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课三国演义

0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著称。他不仅在小说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古典文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解读。关于《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名著,毕飞宇确实有过相关的解读和评论。

毕飞宇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和讲解,主要集中在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上。他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书中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角色的性格分析,毕飞宇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探讨了权力、忠诚、背叛等主题在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此外,毕飞宇还特别强调了《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排第几?

水浒截止石秀出场,还能维持千人千面的水平,这之后就有点一泻千里,接下来的好汉就再难有鲜明的面目,韩滔、彭玘分不清,单廷珪、魏定国看着脸盲,项充、李衮太相似。至于描写战争,都是格式化的套路,冗余。金圣叹腰斩水浒,120回只剩70回。

毕飞宇小说课三国演义

20220124。可能是买给孩子的吧,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网络游戏.网页游戏啥区别,大塑料袋的小袋子里还装着馒头。

20220328。地铁上的亲子阅读,《好饿的小蛇》。看了下,豆瓣上竟然有2600多人读过,仔细一看,原来是宫西达也的作品。

20220315。早上遇到的“老朋友”,一对小兄妹。哥哥读的还是“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系列,今天读的是《威猛兵器》。妹妹读《七只小山羊》。

20211215。最近忙,拍了照片也来不及上传。这是遇到过的小男孩,旁边穿红衣服的是他的小妹妹。有好几次,我遇到他们。他的妈妈大概是全职母亲,又没有人搭手,所以每次见他们都是妈妈抱着女儿送儿子上学。小姑娘很乖,坐在妈妈腿上看图画书,常常是《布老虎》系列中的一本,不怎么哭闹。有时候看累了会瞄一会儿哥哥在干什么,有时候就直接打着哈欠睡着了。

20211026。一周前遇到的母子,今天又遇到了。小男生今天读“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中的另一本,《漫长的冬季》。都说孩子读书快,这位妈妈的读书速度也很快,上次她读完一本后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今天她已经又换了一本,没看到是什么,但也快要读完了。

20211019。我们都站着,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在读什么。等到我们都有了座,她合上书又从包里拿出一本毕飞宇的《小说课》翻开序言来读,我才发觉原来前面这本书她读到了最后几页。一路上,她和读《梅溪河岸》的孩子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等到下车我才发现他们是母子。

20210417。我好奇是什么书,比他旁边的女朋友更吸引到他——特别是书的封底还写着“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忽略?”依照勒口上的作者名按图索骥,我知道是《高难度对话》。

阅读是很私人化的事,但我也遇到不少“一起阅读”的景象。这样的时候,书成为一种连接物,让亲子之间、朋友之间的联系多了一个特别的维度。

20220209。上车后不止看到了书名,还看到了他花白的头发以及书上的笔记——在家就是学基础知识的地方。《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豆瓣已读人数1055,评分竟然有9.8。

20220328。大概是八个月前遇到的那位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正在看编校稿。是的,我看到了她的印着单位logo的手提袋,对这个绿色手提袋可太熟悉了。

20210806。进站前她骑自行车从我身后经过,她的包和衣服让我认出她来,是前天遇见过的读《吉尔伯特·怀特传》的乘客,从而我知道我们住同一个小区。上次见时她才刚刚翻来序言,从贴在书上的便利贴看,她已经读了几十页。因着她读,我又特意去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是“世界观鸟之父”、《塞耳彭博物志》一书作者的传记。我猜测她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这本《吉尔伯特·怀特传》才刚刚出版一个月,非热点书,往往出版社工作人员是第一时间拿到的。

20220214。八卷本《施注苏诗》第一卷。看了下,这套书是2019年新影印出版的,豆瓣图书页面介绍说:“清代宋荦写刻本《施注苏诗》,刊刻极为精美,底本保存极好,是刻本时代刊刻最精、学术价值最高的苏轼诗集。”

20210831。诗人心曲。看书人心中也有诗——我们一道换乘下车,看他在拥挤人潮中轻拍一位大姐的肩头:她左顾右盼不知该往哪边走,他向她指了指不远处的换乘电梯。

20211124。中年是迷人的季节,它不是岁月对青春的无情抛弃,是心智日臻成熟的收获季节。是《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20210705。每个工作日的6点53分,只要我上了这趟车,总能看到他,次数多到很多回都没有拍。他还在读《价值》。生活就是这样啊,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改变,可它确实又在一页又一页的文字中流走了。

张潮的“读书三境”中,中间一句便是“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是的,通过地铁阅读观察,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年岁渐长后,人们常常是带着过去的生命经验去理解书中文字的,字里行间所谓“道理”,有些已经是用自身去体悟过的了,其中滋味和感受,在进入文字之前便已写进身体,再读文字时,就能更多地读出背后的深意来,选择阅读对象时,也更多地有自己的逻辑。

20220325。有趣的“偶然”。小姑娘倚站在车门读《简爱》,车门外的姑娘似乎在读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之一,车门关闭,她们各自投入到一段丰富的人生。

20210724。一个补习归来的中学生。《灿若黎明》,我去看了内容简介,是一个节奏很棒的成长故事,她是一个会选书的姑娘呀。后面抱娃的爸爸好评,握着行李箱拉杆的是妈妈。

20210615。是北京市二十二中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比有些成年人更大,像这样小众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很多人大概都是第一次听说,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塵史侯鲭录》

可能是我的通勤时间相对固定的缘故,我遇到的少年读者并不算多,但他们手中的书常让我暗自惊叹:他们阅读的范围和品位甚至超出很多成年人。拍的多了我很难不想起清代文人张潮的那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无论是出于指定的课外阅读的需要,还是源自自主阅读的选择,他们还处在对整个世界保有充分的好奇的阶段,学海无涯,三观待塑,流量时代的“跟风阅读”似乎并未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体现。

20220216。先是看到了书名,觉得熟悉,确认了一下,是一周前遇到的读《贸易的真相》的乘客,上次他刚开始读第4章,今天读到第9章了。

20210809。是7月14日遇到过的姑娘,同样的车厢连接部,同样的帽子,同样的包书皮。上次她读一本与美国制药企业有关的书,这次也是美国作者的非虚构作品,“译文纪实”系列的《穷忙》。

20210725。早上拍的,等到傍晚再看才发现切口处的“大学章句”字样,应该是《四书章句集注》。看她翻动,几乎每一页都写满注解。这一页她停留了很久很久,几乎一路都在背诵。

20220323。一位头发花白了大姐,读《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一本关于学习科学的理论著作。同样是这位大姐,因为上班时间点相同,又总是在差不多的车厢乘车,我常常能够遇见她。她通常是和一位同事同乘,他们一起聊工作。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她就选择看书。

20220223。一位妈妈,《陪孩子终身成长》。在整理相册照片时才发现,2月8日我也曾遇到过这位女士,当时她在读《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判断依据是同样的衣着。

20220208。说“卷”也好,说努力也好,反正是要学习。一本关于世界各国教育观察的书,《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20210812。添加“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才发现是已经添加过的书,说明之前遇到过有人读,但我完全忘记了。是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

20210901。开学第一天,这位家长可以考教师资格证了,她正对着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双减”之下,必有奇事。

说到教育,“母职驱动”也让女性读者成为“教育阅读”的实践主体。2021年9月1号,开学第一天,我甚至看到一位母亲对着手机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的课文。那是“双减”政策刚刚施行后不久。第二天,我看到一位母亲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家长若隐若现的焦虑化作阅读的努力。相比之下,在那两周后遇到的一位女士显得更为冷静,她选择了一本当时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20210819。今早下雨了,她带了一把粉色雨伞和一个热烈的故事上地铁,是《当尼采哭泣》,恰好我也是看过这个故事的,只不过是不同的版本。

心理学作品的读者当然并不特定是女性,但每当我更多地看到是女性在读《被讨厌的勇气》《当尼采哭泣》,我知道,她们也在通过书中文字进行着对自我的教育。

20211112。她只坐了一站,所以站在了门口。即便只有一站,她仍然打开了这本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豆瓣评分9.4。

20220117。她并不着急上车,因为她要等一个座位,安心看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之《离开的,留下的》。添加地铁书单时发现之前已经遇到过这本书了。

20211201。我预想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但通过正文里的蛛丝马迹找不到它。幸而看到了勒口左上角露出的小小的“刘子”字样,是刘子超!按照作者名找到了,是《午夜降临前抵达》。2020年我读了他的《失落的卫星》,2021年8月,他的又一本书出版了。

20220308。早上下车前拍的,没来得及发。再次浏览相册才发现他读的是《背叛》。拍下这张照片后一周,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位读这本书的女士。

当然,真正好的内容搭配好的传播则是另外一种局面。今年春节过后,我才看完尹烨作特别嘉宾的那期“圆桌派”不久,被他关于基因的解读圈粉,随手去查了他的图书作品并标注了 “想读”,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这本书。好的内容和好的传媒穿透力可见一斑。

如果说带有文学性的作品,乃至多个版本的“羊皮卷”被新媒体平台助推,尚可算是歪打正着,那么,类似“人性的优点全集”“每天学点心理学”“逻辑表达力”这类纸书作品在地铁上的阶段性流行,确实让人看到了泛众流量裹挟下,部分缺乏甄选能力的读者阅读的盲目性——这类书往往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载体,在豆瓣上的读者评分大多较低。纵然开卷有益,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恰当的优质内容,出版业和传媒业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生活在当下,人们很难不被流量影响,这也直接反映到地铁阅读上。有段时间,我接连遇到几位读《遥远的救世主》的乘客,这本书几年前我也曾拍到过,但今年更为集中。直到我的一位同事桌上也出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是短视频平台把多年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翻出来炒,这本2005年出版的书因之重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甚至作者豆豆的另外一部作品《背叛》,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手机镜头里。

当然,在这份不断被拉长的“地铁书单”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时代的洪流化作文字的暗涌流淌在地铁上:我看到信息的主动诉说,也看到阅读者不得其门的随机选择,我看到女性的力量,也看到理性人对当下与未来的探问和假设。

我偏爱长时段细致入微的观察,就如同每年春天我都会在同一株玉兰树前驻足,耐心观察花朵每天绽放的细微变化,经年的地铁阅读观察也使我两点一线的通勤时段更具丰富细腻的质感。转眼间,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手机镜头记录北京地铁上的阅读瞬间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

“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写下她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四年。

7、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我甚至愿意这样说,回避难度阅读的人,你很难指望,虽然难度阅读实在也不能给我们什么。

6、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节,你读小说想读出意思来,起码要一章,否则你都不知道小说写的是什么。散文的计量单位是句子,我们所读到的格言或者金句,大多来自散文。诗歌的计量单位则极其苛刻,是字。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常说,要想真正理解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去读诗,它可以帮助你激活每一个字。

4、小说铺垫的要害是什么?简洁。作者一定要用最少的文字让每一个奇葩各自确立,要不然,铺垫的部分将会成为小说内部巨大的肿瘤,小说将会疼死。简洁是短篇小说的灵魂,也是短篇小说的秘密。

3、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动安装一些网页游戏软件,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

2、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

1、有人说,写小说就要天然,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否则就有人为的痕迹了。我从来都不相信这样的鬼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

13、《夜雨寄北》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压缩了时间。不管曹雪芹喜不喜欢李商隐,我都要说,李商隐是曹雪芹的前生,曹雪芹是李商隐的后世。一个凭诗歌行云,一个借小说布雨。

11、汪曾祺的语言特有一种包浆,这个包浆就是士大夫气,就是文人气。它悠远,淡定,优雅,暧昧。汪曾祺是文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而不是彼岸、革命与真理。12、我给大家来解开《受戒》的美学之谜吧。当汪曾祺描写“释”,也就是佛家弟子的时候,他是往下拉的,他是按照世俗来写的,七荤八素;可是,当汪曾祺果真去描绘世俗生活的时候,他又往上提了,他让世俗生活充满了仙气,飘飘欲仙的,他的精神与趣味在“道”。

10、海明威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喜欢对话,还有另外一个特点,简洁,能省则省。这是海明威的伎俩,读他的短篇小说你是不能一目十行的,他想拖住你。你要是读得太快,你就搞不清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了。

9、阿Q的有效行为微乎其微,少得不能再少了。作为一个小说人物,阿Q的一切都始于心机,一切又都止于心机,他就是一个黑洞,是空的。简言之,他这一辈子其实就是白活了,和没活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啊,阿Q在临死之前是必须要画那个圈的。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枯井,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8、中国现代文学整体上是幼稚的,这个幼稚体现在一个文学逻辑上:只要你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你的所作所为就拥有了天然的正义性和真理性。这是隐藏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的巨大肿瘤,非常遗憾,这个巨大的肿瘤到了中国的当代文学依然没有被切除。

专题: 小说和三国演义   假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