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翁评三国演义小说

0

李笠翁,即李渔(1611年-1680年),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和出版家。他以撰写戏曲和小说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李渔对《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有过自己的评价和见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归于李笠翁名下的《三国演义》评点文献并不像金圣叹评点《水浒传》那样广为人知或被广泛接受。

李渔对于《三国演义》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成就:李笠翁认为《三国演义》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书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画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与虚构:他也指出了《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的特点,即在真实历史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虚构元素,如一些神化英雄人物的情节等。这种处理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使得作品更加贴近普通读者的心理需求。

3.道德教化作用:李笠翁还强调了《三国演义》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他认为该书不仅是一本娱乐性强的小说,更是一部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弘扬正义的作品。

洪 涛 |《金瓶梅》的本源、生成与流传:流传篇(三)

80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 118。「金圣叹批点」或是冒充的。冒名批点反映「金圣叹」的名气很大。参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页 20。

综上所述,张竹坡等人提及史籍,目的是借助「高等文类」(正史)之名,让小说与正史的文化等级意义保持一致。他们在文章中说「奇书」可比肩史籍,甚至高过史籍,其实等于认同固有的文化结构,服从于固有文化的意义规范(norm)。

网页搜索小游戏有哪些游戏《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

李笠翁评三国演义小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朔方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小说戏曲史的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作品在书会才人、说书艺人和民间无名作家在世代流传以后才加以编著写定。文人的编写有时再重新回到民间,更为富提高之后,才最终写成。”

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张志和先生认为,多少年来,人们囿于现代一般文学理论的思维定势,认为一部作品必有一作者,只有弄清了作者才能知人论世评价作品。孰不知,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实有着不同于当代小说和西方小说的文化背景。

张志和先生明确指出,别的不说,但就蒋大器说该书“叙事起自汉灵帝中平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而不知该书所叙史实起于建宁元年这一点来看,他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拥有该书的著作权的。何况我们现在发现了早于嘉靖本的黄正甫刊本《通俗演义三国志传》,该书是在弘治年间刊行的,比嘉靖本早问世大约20年以上,从黄正本到汤宾尹本再到嘉靖本这20余年间,就显示了该书是在流传中不断被加工完善这一事实。

那么,我们怎么能根据嘉靖本的题署“罗贯中编次”就认定该书为罗贯中所作呢?更何况在明初无名氏所作的《录鬼簿续编》中有关“罗贯中”的记载中,只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仅作过两三本杂剧,压根儿没有提到他编撰小说之事。而在明嘉靖以后的文人笔记中,虽多有称说罗贯中作《三国演义》者,但他们都不是罗贯中的同时代人,这些记载都是在嘉靖本出来以后才出现的,谁敢保证不是以讹传讹呢?

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也是无题“罗贯中所作”字样的本子。各卷卷首或无题署,或题作“书林梓”,或题作“建邑梓”,卷之十三题作“古临冲怀,朱鼎臣辑”,并题“书林梓”,卷之十四又题作“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并题“书林梓行”。乔山堂本《三国志传》全书和双峰堂的《三国志传评林》本(残存前八卷)也同样未有罗贯中的署名。

以前的立论,都是建立在事先定性嘉靖本为最早刻本的前提下,再跟据蒋大器的序以及该书的题署等来推断。但我们现在发现了早于嘉靖本的版本在,那么自然嘉靖本就不足为据了。其实,称《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并不始于嘉靖本,早于此本的汤宾尹校正本就已题为“元罗本撰”。不过汤本也不是最早刻本,更早的黄正甫本封面题“三国演义二十卷,明书林黄正甫刊本”,并不题“罗贯中”或“罗本撰”字样。

大家知道,明清两代《三国演义》的版本大概有70个,今日所能见到的有30多个,其中的大部分版本,郑振铎先生当时并未见到,而他所见到的若干种版本,有些也并未认真看,如闽建郑少垣联辉堂三垣馆刊本《新镌京本校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和余氏双峰堂刊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本,这两个版本,据柳存仁先生后来考证,都有可能是依据早于嘉靖本的版本刊刻而成的。所以说,郑氏当时只拿上述几种版本作粗略的校勘,即下结论未免失之草率。

对这些问题,张志和先生进一步分析到,郑振铎先生定嘉靖本为“罗氏此作的第一次”刻本的另一个依据是,他当时所见到的几种万历以后的刻本都同嘉靖本“并无多大差异”。郑振铎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共列举了10种刻本,在拿“李卓吾的一本”“李笠翁的一本”和郑以桢本同嘉靖本校对之后,得出“这许多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这一结论的。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晚清一片萧疏的小说版画艺苑中,有以上三种木刻画集问世,实在难能可贵。自此之后,虽然尚有零星小说版画梓行,但除了宣统时叶德辉郋园刊《绘图三教搜神大全》外,余皆不足论。

《三国画像》,光绪七年(1881年)桐荫馆刊本,潘锦摹写,冯廉刻图。潘锦,字昼堂,别号醉烟道人,江苏无锡人。工诗词,善画,山水人物俱佳。此本绘《三国》人物百余人,形神俱佳,举止动静无不合宜,刀刻细劲轻利,刚柔相济,繁简得中,气脉通连。潘锦题记称:“此稿自春历夏至秋,每人皆数易稿而成”,可见用功之勤。即使形容以呕心沥血,恐亦不过分。

《红楼梦图咏》,清光绪五年(1879年)浙江杨氏文元堂刊本,图五十幅,前图后赞,赞语多出自当时的翰苑名家,对研究晚清书法,亦有助益。绘图者改琦,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西域(今新疆)人,久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工山水、人物,有声苏、杭间”。(清·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所绘形像娟丽,笔姿秀逸,在以《红楼梦》为题材的版画中,最称佳作,但人物造型雷同,个性不鲜明,是此本之不足。

晚清小说版画的最高成就,并非是直接为小说所作的插图,而是就小说内容绘镌的三种木版画集,即:《红楼梦图咏》、《水浒全图》、《三国画像》。

清乾隆之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帝,这是古版画从衰落走向消亡的时期,小说版画的颓势益觉明显。其间绘刻的小说插图,以人物绣像居多,绘镌更见拙劣。这类作品除了作为古小说版画衰败如斯的历史见证之外,已很难称为艺术品,无需多加论列。

笔者认为,若考察中国古小说版画兴衰,清乾隆时是其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乾隆时国力强盛,“御用”的农技、游记等类书图版多有佳作。民间所镌山水、人物、画谱类书亦不乏精品。小说版画之不如往昔,可知并非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统治者文化专制政策使然。以此而言,小说版画的过早衰落,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人物图谱,是清代版画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康熙时刊《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息影轩画谱》,已开其先河。小说版画受其影响,康、雍间所刊小说已多有绣像本梓行。至乾隆时,构图繁复,布景精丽的小说版图日少,绣像本则大增,如《南史演义》、《北史演义》、《说呼全传》、《飞龙传》、《混唐后传》、《悟一子批点西游记》等皆是。所刻大多表情呆板,刀刻涩滞,图绘稚拙,与《无双谱》等人物图谱类书的精雕细镂,实有天壤之别。

《红楼梦》问世时,已是古小说版画趋於衰落的时期,直至清亡,也没有能与小说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相匹配的版画作品问世。在古小说版画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遗。

乾隆时小说版画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刊木活字本《红楼梦》所镌插图。此本称“程甲本”,有图24幅,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最早版画。次年,程伟元第二次刊行活字本,选图18幅,称“程乙本”。绘宝玉、史太君、薛宝钗、林黛玉、探春、惜春、尤三姐、袭人、晴雯等像,画面重环境点缀,人物形像鲜明,但刀刻板滞,线条运用平直,缺少灵动活脱的韵味,无论绘刻,皆给人以力不从心的感觉。

受晚明及清前期的影响,乾隆时的小说版画,并非一无可观。如翰海楼刊《豆棚闲话》、庆云楼刊《新世鸿勋》,以及《拾珠楼绣像小说鸳鸯鍼》等,明季风格犹存,当然在精细之间,细微之处,已有轩轾之别。

2.前清诸帝,包括乾隆帝,其实是非常重视图书刊行和版画创作的。清内府设刻书处,由武英殿提调,所刻称“殿本”,图版皆精。一些版画镌刻名家,如朱圭、梅裕凤等,则被罗致内廷,绘刻那些专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作品,如殿版《南巡盛典》、《万寿盛典》、《西巡盛典》、《皇清职贡图》、《避暑山庄诗图》等,图版富丽精工,皆为巨制。受其影响。民间画家、名工的兴趣,也转向山水、画谱、人物图谱的镌刻。小说版画艺苑失去了专业画家、刻工的支持,沦为坊间的随意之作。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其一蹶而不振,势在难免了。

1.书禁大开,人人自危,文化人为避祸,多孜孜于考据之学,耽于笔墨,游戏丹青的兴趣大减。读书人为“遵从上意”,亦多视小说、戏曲为洪水猛兽,严禁子弟阅看。小说版画不再具有“案头清赏”的意义,对其观赏性、艺术性的要求降低,自然使其难望晚明、清初之项背。

不过,无论帝王如何穷凶极恶,卫道大员如何雷厉风行,对小说这种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难以斩尽杀绝。如顺治时刊《无声戏》,后被严禁,书肆则易名为《连城璧》继续梓行。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书业游戏,还可举出不少。此外,乾隆之对小说,也并非全禁,不少未干“违碍”的作品仍见梓行。因此,除了大张旗鼓的禁毁外,乾隆时小说版画的衰落,还有以下两个更深刻的原因:

清乾隆时,以崇扬“文治”为借口,藉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大兴文字狱。小说类书亦难逃其厄。乾隆十八年(1753年)上谕内阁:“近有不肖之徒,并不翻译正传,反将《水浒》、《西游记》等小说翻译,使人阅看,诱以为恶……不可不严行禁止。”(《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厚风俗》)此处所说的翻译,是指将汉文小说、戏曲译为满文流通。在乾隆皇帝看来,“似此秽恶之书,非惟无益,而满洲习俗之偷,皆由於此”,简直是诲淫诲盗,伤风败俗,罪无可赦,非“将原版尽行销毁”不可。上有所恶,下亦甚焉,于是就有了乾隆十九年江西按察司衙门的定例:“坊间书肆,止许刊行理学正论,有裨文业诸书。其余琐语淫词,通行严禁,违者重究。”(《定例汇编》卷三)其余地方,则纷起效尤,一时间闹得乌烟瘴气。小说、戏曲等文学版画之大劫,以此为甚。

清雍、乾间小说版画,益显难以为继之势。雍正间所刊小说版画,可述者只有《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演义》、《二刻醒世恒言》等寥寥数种。与明刊相比,镌刻略显粗简,但构图合法度,人物造型亦具动感。《笔练阁编述五色石》,清代小说集,大约亦刊於雍正时。图版隽秀清丽,堪称雍正时小说版画不可多得的精品。

四雪堂是清前期颇为活跃的名肆。所刊《四雪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有图100幅,《凡例》题赵同之绘,王祥宇、郑子文刻,是康熙时小说版画的洵洵巨制。该肆另刊有覆明天启本《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图版与天启本同,唯将图题自版面移至版心。刀刻不若明版灵动,但亦可观。

康熙时梓行的《三国演义》版本较多,绿荫草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有插图120页240面,单面方式。傅惜华先生编《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收图,著录称“残卷,存卷首图一册”,未标明刊刻坊肆。《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亦有图240幅,绘刻精缜,较之李卓吾评本,似犹有过之。刀笔灵动活脱,尤其描绘战争的场面,气势恢弘,颇为可观。这二个本子,当为清初刊《三国志》诸本版画中绘镌最精的代表作。

《花幔楼批评写图小说生绡剪》,清康熙中叶刊本,清代拟话本小说,署黄子和、叶耀辉刻,皆为徽版名工。《虬村黄氏宗谱》不载子和。他与黄顺吉一样,大约也是生於苏杭一带的黄氏晚辈刻工。除此本外,明崇祯时刊《新镌绣像小说清夜钟》,亦出自其手,所刻刀锋婉转如意,线条清朗流畅,凡细微之处,精雕细镂,更见功力,应属黄氏一族后辈刻工中的佼佼者。

顺治时消闲居刊《绣像拍案惊奇》,三桂堂刊《警世通言》,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作品。此两书明代初刊本国内已不存全帙,上述两个本子图版自明刊本传摹,绘镌不若后者精细,且略去了山石几案等精巧的背景饰物。但其毕竟是这两部文学名著国内所存全帙的最早刊本,两书的版画鲜见有人提及。

清统治者以满族人入主中国,为防“夷夏之别”,对《说岳》一类阐扬民族气节的作品电脑版安卓手游盒子下载,一直采取极为严厉的查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顺治时刊《全像武穆精忠传》就显得十分突出。此本版框两栏,上下各一图,绘镌细密,英烈之气袭人。清前期四朝,除此本外,罕见此书镂版。这或者是顺治时大业初定,百废待兴,对坊肆刻书的查禁,尚未顾及所致。

清初盛行的写刻本小说,也有不少附有精美的版刻插图。如《照世杯》、《醒名花》、《闪电窗》、《麟儿报》、《十二楼》等,图皆清丽婉秀。与晚明版画相比,虽略少灵动之气,亦堪称一时之选。

清前期小说版画承明余绪,仍显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清顺治、康熙两朝,更不乏佳作。顺治年间刊《西游证道书》、《无声戏小说》、《续金瓶梅后集》,皆题胡念翼绘图。其中《无声戏小说》,图绘奇诡变幻,大有陈洪绶笔意。此本署“萧山蔡思璜镌”。清咸丰时,萧山有名工蔡照初,以镌刻著名画家任渭长绘《列仙酒牌》、《高士传》、《剑侠像传》、《於越先贤像传》而名满天下,蔡思璜是否为其前辈,尚待探讨。《续金瓶梅后集》署“黄顺吉、刘孝先刻”。两人皆为徽版名工。《新编赛花铃小说》,亦署黄顺吉刻。《虬村黄氏宗谱》不载顺吉。周芜先生认为,他大概是出生于苏杭一带的黄氏刻工后人。刘孝先与镌刻过《清夜钟》等书图版的刘启先是何关系,亦待考证。两书图版刀笔匀细,流畅秀劲,即使与晚明徽版相比,亦不遑多让。

一般来说,清代小说版画史就其兴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清前期,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是清中晚期,包括嘉庆至清亡。

清代版画的成就,远逊于明季,小说版画亦不例外。清廷入关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极为专制的文化政策。焚书禁书,不遗余力。文网之苟密,无所不用其极。小说、戏曲等文学类书籍,更动辄被冠以“诲淫诲盗”罪名,屡遭严禁。如清世祖玄烨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就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须崇经学。所有小说淫词,应严禁销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晚清时辉耀一时的小说版画,必不可免地走上了衰微之路。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入清之后,小说版画便一蹶不振。它的衰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渐消渐亡的过程。

5.明季文化政策相对宽松,明政府重视艺术创作,使画家、木刻艺术家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为晚明版画得以更上层楼,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

2.有一批专业画家如陈洪绶、王之衡等,不仅为版画绘制出了高质量的画稿,而且把其各自的绘画风格带进了版画,使版画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1.早期的建安、金陵小说版画,实际上属于民间艺术,是“下里巴人”。晚明时则日趋专业化,成为文化人的案头清赏,成为名副其实的专门艺术。对版刻插图认识上的提高,是促进版画艺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根本保证;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云   三国演义小说朝   小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