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不属于网络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成书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和最终的兴衰历程。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小说则是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传播,内容题材广泛,包括玄幻、都市、历史、科幻等多种类型。因此,《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经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今,“故事新编”已是网络作家立足本土开展创作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故事”很有可能被赋予新的经典价值。比如《封神演义》因为存在着“天命论”等艺术缺陷和处理忠孝关系时“顾此失彼”的伦理困境,在古典小说中的成就和地位远不及《西游记》。但在网络修仙小说兴起之后,《封神演义》因为其恢宏的背景架构、庞大的仙魔体系、丰富的法宝名器等一跃成为“神书”,和《西游记》共同开启了网络小说“洪荒流”类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记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网文“故事新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对于正在创作和将要出现的“故事新编”,由于“故事”被赋予了当代性,它们之中很有可能产生新的经典作品。
对文学经典进行新编是网文中常见的类型。据笔者统计,“四大名著”中,“新编”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是《红楼梦》《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些文学经典不仅具有丰富的原始文本,而且还衍生了较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网络作者可能同时对两者进行新编,比如,《悟空传》就融合了原著《西游记》及根据原著新编的电影《大话西游》中的情节。
网络文学对神话的新编集中体现在“世界”和“英雄”两个设定上。“世界”指的是借助于中国传统神话中关于世界起源、人类诞生等内容构建出网络文学文本中的神话世界,网络作家力求在文本中对世界的起源、神话人物的谱系进行明确的划分或规定。“英雄”是神话的主要元素,也是网络文学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英雄是部族首领(权力)、发明创造者(智慧)、超能力拥有者(能力),他们可以毫无障碍地作为文学符号被迁移到网络文学文本中。网文中很多“代入感”和“爽点”,就是通过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来制造的。
网络文学是网络“故事新编”的先行者,率先回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故事新编”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游戏、动漫、影视等行业对欧美神话和中国经典等进行故事新编,诞生了游戏《三国志》等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国外文艺对中国经典的新编,引发了国内读者的“创作焦虑症”和“阅读饥渴症”,即渴望创作和阅读关于中国本土的“故事新编”。这一时期,国内的游戏、动漫和短剧等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网络文学首先对国内外故事进行新编,推动了玄幻、奇幻、仙侠和历史等小说类型的成熟,从《悟空传》(2000年)到《夜幕之下》(2023年),众多新编作品满足了读者对经典故事的阅读需求。
三国演义属于网络小说嘛
文学创作向来是变动不居的,新编的文本又会成为新的故事,再被新编,“故事”就在经过新编之后产生多重新变,从零碎的文本进化为成熟的长篇小说2006年三国网页游戏,从纸墨舞台的单一互动扩散到媒介和商业的全面介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文学中的“故事新编”登上舞台,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
在文学史上,“故事新编”往往伴随时代的重大命题、作家的自觉追求而诞生。其往往意味着文体的改变和跃迁,文本的延展与丰富,立意的更新和提升。正是有了文体、内容和立意的更新,新编才没有因为重述故事而陷入同质性、重复式的匮乏叙事中。比如,同样对女娲故事进行新编,《封神演义》中的女娲是秩序和宿命的化身,鲁迅《不周天》中的女娲则隐藏了神性,突出了人性——她享受造人的过程,也会“疲乏”“无所谓”和“不耐烦”。
在当代文学中,作家也热衷于“故事新编”。除了基本的史传,作家还会参考各类笔记、小说、诗文、野史等。黄易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通俗小说《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小说就是结合民间传说等对秦史和隋唐史的新编。尤其是《寻秦记》,其穿越历史的基本情节至今仍为网络历史小说沿用。
现代文学史上的“故事新编”,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代表,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明确说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创作方法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还出现了“故事新编”热潮,《万象》杂志专门设立了《故事新编》栏目,诞生了《孔夫子去沪》《潘金莲的出走》等作品。这些小说的共同点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故事”,使作家、小说人物都跳出了原有的生存经验和集体记忆,形成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近现代文学中的“故事新编”仍然主要是对古代历史、神话、传说、小说等进行取用,但其新编的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时期的“故事新编”与古代文学史上的“故事新编”产生了较大差异。如陈景韩的《新西游记》(1909年)就是“借《西游记》中人名、事物,以反演之”,目的是“以现在事物,假唐时人思想推测之,可见世界变迁之理”。
所谓“故事新编”,就是对历史传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小说等进行重新书写。广义来说,故事新编存在于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像小说、戏曲、影视、游戏等,只要与叙事相关,都可见“故事新编”。狭义来说,“故事新编”则主要指的是一种文学手法和创作传统。在古代文学中,如《三国志》是史传,而《三国演义》作为它的“故事新编”则是开创性的长篇历史通俗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金瓶梅》则翻新了其中潘金莲的故事,成为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近30年来,网络文学诞生了超过3000万部作品。翻阅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代表作,“故事新编”都是网络文学的显著标签。网络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悟空传》是对《西游记》的解构性重述,开创网络小说新类型的《佛本是道》则嵌入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基因。“故事新编”,丰富了“故事”的文学和文化意义,也拓宽了网络文学的边界,由此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网络类型小说的历史尚短,网络文学被普遍诟病的是模式化、同质化、娱乐化,是文学快餐。这既是网络文学自身的问题,也与近百年来中国新文学评价标准有关。一方面,网络文学写作群体大,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底蕴差异很大,确实存在大量注水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中国网络文学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不同的类型中出现了大量优秀作品,随着网文迭代升级的加快,一些反套路、有内涵的作品也将越来越多。
经历20余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世界级的文学现象。2022年,大英图书馆收藏了中国网络作家的16部作品。那些早期成名的网络作家,已经创作了20余年,血红、管平潮、唐家三少、月关、蒋胜男、酒徒、孑与2、阿菩、骁骑校、阿耐等作家以各自擅长的类型写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当代网络类型小说传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及现代通俗小说的类型,在规模、影响力、多样性、创造性等方面多有超越。
网络文学这种写作方式改变了20世纪末以来文学日渐失去读者的现实。20世纪80年代末,王蒙化名阳雨,写了一篇《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的文章,描述了当时文学面临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读者大量流失,曾经发行几十万份、百万份的文学期刊销量锐减,有些跌至几千份,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小说的火爆,不仅在网上火爆,实体书出版也抢占文学市场,呼应影视剧、网络游戏、动漫的改编如何打开网页中的游戏广告,网络小说热销不减。个中原因,如上文所分析的,在新的生产、传播机制下,网络类型小说直面当代读者,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与时俱进的,更能呼应广大当代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
几乎所有的网络文学网站都是民营企业,网络作家大都是体制外写作。那些职业写作的网络作家,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之中,他们直面现实、直面市场、直面读者,与读者互动,给读者提供精神产品。这与体制内作家有着根本的不同,其生存写作方式更具个人性和商业性。网络作家是近代报纸、期刊稿酬制度形成以来,最富商业意识和读者意识,完全靠稿酬生活的一代作家。
这是囧囧有妖的小说《恰似寒光遇骄阳》中的一段话,女性主动表白男性,类似网络段子,并无华丽的辞藻,但现场感很足,打破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被动的传统模式,有鲜明的当代女性立场,非常鲜活、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当然,网络读者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在轻松与优美之间也并不完全排斥优美的有个性的语言,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总是被网友读者摘录传阅。
对于网络小说的语言来说,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优美文笔,而以轻松、可读、易懂为第一要务。千幻冰云认为,“文笔,就是作者能够让读者用最方便、最快捷、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让读者能够心情愉悦地读出作者想要给读者看的东西。”“作者写的东西,读者看起来很爽,就是文笔好,反之,就是文笔很烂。”从网络文学的语体风格来说,诙谐、幽默、有趣是惯常的特点,这是网络小说的网络基因。在互联网上,不要那么一本正经,大家读网络小说是休闲的、放松的,是抱着娱乐化心态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本身的故事很老套,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因为将鲜活的网络聊天语言写进了小说,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种读者阅读和作者写作融为一体的形式,是由互联网媒介带来的,是当代文学写作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激发了读者的能动性,读者成为高度参与性的读者,很多读者也因此转换成作者。传统的读者和作者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在内容上,网络读者对“空白”与“不确定性”结构进行填充;在阅读者的身份上,读者是既阅读又评价的“阅评家”,既生产又消费的“产消者”,既传播又接受的“传受人”;在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上,在文学接受的方式、效果层面上都对传统接受美学构成了挑战。
升级、成长,写人物的变化,以主角为中心,写人物的命运,继承的是现代小说写个人故事的传统,这与古代以故事为小说中心有很大的不同。在《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中,小说总体上是写故事,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一群群人物的形象,虽然也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故事,但从根本上,它们不是以个人为主角展开的故事,缺乏对个人尊重的现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了“十七年”文学的“颂歌”与“战歌”的特色。《林海雪原》写进深山剿匪,《创业史》《山乡巨变》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红日》《红旗谱》《红岩》写革命先辈对敌斗争取得胜利。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真的文学、活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强调对个体的发现,注重对个人的关怀。但在如何实现人的价值上,现代文学总体的格调是悲剧性的,是苍凉的、沉郁的。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提出了问题,却很难解决,诸如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怎样的回答,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根本没有出路。这不是作家的问题,而是现实环境限制了问题的解决。罗曼·罗兰说,他永远不会忘记阿Q忧郁的面孔。在鲁迅的笔下,阿Q是愚昧的、不觉醒的,稀里糊涂被杀头。祥林嫂、闰土等形象很苦,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苦,也不知道如何去摆脱这种苦。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那个健壮的、好强的乡下青年,希望到城里靠自己的体力过上体面的生活,最终的结局是变成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从作品的内在基本逻辑上看,网络小说是非常具有当代感的。其当代感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上。这种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所处的启蒙、救国的历史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历史语境有很大的不同,但贯穿其中的现代精神是一致的,即在对人的尊重、对个人的肯定方面,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本 三国演义乱小说 请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小说顶流推文三国演义
下一篇看同学演三国演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