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在这部小说中,杨修(字德祖)是曹操的谋士,因其聪明过人、才思敏捷而深受曹操赏识。然而,杨修也因过于自负和直言不讳而得罪了曹操,尤其是在一些关键事件上显示出对曹操作为的不满或预见到了某些不利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中描述杨修之死的情节主要与曹操的继承问题有关。曹操晚年时,对于谁将接替自己成为魏国的领导人这个问题犹豫不决,其中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杨修因为支持曹植,并且在处理一些事务上表现出对曹丕不利的态度,引起了曹丕的不满。此外,杨修还因为泄露了一些机密信息给外人,如在“鸡肋”事件中,他解读了曹操“鸡肋”的含义,认为是“进退两难”,这被曹操视为不吉利的预兆,加深了曹操对他的猜忌。
最终,在一次军事行动中,曹操以杨修“惑乱军心”为由将其处死。这个情节不仅体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杨修之死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再举二个反面例子。如果做皇帝的不能为太子清除路障,结果会很糟糕。如前所述,朱元璋虽然清除了蓝玉这个异姓王,可是他没有替朱允文铲除同姓王,结果朱允文的皇位后来还是被朱棣抢走了,这岂非天意!再比如唐高祖李渊。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可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实力不凡,于是李渊帮助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结果呢,李世民怒而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取而代之。这件事从反面说明,太子之外的儿子真的不能有太强的实力和太丰满的羽翼。
在中国古代,太子一旦确定,将太子的反对派消灭的事很多,几乎成为一个定律。比如说曹魏的邻居东吴,东吴之主孙权在太子孙登死后,改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结果四子孙霸与孙和争权,孙权大怒,废了孙和,杀了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然后,为了让孙亮的地位不可动摇,孙权将孙和与孙霸的部下几乎都杀了。最可惜的是孙和的重要支持者陆逊,陆逊曾经在荆州争夺战中大败关羽,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乃是东吴擎天玉柱,孙权却狠心地将他逼死,只为了让孙亮平平安安地掌权。
当然,有人会说,很多历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其真实性也不见得可靠,这也是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历史规律,从历史的一般规律中寻找答案。
三国演义小说中杀杨修
罗贯中与陈寿,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历史学家。小说家以塑造形象丰满的人物为己任,并不在乎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以记录真实的历史为己任,并不在乎人物形象。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该相信陈寿,也就是相信杨修是死于“接班人的争斗”。
上述逻辑,可以解释为曹操杀杨修的另一个原因:杨修死于“接班人斗争”。这个观点,电视剧《军师联盟》是赞同的,里面比较详细地表现了杨修为曹植而死的过程。而且18游戏盒子下载安装工程,著名历史学家陈寿也赞同此观点,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魏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后来,曹操经过多方考验,放弃了文才多于治才的曹植,选定了心狠手辣、但驭人有方的曹丕为接班人。这种选择是残酷的,因为一旦结果敲定,被抛弃的一方或有灭顶之灾。曹操为保证曹丕太子地位的稳固,以及将来权力的正常交接,必然要将曹植的大权拿掉,并将曹植手下的能臣杀掉……而杨修,正是曹植的死忠,也是不可多得的能臣,曹操不杀了他,恐怕会死不瞑目。所以,曹操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杀了杨修。
总之,七件事都说明了杨修死在他的“有才,却不知收敛”上。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有才是好事,可是如果你不知收敛,早晚会出事,因为你的才华会得罪很多人。比如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就是因为过早地展露了他的才华,得到了父亲曹操的赏识,结果被他的兄弟们用鼠药毒死了。杨修也是这样的人,他有才华,但用得不当,每次都将曹操的心思和手段毫无保留地戳穿。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件多么掉面子的事。他能不恨杨修吗?所以,曹操杀杨修是迟早的事情。
初中语文名篇《杨修之死》可谓家喻户晓,罗贯中在此文中极力描写了杨修的恃才放旷,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为曹操的忌才妒能与杨修的自作自受。然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却持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杨修死于“太子之争”。我们到底该相信罗贯中,还是该相信陈寿呢?
219年秋天,杨修与曹植喝得大醉,然后一同乘车又从司马门出来,还说了曹彰很多坏话,曹操闻之大怒,便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下令将杨修处死。
217年,曹植不仅仅经常喝酒醉得一塌糊涂,还经常纵马疾驰出入司马门。什么是司马门?那是皇宫大门,只有皇帝和曹操这样的人,才能坐车过司马门。
《三国演义》中说的曹操杀杨修,主要是曹操不喜欢杨修的性格,但历史上,以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度,怎么可能因为这个杀杨修?
今日磾有什么事呢?今日磾是匈奴的王子,也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有一次他的儿子违反了法纪,他大义灭亲,直接把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因此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和倚重。杨彪对曹操这么说,那是因为他不会去杀死杨修,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错,是曹操刻薄寡恩,利用杀死杨修的方式来打击世家大族而已。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样的人曹操也把他杀死了,为什么呢?是曹操不尊重人才吗?不是,因为孔融恃才傲物,以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去品评时政,对于曹操也不给任何面子,曹操可以不计较孔融说什么,但世人听信了孔融的话哥们傲剑网页游戏配置要求,就会动摇曹操统治的根基,因此孔融这样的人也不得不杀。
杨嚣作为杨修之子,在西晋初年被拜为典军将军,司马炎很看重杨氏,那是因为弘农杨氏和颍川司马氏都是世家大族,那个时代很看重门第,当初曹操征调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就推三阻四的不来,那是因为他从骨子里看不起曹操,我这个名门为什么要屈尊降贵,去投靠你一个“阉宦之后”呢?我想杨修和父亲杨彪的骨子里也是有这个想法的,杨修死了以后,曹操一次遇到杨彪,发现他比上次见面的时候消瘦了不少,就关心的问:“杨公,几日不见为什么如此削瘦?”杨彪看了一眼曹操,叹了口气,摇摇头说:“没办法,我没有当年金日磾的勇气,总是因为孩子的去世而伤心难过!”
杨修不是因为有才才死的,也不仅仅是因为支持曹植,站在了曹丕的对立面才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曹操相抵触,那么曹操的政治方针是什么呢?是重用寒门子弟和推行法家治国,杨修是弘农杨氏,世家大族的代表,同时又是儒者,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和曹操根本对立。他父亲杨彪就和曹操关系很差,当初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后不久,就把杨彪下了大狱准备杀掉,如果不是孔融等人说情,杨彪已经人头落地了。杨彪不是个简单的角色,他和袁氏联姻,这是曹操想杀他的重要原因。
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汉书·杨震列传》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汉书·杨震列传》
他入仕之后,成为曹操相府的主簿,把相府的内外事务都处理得十分得体,因此深得曹操的认可。但他的出身同时也是他的负累,曹操既要用世家大族,又要控制世家大族,因为曹操出身一直被世家大族所不耻,“阉宦之后”的身份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个死结。尽管曹操唯才是举,但对世家大族也不得不防,因为这些人不仅瞧不起曹操,还相互勾连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令曹操不得不重视起来的力量。
杨修,弘农杨氏之子,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但和弘农杨氏相比,还要相形见绌,弘农杨氏“四世太尉”,杨修的爷爷杨震被世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修的父亲杨彪也是太尉。杨修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深受文化熏陶,自己又才华横溢,他的才华连曹操都自叹不如。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版 小说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轻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书本批发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集数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