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三国演义是网络小说

0

如果《三国演义》被改编成网络小说,它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与传统文学作品不同的特点。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

1.连载形式:网络小说通常采用连载的形式发布,读者可以在特定的平台上订阅更新。这种形式可以让作者根据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走向,增加互动性。

2.多线叙事:网络小说中,作者可以更容易地处理多条故事线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的故事可以平行展开,通过章节切换来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历史事件。

3.现代元素的融入:为了吸引年轻读者,作者可能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或流行文化参考,比如将某些角色设定为具有超能力的英雄,或是将某些战役描写得像电子游戏中的对战一样。

4.互动社区:网络小说平台往往拥有活跃的评论区和讨论区,读者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读者交流,甚至影响故事的发展方向。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题材,这可以促进更深入的历史知识分享和讨论。

5.多媒体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小说还可以结合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体验。例如,可以通过插图、动画甚至是虚拟现实技术来重现三国时期的战场场景。

6.粉丝创作:网络小说的开放性也鼓励了粉丝创作,即读者可以根据原作进行二次创作,如同人小说、漫画、视频等,进一步扩展《三国演义》的文化影响力。

总之,如果《三国演义》以网络小说的形式出现,它不仅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魅力,还能借助现代技术和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的关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譬如我们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他把《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个文学形象(注意是文学形象,不是历史人物)定位为“虚伪的野心家”,并引导学生从书中查找资料来印证自己的判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所谓“批判性思维”——用“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刘备,当然是一种读者的自由(虽然并没有尊重作者罗贯中的自由)。但我们必须说,这种“自由”是一种游离于文化语境之外的“自由”。你并没有真的走进这种文化,并不真的理解这种文化,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的旁观者而已。而站在文化之外去解构一种文化的神圣性,否定一种文化的合理性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无谓的事情。我们不要忘记,古今中外的每一种文化,每一项传统都各有自己的爱憎取舍,都各有自己的含情脉脉与严峻冷酷,都各有自己被视作天经地义的超越性的价值与意义,都把某些牺牲与奉献视作是理所当然并具有崇高意义的事——我们的世界向来不曾、将来也不可能仅靠着个体之间的利益契约来维系。

这段文字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吴先生所反对这种轻佻的、“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的情况,在我们今天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为着求新、求异而进行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教学展示中)恐怕也仍旧存在。我想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体系。

假如三国演义是网络小说

“我觉得,要给历史人物以正确评价,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批判,应该是非常慎重而缜密的事。实事求是的方法,平心静气的态度,是治学问起码的条件。我们既不能用批评现代人的标准来苛责古人,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对古人全盘肯定。更应引为大忌的是,不能单从个人兴趣出发,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或用嬉笑怒骂的态度对古人乱加贬斥,或对古人寄予一些无原则的同情。如果我们不认真负责地来做这件工作,不但对古人无补,反会对今天的人民大众有害。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参见《古典小说漫稿》)

在商榷文章中,吴小如先生指出历史上统治阶级对于关羽、祢衡这两个人物的推崇并不能简单归之为对劳动人民的麻醉与愚弄,其中也有对人民朴素情感的迎合——“那种袒护刘备、贬斥曹操的成分……正是当时人民大众真实情感的烙印”。譬如对于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所‘借重’的是关羽对一姓之主的‘忠’三国之千里走单骑单机游戏,人民大众所肯定所同情的却是关羽对刘备本人的‘义’:这二者现象相近,本质迥殊”,“黄裳先生要求写杂剧或者写演义的人在几百年前打破礼教的框框……那是同要求封建社会的人民不要讲‘义气’而要讲‘阶级友爱’一样的不妥当的。”至于祢衡这样一个“敢同统治阶级对立的人”,更是“必然会博得被统治者——从劳苦大众到贫寒知识分子都包括在内——的同情和赞美,甚至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拥戴。”在文章结尾处,吴小如先生这样写道: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五十年代所写的一篇文章——《从关羽祢衡问题谈到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这篇文章是与黄裳先生进行商榷的。黄裳先生在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祢衡这两个文学形象时认为关羽不过是“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偶像”,“被利用了来宣传封建道德的处所”;而祢衡则是“统治阶级帮闲中的一位‘憨大’”,他的击鼓骂曹也不过是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声而已——应该说,黄裳先生所批判和否定的不仅仅是关羽、祢衡这两个广为人们崇敬的文学形象,更是《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整个的价值体系——如果连关羽、祢衡都不过只是统治阶级的走狗鹰犬、措大帮闲,那恐怕真的就是“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搜寻历史意义的视角去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完全理解前文所谈到的这部著作与“小说”(novel)之间的种种差异,譬如在人物塑造方面,邓晓芒先生所批评的关羽的形象“有品格而无性格”——那是必然的!永恒的历史之道只可能彰显于关羽始终如一的忠义品格之中,焉能体现在阿基琉斯喜怒无常性格的偶然性之间!

“植根于经学的阐释学解释模式广泛地运用于史学领域,随后又深刻地影响了对其他文学样式和叙事形式的阅读行为,比如小说。在这种解释图式中,读者在面对叙事时总是带着一定的文学和文化假定与期待。他们总是首先指出在表面文本和隐藏含义中存在的隙缝和纽带,或是表面上客观的人、事记录与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图式之间存在的隙缝和纽带。阅读的任务就是去把握住历史的含义,去理解在史家记录和编辑行为以及在抽象符号(symbols)、类象符号(signs)、指示符号(indexes)和构型等因素之后,所包含的道德、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这类儒家释义学开始于《春秋》经解,并延续到古代历史思维的终点,集大成于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它侧重于对历史意义的搜寻以理解过去。这个解释传统的生命力和广泛性在官方史学以外的各类通俗文学体裁的阅读中也同样变得越来越明显。”(第三章“中国叙事阅读中的历史阐释”)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之事和历史之道真的是这样高度统一的吗?恐怕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的典范之作《春秋》“绝笔于获麟”就是历史之事偏离历史之道的绝好例证。更重要的是,历史之事永远是琐碎的、复杂的、凌乱的、晦暗的,政治人物的道德面貌也往往是扑朔迷离、含糊不清的,它们与历史之道之间存在着一道高深莫测的阐释的高墙,而不能为一般民众所直接把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需要更加简明易懂的历史——就像他们在戏曲舞台上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红脸的忠臣与白脸的奸臣一样——他们需要更便于谈论的历史,需要能清楚明白地彰显历史之道的历史,或者说他们需要看上去更像历史的历史。这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的真理是从传统的历史哲学中得来的。而传统的历史哲学是历史之事与历史之道的统一:历史之事是有限的,历史之道是无限的;历史之事是经验性的,历史之道是超越性的;历史之事是变动不居的,历史之道是千载不易的,历史之事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之道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们彼此印证、彼此彰显。历史之道会在客观、准确的记述中得到体现,而阅读历史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透过看似不偏不倚的历史记述去寻找、把握、阐发隐藏在其后的关于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模型的过程。

“如古人所见,六经皆史,要义在于事与道(或曰理)两者为一体,道理为体,事情为用,两者有着互相构成的关系,而且其互相构成关系是动态性的,道在动态中成就事,事在动态中实行道,或者说,道在事中运作才得以展开为道,事的运作也因为得道才能成其功。道与事的动态互相构成意味着一种存在的不断生长,如果动态无穷,其存在也无穷。正是道与事的‘互构性’造成了两者的一体性,所以说,道即事而事即道。道与事的一体性也提示了解释生活世界和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论:既然在事的范围内足以理解道,便不需要多余假设某种在别处的超越理念(柏拉图式)或者非人间的绝对存在(神学式)。”(《历史·山水·渔樵》“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以史言道,其用意所在更接近历史哲学。……与此相关,古人的历史概念在于‘历史性’而不在于‘故事性’,就是说,五经的意义在于以事载道,用功不在叙事释因。……更准确地说,历史性就是文明对时间的组织方式,而对时间的组织方式为一种文明的经验和思想赋予了可持续的意义。所以说,五经的意图不在描述历史之事,而在寻求历史之道,但历史之道必寓于历史之事,道于事中才得以成形,正所谓道不离事,所以五经选择记述了能够藏道之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了:《三国演义》起码不是西方近现代“novel”意义上的小说——当然,我们也就不应该简单套用西方那套阅读novel的法子来阅读它——那么《三国演义》到底该被算作什么一种性质的著作呢?这涉及到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三国演义原来是个玄幻小说,不信你看!

左慈,字元放,庐江郡人。他年轻时就很有神通,曾出席曹操的宴会,曹操笑着环顾各位宾客说:"今日贵宾聚会,山珍海味大致齐备了。所缺少的,只是吴国松江中的鲈鱼做的鱼末子了。"左慈说:"这容易搞到。"于是他要了一只铜盘,装满水。用竹竿安上了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便钓出一条鲈鱼。曹操热烈鼓掌,宴会上的人都惊讶不已。 曹操说:"一条鱼不能使宴席上的宾客都吃上,有两条才好。"左慈就又下饵钓鱼,一会儿,又钓出一条,与前一条一样,都有三尺多长,新鲜得十分可爱。曹操便亲自走上前去把它做成鱼末子,赐给宴席上的每个人吃。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再比如,陈宫本来是个屡次背叛主人的人,小说却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之士,而且足智多谋,可事实上的陈宫是“有谋而迟”,也就是有谋略,但是不够灵活,缺乏机变的能力。如果有人在无意间把他当作榜样了,那可真就是犯糊涂了!

假如《三国演义》也有四绝、四猛、十八杰

关羽已在四绝中,不应再出现于十八杰中,应加入江东猛虎孙坚。

随马超大战渭水时就显露出惊人的实力,曾与乱军中步战突围,并救出马超。汉中之战,面对夏侯渊、张郃、许褚的车轮战全然不惧;投效曹操后曾为救曹操奋力杀退过魏延;襄樊之战面对有所下滑的关公大战百合不分胜负,使关羽的态度从“污了宝刀”变成“吾之敌手”。

许褚硬仗极多:二十合平吕布;三十合平赵云;五十合平庞德;二百三十合平马超;一天平典韦……由此可见其水平是毫无疑问的超一流。但是遇强不弱,遇弱不强,面对徐晃、高览同样难以取胜,因而被网友们戏称为“超一大将的守门员”。

小说是文笔重要,还是剧情重要呢

而且发现打斗的描写都是斗至多少回合,谁不敌败走,根本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少有点敷衍了,好在三国演义场景宏大,剧情丰富让人忽略了打斗场景的缺乏,而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小说有华丽的招式名称,和细腻的情节场景,更有其他人的心理活动描写,打斗间让人不自觉带入,紧迫感十足。

小说:假如三国演义变成了现实,你活着三国演义中,你会怎么做?

五论莫言:从罗贯中虚构《三国》说起,小说创作体现作者价值观上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曾加入张士诚的队伍,后张士诚失败后拒绝了明朝的拉拢,放弃做官开始编写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此时编写的,其他同时编写的小说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用日式小说的腔调写《三国演义》会是什么效果?试着写了3个情节

你呀,怎么经常说一些“无论怎样都不行”这样的话呢?要战胜自己,也是很困难的吧。人活着,总要戴上面具,试着听取别人的意见哦。不团结好大家是不行的。还要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才对。片面的、不听劝告的,都是不对的。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三国演义之所以备受文学爱好者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少了风花雪月的词句,读起来少了些诗情画意,喜欢拽文的文学爱好者们觉得是重大缺陷;二是人物一出场就满级怎么防止网卡弹出网页游戏,没有啥发展变化。在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这就犯了大忌,等于是没有注意描述人性。因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就是为了描述人性而存在的。唉,对这种把文学功能局限于描写人性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实际,三国演义最大的价值是实用性,书中所描述的政治军事斗争智谋,是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的。当年太平军打仗时,实际许多智谋就出自于三国演义。当年清军入关后,许多智谋也是出自三国演义。哪怕是现在许多人做生意,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甚至我们许多军事发烧友,在分析政治军事大事时,也在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了。事实上,非但政治经济军事,就是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就使用起三国演义上的策略了。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实际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精神血脉,这本书对国人的影响面,已经远远超过红楼西游和水浒了。

为何,是输在发帖水平上吗?不是。二人均身怀绝技,均有万夫不当之勇!是输在二人的心态和人性的不完善上。网络如市场,如果自权大气粗,刚愎自用,无聊宣泄,利用网络骗人财色,逆大势而动,焉能不败?而只有赵云,做人做事踏实稳重,心态平和,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才做到了善始善终。从这个假设中我们也能领悟许多东西。上网的失败往往不是输在方法和战术上,而是输在人性的弱点上。佛家讲得“贪恨嗔痴”是提升生命、升华生命的最大障碍,也是上网的最大障碍。

在这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让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三人来上网,谁会是最后的成功者呢?我想不会是关羽,也不会是张飞,而只能是赵云!为什么会这样?论武功,关羽,张飞远在赵云之上,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真可谓气贯长虹,直抵长阳!但最后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做人做好了,做事才有根基,上网络才有立处。在这言论自由。极其复杂和深奥的网络面前,小聪明没有太大的用处,各种网络知识和人生涵养,方法并不是致胜的唯一的法宝。如果我们不克服生命中的弱性,不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和完善自己,那也就很难成为一位成功的人。

网络的主体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没有了人的参与,网络便失去了活力。网络实质上是人与人的思想沟通。那么是你发泄的空间吗?不!是你在表现你自己!!从更深刻的意义 上讲,网络中,发帖回帖网络实际上是在做自己,是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理解和检验。人生境界不同,对网络的理解也就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同。在这里,心态和智慧是生命最重要的内涵。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和智慧,做人的境界不提高,你又能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多好呢?!

人生的境界每每不同。有圣人的境界,也有凡夫的境界,有君子的境界,也有小人的境界。那么在这熙熙攘攘的论坛中,又怎样体现出这种人生境界呢?简单的发帖行为,其背后所包含的人生境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同一个帖子,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而其体现的人生境界也是不同的。有无聊灌水的,有惟恐天下不乱的,有以权压人的,有不负责任搬弄是非玩世不恭的,有恶心变态的,有利用网络骗人财色的,有指点江山的,有笑看诸帖部回帖的,有断章取义,只看一部分内容就发帖回帖的,有极力推销自己的……无所不有。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君   反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