雪后初晴之时,大义凛然步履从容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吴军四路人马将麦城围住,关羽命廖化前往上庸求救。上庸守将孟达、刘封因恨昔日关羽傲慢,迟迟不肯发兵。诸葛瑾奉孙权之命说降关羽,被关羽轰出城外。
关羽率余部将士向荆州进发,一路上又连遭吴军阻击,关羽部众陷入重围,后经关平、廖化救出,只好转道麦城暂屯一时,以待川中救兵。
关羽醒后采纳赵累意见,一面派马良去成都求救,一面从旱路去取荆州,并致书吕蒙,责其背信弃义。吕蒙有意让信使见到荆州兵家属,带回家书,以瓦解关羽部众斗志,果然收效。
行至三岔路口,赵累迎上,报知公安守将傅士仁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南郡糜芳也降了东吴的消息,关羽怒气上冲,大叫一声昏厥马下。
徐晃率军杀来,关羽披挂上马,樊城外一场激战。曹仁用满宠之计,率军出城夹击关羽,蜀军两面受敌,首尾难顾,阵容大乱,士兵纷纷夺路奔逃,关羽只好率众将急渡襄江,但已是人困马乏了。就在他准备暂到襄阳整顿兵马,再来决战之时,探马飞报荆州已失的消息,众人大惊。关羽此时方沉然无语,懊恨交加,右臂伤口一阵剧痛,沉吟半晌才说:“且回公安,再作计议!”
徐晃奉曹操之命挥师南进,攻击关羽以救樊城。关平、廖化北上迎敌,却连丢十二营寨,只得逃回复命。又听人说荆州已被吕蒙暗出奇兵夺去,众人大惊。关羽仍主观认为这是敌人造谣乱军,不以为意。
通过对《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全文一百二十回)的阅读,以及对《三国演义》(1994版,全集84集)电视剧的观看,结合日常的生活、工作,感悟颇多,随笔整理了部分思考,以便学习、借鉴和自省。全文共计84篇,按电视剧的集目分编,每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我学识浅薄,总结并不全面,若有不妥之处,望大家包涵、指教。
败走麦城,可惜了!连环画艺术价值高!东吴吕蒙乘荆州空虚,伏兵商船,偷渡大江,突袭烽火台,袭取荆州城。关羽得讯回救,被孙、曹两军夹学,军心换散,败走麦城。麦城粮尽,关羽乘夜突围,中伏被杀,从此荆州归了东吴。
连环画,六十,七十年代人的记忆那时候的人经常会大喜!三国演义连环画——《走麦城》40「上美全高清版61册」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的近200年间的历史史实,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以及蜀、魏、吴三家之间的种种故事和名将豪杰。书中记载了诸多非凡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张飞、诸葛亮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小说”。
总之,欲知三国战争的面貌,不可全信《三国演义》,更应读宋著。宋著的问世,必将使世人对三国战争的讨论上升到新的高度,也有望逐渐改变大众对古代战争的认知。如果说《三国演义》描绘的史诗画卷,以瑰伟奇绝吸引了无数读者驻足,而宋著则为其加上了淳朴厚重的正史底色,两者相得益彰,使“人间一股英雄气”更加荡气回肠。正如良将用兵,既善出正师,又多用奇略,两相结合,方能战无不胜。
宋著在战略格局上化繁为简的同时,还成功地呈现出战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譬如身为一方主将,绝不仅仅要在短暂的战时指挥作战,更要在平日注重抚安境内,修缮城池,整治战具,训练士卒,屯田积谷,刺探敌情,赏罚明信,立威布德。这些平日的作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由。汉末三国时期,刘馥在扬州的治理,陈登在广陵的经营,羊祜在荆州的经略,都堪称典范。相比之下,关羽颇有将略,但终为一介武夫,故其镇守荆州期间,虽一时攻势强劲,而终不免败亡。《三国演义》对关羽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而宋著则用不小的篇幅论述了刘、陈、羊的作为,恰可纠《演义》之偏颇。
宋著对战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做出了探讨。首先,一国总体的战略方针如何,以攻为主,抑或以守为正?战略重心何在,面对多个敌人,如何区分轻重缓急?其次,具体的作战部署如何。若守御,设置哪些要塞?如何建立纵深防御体系?战区如何设置?兵力如何部署?从何处调动援军?若进攻,则兵分几路?孰为主力,孰为偏师,兵力如何分配?各路行军路线为何,进攻目标为何,如何相互协调配合?粮饷如何转运?侧后方如何保护?凡此种种,宋著都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清晰明确的论述,并以这些问题串联起一次次具体的战役,使数十年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南征北伐,顿时显得井井有条。熟读此二编,三国兵争的梗概便可了然于胸。
国人对古代战争的错误认识长期难以扭转,除了因《三国演义》及其衍生的影视、游戏作品过于流行之外,还缘于能够正确还原三国战争面貌的著作久付阙如。欲消弭谬说,必先正本清源。宋杰先生的“三国战争史”二书,庶几可膺此重任。
在《三国演义》中,战争的胜负要么取决于双方大将的阵前决斗,要么取决于军师或谋士的神算妙计,总之,单凭一番奇勇或奇谋,谈笑间即可击破十万大军。《三国演义》这样写,或许是因为史书中很少有关于战争场面的正面记载,所以无从敷衍,不得不然。即便排除这些战争描写三国单机小游戏排行榜前十名,《三国演义》依旧是一部杰作,善读书者取其精华即可,本不足深论。但事与愿违,这种荒诞的小说家言,却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极大地影响了普通民众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认识,甚至黑白截然颠倒,反将《三国演义》奉作兵略之书。
世人对汉末三国战争史的特殊兴味和特别了解,无疑主要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以恢弘的笔调,铺展开一幅瑰伟奇绝的史诗画卷,以高妙的笔法,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无愧乎大手笔,但此书也有两个严重的缺陷。鲁迅先生批评其“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7页),已经广为流传,不必赘言。而其另一个缺陷,虽然时时有人指出,却尚未引起广泛的反响和重视,那就是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场面过于荒诞不经,这实在有些“失职”。
当然,重视个人的影响与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并非要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历史的深刻规律与宏观趋势之上。相反,做出一些假设,思考另一种可能性,实质是对所谓历史的必然性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的检验。那些在一切合理的假设中都要遵循的道理(如锁钥的作用),以及无法避免的局面(若周瑜规取巴蜀,则魏吴南北对峙;既然三国鼎立,无论蜀汉跨有荆益,还是孙吴占据荆州,吴蜀都势必联盟抗魏,仍成南北对峙格局),才是真正的、颠扑不破的历史必然性。宋著对这两个方面恰如其分的把握,正如良将用兵,既精于庙算,又长于决机。
宋著的主线和主体内容都围绕地理展开,其写法通常是从一地的地理形势切入,先论述其山川之险、经济资源、交通位置,间亦追溯其在战国、秦汉时期的战略地位。这种写法,乍看似乎有一种“地理决定论”的意味,即认为某地的地理形势决定了其历代必为锁钥。但事实上,宋著呈现的是一种丰富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地理形势,成功避开了“地理决定论”的陷阱。从宋著中可以看到,战争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人事,地理在其中的意义,来源于人对地理形势的利用,而利用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不可胶柱鼓瑟。正所谓“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史著作,不再局限于宏观战略的空泛讨论,而是力图切入中观乃至微观的层面,探讨战略制定、执行及调整的具体历史过程,考察武器、战术、阵型、训练方式的演变及其对战争胜负的影响,重视战争过程中特殊的、偶然的、非理性的因素。这些著作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框架,也颠覆了既有的诸多结论,为战争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然,宋著也应归入这一行列,且可视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凡战,必先有庙算,即曹操所言:“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十一家注孙子》卷上《计篇》)通过庙算,分析天下形势,对比敌我力量,确定作战方略,决定将领人选,然后方可兴师动众。庙算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古今兵家无不重视庙算。《孙子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可以说,很多战争的胜负,在战前即已明了。不过,战争的胜负终究需表现为战场的输赢,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非庙算所能一一逆料。即便能够算无遗策,也离不开将领的坚定贯彻和正确执行,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庙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将,恰恰证明将领临阵决机的关键作用。因此,庙算与决机,运筹帷幄与临敌应变,实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宋著围绕锁钥,探其因,究其果,清晰简明地呈现出战争的全貌,恰如兵家占据锁钥,以达到控扼制要的效果一般。若将宋著比作战略构思,则其可谓是以锁钥为“锁钥”。
以锁钥为主线,各方的战略意图也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尽可能固守己方之锁钥,攻取敌方之锁钥。如此就很容易理解,何以曹操要“四越巢湖”,孔明要“六出祁山”(实际为两次),何以关羽围襄、樊而曹操便“议徙许都”,曹操破汉中而刘备即倾国以争。既然进攻的目标是锁钥之地,那么行军路线也就大致可以想见了。事实上,锁钥之所以成为锁钥,正是因其位于进攻敌方统治核心的必经之路上。三国时期,粮饷转馈以水运最为省便,而天下总体又是南北对峙格局,因此南北流向、河道通畅、流量充足稳定的河流,往往成为行军路线的优先选择。满足这些条件的水路,其实数量十分有限,所以三国大小数十次战役,行军路线却不外乎几个途径,由此形成的交战地点也就不过数四而已。
对峙形势一旦明了,各方重兵所在便不言自明。结合史料所载,也能够更加合理地推测兵力配属。锁钥所在,重兵所驻,自然应该设置战区,战况紧急时或任命才干之士统驭,而平日则优先选择忠心可靠、资望卓著之人镇守,于是战区之分并,督帅之更易,进而战时将领之谐与不谐,援军之出与不出,也就都有章可循,易于论述和理解。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三 三国演义小说9 三国演义下小说上一篇全是女主的三国演义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作者潘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