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是内讧的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虽然《三国演义》中确实有很多内部矛盾和争斗的情节,比如刘备集团内的关羽、张飞与诸葛亮的关系,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等,但将其简单地概括为“全是内讧的小说”并不准确。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各个集团内部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书中还蕴含了许多关于忠诚、智慧、勇气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

因此,《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内部分歧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英雄豪杰风采、探讨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历史小说。

袁绍取冀州有四个理由:一,袁绍的实职是冀州渤海太守,取冀州相对方便;二、前面说过,袁绍想学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龙兴,冀州是河北最为富强的地区,取河北必取冀州;三、袁绍必须除掉韩馥,因为从逃出洛阳到渤海开始,韩馥就一直对袁绍戒备有加,事事监视,处处设防,袁绍不能容忍继续处在这样的局面下;四、韩馥性格懦弱,遇事犹豫不决,又是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按照当时的潜规则,取而代之不会受到强烈的舆论攻击。

谋士逢纪不失时机地向袁绍提出了夺取冀州的计策,他说:“做大事业,不占领一个州,没法站住脚根。现在冀州强大充实,但韩馥才能平庸,可暗中约公孙瓒率领军队南下,韩馥得知后必然害怕恐惧。同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人向韩馥讲述祸福。韩馥为突如其来的事情所迫,一定会让出冀州之位。”

三国演义全是内讧的小说

事后麴义留守黎阳为冀州牧韩馥参将。因不满韩馥阻扰袁绍讨董而叛归袁绍,成为袁绍手下最优秀的将领,为袁绍最终成为北方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这样说百度网络游戏盒子软件,如果没有麹义,袁绍早就成了公孙瓒的刀下之鬼。此事后面会提到。

麹义少年时代就爱好弓马骑射,长大后受命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征战,非常了解羌人战法。他统率的部队也骁勇善战。中平三年(186年)皇甫嵩到凉州招兵,麴义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应招。跟随皇甫嵩平定黄巾余孽,在冀州、并州一带与黄巾军大战,屡立战功,深得皇甫嵩赏识。

袁绍对黄河以北之地一直情有独钟,幻想像汉光武帝刘秀一样在河北龙兴,夺取天下。最初起兵时,袁绍和曹操有次对话,颇能说明袁绍的心态。袁绍问曹操,“如果讨董不能成功,应该依靠什么来保持生存呢?”曹操这时只是袁绍的一个马仔,也没有什么实力,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反问袁绍:“你认为呢?”袁绍踌躇满志地回答道:“我南面占据黄河,北面依托燕、代,利用戎狄族族群的人马,向南扩张争夺天下,这样可以吗?”曹操模棱两可地回答了句:“我任用天下人的智慧,以正道来统御,无往而不胜。”

好在周喁能力不济,在与孙坚争夺豫州的战斗中,屡战失利。同一集团的袁绍正与公孙瓒相持不下,曹操又在与黄巾军周旋,任九江太守的二哥周昂遭到袁术攻打,都无法抽身增援周喁,孙坚顺利地保住了豫州,成为袁术手下最大的割据者,远胜于当时的曹操,更别说刘备了。

孙坚在听说此事后,曾慨然长叹,说:“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董卓已经快失败了而各路诸侯却做出这种事情,我应当和谁一起共同努力啊!”(不知他这时想没想起王睿、张咨?)叹息归叹息,在这个“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的特殊时期,孙坚也不是傻子,决不能失去自己的地盘,所谓“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在孙坚回程救豫州时,袁术派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协助孙坚回救阳城,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正在青州与黄巾军作战的公孙瓒怒不可遏,把这笔账记在了袁绍身上,发誓要为从弟报仇,埋下了公孙瓒与袁绍结仇的种子。

袁绍在此时表会稽人周喁为豫州刺史袭取豫州,攻占了阳城。孙坚此时是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豫州是他的大本营,不能有失,只好放弃眼前的大好时机,回身保护自己的根据地。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孙坚进入洛阳,派兵出函谷关,穿插到新安、渑池之间,截断董卓了后路。形势一片大好时突然撤兵,功亏一篑。为什么会撤兵呢?就是因为遭了袁绍的暗算。

陈留太守张邈,著名党人,八厨之一,是袁绍的奔走之友。既然是生死之交,就应该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了吧?其实不然。袁绍当了盟主后骄傲自大恣意妄为,张邈劝他不要这样,不论作为朋友还是下属,张邈的建议都是正常正当的,袁绍却不高兴了。指使张邈的顶头上司兖州牧曹操杀掉张邈,曹操和张邈也是朋友,没有听从袁绍的话。(后来因为兖州之变,曹、张二人也反目成仇)

刘岱杀桥瑁,是因为桥瑁居功自傲欺负同僚;想杀韩馥,是因为韩馥手拥重兵而按兵不动,同时控制袁绍粮草,给袁绍的行动带来巨大的障碍。考虑到刘岱与袁绍的姻亲关系,有理由相信刘岱忠于袁绍并努力地为维护袁绍的地位,壮大袁绍的力量而行动。

泰山太守应劭(应劭后来因未能接到曹操的父亲曹嵩导致其被陶谦部下所杀,惧怕曹操报复弃官而逃,不过曹操后来没有报复他,还让他制定汉宫礼仪)对桥瑁日常行为的评价是“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以此推论的话,应该是他依仗首倡之功,欺负同僚,与刘岱产生了矛盾,才被刘岱所杀。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是后来任扬州刺史的刘繇的哥哥。他杀的是东郡太守桥瑁,就是伪造朝廷三公文书,倡议反董的那位。原因是什么不大清楚。

两种说法都是孙坚用计引诱张咨前来自己营中擒而杀之的。张咨确实没有为孙坚提供军粮。孙坚到南阳时曾经发文到张咨那里请求调拨军粮。张咨问自己的属下该不该给孙坚调拨,其属下说孙坚是其他郡的郡守,不应该调发。张咨就没给。这是按规定执行,并没有什么不妥。孙坚却对此怀恨在心。

一种说法是孙坚刚到南阳时,张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孙坚。孙坚想继续前进,又担心张咨从后面偷袭,(这有点小人之心了,自己有害人之心,就怀疑别人也有)就假装得了急病,找来巫医,祭祀祷告山川,搞得声势浩大,唯恐别人不知道。然后派人去请张咨,说自己病得太严重,不能领兵了,想把部队托付给张咨。张咨贪得孙坚的部队,就带领步骑五六百人前来。孙坚先还是装病不起,卧床与张咨相见。笑谈之间,突然拔剑而起,叱骂张咨,随即杀掉。

张咨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孙坚到南阳后,送了牛、酒等礼物给张咨,张咨第二天也带了礼物到孙坚驻地答谢。喝酒正酣时,长沙主簿进来对孙坚说:“我们到南阳时,道路没人治理,军事物资也不具备,请收押南阳主簿询问原因”。张咨一听,非常害怕,打算逃走,但四周都是孙坚的守卫,跑不出去。过了一会,长沙主簿又进来对孙坚说:“刚才那些事情都是南阳太守做的,阻碍了我们的行军,耽误了讨贼的时间,请收押南阳太守,以军法从事。”拉出张咨在军门斩首。

孙坚北上到南阳时,已是“众数万人”,应该是逼死王睿后兼并了王睿的军队。南阳太守张咨,颍川名士,与韩馥、刘岱、孔伷等人同时出任关东牧守,同时起兵反董。

这里面最莫名其妙的就是孙坚安在王睿头上的罪名“坐无所知”,就是犯了什么都不知道的罪。这种罪名亘古未有,活生生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比莫须有的罪名更为荒唐。

王睿也是反董阵线的一员,因一直与武陵(今常德市及周边湖南、湖北、重庆三地交界地区)太守曹寅不和,在起兵反董时就扬言要先杀曹寅。

董卓进京,擅乱朝纲,孙坚知道后抚胸长叹,说“张公要是听从了我的建议,朝廷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灾难啊!”感叹之余,孙坚仍然参加了反董联盟,带兵北上。就是在北上途中,孙坚杀害了自己的盟友,还不止一个,而是二个。

当时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子作宜春长,(今江西省宜春市)遭到叛乱者围攻。陆康从子派人到孙坚处求救,孙坚立即带兵前往,叛乱者听说孙坚前来救援,就逃之夭夭了。请记住这件事,孙陆两姓的恩怨情仇就从此开始。宜春属豫章郡,孙坚此行是违规的,汉制“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

就在当年,长沙人区星自称将军,聚集了一万多人造反,攻围城邑。朝廷立即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有意思的是孙坚上任后对属下官吏的交待,就是他不管日常治理,只管征伐盗贼。在长沙区星造反的同时,邻近的零陵、桂阳也爆发了以周朝、郭石为帅的造反活动,与区星遥相呼应。孙坚在荆州刺史王睿带领下前往征讨,顺利平息了叛乱。朝廷因此封孙坚为乌程侯。

黄巾事毕,西凉边韩之乱又起。张温表请孙坚、陶谦等参军事随军西征。就是在这次西征中,孙坚与董卓相遇,一见面就谏劝张温杀董卓立威。

在与固守宛城的黄巾军主力决战时,(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位于南阳城区白河古称淯水北岸)孙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士兵蚁附而上,大破黄巾军。朱儁表奏其功,任命孙坚为别部司马。(隶属中郎将)

在征讨黄巾军过程中,孙坚曾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在西华(今河南周口市内)与黄巾军战斗失利,孙坚受伤落马,昏死在草丛中,部下士兵被打得四分五裂,都不知道孙坚在什么地方。危急时刻,是孙坚所骑战马救主。识途骏马飞驰回营,刨地长嘶。正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将士赶紧跟着战马来到孙坚落马处找到了孙坚。

黄巾民变给了孙坚一展身手出人头地的机会。中郎将朱儁是孙坚同乡,奉命征讨黄巾军时征召孙坚为佐军司马。赴任之时,跟随孙坚在下邳的“乡里少年”都愿意追从前往。孙坚又招募了一些商旅和淮、泗精兵,共有一千多人,然后率领这支队伍“与朱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在以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先后任过盱眙县丞、下邳县丞。这和刘备老是在县尉一级打转的情形相似,都属朝中无人赏识提拔,亦可证实其出身低微。也就在这段时期,孙坚周围聚集起了一支以“乡里知旧”和“好事少年”为主、规模数百人的武装队伍。(汉时官制,县丞的职责是“掌管文书、仓狱”,但孙坚的兴趣更多的则在武备,更适合做个县尉)

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召募了一千多士兵,与州郡一起合力击破了这次造反。扬州刺史臧旻(臧洪的父亲)上表朝廷为其请功,朝廷封孙坚为盐渎县丞,终于转正成为正式工。

第二年,也就是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会稽郡句章县一个叫许昌的人和儿子许韶起兵造反。许昌封其父为越王,自称阳明皇帝,郡内数县响应,有一万多人参与。

孙坚出身于一个种瓜的农户家庭,父亲孙钟是个瓜农(南京有钟山,孙权时改为蒋山,就是避祖父的名讳)。如果孙钟不是个瓜农,孙坚的人生轨迹又会有所不同,历史也将不同。

诸葛亮敢于连续北伐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与吴国的结盟,不担心吴国趁虚而入,并且还可以要求吴国尽盟友的责任和义务协助北伐,那么吴国有没有协助过呢?下期再聊。

可惜了对(蜀)汉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魏延。魏延死后,(蜀)汉再无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蒋琬等人的所作所为,无异于自毁长城。这也是家天下的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利益集团首先是保护自身利益,其次才是国家利益。

杨仪就对费祎大发牢骚,说的话确实有些疯癫不智,说:“当时丞相死了后,我如果举军投降魏国,还会落魄到现在这样子吗?真是令人追悔莫及。”没想到费祎是个告密者,把杨仪的话告诉了刘禅。杨仪回到成都还没有半年,就被废为庶民,举家迁往汉嘉郡看管(郡治今四川省芦山县)。

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功劳都超过蒋琬,应该排在蒋琬前,接替诸葛亮,现在居然成了一个闲职人员,落差太大,心里十分怨愤,精神都有些分裂了,整天神神叨叨地胡言乱语。大家害怕受到他言语没有节制的牵连,都不愿意和他来往,只有后军师费祎经常去看望安慰他。

杨仪资格比蒋琬老,杨仪为尚书时,蒋琬只是个尚书郎,后来虽然一起任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都跟随诸葛亮出征,承担了许多辛劳的差事。

果然,回到成都后,杨仪自以为功勋卓著,应该接替诸葛亮秉政,还专门叫都尉赵正来卜了一卦,结果卜出个火下巽上的下下卦“家人卦”,对自己极为不利。杨仪心里十分不快。刘禅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而杨仪仅为中军师,不统领一兵一卒,整天闲逛而已。

诸葛亮虽然重用杨仪,在魏延与杨仪二人之间,情感上倾向于杨仪,但在小集团内部,杨仪并不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主要是诸葛亮认为杨仪的性格古怪狭隘,不如蒋琬。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曾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方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诸葛亮此时估计已经病重,亲口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蒋琬以后是费祎,根本就没杨仪什么事。

第二,魏延烧毁栈道。魏延是在大军安全撤出后,为阻止司马懿追击,烧毁了赤岸的栈道。如果像史书所记,魏延抢在杨仪前面回蜀,烧毁长达百余里的阁道,杨仪所带的数万(蜀)汉将士插翅也难飞越阁道,回到蜀中和魏延相对。

讨伐魏延时,蒋琬担心杨仪力量不够,还亲自带领禁军宿卫各营一起赶赴前方,走了几十里地后,传来魏延已死的消息,蒋琬才带队回宫。

魏延失去军队支持苹果电脑单机游戏三国杀,只好带着儿子和一些亲兵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将其斩首,把首级带回来交给杨仪。杨仪的小人嘴脸于此暴露无遗,起身用脚踏着魏延的首级说:“狗奴才,还能作恶不?”

既然朝廷定了调,就会追究魏延的罪责,杨仪才能以此发动政变讨伐魏延,不然就凭杨仪一个文人,官阶又没魏延高,手中又无兵权,不可能挑战魏延。正因为有了朝廷的支持,杨仪讨伐魏延时才会得到军队的支持。

刘禅召集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研判这件事,蒋琬、董允全都保杨仪而怀疑魏延。请各位读者注意,这二人也是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自然不会保魏延。这也是为他们自己考虑,保魏延的话,以魏延的性格,今后是不会把这二人放在眼里的,朝中大事被握有军权的魏延掌控后,不能说魏延掌权后一定会谋反,但至少这二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此次撤军,诸葛亮将兵权交给魏延,杨仪心中又恨又怕,恨的是魏延掌权,怕的是魏延报复。魏延有假节之权,可以先斩后奏。于是杨仪上表造谣说魏延要投敌叛国,魏延也上表说杨仪要投敌叛国,双方不断上表指责对方。

杨仪是文人,又能干,长期呆在诸葛亮身边,属于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魏延是武将,并且身份特殊,是自带部曲追随刘备,深得刘备信任,却不是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魏延和关羽不光长相相似,都长有一副大胡子,性情处事也比较相似,都善待士兵,勇猛过人,傲慢清高,和同僚处不好关系。

魏延也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赏识。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秉政,立即封魏延为都亭侯。建兴五年(227年),提升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230年),又升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并直接由亭侯破格晋封为县侯南郑侯。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以魏延为主力,一有军功,立即升迁,没有不重用魏延的地方。

杨仪有才华,办事能力很强。跟随诸葛亮期间,杨仪常常参与军事规划,筹度粮谷,处理军中事务,做任何事情都效率奇高,很快办成,深得诸葛亮信任和赏识。

刘备为汉中王,升其为尚书。夷陵之战时,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刘备贬为遥署弘农太守。诸葛亮征南中时,启用其为参军,署理丞相府事。从此后跟随诸葛亮征南中和北伐,建兴八年(230年),任丞相长史,加绥军将军。

专题: 三国演义下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君   三国演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