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其中“隆中对”是书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讲述了刘备三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下面是“隆中对”的原文片段:
却说玄德自到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见空中有五色祥云,内有婴儿抱笏而立,手执七星旗,身披红锦战袍,脚踏乌云,口称“吾乃汉室宗亲,特来保汝。”言讫不见。玄德甚奇之,问于孔明。孔明曰:“此乃君侯心诚感神,故有此异象耳。”
至建安十三年夏,曹操欲取荆州,遣使来议。刘表病重,不能决断,遣人报知玄德。玄德闻报,大惊曰:“若失荆襄,则吾等无立足之地矣!”急唤孔明商议。孔明曰:“曹操之意,在于荆州,必先图之。今可速发书与刘琮,令其坚守;吾当星夜往襄阳,说刘琮以和为上,不可迎敌。若能坚守数月,待曹操兵疲,我军再起,或可成功。”玄德从之,即修书遣使往襄阳。
……
《隆中对》原文欣赏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三国演义隆中对原文小说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三顾茅庐
刘备拾头望去,看见小桥西面,有一个人骑着头毛驴。后面跟着一个青衣小童,带了一葫芦酒,踏雪走来。转过小桥时,骑驴的人口中吟了一首诗,意境高远。刘备听了,感叹地说:“这才是真卧龙来了!”他连忙下马行礼,说:“先生冒寒回家,刘备在这里恭候多时了!”那人也连忙下驴答礼。
张飞不耐烦了,说:“问他有什么用?外边风雪越来越大了,不如早点回去吧!”刘备向张飞瞪了一眼,责怪他不懂礼貌。诸葛均也说是哥哥既然不在三国志单机游戏招募武将,对客人不敢久留。刘备说是过几天后,一定再来拜访,当场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刘备十分高兴,跟着小童进去。走到中门,只见门上挂着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他正想踏进草堂,瞧见草堂上有一位少年靠着炭炉手抱双膝,正在悠闲地吟诵诗歌。刘备怕扫了他的兴,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一直到他吟诗结束,才进门上前行礼。那少年慌忙答礼,说:“将军是来找我哥哥的吗?”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bǐng)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ē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帝室之胄:刘备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胄:后代; 2、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3、宛、洛:地名,今河南南阳市和洛阳市; 4、秦川:秦国故地,今陕西、甘肃省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5、箪食:用竹或苇制成的盛物器具;壶浆:用壶装着酒; 6、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dān sì)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益州:汉十三州之一,地在今四川省; 2、天府:指自然条件优越,地势险要,物产丰富的地区; 3、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登基,公元前195年,崩于长乐宫; 4、刘璋: 字季玉,益州牧刘焉幼子,在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建安19年(214年)降于刘备;闇弱:昏庸懦弱; 5、张鲁:字公祺,天师道教祖张陵之孙,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雄据汉中近30年,建安20年(215年)降于曹操; 6、存恤:爱抚、爱惜。
1、沔: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 2、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包括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 3、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4、其主:当时的荆州牧是刘表; 5、殆:大概; 6、资:资助,给予。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1、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2、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1、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中平六年(189年)受召进京,开始掌权,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立汉献帝刘协,专断朝政,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 2、袁绍: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字本初,初平元年(190年),担任关东联军盟主,讨伐董卓,先后占据冀、青、并、幽四州,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所败,建安七年(202年)病故; 3、抑:而且;亦:也。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诣:造访; 2、屏:命人退避的意思; 3、倾颓: 衰败; 4、奸臣窃命:指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盗用皇帝的名义; 5、蒙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东汉都城本在洛阳,曹操将汉献帝迁至河南许昌; 6、度:衡量; 7、信:同“伸”,伸张; 8、用:因此;猖蹶:失败。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bǐng)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ē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先主:指刘备;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2、器:器重; 3、君与俱来:您和他(孔明)一起来; 4、就见:往其所居之处拜见;屈致:屈节招致,犹言召来; 5、枉驾:即屈驾;顾:拜访。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躬耕陇亩:亲自参加田间劳动; 2、梁父吟:古曲名,也作“梁甫吟”,传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 3、管仲: 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统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4、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5、博陵:东汉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颍川徐庶元直:徐庶,字元直,颍川人;颍川:东汉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三顾茅庐(飞歌传媒 三国史诗古典文学原著在线欣赏)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适合玩大型游戏的电视盒子,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基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同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是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出发。”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来?”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周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周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何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周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周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隆中对》文章入选我们的初中语文,作者陈寿(西晋时史学家),该文章通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话,展现了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分析形势,掌握大局,高瞻远瞩,展望未来。作者完成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大才形象的塑造。(完)
接上一回,我们聊一下‘隆中对’。到了公元207年左右,刘备在军师徐庶的建议下,推荐当时的自己好友诸葛亮能堪大用,需要刘备亲自去请其出山。然而刘备到隆中地区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
孙权在江东得不少谋士和战将,曹操让孙权派儿子入朝随驾,实为人质,没答应。孙权打黄祖损失大将凌操。孙权弟孙翊在丹阳,被妫览、戴员杀死,想占孙翊妻徐氏,徐氏派孙高、傅婴杀了妫、戴。另有甘宁来投孙权,攻打黄祖时活捉苏飞。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推辞,刘备泪沾袍袖,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真诚感动。刘备献上金帛礼物,说不是聘礼,是自己的心意。第二天诸葛亮嘱咐诸葛均,种好地自己功成回来归隐。便一起回到新野,刘备待孔明如老师,一起吃、睡,共论天下事。
诸葛亮拿出挂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图,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你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再图中原。诸葛亮看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以后归将军你。刘备听完已知三分天下。
专题: 三国演义乱小说 看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新三国演义上一篇求三国演义攻略的小说推荐
下一篇我要看长篇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