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对章回小说影响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后世的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形式:《三国演义》采用了分回叙述的形式,每一回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或情节,但又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这种结构方式被后来的许多章回小说所采用,成为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经典形式。

2.叙事技巧:在叙事上,《三国演义》巧妙地运用了悬念、伏笔、照应等手法,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叙事技巧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如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忠勇、曹操的奸诈等,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深受读者喜爱,也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范例。

4.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成功也促进了后世对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热情。

5.语言风格:《三国演义》的语言典雅流畅,既有文言文的精炼,又有白话文的通俗易懂,这种语言风格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无论是在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为后世的章回小说树立了典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185sy手游盒子好用吗,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三国演义对章回小说影响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一本书推而广之爱屋及乌可以对一个大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人应该也会有类似的经历,这也符合人类认知外界事物的规律。

虽然《三国演义》不能当正史来读,但对历史爱好者来说它却是最好的历史启蒙老师,很难想象没有《三国演义》打底直接去阅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会是什么样子。

四大名著就审美类型来说各不相同,但它们汇集起来云蒸霞蔚,形成了小说史乃至文化史上辉煌夺目的景观。它们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两百多年来,《红楼梦》一直是社会热议的小说,由之衍生的文章书籍难以计数,对《红楼梦》多个角度的研讨、解析还辐射到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之大之广之久之深,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红楼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神巨而幽微,民国时期,《红楼梦》的悲剧内涵和自传性的如实描写的审美特征,被文化人意识到并揭示出来,新小说的作家无不喜读《红楼梦》并受到其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启迪和滋润。

《红楼梦》在传抄时期便显示出了非凡的文学魅力,刊行后更是引起阅读热潮,社会上传有“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正糊涂”之戏语。

《西游记》刊行后,在其带动和影响之下,神魔小说的创作迅速形成高潮。晚明的《封神演义》和清朝中叶的《绿野仙踪》是其中的佼佼者。

《水浒传》作为英雄传奇的开山之作,对小说创作有巨大影响。我们熟知的《施公案》和《三侠五义》等就语言风格而言,堪称《水浒传》的嫡传。

日本、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等诸多国家也先后有《三国演义》的本国语言译本出版,并陆续有研究论文和专著发表。《三国演义》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以《三国演义》为例,即使没有看过原著,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可以通过影视剧或游戏等媒介了解这部名著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三国志》只能成为少数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案头书。

小说在古代虽然难登大雅之堂,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但是在当今的中国,至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四大名著的影响力早已超过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是谁?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罗贯中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1330~1400)年间,名本,号湖海散人。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记载,多有参差,其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较为可信。《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望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教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其中,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自《三国演义》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逐渐被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影响着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刘相雨│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情节与风格转换

从这一回的情节安排来说,李瓶儿与西门庆商量嫁娶一事,情节舒缓;接着西门庆遭到飞来横祸,情节变得十分紧张,即所谓的“迅雷惊电”;但是,《金瓶梅》接下来并没有接着写来旺如何到京城去打探情况,而是荡开一笔,写蒋竹山勾引、挑逗李瓶儿,即所谓的“柳丝花朵”。

上一回与下一回,均是半苦半乐,一喜一忧。如天时一日之间,半天晴日皎洁,后半天阴雨凄凉。又如地方百里之内,前五十山路崎岖,后五十大道平坦,渐有沧桑景象。正是消长机关,不似五十回前,得意顺心,逢凶化吉。从此六十回后,回光返照,乐极生悲。看《金瓶梅》者,当于此处留神,不可含糊看过也。——《金瓶梅》第五十九回文龙评

第二十三回潘金莲雪天在家中设酒勾引武松,场面温馨、暧昧,情节进展缓慢,描写细腻传神,特别是突出了武松情绪上的变化,从“六七分不快意”到“八九分焦躁”,再到怒火中发,搬离武大家。一张一弛,读者的情绪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投宿店不得,是第一追;寻着村庄,却正是冤家家里,是第二追;掇壁逃走,乃是大江截住,是第三追;沿江奔去,又值横港,是第四追;甫下船,追者亦已到,是第五追;岸上人又认得梢公,是第六追;艎板下摸出刀来,是最后一追第七追也。

这种穿插和转换,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较为紧张的叙事节奏,使读者的情绪能够得到片刻的喘息和调节;另一方面,这些情节中出现的僧人、道士、隐士多是志行高洁的“方外之人”,他们对于尘世的建功立业、争名夺利没有太大的兴趣。

四大名著的形成根源于小说艺术的审美影响力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都很高。写贾府被抄家,也显得挺外行的,没有精通清朝法律,所以写不出抄家的法理。当然,读者也不太懂法律,所以马马虎虎过去了。但是研究《红楼梦》的人,有的就很懂中国法律史,看出了破绽。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汉献帝刘协、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等任务都是历史人物。乱世历史残酷性在于:承受苦难的软垫子,是普罗大众(劳动群众,小人),苦难来临,挡在前面的,也是劳动群众。但是,没有确立群众史观的中国古代,“一治一乱,循环往复”的循环史观是普遍受到认可的。

《三国演义》未读看 纵念诗书也枉然

罗贯中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寄托在他的《三国演义》中,他对董卓、曹操的贪欲和权势着力进行了暴露,对刘备、诸葛亮的仁民爱物倾心进行了歌颂,对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可以联机的网页电脑小游戏,这些都蕴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褒贬。

徐英瑾:读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是为了获得“格局感”。所谓“格局感”,指的就是故事情节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与真实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由于艺术加工的关系,二者肯定不是一回事,但好的格局感毕竟能够让你抓住真实社会结构的本质,知道一个地位卑微的人能够在颠倒歧视链的奋斗中上升的最远距离,而不是像那些“升级打怪”的大女主、大男主爽文所做的那样,给予读者以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希望。

徐英瑾:当然会有。比如孙坚生活的汉代,官方意识形态是儒家经学,特别是充满了不少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会稽郡的学者王充的《论衡》,则是汉代批评经学思维的最重要的著作。考虑到王充生活时代远早于孙坚,根据“历史现象学”的写作思路,我是借用与孙坚同时代的诸葛珪(诸葛亮之父)之口引入对于经学的批评的,那也是全书哲学论辩色彩最浓的一章(见第二卷)。同时,东汉末年佛教思想已经在孙坚任职的下邳国有一定的流传,就此,我便塑造了“言无名”这个人物作为佛教思想的代表,由此展现出黄巾道、地方宗族势力与佛教思想之间复杂的三方博弈。

那么,小说种类很多,为何一定要写历史小说呢?那是因为我从小就爱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是历史迷。历史迷写历史小说,可谓天经地义。

徐英瑾:本书第一卷《破越》的武侠风比较浓,这是金庸先生对我的影响。第二卷《案诛》前半部分的节奏比较生活化,这是我试图学习《红楼梦》的那种慢节奏写法。在第三卷《鱼杀》中,叙事节奏明显加快,这是受到马伯庸先生的《长安十二时辰》的影响。至于第四卷《疫战》,则是借鉴了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的思路。第五卷《封侯》展现的异域爱情,则是在向井上靖先生的《敦煌》中的类似情节致敬。总之,不同作家的风格我都想学习一下,看看将其综合在一起后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而孙坚从“江湖”到“庙堂”的人生经历,恰好也展现了东汉晚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交通、民俗、饮食、法律、诗歌、音乐、体育、建筑、医学与宗教、哲学诸面相,所以这部小说的创作,同时亦具有展现“东汉帝国衰亡史”的附带性意图。为此,我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搜集了大量与东汉史(特别是器物、民俗史)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小说的素材。

虽然大多数内容是虚构,但我还是力图呈现一个“前三国世界”,后来在三国时代大放异彩的人物,此时都与孙坚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密切关系。比如追随孙坚的祖茂、吴景、张昭、黄盖、程普、朱治、孙静、孙贲、孙辅等等,还有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十常侍、何皇后、何进、董卓、吕布、华雄、张辽、曹操、袁术、陶谦、刘备、赵云、诸葛亮之父诸葛珪、蔡琰(蔡文姬)等等,都一一登场亮相。吕布与孙坚踢过蹴鞠,刘备卖鞋给孙坚,赵云给孙坚介绍房子,汉灵帝以朋友待孙坚,华佗成为医治黄巾军的外科圣手,蔡文姬做拉丁文的翻译……我力争把很多真实历史信息,融汇到这部虚构的小说里。所以可以说,这部著作不是试图颠覆史书,而是在弥补史书的空白领域。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序   逆三国演义小说   说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