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中赤壁之战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书中描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特别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中,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高潮部分,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势力日益壮大,意图南下统一全国。孙权领导下的东吴和刘备领导下的蜀汉为了抵抗曹操的南侵,决定联合抗曹。周瑜为东吴的都督,诸葛亮则是刘备的军师,两人共同策划了对抗曹操的战略。

战役过程

结果

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大败告终,他的军队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北归。这场战役不仅阻止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和策略的胜利,体现了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智谋。

文化影响

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不仅在中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被多次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的赤壁之战,虚构了哪些故事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伏龙凤雏”,但是,诸葛亮已经得到无数次展示机会了,而庞统却迟迟没有发挥,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他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故事,不免让人有点失望,所以,罗贯中就虚构了这个故事,让他在赤壁之战中小试身手,立了一功,也算不辱没他“凤雏”的名头了。

总之,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不仅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旅游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以及在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

三国演义小说中赤壁之战

在现今的赤壁战场遗址,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古战场遗址上,建有赤壁古战场风景区纯单机版三国游戏手机竖版,供游客凭吊历史、缅怀先烈。景区内的赤壁大战博物馆、赤壁大战碑等景点都展示了这一著名战役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除了战略上的影响,赤壁之战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赤壁之战的英雄史诗般的场景,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使之成为了古代诗歌、散文、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的重要素材。例如,《三国演义》、《赤壁》等作品都以赤壁之战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向往。

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策略得当,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此战打破了曹军的战略布局,使曹军失去了南下统一江南的机会。同时,也巩固了孙、刘两家的联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的作战方式主要是水战。开战后,曹军采用连锁战船,以铁链将船只相互连接,试图增加船只稳定性,提高作战能力。然而,这种做法却被联军利用。联军采用火攻战术,以小船载薪,趁风势火烧曹军船只。曹军因船只相连,难以逃脱,最终大败而归。

曹操北平中原后,迅速挥师南下,欲一鼓作气平定江南。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共同抵御曹军,但兵力相差悬殊。为避免曹军对东吴水师的威胁,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水师三万余人,与刘备在赤壁会合。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军的一场著名战役。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权听闻消息,痛哭流涕,说道,“公瑾有辅佐君王的才干和资格,他如今丧命,我今后还能依赖于谁呢?”即使后来孙权称帝,却仍公开说道,“没有周公瑾,我就没有办法成为帝王。”

历史记载,周瑜在只身前往蒙上救了甘宁以后,“亲跨马㧰阵,会流矢中右肋,疮甚”,因此,有人推测周瑜死于流矢感染。总之,时年三十六,周瑜病逝于巴丘。

周瑜辉煌伟岸的一生,得到了当时所有人的认可,除了袁术、曹操、刘备以及一众名将外,江东霸主孙策、吴大帝孙权也皆对其重用。尤其孙策,更与周瑜有总角之好、棠棣之情,一生奉为知己。孙策死后,孙母更是表示视周瑜为亲生儿子一般,并嘱咐孙权要多听取周瑜的意见和建议。

就是这样一个英俊风流,才华卓越的英才,不仅事业功绩、为人备受尊重,而且还精通音乐。即使喝完三大碗酒,若有人弹奏的曲子音符稍有错误,他也能听得出来。而周瑜每次听到错误音符时,总会不自觉回头看一眼那个弹奏的人作善意的提醒,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原来,这个叫程普的人仗着自己年纪大,总是看不起年轻人。而周瑜年轻有为,才华卓越,便屡次遭到程普的羞辱。可周瑜却从不与他计较,而是大度的谦让。最终,程普也被他的品性和大度所感染,跟别人说,“和周瑜这个人交往,就像畅饮佳酿美酒,不自觉就醉了。”

《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不仅如此,在一次宴请结束,刘备也曾偷偷拉住孙权,对他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就是说周瑜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而且才华卓越非凡,气度更是广大,恐怕不会做别人的臣子太久(意思是周瑜足以拥兵自立)。

在这次交往中,周瑜告诉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三国间,天下硝烟滚滚,当时权势最盛的袁术欲揽贤才,拜他为将,周瑜觉得对方不足为谋,便果断拒绝了。由此可见,周瑜之谋略、布局非同一般,乱世中,满腔雄心,还须得配帝王。

在孙策和周瑜娶了大乔和小乔两姐妹后,孙策还调侃过周瑜,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是说对于桥公来说,能有我们两个做女婿,也足够可以欢喜的了。

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瑜长壮有姿貌。”意思就是周瑜不仅高壮而且容貌姿态好。不光如此,当时的江东霸主孙策也说过这样的话:“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意思是说周瑜英俊能干有才华,和我关系十分亲密,按照他的德行和功劳来看,这些奖赏都不足够。

正所谓“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根据记载,公瑾雄烈,胆略过人,美姿颜,精音律。也就是说,他不仅容貌俊美、精通音乐,还战功赫赫、伟业甚丰,此外更是胸襟宽广、气度非凡,人缘相当好。

根据孙权和曹操的表述,以及后世几个朝代的文学作品和态度,不难看出,赤壁之战的主角和关键人物是周瑜。因此,赤壁之战并非诸葛亮之功,而是周瑜之功。

《江表传》也曾记载,曹操曾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意在说不是自己失败,而是有病在身,烧船后主动退兵,才让周瑜获得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名声)。

实际上,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想要南渡过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这时候两人一起谋划后,最终刘备决定派遣诸葛亮去说服孙权,和曹操开战。孙权本就有开战之意,双方对此不谋而合。

只有周瑜高瞻远瞩,分析曹操带领的军队有内忧外患、舟车劳顿、天气寒冷、水土不服等用兵之患,然后提出“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三国志》记载,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

很多人都以为周瑜正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小气”、“没有度量”。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将领,是他带领三万精兵打赢了赤壁之战。

三国谈|赤壁之战解析⑨文学和史实

在《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多个章回中,都能找到周瑜想谋害诸葛亮的相关内容,罗贯中这样安排也是有原因的,他一是想体现出诸葛亮神人一般的智谋,二是想抹黑周瑜及孙吴集团的形象。其中,“草船借箭”这件事就很能暴露罗贯中的目的。那么,“草船借箭”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呢?

回去之后,蒋干盛赞周瑜是“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并劝曹操放弃了招降周瑜的想法。在笔者看来,从蒋干回复曹操的话里可以看出来,这个《三国演义》中的小丑,在真实历史上,其品德应该还是不错的,至少也是一个坦诚的人,没有罗贯中笔下描述得那么不堪。

那么,蒋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解答这个问题,笔者也要在这里指出一个历史事实:所谓的“蒋干盗书”是文学创作不假,但他去游说周瑜投降这件事却是有根据的。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里的描述,蒋干是一个相貌英俊的帅哥,是江淮地区的头号辩论家。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听说周瑜是一个少年英才后,就派遣和周瑜关系不错的蒋干前去游说,试图让蒋干以朋友的身份招降周瑜。得到命令后,蒋干就以私人的身份去拜访周瑜。尽管蒋干始终没有明说自己的使命,可周瑜却很清楚对方的来意,陪了这个朋友三四天后,周瑜明确表态自己不能放弃孙氏兄弟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而蒋干见对方是这个态度,也就没说劝其投降曹操的话。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蒋干描述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这个行事猥琐的家伙在书中虽然不是主角,可他对赤壁之战的影响力却很大,因为他不光间接害死了蔡瑁和张允,就连负责实施连环计的庞统,都是被他引荐给曹操的。然而,文学创作毕竟和史实有着重大差别:首先,历史上并不存在假降书被蒋干盗走这件事,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蔡瑁和张允参与了赤壁之战;其次,庞统在赤壁大战前并没有进入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视线,直到周瑜夺取江陵后,庞统才以周瑜功曹的身份公开亮相。同时,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庞统和蒋干之间似乎也没有交集。

在《三国演义》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向曹操自荐,说自己想以老同学的身份去游说周瑜主动投降,不料,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进了孙吴军营后却被周瑜看出了目的。于是,周瑜将计就计,让蒋干盗走了假冒蔡瑁和张允之名写给东吴的降书。最终,周瑜成功实施了反间计,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擅长水战的蔡瑁和张允。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无从探究那场战役的诸多细节——甚至连到底在哪里爆发的,都在学术层面有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三国时代的喜爱,历经2000年依然不变。

对于这场战役,后人倾注了大量的热情来加以美化、增加戏份;所以到了2000年后,赤壁之战反而成为了国人心中最熟悉,也最了解的一场三国时代的大型战役。

但是,赤壁之战却是对于当时局势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因为赤壁之战的失利,中国统一的进程被延后了将近七十年。整整两代人的命运,都因为赤壁之战被改写。

总体来讲,赤壁之战并不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后来的寿春之战参战兵力五十万人,比赤壁之战的规模更大;也不是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和汉中之战相比,赤壁之战的伤亡明显更小。

而胜利一方的孙刘联军,兵力损失并不大,反而是刘备,趁着曹操失败的机会,一举拿下荆州大部分城池,虽然从当时来看的确没问题,但是也给未来关羽的败亡,留下了一个早期的伏笔。

正常战役里,曹操动用了二十万人马和将近十万的降军,结果却损失了3~3.5万的部队,降军基本逃跑投降殆尽。从此以后,曹操再没有任何机会,可以真正意义上一统华夏。

但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孙刘联军进一步乘胜追击——周瑜因为曹仁的阻挡,战绩并不多;但是刘备却趁机连续拿下荆州南方的数个郡城,一举奠定了自己三分天下的最基础基业。

也许是因为心理刺激过大,又或者是担心这场失利,让自己的政权不稳,曹操回到江陵后没有多久,就立刻动身返回了北方。而将没有来得及参战的几位大将——曹仁、徐晃、文聘、乐进、满宠等人分别驻守各地,试图保卫住自己的胜利果实。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本部已经惨到什么程度,让老弱的士兵背负草来填路,没有填完就被后面的大部队冲过来,直接踩死在泥地里,自己都变成了道路的一部分。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就此,赤壁之战的第二阶段,以孙刘联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虽然曹操的本部兵马损失并不算太严重,但是他能用来平定江东的荆州部队,则在这场大火中死的死,逃的逃——这样让曹操在这个节点,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都是诈降、都是带着火船伪装成粮船冲入舰队之中、都是被射倒,然后被韩当救下。一场大火之下,曹操部下的荆州水军几乎损失殆尽。而曹操的本部人马,也在一番冲杀后损失大半。

没有蒋干盗书,也不需要苦肉计,黄盖自己就是火烧赤壁的发起者和执行者。虽然过程和三国演义完全不一样。但是从结果来看,两者倒是颇为相似。

虽然历史上,连环计并没有庞统献策,也没有孔明借东风。但是更熟悉当地气候的东吴军队,在发现曹操使用连环计来确保北方部队能够上船后,立刻就启动了火烧之计。

首先,虽然曹操号称八十三万,真正参战的兵力将近三十万(含降兵),但在赤壁之战开打的时间点上,实际参加赤壁之战的兵力不过十多万而已。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而张飞并不至于能喝断当阳桥——要知道历史上,此时张飞早就已经截断当阳桥了。但是曹操最精锐的特种部队虎豹骑为什么网页游戏超级卡很卡,在张飞的威势面前,不敢再前进也是真事。

赵云虽然没有手刃曹营七十余大将,也没有杀夏侯恩夺取名剑青釭,但是救出刘禅这件事却一点做不得假,甚至演义里还牺牲了一位糜夫人,在现实中则一人没死,都被赵云救了回来。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轻骑兵对老百姓,两边的移动速度本身就不在同一个量级上。所以在经过了一天一夜狂奔三百里后,曹操的虎豹骑追上了刘备的老百姓,当阳长坂坡之战,这个第一阶段最激烈的战斗就此开始。

而此时的刘备则兵分两路,关羽带领水军沿汉水直奔江夏;而刘备自己则带领着赵云、张飞等人,以及新野樊城的十余万百姓奔江陵而行。

所以火烧新野之战,其实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历史上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并没有将军权给与诸葛亮?原因就在这里,如果诸葛亮一出来就两度大败曹操主力部队,那刘备还找什么法正啊,恰恰是因为这两场战斗,一场不存在,一场是嫁接刘备自己的。所以后续很长时间内,诸葛亮更像是萧何而不是张良。

而火烧新野之战更是子虚乌有,当时刘备的确屯兵在新野附近的樊城,也的确在进行积极地备战工作,但是当时间来到九月份,刘备突然发现此时的靠山刘琮已经投降曹操了,并且还没有通知自己(宋忠是作为使节过来告之的,而不是被抓的)。

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虽然对战双方也是刘备VS夏侯惇+于禁,但是这场战斗爆发的时间,却是在赤壁之战前的6年,也就是公元202年。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专题: 三国演义讲小说   三国演义的小说   旧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