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三顾毛驴

0

1.第一次拜访: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决定亲自去请他出山。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留下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希望诸葛亮能出山相助的愿望。

2.第二次拜访:过了几天,刘备再次前往,这次遇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得知诸葛亮外出还未归来,刘备只好再次返回。

“三顾茅庐”的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领导者或求学者对于贤才的极度尊重与渴望。而“毛驴”在这里可能是误传或者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三顾茅庐

张飞不耐烦了,说:“问他有什么用?外边风雪越来越大了,不如早点回去吧!”刘备向张飞瞪了一眼,责怪他不懂礼貌。诸葛均也说是哥哥既然不在,对客人不敢久留。刘备说是过几天后,一定再来拜访,当场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刘备十分高兴,跟着小童进去。走到中门,只见门上挂着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他正想踏进草堂,瞧见草堂上有一位少年靠着炭炉手抱双膝,正在悠闲地吟诵诗歌。刘备怕扫了他的兴,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一直到他吟诗结束,才进门上前行礼。那少年慌忙答礼,说:“将军是来找我哥哥的吗?”

三国演义小说三顾毛驴

小童说:“我记不得许多。”刘备等人往回走了几里路,忽然看见山间小路走来了一个人,此人长得英俊潇洒,容貌不凡,刘备以为他就是诸葛亮,急忙下马行礼问:“先生是卧龙吗?”那人说:“我不是孔明,是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刘备曾听司马徽谈起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就拉他在大石头上坐下,向他请教安邦定国的大计。崔州平认为当今天下大乱,是大势所趋,人力难以挽回。刘备认为应当尽人事以听天命,总得作一番努力才是。崔州平说自己是山野村夫,不配论天下大事,刚才不过是随便乱说罢了。刘备问孔明在哪里,崔州平说自己也正在找他。刘备邀请崔州平到他身边做事,崔州平一口拒绝,说是对功名没有兴趣,拱手告辞走了。

类似x三国的网页游戏三顾茅庐(飞歌传媒 三国史诗古典文学原著在线欣赏)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三顾茅庐

诸葛亮坐下后说:“昨日见将军书信, 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只恨我年幼才疏, 恐怕帮不上您。”刘备说:“先生有经天纬 地之才,徐庶对您也赞誉有加!望先生不要嫌弃我愚鲁,指点一二。”诸葛亮说:“徐庶是当世之高士,我不过是一个耕夫罢了,怎能论天下大事?”刘备说:“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不用,而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多想想天下百姓,赐教于我。”

关羽、张飞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动静,也走了进 来,见刘备还站在阶下,张飞火了,对关羽说:“这人如此傲慢!我大哥站在阶下, 他竟然只顾自己睡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醒不醒!”关羽忙将他劝住。刘 备又让他们到门外去等候。

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 刘玄德三顾茅庐 诸葛亮决策隆中

诸葛亮吟罢,童子通报道:“刘皇叔在此等候多时。”诸葛亮起身道:“为何不早点儿通报!等我更衣后再来相见。”说完,便转入后堂,又过了半晌,才整理衣冠出迎。】这两句话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用在此处,既道出诸葛亮高洁的人生追求,又准确地刻画出诸葛亮的隐士身份。此处细节的描写,可谓精妙。

[到了草堂门口,只见一人仰卧在榻上。刘备心想:“这便是卧龙先生了。”于是他停下脚步,站在那里静静等候。关羽、张飞在外面站了很久也不见动静,进门一看,竟见刘备还站在门口等候。张飞大怒,对关羽道:“这先生如此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关羽再三劝住,刘备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光阴荏苒,转眼过了新年。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便想再次去拜访。他挑了个好日子,沐浴更衣,准备再去隆中。关羽、张飞知道了,很不高兴,于是同来劝谏刘备。关羽道:“兄长两次亲自拜谒,都没有见到诸葛亮。想那诸葛亮定是徒有虚名,所以避而不敢见。”张飞也道:“这么一个村夫,说什么天下奇才。今日不用哥哥去,我去请他。他要是不来,我用一条麻绳把他绑来!”刘备斥责张飞:“你太无礼!这次你不要去了,我与云长同去。”张飞不答应,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能落后!”刘备便道:“你若想去,到了那里可不能失礼。”张飞应允。于是三人骑马向隆中赶去。离茅庐还有半里地,刘备便下马步行。

刘备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于是便立于门侧,向草堂望去,只见草堂中一名少年正拥着火炉吟诗。刘备怕打扰先生吟诗的兴趣,便在草堂门口静静等候,一直等里面声音停了,刘备才上前毕恭毕敬地施礼,并说明来意。那少年慌忙答礼,并说自己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兄长诸葛亮昨日外出闲游去了。刘备无奈,只好留了封书信给诸葛亮,再次失望而归。

我是颍川人石广元,他是汝南人孟公威。”刘备一听,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回合三国网页游戏大全,并邀请二人同到卧龙冈上一谈。石广元道:“我们都是山野慵懒之人,不懂治国安民的大事。明公还是去寻访卧龙吧。”刘备只好告辞,上马投卧龙冈而来。

昭烈皇帝刘备史-第十四回:三顾茅庐的佳话(连载)

孔明设计了一套完美的计划:第一步,他让他的好友孟公威等人散布谣言,说在隆中有个人才叫孔明,平日里谦虚的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就是故意给刘备听的。第二步,孔明又让司马徽在刘备面前提及“卧龙”这个称号。而所谓的卧龙,就是要等待着有人把它唤醒,然后带着他好一飞冲天。第三步,孔明认为时机差不多成熟时,再派好友徐庶趁热打铁,向刘备再推荐自己一次,引刘备来访。果然,求贤若渴的刘备在一大堆人的怂恿下,从新野来到了隆中拜访诸葛亮。可是,孔明的家附近早有刘表的耳目,刘备风风光光的场面十足地到达隆中,孔明门都没敢给他开。刘表很担心孔明出尔反尔,刘表听说孔明根本就给刘备开门,这下心才踏实。不过这次刘表却不放心刘备了,所以他继续派人密切的观察刘备和孔明的行动。没过多久,探马回报,刘备又去隆中了,这次仅仅带了关羽和张飞,还带着许多大包小包的礼物,像串亲戚似的,但是仅有一杯茶的功夫,孔明就把刘备打发出来了。刘表大喜:哈哈,刘备不行了吧!连我这个当姨夫的都请不动,何况你一个外人呢?日子一长,刘表总能听到刘备隔三差五的就往隆中跑,但无一例外的是,仅仅呆一会时间就被孔明轰了出来,孔明连门都没出来过。也许有些人会有疑问,刘备不是“三顾茅庐”吗?其实,孔明说的“三顾”是一而再,再而三之意。古代用字比较简练,故而被人误解。刘表观察了很久,最后慢慢的放下了戒心。突然有一天,斥候前来汇报:孔明出来了,还拿了一些礼物去了新野,但是就坐了一会就返回去了。刘表被孔明的障眼法搞懵了,他认为孔明只不过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从此,刘表就放弃了对孔明的控制,这无意中就成全了一对堪称千古流芳的群臣搭档。刘表虽然不防范孔明了,但他还会提防着刘备,由于刘备发展速度过快,刘表也害怕与刘备起冲突,但他更担心刘备会强宾压主,以至于刘备向他献计,趁曹操北征乌丸之时偷袭许昌他都没听。他对刘备反反复复的会见孔明感到极其厌烦,在我的地盘明目张胆的挖墙脚,你到底想干嘛?某一天,刘表召见了刘备,并请他吃饭,在饭桌上刘表用试探性的语言想从刘备嘴里套出去隆中的真实情况。刘备多精?平时只会忽悠别人,什么时候被别人忽悠过,于是刘备起身借上厕所的机会,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当刘备回来时,刘表发现刘备泪流满面,就问刘备何故如此?刘备就说:“哎,平时老呆在新野,老胳膊老腿经常不锻炼,大腿上都长肥肉了,长此以往,还怎么征战杀场啊。这不,平时就出来溜溜马,见见朋友,和他们谈谈一些奇闻异事,在隆中有个叫孔明的,老会讲故事了,没事我就牵着马到他家去,听完一段就走。你说,我在荆州这么多年虚度光阴,到现在一事无成,空有着抱负朝廷的愿望,重振我们汉室河山。可惜,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被刘备的一大通忽悠,刘表才明白刘备原来是去听故事,只不过是虚惊一场,刘表的戒心终于放下来了,所以以后刘备和孔明的见面更加频繁了。直到后来刘表重病下不了床,孔明才算是正式的效力于刘备。刘备自得孔明后,乐的合不拢嘴,老说他们是鱼水关系,弄得关羽张飞都在背后吃醋。孔明真的就对刘备这么重要吗?是的!这毫无疑问!第一,孔明的身份宝贵,在荆州吃得香,不论是贵族还是在野党派,孔明是黑白道通吃,这对于刘备的挖墙脚战术是非常有利的。第二,孔明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为官,为日后拉拢一个战略伙伴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第三,孔明擅长治军,陈寿点评孔明说他治戎为长。刘备军的整体素质不高,有个能懂得训练的人才,这是刘备目前最需要的。第四,孔明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善于玩弄政治手段,这对于谋划荆州,刘备又多了一条坚实的臂膀。第五,孔明还是个战略家,他为刘备量身打造的“隆中对”,使刘备燃气了称霸的希望。那么“隆中对”都提到什么内容呢?第一个内容就是分析形势。孔明明确的指出,北让曹操占天时,他手下人才济济,这个时候还不是能够打他的时机;东边让孙权占了地利,在江东这个地区已经传了三代了,民心稳固,只能当做援手,却不要有图谋他的心思。第二个内容叫现状把握。当下要做的就是把握人心,先使荆州的百姓拥护我们,那个时候荆州的人才就会纷纷投奔到我们的帐下,刘表没有守住这一亩三分地的才能,这就是天意把荆州送给您的,您应该怎么办就不用再多说了吧?第三个内容叫未来发展。孔明说,得到荆州后,在征讨益州,益州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又易守难攻,而益州牧刘璋性格懦弱,对付他还是很容易的。拿下益州后,顺势攻下汉中的张鲁,从汉中出兵牵制曹操,再从荆州选派一员上将,打敌人的宛城和洛阳,这样就可一举消灭曹操,从此天下可定,汉室可兴!这正是:刘备请来诸葛亮,从事实业展锋芒;有如高祖遇张良,恰似孝公得商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罗贯中笔下的三顾茅庐的描写是怎样的呢?

所以第三次的时候,备在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恭敬。到了这个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到草堂时问童子,就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备就在这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备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人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的一比,就说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见到红娘是这么说的,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健生,并不曾娶妻。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那备见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刘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的头衔都说出来,小孩子说我记不住那么多。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拼。

专题: 从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吧   新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