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小说三国演义评论

0

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可以从他的多篇文章中找到,尤其是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句话概括了《三国演义》既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又融入了大量民间传说和作者想象的特点。他赞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发展来吸引读者,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艺术品。

同时,鲁迅也指出了《三国演义》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一些人物性格的描写可能存在过于理想化或脸谱化的倾向,以及部分情节处理上可能显得有些牵强等。但总体而言,鲁迅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之一。

鲁迅的这些观点不仅反映了他对《三国演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参考意见。

刘备的“流涕”自然是一种鳄鱼的眼泪。“势不得已”却是实情。人物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前发展。刘备愈是走向他那既定的目标,就愈要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错误的创作意图一次又一次地将人物推到情理之外,而人物自身的逻辑一次又一次地将人物领回情理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物的理想化恰恰成为形象失败的主因。这种事与愿违的艺术效果其实是对仁君理想的揶揄和嘲弄。刘备形象的虚伪性恰好反映出整个封建伦理观念和虚伪性。

在入川过程的描写中,作者屡次写到刘备“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军事斗争的实际利益之间的冲突。读者看到的是这样一幅荒谬的图画:刘备很不情愿地率领着他的人马向缺乏准备的刘璋集团猛扑过去,并且很快扼住了对方的喉咙。刘璋投降一节,小说更把刘备的虚伪推到了顶点:

刘备入川的意图十分明确,他自然不肯替刘璋去消灭张鲁,所以到夏萌以后,就驻扎下来,“广施恩惠网页游戏账户怎么切换账号,以收民心”,再也不肯前进一步了。刘璋这时也看清了刘备入川的企图,收斩了私通刘备的张松,下令关戍诸将不得再与刘备联系。但为时已晚,刘备找了一个小小的借口,回师西下,攻涪县,拔绵竹,进围成都。一年时间,终于将刘璋集团消灭了。

鲁迅对小说三国演义评论

垂涎三尺而又忸忸溥怩,“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是虚伪到了极点!待到张松献出西川的地图,刘备赶忙向他许诺:“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张松临行时,总算拍板成交,刘备不主动提出袭取西川的意图,却尽量把话题往这封面引。他一会儿叹息自己“未有安迹之所”,一会儿又假惺惺地半推半就:

刘备夺取西川的第一步是拉拢张松。他为此下了很大功夫。先是派赵云远迎,接着是让关羽去热情款待。一向傲慢、看不起文人的关羽,此时也变得彬彬有礼。最后是“玄德领着伏龙、凤雏,亲自来接。”刘备“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并不提起川中之事。”明明是为了西川,却偏偏绝口不谈。刘备一味地谦让。自己难以启齿的话让庞统去讲:

夺取荆襄地区后,刘备窥视着刘璋方面的一举一动。张松赴魏后,“早有人报入荆州。孔明便使人入许都打探消息。”曹操的傲慢使张松十分失望,他转而投靠刘备。益州地主集团的中坚人物张松企图依靠外力推翻刘璋的统治,刘璋恰好也希望刘备去消灭威胁西川的张鲁,就采纳了张松的建议。刘备对沃野千里的西川,早已垂涎三尺,刘璋的邀请真是求之不得的天赐良机。

刘备得孔明之后,大胆地利用刘表集团内部的矛盾。乘赤壁之战以后的形势,推刘表的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利用刘琦在荆州的潜在势力,招抚了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部太守。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第三十八回)

南阳得孔明,赤壁破曹军是刘备集团崛起的历史转折点,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备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孔明为他制定了先取荆襄,后夺西川的战略方针。至此,吞并刘表、刘璋两大集团成为刘备集团的既定战略目标。这时,作者考虑到,如果让刘备一味地赞同这一决策,势必损害刘备的形象,于是,作者连忙煞费苦心地为之遮掩:

作者要塑造一位仁君形象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当作者用仁君的标准去拔高这个原型,用封建的伦理标准对刘备的言行进行“规范化”的时候,他得到只是一个干巴巴、概念化的形象。刘备身处激烈斗争的漩涡之中,但内心感情的流水却是那么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批评击中了要害。当作者企图突出了刘备的虚伪。作品的客观效果走向作者主观愿望的反面,这是作者始料之所不及的。下面,让我们跟踪刘备集团崛起的轨迹,从中摘取若干镜头,以探索小说在刘备形象塑造上的得失成败。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然而,毋庸讳言,小说的主角之一刘备却未能写好。读者同情蜀汉的衰亡,为刘备集团的悲剧结局感到惋惜,却不喜欢刘备这一形象。那么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产生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评价三国:“《三国演义》令人喜读”

教员言道:“关羽去驻守荆州是个错误。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关羽是很傲气的,但他瞧不起黄忠是有原因的。

老刘打输了彝陵之战,是人生败笔。他败退到白帝城,不愿再走了。一是因为长江三峡的水道必须要靠白帝城扼守,白帝城是四川的门户。二是,他身体不行了,也无颜再回成都了。教员提出过,“惨败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教员评价过:“刘备虽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老刘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屡败屡战的一生,值得人尊敬。他从编草鞋为生,到与“万人敌”的关、张结为生死兄弟,到投靠公孙瓒、再到陶谦、袁绍、曹操、刘表,最终逆袭刘璋成功,夺得一片基业。由草根起步,到最后成为三国一方霸主,他的一生确实是一部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奋斗宝典。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区区巴蜀一块割据之地,古往今来的割据势力,如过江之鲫。但是蜀中人民永远歌颂的最伟大英雄只有诸葛丞相。丞相病逝后,百姓要求为其立庙。与一般淫祀或后代追祭的立庙不同,这次民间自下而上倒逼朝廷,在朝廷拒绝后,仍持续近三十年不绝,目的只有一个:要朝廷为丞相立庙。蜀汉政权灭亡后,成都立刻就出现了丞相的庙宇,民间祭祀从未断绝。底层人民对丞相的推崇能跨越朝代与政权的更迭,延绵千年。

丞相的北伐,是已经在调动了巴蜀所有的资源、能量基础上才进行的。在北伐之前,丞相花了7年的时间为蜀汉打造治理基础。他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开发盐铁、冶炼矿采、出口蜀锦……,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为什么丞相能被人民推崇两千年?他到底为人民做了什么?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丞相团结了荆州派、徐州派、益州本土派,对所有派系都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丞相对政敌,从来不下死手。他在北伐中,对李严调粮不力的扯后腿行为,也没有顶格处理。他对所有杖罚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批准,因为只有他的决定、信义、威望,大家才服。所以,丞相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耗死了。司马懿打仗赢不了丞相,聪明地跟丞相拼消耗。因为魏国土地多、粮食多、运粮路线多,而蜀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物流路线的噩梦,根本耗不过魏国。

教员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诸葛丞相的出师表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丞相后来是在用一生来给刘备报恩,殚精竭虑、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其中诸葛亮是教员非常推崇的,也是教员在著作和讲话中常常提到的历史人物之一。教员对一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十分推崇,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这是指诸葛丞相“七擒孟获”的事。虽然,真实历史上,丞相并没有七擒孟获。但丞相对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是很到位的。他一面铁腕镇压反对势力,一面对归附地方减免税收、给予官职等。在平定孟获(其实是个汉人)之乱后,蜀中再无内乱,丞相就放心地北伐去了。

其叙诸葛亮,则以三顾草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其叙*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皓衔璧为一结。这六起六结,概括了《三国演义》主要情节。这六条线是《三国演义》的六大部分。当然,《三国演义》这宏篇巨著,虽头绪繁多,但浑然一体,在枃思完整统一的基础上,情节安排联络交互,参差错落详略得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我们仔细研读。把这些所谓的巧读法录出不过是供人们在阅读时参用。

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别徐庶。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十字歌:孟获。八卦阵图。九伐中原。十舌战群儒。这“十字歌”基本上勾画出主要人物最重要的活动场面。另外,*纶、*宗岗父子在《读三国法》中总结三国有三奇。即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氏父子总结《三国》一书有六起六结。即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为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竹出降为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

当然,仅此一端,罗贯中也在文学史上不巧了。就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后,民间的老百姓和民间艺人仍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对《三国演义》中的某些人物的生平、行事及思想性格发展创造了许多带传奇色彩的唱本和地方戏曲,这些被称为“柴堆三国”。电视剧是目前传播最快、覆盖面最广的艺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这一名著搬上电视屏幕,佳飨广大观众,无疑更为人民群众口碑形成的《三国演义》的传播与普及掀起一个新高潮。《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文学巨制,其结构宏大而布局严谨,头绪纷繁而脉络分明,情节曲折而机趣横生。

“三分”几乎遍及城乡。宋代高承的《事物原记》中还提到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影人戏”(皮影)。在元代,三国故事已非常普及,深入人心。据统计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多达四十多出,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元代的戏剧舞台。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等。在这些基础上,《三国志评话》出现。更进一步,元末明初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就是说,从酝酿到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三国演义》的底本,基本上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明代的《七修类稿》等书提到的作者罗贯中不过是把零缣碎锦织成华服,把遗珠散翠缀成光串而已。

如“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等。《三国演义》之所以传播广泛,源远之流长,是因为它是数百年来人民群众口碑形成。在罗贯中把《三国演义》编纂成书之前,三国的故事就不知流传多久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了三国的一些人物和传说,如《抱扑子》、《神仙传》中关于左慈妖妄的传说。《语林》中关于孙策、曹操、杨修的轶事。后来《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一系列笔记小说不断引伸发展。唐诗中有很多吟咏三国的故事,如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说“三国事”的艺人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历史小说中著名佳作ios三国志单机版游戏排行榜,被称为第一才子书,享名于文坛。《三国演义》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很早就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清代的刻本,日本收藏的更多。《三国演义》先后被翻译到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苏联和欧洲各国苏联著名作家科湟楚克高度评价《三国演义》“是中国一部罗曼司。”鲁迅称《三国演义》“为后来的演义所不及。”多少年来,《三国演义》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仅从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在民间广泛流传,就可看出为妇孺皆知。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那么,胡适等人为什么对《三国演义》及其相关人物会有这样的评价呢?胡适在《答钱玄同书》中表明了内中的原因。胡适说道:“此书于曹孟德,亦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和诸葛亮。无奈中国人早中了朱熹一流人的毒,所以一味痛骂曹操。”在这里,胡适认为中国人痛骂曹操是因为中了朱熹等人的流毒。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在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其理学思想被明清统治者奉为官学,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胡适等人真正要否定的,正是这种腐朽的封建纲常。

三国演义不配所谓的四大名著,就一垃圾书,毒害无数人

钱玄同对于《三国演义》及其人物的评价就更加言辞激烈,他在与胡适的书信中说到:“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帝蜀寇魏之论,原极可笑。”钱玄同指出:“我因为要祛除国人的迂谬心理,所以排斥《三国演义》。

陶弘景还记录了一次诸葛亮出刀。当时平定黔中,路过青石祠,诸葛亮抽刀刺山,刀没入柄,不拔而去——可以想象这画面,诸葛亮骑在马上,身后十万旌旗。正行走间,或是林暗草惊风,或是心中块垒无处宣泄,或是发号施令以石为誓,诸葛亮抽出刀来,一把刺入山中,打马疾驰而去。即便是这刀锋利,看来其武功也可以和关张赵并列,可惜他智慧的光芒太耀眼,只留下一个羽扇纶巾的读书人形象。

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上又说是刘备采金牛山铁铸剑八柄,均长三尺六寸。这个铸造的工匠可能还是蒲元,但这次诸葛亮亲自参与,铸造前占卜方位,铸造时在剑上题词“章武”,铸造完毕之后,刘备赐他一把。另外七把,刘备自用一把,他的三个儿子一人一把,关、张、马、赵一人一把。刘备给诸葛亮赐剑,说明在他心里,诸葛亮绝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也是一身英气,身怀武功的。

专题: 小说最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二   轻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