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人民文学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各自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的*学、戏剧、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学”出版的《三国演义》版本,通常是指由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因其严谨的校注和高质量的印刷而受到读者的喜爱。人民*学出版社是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尤其在出版经典*学作品方面有着很高的声誉。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学感兴趣,特别是想深入了解《三国演义》,那么选择人民*学出版社的版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人民*学出版社推出纪念版

近日,人民*学出版社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了《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邀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关四平,清华大学人*学院教授周绚隆,山东省*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画家陈全胜,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一同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化经典。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阅读本/评点本盘点

三国演义小说人民*学

介绍:《三国演义(注评本)》的点校,以大魁堂本为底本。黄纸封面书题:正中双行书名,上方横刻“金圣叹外书”,左、右旁镌“毛声山评点三国志”及“大魁堂藏板”。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六*,偶有眉批及行间旁训。白口,无格真三国无双3双人单机游戏,四周单边。正*十九卷,书分二十册,内有数叶补板。据纸质及板式,初步鉴定为清初刊本。复以咸丰三年朱套板刊本及光绪庚寅上海图书集成局印本《绘图三国演义》两种为校本,以人民*学出版社新版本《三国演义》为参校本。

介绍: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增删琐事,改订*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介绍:康熙四年(1665),毛纶废目,《第七才子书》的评点由毛宗岗执笔代书。次年,毛宗岗商请其师“药溪浮云客子“撰写序*,成书刊行。康熙十八年(1679),李渔为《三国》毛评本撰写序*。此书由醉耕堂刊行,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毛评本。

为什么对于大众阅读和收藏要介绍人民*学出版社的版本呢?因为人民*学出版社在对四大名著的校勘从1953年就开始了,早不说而且在校勘上可以说比其他出版社更专业。比如说:第一回写曹操的出身,毛本、明本同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都”*是形讹,当作“部”,今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改。洛阳是县,并无“都尉”官职,“北都尉”之名是不可通的。唯一的缺憾:整理本书仅收演义正*,正*内亦不收毛评。

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有成就的历史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写三国时代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要求安定的强烈愿望。

人民*学出版社与《三国演义》的70年

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这次整理,标点的基础仍是50年代的,当时的句读习惯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今天有所不同。另外,正***有少量底本(毛本)可通的,整理时也*了主观改动。还有,个别注释的行*用语难免保留了当年的时代痕迹。鉴于以上情况,2019年,人*社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

1953年《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检验,很快人*社就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随后,鉴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1973年人*社再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1973年第三版后,人*社未再对《三国演义》整理本***太大改动。

人民*学社《三国演义》1973版整理得失谈

(2)第七十八回4处对刘备的称呼:“主上且宜保养尊体”、“令主上归怨于吴也”、“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久知天命已归主上”,第八十回5处对刘备的称呼:“主上乃汉室苗裔”、“主上不即帝位”、“今天下无不欲主上为君”、“主上既允”、“主上平定四海”,人民*学本“主上”均改为“王上”。。

(2)第五十二回赵云取桂阳,桂阳太守赵范手下有一个将军“鲍龙”,其名共出现四次:“鲍龙愿领兵出战”、“鲍龙曾射杀双虎”、“范急唤陈应、鲍龙商议”、“鲍龙曰”。人民*学本均改“鲍龙”为“鲍隆”。按“鲍龙”或“鲍隆”,有关史籍均查不出其人,当是小说中之虚构人物。人民*学本“龙”改为“隆”,似无必要。

(1)第十三回四处提到郭汜之*,毛本原*均作“郭亚多”:,如“郭亚多安敢如此”、“郭亚多盗马贼耳”、“足胜郭亚多否”、“今郭亚多劫公卿”。人民*学本“郭亚多”均改为“郭阿多”。似乎认为郭汜*“多”故改之?但郭汜之*为何?史籍上确查考不出。

按三国两晋官名中无“散骑长史”之职。《晋书·裴秀传》称裴秀:“历*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按“散骑长史”,实为“散骑常侍”之音讹,人民*学本未能加以改正。

(1)第十七回,写袁术派七路军马进攻吕布,吕布急召众谋士商议。陈宫认为:“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吕布听其言,命擒下陈珪、陈登。陈登大笑:“何如是之懦也!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吕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陈登曰:“将军若用愚夫之言,徐州可保无虞。”

(2)第一百二十回,写杜预伐吴得江陵,毛本原*:“遂得江陵,于是沅、湘一带,直抵黄州诸郡,守令皆望风赍印而降。预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遂进兵攻武昌,武昌亦降。”不知为什么?人民*学本竟将原*“直抵黄州诸郡”,改为“直抵广州诸郡”?!这个错误错得极其离谱。因杜预攻占江陵后,方才进兵武昌。武昌还未下,“广州诸郡”之守令怎就能望风皆降?

毛本原*“今蜀兵用埋伏计杀魏兵四千余人”:人民*学本则将这句改成:“今都督用埋伏计杀蜀兵四千余人”,违背了原*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极错误。因为前写曹真所派秦良军五千人被蜀军杀败,曹真不知,此为司马懿派人告诫曹真语。《三国演义》整理者未仔细阅读毛本而乱改,致成此错。

却说曹真心中不信蜀兵来……只等十日无事,要羞司马懿。不觉守了七日,忽有人报谷中有些小蜀兵出来。真令副将秦良引五千兵哨探……秦良领命,引兵刚到谷中……四壁厢喊声大震,前面吴班、吴懿以兵杀出,背后关兴、廖化引兵杀来……秦良死战,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孔明把降卒拘于后军,却将魏兵衣甲与蜀军五千人穿了,扮作魏兵,令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引着,径奔曹真寨来。先令报马入寨说:“只有些小蜀兵,尽赶去了。”真大喜。忽报司马都督差心腹人至。真唤入问之。其人告曰:“今蜀兵用埋伏计,杀魏兵四千余人,司马都督致意将军,教休将赌寨为念,务要用心堤备。”

《三国演义》的版本与*化价值是否被你忽略了?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句式;书名均有“通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人批评;**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网页可以打开游戏却进不去《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经过长时期的演绎,很多说书人和落魄*人的加工和修改,当然这些修改者在修订时多多少少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在那些年代上人们多是在*学艺术方面去着手修改,而在技术性考证方面却不一定擅长,毕竟北宋的沈括这些记录科技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主要原因是那时的官方和民间以读书中举为上,写话本是没落不第之人才去从事养家糊口的,科技更只是工匠的事,是贱民才作的事。

推荐好书《三国演义》|烟台中小学生习作园地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烟台日报社大小新闻教育频道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习作,内容不限,体裁不限,*数不限,只要能表达出孩子的真实情感即可。欢迎各位老师荐稿,也欢迎孩子们自己投稿。来稿请注明孩子姓名、学校、班级。作品可配发孩子照片。

中国小说界的天花板

故事不展开了,这儿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周瑜,说些自己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个本事有,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心眼一定小的人。经常和诸葛亮一起登台,可人家出场自带BGM,放的音乐还是《杀死比尔》中刘玉玲老大出场的那段。不管怎么走,永远在镜头的C位。衣服的面料选的是会发光的那种,灯光一打,晃得身边的人眼睛都睁不开。周瑜也不例外,就这么抬手遮掩一个动作,立马被抓拍,标题内容是他在诸葛亮的光芒下自感惭愧,无颜面对。你就说他冤不冤吧?可他也没有办法,他也想像赌神那样潇洒亮相,吴承恩不让。

隔几年看一遍成了惯例,像我这样“专情”的,不在少数。领兵打仗、驰骋沙场是自小便有的梦想。梦想虽美好,却知道是无法实现的。倒也不以为意,毕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邮政重视这个题材,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8年,用5组20枚邮票,从“桃园三结义”讲起,至“三分归晋”结束。

专题: 小说中三国演义   小说小三国演义   求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