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三国演义原版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是一部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小说。阅读《三国演义》原版小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择版本:市面上有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包括原文版、注释版、白话文翻译版等。对于初读者来说,可以选择带有注释的版本,这样有助于理解古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词汇和表达。

5.加入讨论:加入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会或论坛,与他人交流阅读体验和心得。通过讨论,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发现新的视角。

通过上述方法,相信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享受《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3分钟小视频看懂三国演义原著,简单趣味。#关羽

吕布凭借自己的威名,迫使刘备和纪灵同时到他的军中。刘备和纪灵是否会战斗?吕布是否能在150步之外射中方天画戟的小枝?吕布果然天下无双,一箭射中放在辕门外150步的方天画戟小枝,这就是有名的辕门射戟。刘备和纪灵只能拜服,双双罢兵握手言和。

女生喜欢浏览什么网页游戏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乱”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如何读三国演义原版小说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乱”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反观《三国演义》,它在人物塑造、环境设置、情节构建等方面希望呈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呢,还是一种普遍性呢?——我认为,无疑问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我们仅以人物塑造为例,鲁迅先生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有过一段经典的评论:“(《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此后常常为文学评论家们所诟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改编者)所要追求的,他们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的都不是特殊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论是曹操、关羽,还是刘备、诸葛亮……他们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的浓缩和提纯,或者说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格的形象化,他们的行动也从来不是被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的,而是被特定的抽象观念所推动着的。

在书中,伊恩·瓦特具体分析了小说(novel)与传统叙事文本之间的差异。我想在这里对他的观点略加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西方意义上的‘小说’(novel)”这一问题的思考。

孩子如何阅读《三国演义》才能做到深度阅读?

如果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有质疑:是不是历史长河真实发生的?这时候就可以看看《资治通鉴》 里三国部分内容,再引入《三国志》(可以选择中华书局出版),图书质量很不错,左侧是原文,右侧是译文,左右对照着看,非常方便阅读。

浅谈如何阅读《三国演义》这部永不褪色的经典

沉浸式阅读理解,成年人也难免设身处地“cosplay”那些虚实结合的完美人设,何况孩童?所以无论老少看书,有时候都是一样的,好比看戏曲场面,“丞相骂战完,我辈再倒腾”,先看看热闹,头脑风暴又或英雄本色出演,诸如此类。

谁说小学生读不懂《三国》?遇见它,孩子轻松读懂

必考名著《三国演义》,如何轻松读|三五锄课程设计师翼龙

大家都说初中孩子在叛逆期,但我不这么认为。所谓的叛逆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以前孩子没有语言、心智和能力跟家长表达清晰的观点,现在他们长大了,想对话,想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对的,所以看起来叛逆。他们不再像小学的时候那样满足于简单的、唯一的答案,他们热衷于争辩,会问“怎么样”“为什么”,他们想要跟大人讨论看起来有点复杂的问题,想要跟大人平等地探讨。如果不给他们发表观点、学习用逻辑讨论问题的机会,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不满足了。所以,辩论这种形式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这是我的想法,我当时并不清楚跟粲然是否想法一致。当我做完了课程,与粲然、朵拉坐在咖啡厅准备展示的时候,我心里非常忐忑,因为我的这个方案和以前的思辨读书课有一些变化。没想到粲然看完后,不仅觉得挺满意的,而且她建议我把这些主题讨论改成辩论的形式。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不仅让课程变得更有趣,而且,非常适合初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成长目标。

刚开始做课程的时候,我有个底层逻辑,我认为讨论观点以前,应该先仔细地阅读书中的作者对这个问题说了什么。我们现代人常常还没有听懂别人在说什么以前,就很快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所以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设置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地阅读,除了《三国演义》,我们也读其他大师的作品,包括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法学学家等,我们看到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这时候,我们再来讨论主题,让我们的想法跟这些古圣先贤碰撞、反思、延伸,然后孩子得到自己的看法。

除了可以在思辨读书课用不同的角度趣读《三国演义》,我们与社群部门还合力研发了5天名著亲子思辨导读营,在社群上也能轻松读三国。不确定孩子喜不喜欢《三国演义》?孩子读不懂《三国演义》?想让孩子喜欢上《三国演义》?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免费参与进来↓带孩子先试一试!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孩子们会发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在历史上原来不是那样的。比如诸葛亮,大家都觉得他聪明,逻辑缜密,可孩子们读的时候会发现,他舌战群儒其实是骂战,不是逻辑辩论,非常有反差。他们会很惊讶,原来还有比诸葛亮更聪明的人呢,只是因为作者立场,夸大了他,才让大家有了诸葛亮最聪明的印象。

青年人如何读《三国演义》

大家好红日游戏名称网页设计游戏,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青年人如何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于青年人来说,如何更好地读《三国演义》,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读原著《三国演义》序

总体来说,《三国演义》原著更加全面、详细、深入,能够更好地展现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而简写本则是为了方便小朋友们初步了解故事而进行的简化。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小朋友能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以便更好地了解原著与现实的内容和背景。

寒假我们一起带着问题精读《三国演义》吧

孩子目前上五年级,对于三国演义原著读了几次,每次读到一半就会感觉难偷懒不想读,然后就放弃了,去选儿童版三国演义读。每到这里我也是很头疼,看看原著文字,说心里话作为家长的我也不想读。已经五年级了原著必须要开始读了,所以想了个办法带孩子一起读,每一回都会给孩子题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标注。

读《三国演义》和古代人物传记的好方法

古代的人物传记有一个不变的传统就是按时间为线索叙述人物的生平。从出生到去世,极少采用倒叙、插叙等等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按时间为线索整理人物的活动轨迹。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按时间,古代的时间记录方式是年号纪年,好比如建宁二年,建安十二年。哪个先哪个后?如果对历史不熟悉,不知道建宁和建安是哪个皇帝的年号,那就会混乱。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锋   三国演义小说简   小说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