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通俗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叙述,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及其势力之间的斗争与合作,展现了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融合了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忠勇双全的关羽、仁德兼备的刘备等,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紧凑吸引人,因此自问世以来就广受欢迎,成为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此外,它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等,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如果您对《三国演义》的具体内容或者相关文化背景有任何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杜贵晨文集》(第二卷:)「罗学」与《三国演义》研究(15)

《杜贵晨文集》(第二卷:)「罗学」与《三国演义》研究(15)

正面的例子是“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写这场大战的中心是孙、曹隔江斗智,但首先是战与不战,关键在孙权。诸葛亮虽雄辩过人,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因势利导,使东吴国策向孙、刘联合破曹的方面倾斜而已。因此,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的游说在书中写得最为好看,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主要是帮助孙权明了曹兵南下的政治与军事形势,建立起抗曹的信心,却基本上没有也不可能由诸葛亮说破孙权必须联刘抗曹的关键。这一关键只能由孙权自己的人为其说破。这个人就是鲁肃,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写道:

第一网页小游戏打怪兽下载游戏,“安国全军”的慎战论。《孙子兵法》所以能独称“兵经”,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虽为兵书,却不是就兵论兵,而是从国家利益的全局考量,把用兵即战争作为保障和争取国家利益的手段,不可不用,亦不可轻启,所以开篇《始计》第一句话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讲对待战争要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又在《地形篇》中说:“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是讲战与不战的原则:一是保民,二是利主。更进一步在《火攻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是从反面讲君主、将帅应该慎战的道理。总之,在孙子看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上的目标,战与不战决定在于民、于君是否有“利”;否则,以“怒”“愠”兴师,就可能招致亡国杀身之害。《演义》写战争,也首先是在这一点上作了或正或反的描绘,使后世读者“不可不察”。

三国演义之通俗小说

对此,毛宗岗于“每日退军,添灶而行”下夹批曰:“孙膑减灶之法,武侯反用之;虞诩增灶之法,武侯正用之。”又于“自无损兵之患”下夹批曰:“方将添灶计策解说一遍。”因知作者不仅注意于运用《兵法》本身的描写,而且自觉通过议论揭示《兵法》运用的原理及其现实依据,甚至从上引第一百回诸葛亮教魏将回告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未为迟也”的语气中,还能感觉到作者“纸上谈兵”的得意,由此可见作者著书,于贯彻弘扬《兵法》思想的热忱及其非凡的兵学见识。

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兵一千,却掘二千灶。今日掘三千灶,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退兵,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刘表问贾诩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愿公明教我。”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刘表、张绣俱服其高见。

第三,临战援据《兵法》。如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写李典曰:“《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某非怯战,但恐不胜刘备也。”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写 “(曹)操心中郁闷,闲看兵书。程昱曰:‘丞相既知《兵法》,岂不知兵贵神速乎?’”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写吕常怒曰:“据汝等文官之言,只宜坚守,何能退敌?岂不闻《兵法》云:‘军半渡可击。’今云长军半渡襄江,何不击之?若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急难抵当矣。”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写朱桓按剑而言曰:“《兵法》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今曹仁千里跋涉,人马疲困;吾与汝等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耶?”等等。

第二,论将准于“《兵法》”。如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写刘备称赞张飞曰:“素以汝为一勇夫耳,前者捉刘岱时,颇能用计。今献此策,亦中《兵法》。”末句嘉靖壬午本作“献此计,吾弟亦按《兵法》,甚好,甚好”。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写诸葛亮对后主说:“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写孔明对俘获魏将张虎等曰:“吾放汝等回见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未为迟也。”第一百零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写姜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如此等等,皆以是否明于《兵法》为论将标准。

第一,将帅必读“兵书”。如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写刘备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写曹操对阚泽曰:“吾自幼熟读兵书,足知奸诈之道。”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写孙桓请战,伏地奏曰:“臣虽年幼,颇习兵书。”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写孟获曰:“吾虽蛮人,颇知《兵法》。”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写夏侯楙曰:“吾自幼从父学习韬略,深通《兵法》。”如此等等,凡夸人或自夸,几无不以读“兵书”、明“《兵法》”相标榜,足见《演义》写将帅人物,以熟读“兵书”为重要特征。

倘对《演义》就古学的继承与利用上作量的比较,其征引历代古籍文句,数量上首先是儒家的经典共十七条[],其次就是《孙子兵法》,而道家、法家类著作的文句少见。这表明《演义》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叙事倾向并行而最突出的,不是道家、法家,而是以《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正是对孙子思想的重视与利用,使《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孙子兵法》的演绎,是一部通俗小说体的兵书。

当然,《演义》独重《兵法》的现象更应该上溯今存最早的版本,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提及《兵法》名号内容的数量,实际比表1毛本中所见还要多一些。如卷之八《诸葛亮火烧新野》写曹仁曰:“岂不闻《兵法》云有虚有实之论?”此句当指《孙子兵法·虚实篇》“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等语,为毛本所删;卷之九《诸葛亮智激孙权》写诸葛亮说孙权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惫……正是‘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其中“故《兵法》忌之”二句为毛本所删。“必蹶”句《孙子兵法·军争篇》作“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以与表1所列合并观之,可推测《演义》嘉靖本于古代兵学也是首重《兵法》。罗贯中是一位熟悉并对《兵法》素有研究的小说家。其对孙武之崇拜,对《兵法》之熟谙,对兵家文化之热衷,同时与后世小说作者,都无以过之,从而有此一部重写战争而遵循《兵法》并以之为指导的通俗小说名著。

《三国演义》对孙子的推重尤其体现于对《兵法》的频繁称引。书中除极赞“孙吴妙法”(第八十四回),“妙策胜孙吴”(第一百零四回)等间接的称扬之外,还有四十七次提到“兵书”或“《兵法》”,并大量引用原文,见下表1。此表所列,或有未备,但大体可见《演义》征引所称“兵书”“《兵法》”,除第八十五回“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一条不见于《孙子兵法》者之外,其他至少有二十五回书中二十七次引用《孙子兵法》共计十三条,涉及到《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八篇。其他除一条并见《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为后者因袭前者可以不计之外,“客兵倍”云云一条虽为述《孙膑兵法》所论,但由于罗贯中时代孙膑《兵法》尚在土中,所以此条实应出自《汉书》,而除此之外,似再无引用其他兵书的文例。由此可见,《演义》于兵家人物独重孙武的同时,于“兵书”也是独重孙武之《兵法》。不仅唐宋及其以后兵法著作未入其选,而且三国以前古兵法如《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都没有或基本没有涉及,岂非于《孙子兵法》情有独钟!

及至三国,孙武后裔又有东吴孙坚、孙策父子并为名将,而孙权承父兄遗业,雄据江东称帝,整体实力虽不如曹魏,但有过于蜀汉,为三国鼎立举足轻重的一极。蜀、魏交恶,吴国左右其间,使曹、刘无不对其爱恨交加而无可奈何。以致曹操一世“奸雄”,亦不得不叹羡曰“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二·孙权》引《吴历》)。因此,《演义》虽“拥刘反曹”,叙事以蜀、魏之争为主线,以孙氏之东吴为蜀、魏相争的陪衬,但也并没有忽视孙氏有过于曹、刘之处。例如写孙坚的出场,除显扬其英雄了得之外,就特别提及了“乃孙武子之后”。这在《演义》虽然是据史而言,又是沿其写主要人物出场往往上溯其家世的手法,但是此一追溯,在对孙坚及其家族形象的塑造上却有突出的效果,既是加强其英雄了得的一笔,又是全书重写战争而极意推重孙武顺理成章的文字。由此结合了全书他处有关孙武描写的渲染,在熟悉兵家传统的读者眼中心里,就不能不油然而有孙武——孙膑——孙坚——孙策——孙权一族的兵家世系图谱,从而加重并凸显了《演义》兵家文化背景的色彩。

每日阅读|读一本好书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回

一齐完备,共聚五百余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三人参拜已毕,问其姓名,说起宗派,刘焉大喜云:“既是汉室宗亲,但有功勋,必当重用。”因此认玄德为侄。整点军马,人报黄巾贼大方程远志人马五万,哨近涿郡。刘焉差马步校尉邹靖,着引刘玄德为先锋,前去破敌。玄德大喜,即与关、张飞身上马网页游戏联机免费游戏大全,来干大功。试看怎生取胜?

来日收拾军器,恨无匹马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客人,引十数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祐我等,当成大事。”三人出庄迎接。为头两个商人,乃中山大商:一个是张世平,一个是苏双,每年往北地贩马,正值寇发,归乡回来。玄德请二人到庄上,置酒管待,诉及欲与民除害,扶助汉朝。张世平、苏双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送与玄德,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玄德求良匠打造双股剑。关羽造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制全身铠甲。

三人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论天下之事。关、张年纪皆小如玄德,遂欲拜为兄。飞曰:“我庄后有一桃园,开花茂盛,明日可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俺兄弟三人结生死之交,如何?”三人大喜。次日,于桃园中列下金纸银钱,宰杀乌牛白马,列于地上。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以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共拜玄德为兄,关某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同拜玄德老母;将祭福物聚乡中英雄之人,得三百有余,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中平元年,涿郡招军。此时玄德年二十八岁,立于榜下,长叹一声而回。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苦长叹?”玄德回顾,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此人形貌异常,遂与同入村中,问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张,名飞,字益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义天下壮士。却才见公看榜,缘何长叹?”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字玄德。今闻黄巾贼起,却掠州县,有心待扫荡中原,匡扶社稷,恨力不能耳!”飞曰:“正合吾机。吾有庄客数人,同举大事,若何?”玄德甚喜留饮。酒间,见一大汉推一辆小车,到店门外歇下车子,入来饮酒,坐在桑木凳上,唤酒保:“即酾酒来,我待赶入城去充军,怕迟了。”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同坐,问及姓名。其人言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其后改为云长,乃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豪霸倚势欺人,关某杀之,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招募义士破黄巾贼,欲往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

时榜文到涿县张挂去,涿县楼桑村引出一个英雄。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表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帝元狩六年封为涿郡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此这一枝在涿郡。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因刘弘曾举孝廉,亦在州郡为吏。备早丧父,事母至孝,家寒,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上有一桑树,高五丈余,遥望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言此树非凡。相者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叔父责曰:“汝勿妄言!灭吾门也!”年一十五岁,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为友。玄德叔父刘元起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耳!”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科普向」亦史亦稗开演义,一片诗心铸三国——《三国演义》2

不过这件事大概率是罗贯中先生的自由发挥,因为《三国志》中只说了“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并没有说过三人在桃园当中结义兄弟。而从原文来看,备乌牛白马等祭品也不是汉时风俗,反而是元朝以后随着少数民族一起流入中原的。但话虽然这么说,刘关张三兄弟的情谊确实也在桃园三结义的背景下更显的坚若金石,不可动摇。之后关羽战死,刘备明知不宜伐吴,又有赵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相劝,但是刘备依旧一意孤行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张飞也怒气中发,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更是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三兄弟情谊之真切,有赖于桃园结义,也让三人虽然先后去世但是更显的不忘誓言。

专题: 三国演义4小说   新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