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各自领导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章回小说,其结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回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内容,同时又与前后文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三国演义》全书共有120回,每一回都有一个标题,这些标题不仅概括了该回的主要内容,还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三国演义》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了读者,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讲一讲丨从《三国演义》看“谦虚”的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教授,北京九思书院创办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文明之旅》《快乐汉语》《心理访谈》主讲专家网页游戏实名认证解除不了,清华北大复旦总裁班,法国里昂商学院特聘教授。入选2009年“十大国学讲师”。语言风趣幽默,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尽管央视版《三国演义》存在情节跳跃的情况,但它凭借着对原著的高度还原、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成为了影视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推崇。

此外,拍摄时期的客观条件限制也不容忽视。当时的拍摄技术和资金投入相对有限,无法像如今这样运用大量先进的特效手段和打造精致的场景来细腻地展现情节的过渡与发展。很多时候只能以较为简洁的方式来呈现情节,难以进行充分的铺垫和细致的延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情节的跳跃现象。

另一方面,对原著叙事风格的保留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三国演义》原著是章回体小说,其叙事方式具有一定的章节独立性。央视版在改编时较为忠实于原著的这种叙事风格,这使得在影视化呈现时,部分情节的连贯性相较于现代影视的流畅叙事会略显不足,进而产生了情节跳跃的观感。

再不要说没读过《三国演义》了,三国40个主要故事情节在这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是谁?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罗贯中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1330~1400)年间,名本,号湖海散人。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记载,多有参差,其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较为可信。《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望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教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其中,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自《三国演义》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逐渐被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影响着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闲读《三国》

三国演义

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出品、王扶林担任总导演,共84集。该电视剧不仅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还塑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比如鲍国安扮演的曹操、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陆树铭饰演的关羽等。 2010年版《三国》电视剧由朱苏进编剧、高希希导演,共95集。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王圻《稗史汇编》说:“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徐渭仁《徐钙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等,都说他同张士诚有交往。作品还有小说《水浒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小秦王词话》、《三遂平妖传》等,杂剧现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另外《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等存目。其中《水浒传》为旷世英雄传奇,《三遂平妖传》是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的材料所知甚少。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时八十岁,以此逆推,至正甲辰(1364)时贾应为二十二岁。他与罗贯中为“忘年交”,罗贯中年龄应为五十岁上下。由此大致可推定罗贯中为1315—1390年间在世。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三国演义》的重大转折点,让无数观众不禁泪下

刘备病逝后,蜀汉的局势内外忧患。一方面南中发生了叛乱,另一方面孙权也有趁蜀汉新丧主君而趁火打劫的可能。诸葛亮用了6年时间治理蜀汉,平定南中叛乱,东和孙权,国内开始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诸葛亮之所以坚定北伐曹魏,这不仅是出于他的情怀、理想与责任感;并且有着实现内部团结的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北伐具备可行性,也是让蜀汉能够存续之道。

夷陵之战损失:蜀军战死将领:傅肜、张南、冯习、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马良。被迫投降:黄权、史郃、庞林三人加入了曹魏阵营。杜路、刘宁两人则是投降了东吴。还有一位大将陈式踪迹全无,生死不明。抛开数万兵士不说,单是这份名单,就足以令蜀汉遭至重创。刘备一命呜呼,这对于依靠刘备之名建立的蜀汉政权,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水浒传》才是第一部章回小说,施耐庵为何以“回”为章节?

紫髯,即髭髯之谐音,皇甫端也是“碧眼重瞳”,其实这个“貌若番人”的好汉暗喻了朱棣。但施耐庵似乎并不是说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紫髯伯”还隐喻了另外一人,说的是上面提到的朱棡。朱棡长着一部美髯,是当时的“美髯公”。朱棡是朱元璋第三皇子,比朱棣大,相对于“重瞳”而言,他就是“伯”。对于坐了皇位的朱棣家来说,是皇兄,对于朱棣的儿子们来讲,就是“皇伯”——皇甫端、紫髯伯,岂不就是“皇伯”。

皇甫端是幽州人,也就是后来的北京。书中这样描述皇甫端的相貌:“一表非俗,碧眼重瞳,虬髯过腹”。紫髯伯的长相与《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有关,朱棣长相是“上貌奇伟,美髭髯……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

其二,《水浒传》中有很多“貌若番人”的好汉。比如赤发鬼刘唐,这条好汉在《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绰号是“尺八腿”,施耐庵改写为“赤发鬼”,那就是“貌若番人”了。书中直接点明“貌若番人”的有两个,一个是沂水县都头李云,其人“面阔眉浓须鬓赤,双睛碧绿似番人”。另外一个,就是最后入伙的紫髯伯皇甫端。

施耐庵之所以写五台山文殊院,是因为《奉天靖难记》中说,朱元璋家老三晋王朱棡有做皇帝的野心,做了很多逾制的依仗藏在五台山。后来快吧手游盒子加载失败,事情败露而焚毁。东京大相国寺则暗喻的是皇觉寺,《水浒传》中的这两座大寺庙都与明朝有关。

关于《水浒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书中又是如何隐藏明朝秘史的,又隐藏了哪些历史真相,我所揭秘的《水浒传》已经说了不少,此处不再详述。总而言之,施耐庵别出心裁以“回”划分《水浒传》章节,其中必定有特别的寓意。这个寓意就与“回回”有关。

《水浒传》是一部隐藏着明朝靖难之役秘史的小说,施耐庵应当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甚至是受害者。因而,书中很多细节所隐藏的真相,能够吻合当时的《明实录》,印证后来的正史,还能够填补诸多历史空白,解析一些历史疑案。

《水浒传》每一回的结尾处,几乎都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却没有这样说,比如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其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试看怎生取胜?”施耐庵更加强化了故事悬念,把说书的场景比较完整地还原在小说中:今天就讲到这里,想要知道这件事后来如何,咱们明天再讲。这就说了“一回”书了。

《水浒传》中借喻了大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与典故,但却在文本体式上不再采用单标题,而是以对仗标题作为回目,两则合成一回。“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柳宗元)”一为“直”,二为“曲”,这是章回小说“回”的又一层含义。

回,原本不是一个量词,其本义如《说文解字》所注,是“转也”,就是“回转”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回避、曲折、违背……之义。故此,施耐庵以“回”划分章节,第一层意思是暗示读者,书中的故事曲折迂回,大有可读性。

上文讲到“三言两拍”以“卷”划分章节,“卷”是古代划分文章章节最为普遍的体式,无论长篇短篇,都可以以“卷”为单元。假如施耐庵这样写:“卷一: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偏偏是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呢?

《水浒传》就是施耐庵一人所为,总共七十一回,没有“罗贯中编次”,梁山大聚义之后,全部都是续书,续书也不可能是罗贯中所写,罗贯中也不可能从元朝穿越而来,为施耐庵续书,“章回体小说”与罗贯中无关,其专利只属于施耐庵一人。

故此,《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可能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大概罗贯中写这部小说时,刘伯温还在青田县隐居呢。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代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施耐庵于永乐年间完成的《水浒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定鼎章回体,开创了小说新时代,功不可没。

专题: 小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