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词语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还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演义》中使用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词语和成语,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加深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常见的词语和成语:

1.草船借箭:指利用对方的疏忽或错误,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2.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再三邀请贤才出山相助。3.割须弃袍:比喻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逃命而不得不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4.七擒七纵:指诸葛亮对孟获的战争策略,通过多次俘虏和释放,最终使对方心服口服。5.空城计: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虚张声势的方法迷惑敌人,使其不敢轻易进攻。6.单刀赴会:形容一个人勇敢地去参加可能有危险的会议或活动。7.桃园结义: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里结为兄弟,象征着深厚的友谊和忠诚。8.赔了夫人又折兵:形容做事情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遭受了损失。

这些词语和成语不仅在《三国演义》中频繁出现,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汉语文化的一部分。阅读《三国演义》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学习到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经典词语(一)

读三国,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赤壁之战时,周瑜向诸葛亮提出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在鲁肃和大雾天帮忙下,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从曹军那“借”到了十万余支箭。事后周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词语

《三国演义》里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关羽、张飞志趣相投,结为兄弟。文中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游窝游戏盒子有真三国无双吗,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盘点《三国演义》里最内卷的三大高端用词

之所以排在第一位,主要是忍不住想吐槽下电视剧《新三国》。本来“十倍于我”这句话在《演义》,就是荀彧给曹操安利徐庶时说了这么一嘴。既抬高了徐庶,又显得自己有器量,还成功引起主子兴趣。不算什么内卷词。但“十倍”这句可算是给《新三国》的编剧抓到宝了,原来中国话还有这么牛的用法啊。一会儿是周瑜说孔明之才胜我十倍,一会儿是司马懿说曹爽之胜我儿十倍,一会儿是王允说董卓宫廷十倍于汉室,等等。成功跻身为新三国电视剧里最高端唬人词汇第一名。好吧,为了学习“十倍体”,我承认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水平,十倍于新版三国。

每日精进之三国演义字、词、成语

矜(jīn、qín、guān),汉字多音字。其读作jīn时,可作三种解释:1、动词指怜悯、怜惜,如矜惜。2、动词指自夸、自大,如骄矜。 3、形容词指骄傲、庄重、拘谨,如矜持;读作qín时,名词指矛柄;读作念guān时,名词通假字,古代通“鳏”。

《三国演义》注音、释词全文

先说关羽。他较简单。关羽不是人,是神。而且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与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往投。这是“忠”的一种新形式。这和后来放走曹操是“义”的一种新形式一样,都是以奇特的方式完成的。大概到了三国时代,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的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难严格电脑无法正常弹出网页游戏,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还要算难能可贵的忠。义,也是像《三国演义》那种时代所需要的。战争那么多,天下那么分崩离析,一个战将势穷力尽,如果既能不死,又不全降或久降,有条件地降敌,是内心所希求的。敌酋不守约,过在敌酋;形势变了(假如刘备死了),只怪条件不同。至于敌酋守约,倒真是意外的,这事本身也就是义。应以“义”报之。不报谁还肯对人讲义呢?岂不以后有条件投降变为不可能了么?这在历史上恐怕是新人新事。既然这种事在关羽身上出了,于是关羽就被神化了。这种道德规范,是封建乱世所需要的,也是封建制度所不得不允许的。不允许,以后降了敌谁肯回来呢?(战国时对降敌极酷,个智。)关羽的典型化、神化,不仅与书本上记载的他的事迹有关,而且,更长是,与他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时有关。一种人物典型之所以成立、稳固、有不只是一部书、一个人的事,而是作者所朔造的东西和广大读者的精神境乔严

(三国演义》用这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后人物曹操。不是说别的人物不够典型或写得不好,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モ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器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去飞、许褚、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干古的将干,无不各极其态。不过这里ロ这三个典型。这三个典型,是中国长篇小说中敢大也敢久的典型,不但读书时跃在你眼前,就是抛开书了,他们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毎部小说是不是都有观点立场,把观点立场隐蔽起来好还是显露出来好?这里都不讨论。只说《三国演义》是有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那么,它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呢?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别有姓刘的起来,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第八十回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刘备)正位续大统”就是这意思。

说话人当他们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者别的什么的时候,都不过是个微小人物奏献一点薄艺,以解决自己和家人生计的一种手段。自然,他们力求说得动人、叫座、赛过别人而又能避免官方的干涉和舆论的非难。不知道自己的一点卑微的欲求和活动,与天下、国家、历史、文化之类的大事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自已正在干一种伟大事业,是把高文典册的内容通俗化了交到略识之无甚至文育的手里。他们的粗俗的语言经过一定发展过程之后,终于取代了那些高文典册里的文章,成为正宗的文学语言,乃至一切文章的语言。关于这,似已在别处说过,姑止。

第三,反过来说,《三国演义》不只把通俗化了的高文典册放在一般人手里,还把一般人看的通俗读物放在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手里,使他们更有兴趣地了解高文典册,使他们发现:那些典重文字竟还可以写成这样奇趣横生的通俗文字,通俗文字还能如此驰骋于神出鬼没想象不到的境界。这就使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宽,文风为之一变,甚至使没有读过陈寿《三国志》这样一部重要史书的人,因为读了《三国演义》,实际上没有什么重大的遗憾。而读过《三国志》的人,又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三国演义》中的豪言壮语(仅以小说为主)(第11—20回)

每日推荐:《三国演义》成语1

专题: 在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