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背景:在开始阅读之前,了解一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的行为动机。
2.关注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注意观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决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
3.分析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情节复杂多变,充满了智谋与战争。尝试分析一些关键战役(如赤壁之战)的战略布局和背后的政治考量。
4.思考主题思想:除了精彩的故事外,《三国演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比如,书中对于“仁”、“义”、“智”、“勇”的探讨,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思考等。
5.比较不同版本:《三国演义》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包括不同的注释本、翻译本等。可以尝试对比阅读,看看不同版本之间有哪些差异,这也能增加阅读的乐趣。
6.参与讨论交流:加入相关的读书会或者在线论坛,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看法和感受。通过交流可以获得新的视角,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的窗口。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乐趣,并有所收获。
浅谈如何阅读《三国演义》这部永不褪色的经典
沉浸式阅读理解,成年人也难免设身处地“cosplay”那些虚实结合的完美人设,何况孩童?所以无论老少看书,有时候都是一样的,好比看戏曲场面,“丞相骂战完,我辈再倒腾”,先看看热闹,头脑风暴又或英雄本色出演,诸如此类。
网页游戏玩儿哪家的游戏好重磅推荐 | 从三个维度再读《三国演义》
该怎么看三国演义小说
可以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中国古代杰出谋士的群像,从曹魏阵营的郭嘉、许攸、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到刘备旗下的诸葛亮、庞统再到东吴的鲁肃,这些谋士在为自己阵营出谋划策的同时,也经常以使者的身份,参与到一些外交活动中。
历史的真相总是很沉重,奸诈一生的曹操寿终正寝,仁义一生的刘备含恨而终,碧眼儿血洗群臣,三国的江上最终便宜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氏一家。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部下砍头,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当头来也就是一个愿望罢了。不过作者还是给了读者们以慰藉,将这段历史描绘的徐徐入生。也给英雄们以最后的荣耀。
左慈为曹操画龙,然后取出龙肝作羹。这就更玄了,纯属子虚乌有。的卢马一下飞到山巅上,明显就是唬人的。“草船借箭”也不大可能,首先江上有大雾也就等于是说江上无风。如果有风的话那大雾早就让风刮走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未扬起风帆,不能借助风力那就这能靠船夫划船。既然靠船夫划船,那个年代又没有指南针。在江面上很容易迷路,他们那么多船就算通水性回来也不容易啊。即便是到了曹营,喊杀声震天。曹操也只需派一小队人马打探虚实后再做打算,另外即便是不派兵打探虚实。以曹军80万大军的实力也用不着怕他,正面硬扛不就行了。或者干脆来个欲擒故纵,学晋文公“退避三舍”避其锋芒然后聚而歼之岂不美哉。如此简单的方法,曹操岂会不知。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作者罗贯中当时在场吗?明朝比三国晚了好几百年,可见罗贯中还是有不在场的证明的。既然不在场,也没亲眼目睹。那他是咋写出来的?只能是根据前人史料的记载,旁人的转述以及自己的想象。这一部分其实主要体现了作者的文字编纂能力和想象力。看一看后,学学作者的文字功底还是可以的。
“缚而杀之”这种文言话,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的家丁怎么会用。如果要杀猪,直接说“宰猪”不就行了。而且还要半夜三更偷偷的说,而且还要跑到曹操房门上说。这些家丁也太 智障了吧。而且曹操将吕伯奢一家杀死之后,就只剩下陈宫一人。陈宫直到死才将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的事抖出来,这件事又是谁记录下来的。曹操大概不会把自己的恶行写进史书吧。所以在小编看来这些不过都是作者的杜撰而已。
还有曹操,说他杀害了伯父吕伯奢一家,说出了宁可我付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这一点就很生疑虑,曹操半夜醒来听到“缚而杀之”的话,于是连忙起身将一干人等杀死。要知道文言文,一般只有在写公文的时候用。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用方言,或者白话。中国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说法。放到现在普通话普及了,但交流起来也仍然有困难。家丁的方言,曹操是咋听懂的。
一部《三国演义》道尽人生百态,不仅中国人爱看外国人也爱看。以三国题材创作的游戏、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比如《三国杀》、三国网游等等。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为了增添趣味性。冤枉了不少历史人物,比如周瑜。《三国演义》将他刻画成一个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小人。最后一句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悲愤而死。为此易中天还在《百家讲坛》里为他正名,周瑜气量博大,而且精通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
立足新课标,学会整本书的阅读,全新解读《三国演义》
在第三学段中,出现了把握这个关键词,这里的要求就高了一些,就要牵扯到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而在第三学段中,孩子们在语文课当中,也学到了许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到就要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但要求依然不高,仅仅是最初步的要求。
在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中,出现了理解这个词,但前提依然是初步;出现了主动这个词,分享这个词,是在告诉我们第二学段虽然目标高了一些,但依然是在小心地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可见,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要求不能过高,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阅读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和方向。
孩子如何阅读《三国演义》才能做到深度阅读?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文言文书籍,没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看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也比较枯燥。如果能看进去,恭喜你!已经迈入深读《三国演义》的门槛啦!在读原著的同时,也可以听听《易中天品三国》,加深了解三国并带你进入三国的世界。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应该说,身处历史转型时期的我们,是缺乏文化归属感的——无所依寓,无所信仰,无地立足,与那些被“文”所“化”,愿意向着超越个体生命价值之上的崇高意义纵身一跃的人们之间有着天然的隔膜——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的贫瘠。当我们对自己精神贫瘠不加反思,反倒凭着小智小慧,自以为高明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后,会发现自己所赢得的不过是一种与历史隔绝的、寄居于孤岛上的“野蛮人的自由”而已。人文科学从来就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没有对文化的信仰、没有对传统的接纳、没有对权威的追随,仅凭借着个人的理性就能够获得真理的。在人文科学中,“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伽达默尔语),真正的自由与理性从来也不是脱离了传统而实现的,恰恰是在投身于传统的过程中实现的。
譬如我们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他把《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个文学形象(注意是文学形象,不是历史人物)定位为“虚伪的野心家”,并引导学生从书中查找资料来印证自己的判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所谓“批判性思维”——用“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刘备,当然是一种读者的自由(虽然并没有尊重作者罗贯中的自由)。但我们必须说,这种“自由”是一种游离于文化语境之外的“自由”。你并没有真的走进这种文化,并不真的理解这种文化,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的旁观者而已。而站在文化之外去解构一种文化的神圣性,否定一种文化的合理性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无谓的事情。我们不要忘记,古今中外的每一种文化,每一项传统都各有自己的爱憎取舍,都各有自己的含情脉脉与严峻冷酷,都各有自己被视作天经地义的超越性的价值与意义,都把某些牺牲与奉献视作是理所当然并具有崇高意义的事——我们的世界向来不曾、将来也不可能仅靠着个体之间的利益契约来维系。
这段文字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吴先生所反对这种轻佻的、“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的情况,在我们今天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为着求新、求异而进行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教学展示中)恐怕也仍旧存在。我想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体系。
“我觉得,要给历史人物以正确评价,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批判,应该是非常慎重而缜密的事。实事求是的方法,平心静气的态度,是治学问起码的条件。我们既不能用批评现代人的标准来苛责古人,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对古人全盘肯定。更应引为大忌的是,不能单从个人兴趣出发,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或用嬉笑怒骂的态度对古人乱加贬斥,或对古人寄予一些无原则的同情。如果我们不认真负责地来做这件工作,不但对古人无补,反会对今天的人民大众有害。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参见《古典小说漫稿》)
在商榷文章中,吴小如先生指出历史上统治阶级对于关羽、祢衡这两个人物的推崇并不能简单归之为对劳动人民的麻醉与愚弄,其中也有对人民朴素情感的迎合——“那种袒护刘备、贬斥曹操的成分……正是当时人民大众真实情感的烙印”。譬如对于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所‘借重’的是关羽对一姓之主的‘忠’,人民大众所肯定所同情的却是关羽对刘备本人的‘义’:这二者现象相近,本质迥殊”,“黄裳先生要求写杂剧或者写演义的人在几百年前打破礼教的框框……那是同要求封建社会的人民不要讲‘义气’而要讲‘阶级友爱’一样的不妥当的。”至于祢衡这样一个“敢同统治阶级对立的人”,更是“必然会博得被统治者——从劳苦大众到贫寒知识分子都包括在内——的同情和赞美,甚至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拥戴。”在文章结尾处,吴小如先生这样写道: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五十年代所写的一篇文章——《从关羽祢衡问题谈到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这篇文章是与黄裳先生进行商榷的。黄裳先生在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祢衡这两个文学形象时认为关羽不过是“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偶像”,“被利用了来宣传封建道德的处所”;而祢衡则是“统治阶级帮闲中的一位‘憨大’”,他的击鼓骂曹也不过是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声而已——应该说,黄裳先生所批判和否定的不仅仅是关羽、祢衡这两个广为人们崇敬的文学形象,更是《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整个的价值体系——如果连关羽、祢衡都不过只是统治阶级的走狗鹰犬、措大帮闲,那恐怕真的就是“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搜寻历史意义的视角去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完全理解前文所谈到的这部著作与“小说”(novel)之间的种种差异,譬如在人物塑造方面,邓晓芒先生所批评的关羽的形象“有品格而无性格”——那是必然的!永恒的历史之道只可能彰显于关羽始终如一的忠义品格之中,焉能体现在阿基琉斯喜怒无常性格的偶然性之间!
“植根于经学的阐释学解释模式广泛地运用于史学领域,随后又深刻地影响了对其他文学样式和叙事形式的阅读行为,比如小说。在这种解释图式中,读者在面对叙事时总是带着一定的文学和文化假定与期待。他们总是首先指出在表面文本和隐藏含义中存在的隙缝和纽带,或是表面上客观的人、事记录与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图式之间存在的隙缝和纽带。阅读的任务就是去把握住历史的含义,去理解在史家记录和编辑行为以及在抽象符号(symbols)、类象符号(signs)、指示符号(indexes)和构型等因素之后,所包含的道德、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这类儒家释义学开始于《春秋》经解,并延续到古代历史思维的终点,集大成于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它侧重于对历史意义的搜寻以理解过去。这个解释传统的生命力和广泛性在官方史学以外的各类通俗文学体裁的阅读中也同样变得越来越明显。”(第三章“中国叙事阅读中的历史阐释”)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之事和历史之道真的是这样高度统一的吗?恐怕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的典范之作《春秋》“绝笔于获麟”就是历史之事偏离历史之道的绝好例证。更重要的是,历史之事永远是琐碎的、复杂的、凌乱的、晦暗的,政治人物的道德面貌也往往是扑朔迷离、含糊不清的,它们与历史之道之间存在着一道高深莫测的阐释的高墙,而不能为一般民众所直接把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需要更加简明易懂的历史——就像他们在戏曲舞台上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红脸的忠臣与白脸的奸臣一样——他们需要更便于谈论的历史,需要能清楚明白地彰显历史之道的历史,或者说他们需要看上去更像历史的历史。这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的真理是从传统的历史哲学中得来的。而传统的历史哲学是历史之事与历史之道的统一:历史之事是有限的,历史之道是无限的;历史之事是经验性的三国游戏单机曹操传奇下载,历史之道是超越性的;历史之事是变动不居的,历史之道是千载不易的,历史之事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之道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们彼此印证、彼此彰显。历史之道会在客观、准确的记述中得到体现,而阅读历史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透过看似不偏不倚的历史记述去寻找、把握、阐发隐藏在其后的关于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模型的过程。
“如古人所见,六经皆史,要义在于事与道(或曰理)两者为一体,道理为体,事情为用,两者有着互相构成的关系,而且其互相构成关系是动态性的,道在动态中成就事,事在动态中实行道,或者说,道在事中运作才得以展开为道,事的运作也因为得道才能成其功。道与事的动态互相构成意味着一种存在的不断生长,如果动态无穷,其存在也无穷。正是道与事的‘互构性’造成了两者的一体性,所以说,道即事而事即道。道与事的一体性也提示了解释生活世界和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论:既然在事的范围内足以理解道,便不需要多余假设某种在别处的超越理念(柏拉图式)或者非人间的绝对存在(神学式)。”(《历史·山水·渔樵》“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以史言道,其用意所在更接近历史哲学。……与此相关,古人的历史概念在于‘历史性’而不在于‘故事性’,就是说,五经的意义在于以事载道,用功不在叙事释因。……更准确地说,历史性就是文明对时间的组织方式,而对时间的组织方式为一种文明的经验和思想赋予了可持续的意义。所以说,五经的意图不在描述历史之事,而在寻求历史之道,但历史之道必寓于历史之事,道于事中才得以成形,正所谓道不离事,所以五经选择记述了能够藏道之事。”
我们该怎样阅读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同样,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读懂名著,就要抓住重点、细细品味。读第三遍书,你就是有选择性的读了,对那些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一字一句,仔细品味,只要你足够用心,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得,一定会被书中的精辟之处所感动、所震撼,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的内容和内涵,所以你想读透四大名著,你就必须要花时间去仔细品读书中的文字才行。
读名著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仔细精读。在你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你接着读第二遍,就需要你去仔细精读了,特别是那些最吸引你的章节,仔细去品味语言的魅力,仔细去感受书中的情节,仔细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书中主人翁的心理,融入书中,才能理解其意。
3分钟小视频看懂三国演义原著,简单趣味。#关羽
吕布凭借自己的威名,迫使刘备和纪灵同时到他的军中。刘备和纪灵是否会战斗?吕布是否能在150步之外射中方天画戟的小枝?吕布果然天下无双,一箭射中放在辕门外150步的方天画戟小枝,这就是有名的辕门射戟。刘备和纪灵只能拜服,双双罢兵握手言和。
读《三国演义》和古代人物传记的好方法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序 三国演义了小说 三国演义音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空城计篇
下一篇三国演义李庆丰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