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谁编著的小说

0

《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及其后代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古代小说不登大雅之堂,文人正道是科举当官,最不济,也是教私塾、做幕僚。在当时人看来,四书五经才是正经书,就连诗词歌赋,比起儒家经典来都要矮半头,编这种通俗故事,更是上不了台面的事,一般都是下层文人,不像李白杜甫这种做过官的人,所以很难在历史上留下详细信息。有些甚至是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用的假名或笔名,我们今天就更不知道他们是谁了。

明代出现了一种统称为“三国演义”的书,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四十个版本!这些版本,连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有的叫《三国志传》,甚至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恨不得把“志”“演义”“史”“传”都用上。

还不知道《三国演义》作者是谁真三国无双3游戏电脑单机,那还不快看!

三国演义是谁编著的小说

和《西游》一样,至少在今天,《三国》作者问题还无法敲定。但笔者认为,早刊没看到的可能很小,不足10%。稿本发现晚的可能不能排除,但几率也很小,不足10%。另有其人可能性大一点,40%左右。但如果认为另有其人,作者又会是谁呢。如果认为人搞错的话,那世间必须还有一个罗贯中,这个方向的研究最多,但还是没有铁证,算40%吧。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和《三国志演义》刊刻的年代差距太远了,差了至少一百年。而直到今天,并没发现《三国志》在元末明初流传的记录,不光没发现稿本和抄本,连当时人的记载和谈论也没有,这就非常不正常。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1930年,郑振铎、马廉和赵斐云三位学者访书于宁波,听说宁波天一阁举世闻名,看看能不能进去看书,找到一些孤本,得到允许进入后,发现了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小传:

在明清小说诞生以前,宋元话本是最初的小说雏形。话本就是说话的本子,也就是说书。《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大字不识一个,却也博古通今,就是在扬州市井听说书的结果。由于明清小说脱胎于宋元话本,所以一些说书的痕迹都被保留在后世的小说里,比如“话分两头,各表一枝”、“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小说遗传的母体痕迹。

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当然,还有一本书的作者争议比《红楼梦》更大,那就是第五大名著《金瓶梅》。《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候选人”比《红楼梦》的更多,共有70余位,如王世贞、贾三近、屠隆、李开先、徐渭、王稚登、赵南星、李渔、卢楠、冯梦龙、丁纯父子、汤显祖、李先芳、唐寅、李贽、冯维敏、谢榛、贾梦龙、薛应旗、臧晋叔、金圣叹、田艺蘅、王采、李攀龙、萧鸣凤、胡忠等。

而作者争议最大的名著,非《红楼梦》莫属。《红楼梦》成书之后,历代所刊印的版本或者手抄本都没有写明作者,直到胡适经过考证之后认为,作者是曹雪芹。但是,很多学者对曹雪芹著作权表示强烈质疑,并纷纷提出新说,如洪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洪昇、曹寅、曹[gf]982b[/gf]、曹颙、曹硕、曹顺、曹颜等,达65人之多。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

现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一种是嘉靖本《三国演义》,一种是清代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三国演义》,其中嘉靖本要比毛宗岗父子批评本长,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文学价值更高,言辞简练,因此毛宗岗批评本流传更广,其中前文提到的《临江仙》也是毛宗岗插入,毛宗岗自称自己所得乃是古本,其实从证据上看,无非就是托所谓的古本另行改造,无疑,这一改写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和《红楼梦》不同,曹雪芹的诗歌都是自己原创,但是《三国演义》的诗歌则很多引用自他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开篇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出自明朝大才子杨慎,而罗贯中还引用了古代许多著名的诗歌,如苏轼的《赤壁赋》,曹操自己写作的《短歌行》等等……这些作品都为《三国演义》这本民族文化的鸿篇巨著增色不少,可以说,杨慎、苏轼、曹操他们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素材。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方面,《三国演义》多采用发人深省的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经历和波折,令读者感同身受,叹为观止。例如,四世三公的诸葛亮,其贞洁高尚、机谋过人、智慧卓越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魏国将领张昭,他为保存江东之地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人感到敬佩。

故事的主角之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忠诚、仁慈且有远见的领袖。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传统中国道德观中所追求的君子之风。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英雄,如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这些人物均具有独特的性格、才干和风范,并成为传统文化上的经典之人物。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乱世时期,展现了英雄豪杰之间的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智勇过人的故事。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三国演义世界名著

3、《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全国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围剿之机发展各自的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从而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在之后的比拼中三个势力各自损失惨重,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

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也是无题“罗贯中所作”字样的本子。各卷卷首或无题署,或题作“书林梓”,或题作“建邑梓”,卷之十三题作“古临冲怀,朱鼎臣辑”,并题“书林梓”,卷之十四又题作“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并题“书林梓行”。乔山堂本《三国志传》全书和双峰堂的《三国志传评林》本(残存前八卷)也同样未有罗贯中的署名。

以前的立论,都是建立在事先定性嘉靖本为最早刻本的前提下迅雷vip会员网页游戏吗,再跟据蒋大器的序以及该书的题署等来推断。但我们现在发现了早于嘉靖本的版本在,那么自然嘉靖本就不足为据了。其实,称《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并不始于嘉靖本,早于此本的汤宾尹校正本就已题为“元罗本撰”。不过汤本也不是最早刻本,更早的黄正甫本封面题“三国演义二十卷,明书林黄正甫刊本”,并不题“罗贯中”或“罗本撰”字样。

大家知道,明清两代《三国演义》的版本大概有70个,今日所能见到的有30多个,其中的大部分版本,郑振铎先生当时并未见到,而他所见到的若干种版本,有些也并未认真看,如闽建郑少垣联辉堂三垣馆刊本《新镌京本校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和余氏双峰堂刊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本,这两个版本,据柳存仁先生后来考证,都有可能是依据早于嘉靖本的版本刊刻而成的。所以说,郑氏当时只拿上述几种版本作粗略的校勘,即下结论未免失之草率。

对这些问题,张志和先生进一步分析到,郑振铎先生定嘉靖本为“罗氏此作的第一次”刻本的另一个依据是,他当时所见到的几种万历以后的刻本都同嘉靖本“并无多大差异”。郑振铎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共列举了10种刻本,在拿“李卓吾的一本”“李笠翁的一本”和郑以桢本同嘉靖本校对之后,得出“这许多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这一结论的。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汉灵帝戊申岁助建宁元年;晋世宗康子岁即太康元年,这与该书所叙史事的年代起止是一致的。新刻汤宾尹校正《古本按鉴演义全像三国志》卷首所收“三国志传姓氏”,亦有此语,云“起汉灵帝戊申岁,至晋世宗庚子岁止,首尾总计(以下残缺)”。那么蒋大器所云起“自汉灵帝中平元年”,是从何说起呢?这也证明这篇蒋大器的序文实在是一文不值。怎么可以把此序当作依据来确定该书的成书时间与作者呢?

最后一点,蒋大器的序说“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他以为该书所叙史事时间长度为九十七年。但我们看嘉靖本所叙史事,实起自汉灵帝建宁元年(168),终于晋太康元年(280),前后总计一百一十三年的史事。这一点在今所见最早的黄正甫刊本《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卷首的《□镌全像演义三国志君臣姓氏附录》下有“起汉灵帝戊申岁,至晋世宗庚子岁止,首尾总计一百一十三年事实”一行文字。

第三,张尚德所刊《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嘉靖壬午年(1522),而蒋大器的序作于“弘治甲寅春”(1494),这就是说在张尚德刊刻此书之前26年,蒋大器就已经写好了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序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因为今见黄正甫刊本、汤宾尹刊本等这些早于嘉靖本的本子都没有蒋大器的序,这又当作何解释呢?

其次,此序不言嘉靖壬午年以前已有刻本之事,而只称“书成,土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云云,但我们现在已经看到黄正甫刊本是早于它的,朱鼎臣本也是早于它的,还有不少刊本如明万历年间的双峰堂刊本、乔山堂刊本、郑少垣刊本以及这个汤宾尹校正本等,虽所出时间较晚,但所依据的原本实际上都要比嘉靖本早得多,可能因为这些版本当时印数不多,流布不广,所以蒋大器在序中才敢标榜自己的版本是最早刻本,以抬高身价。我们但从嘉靖将早期刻本把所引弘治、正德年间人周静轩的诗保留下来,却删去周静轩之名来看,就完全证明其是有意作伪。

专题: 三国演义伪小说   微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