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说红楼梦

0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但它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学类型。

1.《三国演义》:这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特别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这部作品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融入了大量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中国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极高,而且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部作品虽然同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但《三国演义》更偏向于历史战争题材,而《红楼梦》则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作品。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 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3] 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

②本文所引《红楼梦》原文皆据郑庆山校《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按:另有第81回提到曹操:宝玉翻看《古乐府》,见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诗,不觉刺心。这两处清代《红楼梦》评点皆未置评。

①《红楼梦》评点,从乾隆十九年(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到完成于1938年的王伯沆评点《红楼梦》,40多家中可见者有20多家。本文“清代《红楼梦》评点”是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脂砚斋、东观主人、王希廉、陈其泰、张子梁、哈斯宝、张新之、黄小田、姚燮、佚名氏、王伯沆等十余家。张子梁《评订红楼梦》今藏山东省图书馆。

小说三国演义说红楼梦

因此,以三国人物比拟红楼人物,从三国艺术审视红楼艺术,未免局限。而清代《红楼梦》评点与《三国演义》抑或曹操有关的评语,也便流于清代评者一定阅读经验的“厚积”,似乎应有的对古代小说艺术更多深入的“薄发”相对缺乏,然三国艺术之于红楼艺术的影响确乎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游戏大全4399游戏盒子,单就文学形象的美学意义而言,曹操“遗容”也罢,奸雄“化身”也罢,红楼人物的复杂性超出三国人物许多,写人艺术也较《三国演义》略胜一筹。

即便关乎曹操的评语,碍于奸雄印象对关联的红楼人物的品评也竟无好语,而这竟无好语既和《红楼梦》于穿插之妙“与《三国演义》并驾”[12]238无关,又同两书“作书之本意流露于字里行间者异矣”[13]327无干。

他如“《三国》”,两次与《水浒传》并举评笔法,一次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同提论结构,惜皆片言只语的裹以总说,不见“《三国》”之专属分论。

四是之外的有关情况,皆从曹操引出。牵扯到宝玉的是一则流行俗语,牵扯到紫鹃的是两则人物品评:或论青衣不及紫鹃之知心,或论紫鹃具有许褚之妙才,都是肯定有加。

三是薛宝钗与曹操,重在名实问题。宝钗似贤实奸,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皆名不符实甚至截然相反,只是宝钗之实更为隐蔽,也更见作者写人之匠心。

此时紫鹃已大步杀入虎窟龙潭。而宝玉应之的“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的披肝沥胆之言,较之刑牲加帛、歃血会盟尤为可信,至此紫鹃可谓已入虎穴且得了虎子。

“你知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他又和我极好……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跟了他去的……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长……所以我疑惑,故设出这谎话来问你。”

概而言之,经过一番横戈跃马,出深入险,紫鹃得获骊龙之珠:宝玉被紫鹃的顽话激得表示只愿立刻就死,然后化灰化烟风吹四散。紫鹃解释说:

昔曹操杀杨修怜其老母痛子心切,特送知心青衣二人以慰。然知心青衣可慰杨母无子之痛,谅知杨母之心谈何容易!因此,知心能“如紫鹃者,殆不愧矣”[11]179——是称紫鹃之忠。

紫鹃用心可谓良苦,而黛玉何尝不知?然自知境地不同,无父母兄弟维持调护,宝玉姻事权在王夫人,王夫人又岂会不选自己甥女?自知事必无成,惟有伤己之命,感鹃之心。

冷眼看来,宝玉将娶宝钗实非空穴来风,不仅嘱咐黛玉心里留神,且欲黛玉自敛孤介之性,降心谐俗,结欢凤姐、王夫人,以冀凤姐、王夫人能够仰体贾母之意,为她成就大事。

事后紫鹃和黛玉有一番卧谈,其见大虑深、忠悃之意“真有众女子所不及者”(张子梁第57回回前评)。陈其泰自云读之不禁心酸泪落。概因黛玉知心之人,宝玉而外无有他人。

第31回史湘云来贾府,与贾母、王夫人、钗黛等畅谈前情往事,刚说着宝玉,宝玉就来了。姚燮把这句俗语以侧批的形式移用于此,是指宝玉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说者面前,令人惊喜;属于一种场景点评。

形容曹操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随时可能出现,须小心提防;盖缘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一副奸臣模样。

《三国演义》第12回“曹孟德大战吕布”骗过吕布,毛宗纲评吕布曰:“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5]135

《三国演义》第14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献帝担心李(傕)郭(汜)来犯,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曹操奉旨起兵前来,适逢李傕、郭汜攻打洛阳。

其实,堪与既“时”又“识”⑤且“贤”的薛宝钗媲美的小说人物是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的宋江,而非被小说严重黑化了的曹操。

总之,宝钗言行存在严重的名(贤)实(奸)不符,评者揭批无遗;而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亦为世人共知。堪成其匹,恕不多言。

此为张新之第119回夹批,红楼叙事已近尾声。张新之指出,较之“完人”之李纨,“禽兽”之凤姐,宝钗收袭人、笼湘云、挤黛玉、霸宝玉,阴贼险狠且得贤名,实“为操、莽一流人物”;

至宝钗则淫贼险狠,且得贤名,为操、莽一流人物。是则鬼神所必殛,天地所不容者矣。故写独有悲苦是他,而犹必诛之于书外,所以惩恶而严其始也。

书写李纨为完人,有真复之子,所以劝善。写凤为禽兽,而一事能留,且得巧姐之复,虽为女为阴,远不及李氏,然天亦宽之。所以化恶而转为善也。

然姚燮以曹操争天下、心中眼中只有一先主(刘备),来比附黛玉争宝玉亦只有一宝钗,未免不伦(姚燮第28回总评)。不过,比姚燮“恶”钗更甚的是,张新之直欲“诛”钗:

第21回宝钗以“深可敬爱”相知袭人之始,姚燮于侧批中即直言“吾之所恶者,操与莽也”。而断以“深可敬爱”,正是上半回“贤”(“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字之来脉。袭本钗副,无论孰为操、莽,姚燮“所恶者”一也;何况更有以李嬷嬷之骂袭人、薛蟠之骂宝钗,“较陈琳讨曹操檄……尤为隽快”[9]193者在。

“凡此种种,皆从甄士隐、贾雨村脱化出来,至王善保家、善姐皆极不善之人,而以善称则以反证。大贤大德之宝钗,至善至贤之袭人,与全传命名之意不同。”[8]14

可知宝钗是在慷贾家之慨,结众人之欢。似此市恩见好之事,宝钗每每侃侃而谈,不赘。而且张新之认为,宝钗建议留余,出言“至公”“至明”,实为买众;尤其得意的是众人感服,亦甘入玄中——“群以为贤”而钗终“成大礼”。

宝钗出于避嫌——莺儿之母善弄香草,特荐不习莳栽的叶妈管理香草。按这位叶妈,既是宝玉贴身小厮焙茗的母亲,又是宝钗贴身侍婢莺儿刚认的干娘。

这则评语出自张新之第56回夹批,关乎小说人物的名实问题。第56回“贤宝钗小惠全大体”④,探春欲兴大观园之利,修理花木者可借此小补。

不同的是,曹操之“治国”让人既恨且惧,凤姐之“齐家”则让人又恨又爱:“恨”的是她制造了众多悲剧,“爱”的是她的真性情——或为红楼写人居右之处。

作为乱世奸雄,曹操弄权欺世,窃取高位,奸诈而豪迈。且不究曹操是否衣钵有传,哈斯宝将凤姐拟为“曹孟德的女儿”,固是避开了“转比”,想来真意还是着眼于乃父之风的。

她且奸且勇,仗着管家奶奶的身份,恣意作为,恶行多端。曹操虚伪奸诈、残暴不仁,幼时即“有权谋,多机变”(第1回),以至后来欺君罔上,窃国谋逆,乃“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5]6。

赵姨娘、周姨娘到来,众人都站起来表示尊敬,凤姐却连理也不理,“这是敢作敢当”。凤姐素有杀伐决断的气魄,是“脂粉队内的英雄”(第13回)。

至于“可以将大比小,男人可以转比女人”,意以曹孟德、李林甫比拟凤姐。在其40回本的《新译〈红楼梦〉》中,第9回以前并未多写凤姐之事,至第10回(译自百廿回本第17、24、25、26、27回)才浓墨重彩以出之。

所谓善妒者,大多内心无德。哈斯宝认为,背理而行、假仁假义谓之奸,逆理复礼、敢作敢当谓之勇。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林甫蔽明君以行黯政。

与之有似,曹操起于军阀混战,擒杀吕布后“威名日盛”,遂动了窃国之念,若非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行王霸之事”了(第20回)。

故此,第81回凤姐自言当年害邪病时“有什么拿什么,见什么杀什么,自己原觉很乏,只是不能住手”,张新之认为是影射凤姐贪妒至极,“若或使之,是为运气。”

而凤姐柔婉动情地“姐姐疼我”云云,终令尤二姐倾心吐胆。于是凤姐“计”成,“赚”得圆畅淋漓——“二姐死期至矣”(第68回侧批)。

姚燮认为,凤姐下坐还礼是“假”,自云痴心也是“假”,此外还故意特提“大礼(私娶)”抬高(羞辱)尤二,一段话总是反复其言,面面俱到。然翩翩软语,时露刀锋。尤其是你我并说,偏将二姐扯在一处,明眼人可知“二姐乃死矣”(第68回眉评)。

凤姐儿忙下座,以礼相还,口内忙说:“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你我之痴心……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家大礼……不想二爷……私自行此大事,并未说知……还求姐姐下体奴心……你我姊妹同居同处,彼此合心,谏劝二爷……方是大礼。”

这三则评语一论其言,一论其行,一论其性。所谓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至于性者为何,略微复杂。简而言之,在哲学层面,念起为心,念灭为性,不一不异;在世俗层面,是指人的性情、性格,本文取意后者。

故此,贾雨村昧真禅空遇旧(甄士隐)时,才“无主意”便到“无奈”之际,张新之比之云:“操、莽以次诸人末路,何常有一有奈者哉!”(第103回夹批)结结实实地比出了古来奸雄终无所得的末路行状。

红楼叙事胜出的是,不仅趁势写出娇杏目中“这人生得这样雄壮”,还以“想他定是我家主人说的什么贾雨村了”(第1回)调侃世人不少——“雄壮”分明是“一具俗骨”,“什么”亦或“不足齿及之词也”[6]17——似有“奸”字埋伏。

毛宗岗评此处为郑重“出奸雄”(第1回夹批)[5]9,而“细眼长髯”恰与曹操的老谋深算相表里,亦非“鼠耳鹰腮”类的奸相外露。综合来看,贾雨村和曹操同是不可貌相之人。

因此脂批笑讥“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甲戌本第1回眉批)的做法,肯定曹公笔墨的同时亦析出渊源——“是莽操遗容”。据说曹操其貌不扬,《三国志·武帝纪》略而未及,《世说新语·容止》门出以形陋,《三国演义》③中曹操的亮相则是:

脂批之后这类评说不绝如缕,从略。然而,曹公笔下贾雨村却非奸人奸相,其如“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等,写来实是向好的“一个发达相”(姚燮第1回眉批)[4]13。

这一形象复杂、真实,脂砚斋评他“真是个英雄”(甲戌本第1回夹批)、已是“下流人物”(甲戌本第2回夹批),不单揭出雨村初于中秋诗中露出的“奸雄心事”(甲戌本第1回夹批),亦指出雨村日后仕宦生涯中的“奸雄必有之理”“奸雄必有之事”“奸雄必有之态”(甲戌本第2回夹批),因以“奸雄”称之多达11次(另有两次称凤姐),直抵“奸雄欺人”(甲戌本第4回夹批)之底里。

因此,贾雨村口中“应劫而生”“挠乱天下”的“大恶者”曹操(第2回)②,红楼评点中频与王莽等同时出现(本文且不论王莽等)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代奸雄曹操,是同一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中的曹操,本文论述则唯文学形象之曹操是取。

若论《三国演义》与《红楼梦》的关系,当无“互《水浒传》之文,见《红楼梦》之义”[1]157的那种因缘,亦当无“《红楼》作者心目中固以《水浒传》为范本”[2]337般的深意,但其于红楼艺术的影响还是存在的,这在清代《红楼梦》评点①中略有论述。

要之,关于人物形象美学意义的探讨,曹操“遗容”或奸雄“化身”云云,多流于清代评者一定阅读经验的“厚积”,似乎对古代小说应有的艺术更多深入的“薄发”相对缺乏,然三国艺术之于红楼艺术的影响确乎于此可见一斑。

凤姐的贪妒、奸勇以及随带的才干,竟是裙钗不让须眉;三是薛宝钗与曹操,重在名实不符。宝钗似贤实奸三国单机好游戏推荐排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只是宝钗之实更为隐蔽;四是之外的有关情况,一则流行俗语,两则人物品评。

摘要:《三国演义》在清代《红楼梦》评点中形迹不显,可以成组的只有三国人物而且是曹操,依其关联的红楼人物分为四类:一是贾雨村与曹操,重在人物容貌。突破奸人奸相律例,体现出两部小说之间写人艺术的传承;二是王熙凤与曹操,重在性情才干。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开篇已经揭示了故事的结局。这块石头在红尘中经历了悲欢离合,《红楼梦》的结局肯定是悲伤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小说的开篇第一首诗。这是顽石在红尘中经历后的总结。这首诗简单地概述了顽石在红尘中的经历,并记录了一段故事。

文章中描述道,后来,经过了几世几载,有个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崖峰下经过,看到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清晰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故事。空空道人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块没有才能补天的石头,被唤醒后,被带到红尘中,经历了悲欢离合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有一天,这块石头正感到悲伤时,突然看到一僧一道。注意,这两个人贯穿了全文。文章中描述这两个人“骨骼不凡”,表明他们不是普通人。这两个人谈论了神仙和神秘的事情,还提到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

我们知道,这块石头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已经有了灵性。因为其他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用来补天了,只有这块石头没有被选中,感到自卑。《红楼梦》的开篇为我们铺垫了故事的背景。其实,宝玉出生时嘴里叼的玉,就是指的这块顽石。通过了解前因后果,我们对故事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

小说以神话故事为开端,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和虚构性。《红楼梦》开篇时,作者介绍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在大荒山无崖峰下,女娲炼成了一块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块。只有一块未被使用,被丢弃在青梗峰下。这块顽石就是后来宝玉出生时嘴里叼的那块石头。

《红楼梦》的开篇第一章就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和意图。开卷第一回,作者介绍了自己写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意图说明小说是虚构的。其中有真也有假。从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名字可以看出,甄士隐代表“真事隐去”,贾雨村代表“假语村言”。看官们听好了。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当   章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