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讽刺小说么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特别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三国演义》虽然在叙述上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美化或丑化,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讽刺,而是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作者对忠义、智谋、勇气等价值观的崇尚。

当然,《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对某些人物或现象的批判,如对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个人主义态度的描写,以及对一些权臣、奸佞之辈的揭露,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批评。但是,将整部《三国演义》定义为讽刺小说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一部集历史、传奇、道德教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让人迷茫的《三国演义》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国演义是讽刺小说么

想知道这些就要去了解罗贯中的生平了,生于1330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帝1333年即立,这也意味着罗贯中懂事成人时已经元朝末期,广西、山东、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起义,这和《三国演义》中的东汉末年形式是很相似的。在一波战火洗礼下,元末也形成了三大巨头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论实力最强大的是陈友谅,论最得人心的是张士诚,而实力最弱的就是朱元璋了。这里又和三国鼎立对应上,而且罗贯中辅佐之人正是得人心的张士诚。奈何最终如同三国归晋一般猎魂觉醒游戏盒子战刀,他辅佐的张士诚得人心却不得天下,势力被灭,天下尽归朱明。正因如此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明朝年间没有了仕途的可能,他的文学创作之途由此开始,随之《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不能当历史考究,却不是一无是处,演义在三国文化传播上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其浅显易懂,雅俗共赏,且内容完整宏阔,脉络清晰,富于文学性、戏剧性和吸引力,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其中的文斗、智斗更是一绝,也正因此有了广泛的传播性和群众基础,这也正是许多人把演义当成历史的原因,它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揭示了历史规律、反映了群众智慧。

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

说完睡觉的事,咱们接下来说一个人,那就是武圣关羽。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高光时刻: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来评判,关羽堪称完人,唯独有个缺点就是有些傲气、刚愎自用。在本书中,作者形容关羽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您可能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描写了一个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生怕出什么乱子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总想用一种所谓的套子把一切都安全地罩住,他的雨伞、怀表,甚至还有他整个人。听起来,这样一个小人物跟关羽差着十万八千里,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这么多次睡觉的场景,唯独有一次睡觉的主人公却不是故事的主角。长坂坡上,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杀了曹军一个七进七出,怀里还抱着当时还是婴孩的刘禅。这位蜀汉政权未来的接班者现在正在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睡觉。您想,带着娃连斗曹操数十员猛将,全身而退,还能让怀中的婴孩安睡无恙,赵云的武艺得高到什么地步。作者正是通过睡觉这件事,把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的高大形象凸显出来。后来,金庸在小说《飞狐外传》中,描写大侠苗人凤抱着熟睡的女儿和敌人打斗这一情节就是借鉴《三国演义》里这一著名桥段。

我们先从《三国演义》中有关睡觉的那些事儿讲起。“睡觉”在《三国演义》中一共出现了十几次,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精彩的桥段,作者通过描写睡觉从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制止住两位暴躁的老弟,安安静静地在院子里等了很久,直到诸葛亮睡醒方才恭身求见。诸葛亮的午睡显然是一次假睡,目的是为了试探刘备的格局以及他的诚意。除此之外,安排这场慵懒的午睡还有两层用意:第一,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这个“卧”字可不就是睡觉时的姿势。汉末名士讲究的就是怡然自得、潇洒自如,这段有关午睡的描写,把诸葛亮的名士风流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诸葛亮出山后为了兴复汉室,可谓是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曾经悠然自得、想睡就睡的卧龙先生也不得不把睡觉的事先放到一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事业当中,最终积劳成疾。您看,作者通过对睡觉的描写,就把诸葛亮身上的名士风流和他后半生为国操劳的人物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人人皆知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要贬曹呢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仅可笑,而且可悲,其最可悲之处莫过于被司马篡了魏国的基业。曹操事事处心积虑,可谓机关算尽,但却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有朝一日会落入其手下司马氏之手,而且篡夺的情节竟似曾相识。罗贯中一首诗作得妙:“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实乃天大的讽刺。

《三国演义》中的众诸侯则各自为政、你争我夺,更不像臣子的所为。曹魏、刘蜀两大集团是《三国演义》全书的主角,故事主要由这两大政治集团的攻守斗争而展开的,而这两大集团的首领又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曹操是《三国演义》明显贬损的一个人物形象,书中唤其为“阿瞒”,即带有贬讽之意。他老谋深算、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如杀吕伯奢一家充分暴露了曹操残忍狠毒的本质,作者在文中又进一步告诉读者“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这是罗贯中所不能抹杀的,但他却可以将曹操的一些好的表现都写得让人看起来是满口仁义道德、其实虚伪狡诈。如曹操欲申军令,明知部下不会将他正法,却还要装模作样的割掉自己的一缕头发,让人看了感觉是政治家的作秀。除此之外,《三国演义》还将曹操的一些行为写得相当滑稽、令人发笑。如濮阳城大火中以手掩面而逃、潼关战败割须弃袍、长坂坡被张飞吓退、赤壁之战后亡命奔逃时几次自作聪明的大笑……作者对曹操极尽贬损,将一个大军阀战败后的仓皇逃窜写得如此狼狈,说书中需要幽默喜剧因素,作者将喜剧因子主要集中在曹操身上,人们对曹操更像在观看一个小丑的表演。甚至其后写到斜谷界口,曹操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落马,还“折却门牙两个”,罗贯中的讽刺可见一斑。

(一)论帝王诸侯。《三国演义》中帝王的废立全由权臣所操纵,皇帝的形象是软弱无力的,不仅没有任何实权还要看权臣的脸色。开篇写到的汉献帝一心想摆脱傀儡处境,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先后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曹丕等权臣所控制,还被曹操杀了董贵妃,最后被曹丕手下所逼禅位于曹丕更体现了他的唯唯诺诺、惟命是从。

鲁迅就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鲁迅先生不愧为高明的学者,他跳出了前人的固有经验,以对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给予后人重新审视《三国演义》以新的启示。但他又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把这一点归结为罗贯中不太擅长写人造成的失误,对人物性格没有很好的驾御以致出现的混乱,我认为这一点有待商榷。从《三国演义》变化万端的谋略、收放自如的运笔和有条不紊的叙述中可窥见其作者惊人的创作才能,其驾御文字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这样高明的作者怎么会在关键人物塑造这样的文章重头戏上有丝毫的差错呢?这定是经过仔细斟酌后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将人物性格描写得令人生出这样的疑虑,应该不是作者缺乏对全篇的关照,而是有意为之。但作者为什么要将正面形象表现得如此奇异、破绽百出?我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反讽的眼光。反讽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帝王将相身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然而,“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在书中看似十分明显,但细细想来,以此作为全书的定论又不是十分妥当,重新审视就会发现许多破绽。作为一部集高超写作手法于一炉的经典之作,仅仅凭简单的一句“尊刘抑曹”是包不住的。的确,“尊刘抑曹”的说法是有其传统的,早在南朝宋时的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就已经加进了不少有损曹操形象的材料。北宋时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宋代张耒的《明道杂志》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金元时期的南戏也有了《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戏目。元朝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已经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而且尊刘贬曹的倾向也很明显。及至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总结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话本、戏剧的基础上,以史演义,作成了千古不朽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可以说,“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是由来已久的,罗贯中在吸取前人创作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成为全书的主导。《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更是亲历了元蒙统治的颠倒黑白以及异族铁蹄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打压,而此书洋洋洒洒数万言,并不只是对逝去历史的一个简单回顾,而是有所影射、有所抨击的。我认为,作者是以一个落魄文人的眼光重新演绎了这段历史,以反讽的手段对当权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揭露。

解密小说人物原型(上)

三国战纪3单机游戏视频南侠展昭尽管是虚构人物,但也有原型参考的,这位原型便是清代著名武术家江南大侠甘凤池,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义士。此人功夫不凡,为人仗义,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具有儒侠之风。后世以其为原型,沉稳大气,忠肝义胆,受人尊敬,是三侠里的南侠。出场年纪二十多岁,与包拯相识于进京赶考的途中,在金龙寺凶僧手中救包拯,又在土龙岗退劫匪,天昌镇捉刺客,后经包拯举荐,被皇上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在开封府内供职。

小说《三侠五义》书中叙写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理奇案,平反冤狱以及众侠除暴安良与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充分地体现底层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在侠客们的帮助下,铡庞昱,除藩王,杀贪官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白玉堂,展昭,欧阳春,韩彰等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表现出他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本质。

历史上的妲已,己姓,字妲,有苏氏部落女,河南温县人,传说是一个美人。据国语记载,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商军进攻,有苏部落首领选择屈膝,献出牛羊与马匹及美女妲己。《竹书纪年》记载帝辛九年攻打有苏,娶妲己,而《帝王世纪》则记载帝辛二年即纳妲己为妻。后来,帝辛杀王叔比干,囚王叔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着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开始孟津观兵,并宣布帝辛十大罪状,联合天下诸侯,讨伐纣王,进军朝歌。帝辛率领大军,把周武王联军拒于朝歌的牧野,忽然哗变,溃不成军。周人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帝辛死后,周武王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并将妲己杀死。小说中的妲已,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据说,有苏氏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出现封神演义的附会。

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尚是主角人物,别号飞熊先生,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弟子,后被派下山辅佐明君,代理封神。老谋深算,法术高超,颇有胆识,帮助周文王出谋划策,后来成为周武王的智囊,起兵伐纣之时被封元帅。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代理执掌封神大业。而历史上的姜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亦称飞熊,山东日照人,传说中的智谋人物,西周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因其先祖佐禹掌四岳有功,封于吕,故称吕尚。在渭水之滨垂钓,遇见西伯侯姬昌,被拜为太师。周文王崩,武王即位,尊吕尚为师尚父,牧野之战后封于齐国,因而也是齐国始祖。他是武王伐纣的谋臣,最高军事统帅及西周开国元勋。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进了成康之治的发展。前1015年卒于镐京,享年114岁。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被后世尊为百家宗师。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托塔天王李靖有三子,分别取名为金吒,木吒,哪吒,都与佛教的名字有关。而在历史上,李靖是真实人物,隋末唐初名将,李诠子,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的儿子有两位,名叫李德謇和李德奖。然而,小说中的李靖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唯独历史上的李靖更加符合历史情节。

红拂女出自唐代小说中的《虬髯客传》 相传为隋唐时期女侠,风尘三侠之一,本姓张,名出尘,浙江湖州人,初为杨素家妓,随李靖出奔,成为李靖红颜知己,结发之妻。虽然在正史中默默无闻,但在野史与民间传说却是一位奇女子。后来,李靖归降大唐,受封一品夫人。传说李靖南平岭桂时,随夫征战。640年因病去世,葬于西山。

虬髯,小说中本名张仲坚。原是扬州首富张季龄子,出生时其父嫌丑欲杀之。从师于昆仑奴,艺成后欲起兵图天下,见李世民后自愧气度不如,认定天下将归李世民。有意于红拂,得知红拂嫁于李靖后,三人结为兄妹,将全部家产赠于李靖夫妇,帮助李世民统一天下,自己黯然离开。后为扶馀国主,扶馀国可能位于朝鲜半岛地区。后往东海发展,创立了扶桑国。虬髯是历史虚构人物,真实人物虬髯客融入唐朝名将刘仁愿的元素,使其故事丰满不少。

比如,唐代传奇《虬髯客传》中,隋朝时期,李靖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其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来,虬髯客入扶馀国自立为王。李靖与红拂,虬髯三人,后人亦称风尘三侠。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专题: 小说和三国演义   小说版三国演义   品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