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各自集团之间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的开篇非常有名,通常以一首诗作为引子,这首诗概括了整部作品的主题和基调,其内容如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盖闻天道好还,朝政不纲,人心思乱。是以群雄并起,各据一方,互相攻伐,或存或亡,或兴或废,皆有定数。今特撰为通俗演义,以告后人。愿观者鉴古知今,勿蹈覆辙。```
这段话不仅简要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朝代的更迭,还预示了《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即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三国演义》不仅吸引读者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跟着《三国演义》学写作,第一回读书笔记:教你如何写开头
l 家境虽贫,却出身高贵。为突显人物正统形象,作者还人为在他家门前,种有一棵大如车盖的大桑树,会看相的人见此树,就说:此家必出贵人。而刘备自小与小伙伴做游戏,就能说出“我为天下,当乘此车盖”的话语,可见其自小有大志。
三国群雄传7单机游戏快猴《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三国演义小说开始方式
另外,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还经过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比较著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大部分修改得比以前好,但也有改得比以前差了的,详见裴效维二O一三年六月修订《三国演义》的前言。
给孩子讲名著之《三国演义》 开篇
到了汉代,把人才选拔列为了制度,就是察举制,由地方官考察,并向上举荐人才。不仅看重学识,也看重品德。比如一个青年,在家乡德行很优秀,被公认为非常孝敬父母长辈,那这一年地方官就会向上级推荐他为国家服务,这叫做“举孝廉入仕”。还有好多的名号和举荐的标准,这里就不详细介绍这个制度了。可以看出,相对于秦以前的几类选拔方法,察举制是一个可大范围、标准化执行,而且相对较为公平、公开而全面的人才选拔制度。汉帝国的强大,察举制功不可没。
接下来,春秋到战国,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仅从现有的王侯将相家族中选择人才已经远远不够。一些才华横溢,却出身较为低微的人开始凭着能力走上权力的舞台,并且左右天下大势。但选拔的方式没有固定标准,通过别人介绍说此人有才,或君王通过“面试”发现此人有才。这种方式只能用来选拔国家大事方针的策划人才,而国家的竞争和发展,需要大量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动嘴皮子的谋士。随后,有些国家开始以能力,而不是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其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做的最为彻底,毫无贵族背景的普通士兵也能靠拼命杀敌或努力种田获得爵位和田产,甚至当上军事统帅。所以秦国获得了战国乱世的最终胜利。
春秋之前,人才没有选拔,完全是靠出身。你的祖父是什么地位,你的父亲是什么地位,决定了你的地位。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够突破自己的身份,从一个草民变成贵族。这样公平么?对,很不公平,而且很容易让出身高贵的草包饭桶掌握权力。
三国演义开篇先介绍了三国以前的大概历史,从周开始,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后,楚汉分争,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经历两汉,最后一个皇帝,天下渐渐分为三国。“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意思是导致汉末大乱以至献帝时天下三分的原因,其实是从汉桓帝和汉灵帝时便开始了。
儿子睡前喜欢听故事,最开始给他讲一些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等大一些后,讲成语故事、古典名著。可是专为孩子编写的那种名著读本,都精简的太多,只能做到让他了解大概主要人物的程度。我试着照着原著给孩子讲,虽然我这个爸爸能力有限,也没有语言专业背景,但对于一个7、8岁的儿童来说,还是能从我这里有所收获。
《三国演义》为什么用一首词开篇?
楚汉之争的故事背景其实和长江关系不大,但拿来描述三国却再贴切不过——这条东去不回的江水,正是三国英雄们短暂辉煌与人生归寂的隐喻。所以,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即便不是为三国写的,但长江的意象、英雄的宿 命 论调都无缝契合到《三国演义》里。
这首词里,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和三国有关的时代信息。很多话你拿去讲其他时代也不是不可以,“前人田地后人收”,这个现象太普遍了。也就是“北邙”两个字,如果熟悉诗歌史的传统,你会想到曹植,进而想到三国。因为咏北邙的诗虽然很多,但就是曹植这首出名,后世有好诗,大概也在曹植的笼罩之下。
所以,《西江月》中的“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其实就是在说历史上留下了几行大人物的名字,而北邙山上则躺着无数荒坟。这场龙争虎斗,不论多么轰烈,不过是后人踩在前人“田地”上,回顾“前人田地后人收”这一景象罢了。三国的英雄们争得昏天暗地,到头来却是司马家“坐收渔翁之利”。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提及《三国演义》,基本是家喻户晓,人们对这本古典小说的艺术造诣无不赞叹。其实,《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原作小说(题名不详)的毛修版本,经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加工,继而成为现在通行版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
精读细品《三国演义》之开篇词
三国时期开始于曹丕篡汉称帝的公元220年,结束于吴国灭亡的公元280年。《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之所以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是因为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国本,令诸侯并起,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同时也引出了书中的重要人物,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三国演义》既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也是一部智囊全集,还被很多人当做兵书来研读。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吴国灭亡的97年时间里,群雄并起,各路豪杰、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谋士等纷纷粉墨登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等兵法、谋略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它被当作兵书和智囊全集来用也并不为过。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他们的阴险本质。通过魏、蜀、吴三国纷争的生动描写,把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历史演变的状况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但由于《三国演义》中封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所以它起的作用也是复杂的。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然而,《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影响。同时,在运用夸张想象手法时,有时有些过分。夸刘备如何如何像兄长,如何如何宽厚待人,让人觉得有点假;夸诸葛亮怎么怎么足智多谋,怎么怎么聪颖过人,让人以为他都成妖精了。
在双方备战阶段,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惯水中作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几番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派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因此,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催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于周瑜。作者不仅善于写紧张的战斗,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塑赋诗等,就是这样的闲来之笔。
ipad air2玩网页游戏《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上)
这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历史传奇类,二是神魔志怪类,三是世俗风情类。尤其是世情类,只是形式上还保留着章回,在内容上已与说话分道扬镳。以《金瓶梅》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小说已从古典的故事情节模式,向近现代的人物小说转变。其故事情节淡化到无法再“说话”。
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以民间长期流传的长篇话本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两大长篇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历史上的依据,但是因虚构的成分的多少而分成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这也是民间话本向案头小说转变的开始。
专题: 萌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中 写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成为曹操的小说
下一篇和三国演义相似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