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其中,“空城计”是该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时所采取的一个巧妙的战术。
故事背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蜀汉。当时,诸葛亮北伐中原,与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对峙。一次,诸葛亮因粮草不济而撤退,但不慎被司马懿的大军追上。此时,诸葛亮的军队兵力不足,无法正面迎战司马懿的大军。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诸葛亮采取了一个大胆的策略——“空城计”。
具体实施时,诸葛亮命令士兵打开城门,并让少数士兵装扮成平民,在城门口扫街、浇水,他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当司马懿的军队到达城下时,看到这种异常平静的场景,感到十分疑惑。因为按照常理,如果城里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因此,司马懿怀疑城内设有埋伏,担心一旦进攻会落入陷阱,最终决定撤退,避免了可能的损失。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以及他如何利用心理战术成功地化解了危机。“空城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之一,经常被用来形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空城计
司马懿看见山谷中都是蜀兵,不敢出大路,直接回到街亭。这时曹真听说诸葛亮退兵,也想来捞便宜,急忙带兵追赶。谁知山背后一声炮响,蜀兵漫山遍野杀来,领兵的大将是姜维、马岱。曹真大吃一惊,急忙退兵,先锋陈造已被马岱一刀杀死。曹真带领败兵狼狈窜逃。蜀兵连夜全部奔回汉中。
老三国演义小说空城计
魏兵走了没有多远,山谷中杀声震地,鼓角喧天,又是一支兵马杀来,前面一杆大旗,上面写着“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蜀军的喊杀声加上山谷中的回声,不知道有多少人杀来,似乎漫山遍野都是。魏兵疑心这里有重兵埋伏,不敢在山谷中停留,将携带的装备与粮食、车辆等,一概抛弃,夺路逃走。关兴、张苞只是虚张声势,吓唬魏军,并不追击韩国游戏为什么是网页游戏,将魏兵抛弃的兵器、粮食、车辆等运了回去。
诸葛亮平心静气地对他们说:“他认为我一生谨慎小心从来不肯冒险。所以他见我这副模样,就怀疑城中有伏兵,因此急急忙忙地撤退了。我不是欢喜冒险的人,这次是因为万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我估计他必定从山北小路退走,已经命令关兴,张苞两位将军在那里带兵等候。”
三是要结合形势,因情而用。空城计主要体现《孙子兵法·虚实》中“兵无常势”的思想,既不按刻板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和形势,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核心思想是“随机应变以制胜”。也就是说,空城计并不一定要以“空城示之以空”的方式使用,而要结合形势,因情而用。只要能在心理上威慑对方,一样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对偷袭石家庄的国民党军队使用空城计,并不是气定神闲空城以待,而是通过揭露和宣扬对方偷袭企图的方式,对敌起到极大的心理震慑作用,使对方兵马未动,阵脚先乱,进而动摇傅作义作战决心,令其取消作战计划。
二是要了解对手,因敌而用。空城计与其说是一招作战计谋,不如说是一场心理博弈。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在某些情况下,敌方指挥官越是谨慎多疑,效果就会越好。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几万大军的情节虽是虚构,但也能看出这一点来。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司马懿生性狡诈多疑,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了解司马懿,料定他会判断自己“一生谨慎不曾冒险,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故而空城故意示之以空,“虚者虚之”,才能让司马懿“疑中生疑”,下令撤退。如果换作对方是个狂妄鲁莽之人或有勇无谋之辈,诸葛亮纵然神机妙算,也绝不敢轻易使用空城计。
一是要择机而行,尽量慎用。空城计是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采用的疑阵,借以迷惑敌人,渡过险关。一方面,这种方法多是在敌强我弱、兵临城下的态势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如果被敌人识破,乘虚而入,是十分危险的。另一方面,空城计能否成功,取决于敌人最终的行动。也就是说,虽然计谋主动权在我方,但最终效果取决于敌方反应。因而,空城计是悬而又悬的“险策”,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缓兵之计。此外,现代战争中,随着科技发展,侦察手段越来越多,要想隐藏真实实力,欺骗迷惑对手,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空城计要在确保敌方不清楚我方真实实力和意图的前提下,择机而行,尽量慎用。
古人用兵,讲究的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强调隐真示假,迷惑对方。空城计却打破以往兵家的常规用法,以违背常理的用计,甚至冒险故意暴露自己弱点,使对方疑虑重重,不敢进攻,也就是所谓“疑中生疑”。使用此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张守珪到任瓜州时,吐蕃军队刚撤离不久,瓜州城已残破不堪,吐蕃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形势非常严峻。时不我待,张守珪马上组织幸存军民修筑城墙,但修城工作刚刚开始,吐蕃军队突然兵临城下。守城军民一时不知所措,张守珪则非常冷静,他先是布置军民固守,之后命人在城上大摆酒席,会集将士饮酒作乐。这时吐蕃已经把瓜州城团团围住,却见城上唐军推杯换盏,泰然自若,全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时摸不着头脑,迟疑观望半晌,以为有诈,不敢贸然攻城,最终决定撤退。张守珪在城上见吐蕃退去,立刻下令部队追击。吐蕃更认定唐军预先设有埋伏,丧失斗志,大败而逃。
唐朝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进掠河西地区,攻陷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形势不稳。为扭转战局,抵御吐蕃入侵,唐玄宗任命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
空城计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指本来兵力空虚却故意显现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揣摩,不敢轻易来犯,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时刻,运用这种策略,更加奇妙莫测。“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主要利用对手心理的相对弱势,因敌而资用,因难而见巧,体现出《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的作战思想。
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最终以诸葛亮的机智和勇气获得胜利,成为三国历史上的传奇一幕。而司马懿的谨慎,更显示了他深厚的谋略。两位智者的较量将在这动荡的时代继续进行…
回到帐中,诸葛亮明白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司马懿必会再图谋复仇。他迅速调兵遣将,加强防备,好迎接可能到来的挑战。而在退兵途中的司马懿,心中也是思绪万千。他了解诸葛亮的智慧,此次空城计虽未成功攻入城中,却让他更加警惕。对两个儿子说:“与诸葛亮交锋多次,他的谋略不可小觑,日后务必小心应对。”
待司马懿的军队远去,诸葛亮才松了一口气,背后冷汗湿透。周围的将领们纷纷拜倒,崇敬地称赞他的智慧。诸葛亮默默感慨,能在此危机中化险为夷,实属侥幸。
此时,城楼上的诸葛亮琴音渐渐变得激昂,仿佛在向敌军发出挑衅。司马懿心中不安,更加坚定了撤退的决心,最终下令后军作前军,急速撤退。十五万大军如潮水般退去,西城眼前的大危机被暂时化解。
但司马懿摇头,表示不可轻敌,认为诸葛亮的淡定绝非普通的虚张声势。司马昭则急切地提醒父亲,不能错失良机。经过一番沉思,司马懿最终决定不进城,认为诸葛亮必有伏兵。
司马懿勒住战马,凝神注视城楼上的诸葛亮,见他神态从容,琴声悠扬,心中暗自警惕。他对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说:“诸葛亮一向谨慎,此时城门敞开,一定有埋伏,贸然进城必会中计。”司马师却认为可能是诸葛亮假装虚张声势,城中实无兵马。
他立即下令打开城门,安排士兵化装成百姓洒水扫街,神态自若。然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头戴纶巾,携琴而坐,焚香演奏。司马懿的军队如潮水般涌至,见此景象,顿时心生疑虑。
西城兵力寥寥,仅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面对如同大海的敌军,犹如蝼蚁。在这种危急时刻,诸葛亮登上城楼,遥望敌军的旌旗,心中虽感紧张,但外表却镇定自若。他轻摇羽扇,脑中迅速运转着应对之策。周围的将领们个个惊慌,只有诸葛亮微微一笑,安慰道:“众位勿慌,我自有良策。”
在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全心全意谋求汉室复兴。一天,他派遣马谡守卫街亭,然而马谡骄傲自负,不听从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此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朝诸葛亮驻守的西城进发。
最大威胁还在,自己就能高枕无忧。当司马懿退兵后,罗贯中在这一回的最后面还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可见诸葛亮早已洞察了司马懿的心理,知道他必退军。
别以为这是一句玩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还产生了千古名言,“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事实上单机游戏三国群英传1攻略,在诸葛亮空城计前,司马懿就因为诸葛亮的反间计,结果受到曹叡的猜忌而丢了一次官。如果这次把诸葛亮抓住了,自己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原本就对自己怀疑的曹叡,很可能就会痛下杀手。
司马懿何许人也?三国最大的赢家,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其实他已经识破了空城计。历史专家就表示,司马懿之所以不能直接冲进西城将诸葛亮抓获,因为一旦抓获诸葛亮,意味着曹魏失去了最大的威胁。将军(军师)最大的价值在战场,如果诸葛亮不在了,司马懿也就人头落地了。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很多疑惑,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15万人),即便真的怀疑西城中有疑兵,他完全可以先假装撤离,然后派一小股侦察兵折返来侦查一番。或者司马懿完全可以将西城彻底包围起来,以逸待劳,他实在没有理由直接立刻撤兵。
诸葛亮如此淡定,司马懿心中疑虑顿生,他对司马昭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看到司马懿大军撤离,诸葛亮对身边人说:“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当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西城时,发现城门大门,门口前还有几名老人在扫地,同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吟唱。原文是这样的,“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空城计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由于马谡丢了街亭,导致蜀汉大军进退不得,同时司马懿又率领大军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使出了“空城计”。
大家都知道,空城计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之一。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被视为诸葛亮高超智慧的代表作,甚至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有一点是肯定的,正史中诸葛亮是没有使用空城计的,这不是本文描述的重点问题。
专题: 请三国演义小说 查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下小说上一篇小说里有三国演义的书籍
下一篇军事纪实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