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就是一本小说

0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小说,但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由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历史小说,基于*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融合了大量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元素,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及其故事在中国乃至*亚文化圈内广为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它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政治、战争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追求。因此,虽然它是一部小说,但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国演义是历史还是文学?谈什么是通俗历史读物

虽然通俗历史读物的可以厘定得越来越清晰,但是在实际的阅读和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要截然划清通俗史学读物与文学作品,也并非那么容易。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文体相互纠缠得很深。是否“尊重历史真实”,创作目的是否是普及历史知识,这两个标准毕竟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不同的阅读者经常会产生不同的判断。比如《三国演义》到底算通俗史学读物,就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国演义》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通俗史学读物,因为《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一般认为它的内容七实三虚,其中尤以清代学者章学诚的看法最为典型:“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因此列入通俗史学似无问题。

按照这个标准,历史小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力图反应历史真实的,进行可靠的历史知识传播的作品,比如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等游戏大全399游戏盒子,主要情节都有扎实的史料作为依据。唐浩明本人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把曾国藩的一生事迹进行广泛的传播。另一种则是以历史为背景,绝大多数故事和细节都是文学想象,之所以把故事放到某个定历史特时段,只是为了完成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不符合史学求真的原则。比如电视剧《甄嬛传》,只是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为挂内容的架子,挂的是完全虚构的内容,就是所谓的挂羊头卖狗肉,所以应该算是文学。再比如金庸的小说,虽然基本都是以具体的历史时代为背景的,里面有些人物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显然只能算通俗文学。

三国演义就是一本小说

三国演义是历史还是文学?

面对这一难题,我的主张是尽可能把“通俗史学读物”这个概念放宽一点。第一是因为我们面对历史上的这些作品,要抱以“同情之理解”,充分考虑不同历史时期作者的观念局限性,不可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的历史观和学术素养。第二,中国通俗史学的实践要远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源远流长,而且在历史上也比大部分国家兴旺发达。至少从宋代开始,中国商业讲史与通俗演义写作就已经非常繁荣。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独特遗产。而这份遗产的主体,就是历史通俗演义,它们在中国通俗史学实践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也是今天通俗历史读物写作的重要源头,创作者一直从中汲取中国风格和中国手法。鉴于此,我认为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大部分历史演义、历史小说都应该列入“通俗史学读物”的研究范围。

与此相类似,有人认为,大多数明清历史演义仅仅以历史时代和人物为幌子,所表达的观念和判断、体现出的历史逻辑过程,都与历史真实相去极远。特别是有些作品,多数人物和绝大部分细节虚构的,比如《杨家将演义》。因此大部分明清历史演义基本都只能看作是文学作品,难以称之为“史学”。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再比如,陈宫本来是个屡次背叛主人的人,小说却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之士,而且足智多谋,可事实上的陈宫是“有谋而迟”,也就是有谋略,但是不够灵活,缺乏机变的能力。如果有人在无意间把他当作榜样了,那可真就是犯糊涂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性?本来如此,这就是性。不需要证明,不需要逻辑推理,也没办法证明,也没办法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性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性又叫本性。本来如此,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那么,什么又是道呢?遵循本性,这个就是道。一切从本性出发,又回归本性,这个就是道。性和道,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么,什么是教呢?修道就是教,是身教,是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言教呢?言教就是传道。中国的古籍经典,无一不是言教,无一不是源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三国演义》也是这样,源自于道,回归于道,其目的是教化,而不是娱乐。既然不是娱乐,为什么要演义呢?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热闹吸引人呢?《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明德?明德就是本性,本性光明。什么是亲民?亲民就是本性,本性遍一切处。什么是至善?无有不善,无有不利,本性遍一切时。《三国演义》要彰显明德,达于至善,所以要亲民。亲民就是要让普罗大众都接受,都喜欢。亲民,也是新民。新民,也是要教化与改变民众,让民众明明德,止于至善。事实上,《三国演义》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帮助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知道哪些*西是要尊崇学习的,哪些*西是要贬抑厌弃的。关公信仰在华人世界的普遍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小说,本质上是一部道书。从《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就能看出这一点。如果只是记述历史,那么就不需要演义。演义的目的就是要夸大一些好的品质,显明一些不好的品质,让人们从中做出选择。对于一部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三国演义》也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角色。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取决定性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书。书,毕竟只是一个工具。为善为恶,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自己。《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书,你用来修道就是一部道书,你用来打仗就是一部兵书,你用来处世就是一部处世之书。据说满清入关就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用的,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参悟出来的。我之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道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会在以后慢慢分说。

《三国演义》和历史出入有多大?不是正史,为何还广受推崇?

设想,如果说一个人闲来无事,那么,他会倾向于选择尽是史料的史书,还是生动有趣的小说来阅读呢?答案显而易见,《三国演义》的成书,让三国的这段历史被以更加通俗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现在在日本、韩国等地之所以三国历史十分流行,关羽、诸葛亮无人不晓,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国演义》。

对于刘备的势力,罗贯中极尽美化之能。而对于曹操,他则是当作仇人一样抹黑,在其笔下,曹操是误杀故人后将错就错,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名句的奸雄。他对皇帝没有丝毫敬意,对汉朝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曹操在自述平生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却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历史|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把《三国演义》当成正史的?

而民间对三国人物故事的流传也十分盛行(开始于隋代),流传形式主要分为说话系统和戏曲系统。宋代说话技艺非常繁荣,所以民间段子手怎能放过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不谈?孟元老的《*京梦华录》就有记载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中还出现过一位专说三国故事的著名说话艺人霍四究。到了元代,民间说话中讲说三国故事则就更为普遍了。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了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南朝宋裴松又为之作注,写成的《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二百一十多种,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过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辑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多被后来的罗贯中所采用,尤其是其中有关曹操的十几则轶事,如曹劫新妇、铜雀储妓、杨修恃才、望梅止渴等,差不多都成了罗贯中塑造曹操这一形象的素材。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所以今天就有很多人读这部小说,或是因为支持刘备懂得联络感情、广施仁义,讨厌曹操擅搞权谋、不择手段;或是因为讨厌刘备优柔寡断、虚情假意,支持曹操以法示众、唯才用人。

晋朝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南朝裴松之加以注释,博引群书,史料极为丰富。这本正史虽然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但也有大量相通之处,青年***将《三国志》通读了好几遍,小说与历史的认识逐渐分开,成为一位尊重史实的学者。

后来,随着***接触到了《三国志》,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后,眼界大开,加上受到一群渊博可敬的老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的熏陶,也有了包容万物,兼容并蓄的思想,逐渐舍弃了以前那种固执。

虽然青少年时期的***在一段时间内固执地视《三国演义》为真实历史(湖南人的倔脾气真的十分出名,不管是***还是左宗棠还是曾国藩等等,湖南出身的历史人物天生都带有一种倔脾气)。

李锐也在《***的早期革命活动》中说道:“青少年时期的***在读《三国演义》等旧式古典小说的时候,十分认真,极其用心,也像读史书一样(其实***看任何书都是做各种标记,并不能说明***看三国演义就像看史书一样),打上圈圈点点叉叉等各式记号,或者写上长短批语,这是他认真读书的时候一直保持的一种优良的读书习惯。”

孙琴安在《***和中国文学》中说:“少年时期的***一直是把《三国演义》当作真实历史来读的,并认为通过这本历史演义小说可以了解汉末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因此,他对《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读得十分认真,绝不是泛泛而读,只作消遣。”

***青年时期的好友萧瑜这样回忆:“《三国演义》实际上并不是记录汉末三国时代的真实历史书籍。它是对那段真实历史进行高度艺术想象后的产物。这一点,*一直不是很认同。这些故事在*的生命中扎下了根。”

1910年,在远赴湘乡*山学堂读书的时候,青年***把杂物卷成一捆,扎到扁担的一头;另一头系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他喜爱的两本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十分复杂的权谋斗争和军事斗争,少年***对战争的理解横版网页游戏视频设计软件,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起步的。

作者罗贯中高超的文笔把整个故事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比如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描写孙、刘两家的联盟,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斗争、曹操大军的来袭和对孙、刘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战争准备等等,都是十分精彩的章节,迄今为止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都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如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插曲,或者历史人物各种权谋计谋和决策等等,都使三国故事紧张激烈、惊心动魄。

既然是历史演义小说,那必然比真实历史少了枯燥的学术性,多了趣味的艺术性,而《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在战争描写上很是精彩,写出了古代战争的特点。

民间读过书的人比较少,那就更别说偏僻的乡村了,一些懂三国的老人都是从听戏、听故事中听来的各种三国故事段子,所以少年***在阅读之后与他们谈论三国的时候,不仅没有获得优越感,反而从那些阅历丰富的老人手里得到更多情节和知识。

其中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富于侠义反抗精神的《水浒传》和传奇宏大,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书成了青少年***最为钟爱的读物(***喜欢《红楼梦》是到了中老年时期,没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时期***喜欢《红楼梦》这本书)。

***大约在1906年(那时候才13岁),也就是少年***认识的字累计到可以自己看书的时候,借助于八舅父文正莹送的《康熙字典》,开始阅读一些在民间十分流行的古典小说。

专题: 真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吧   说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