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原著有几本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并没有以“本”来计算版本数量,而是通常以卷或回为单位。《三国演义》全书共分为120回。不同的出版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分册方式,但故事内容和回目是基本一致的。例如,有的版本可能将120回分成若干册出版,但这并不改变其作为单一作品的本质。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罗贯中早年曾为乡里舍人。后浪迹天下,遍游山川湖海。晚年归居乡里,专心著述。他与施耐庵并称“施罗”。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三国演义小说原著有几本

《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统一全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我有三套《三国演义》网页策略游戏设计案例论文,版本很一般,却保留着我心中许多美好回忆

第一次读三国是在初中一年级,我们那时候上晚自*,借宿在同学家里。我的同学借了一本旧三国。我俩就在用豆油点的小灯下,我读给他听。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吧。那时候,那本旧三国,就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这个绣像本。

对不起,是我推荐晚了……

更重要的是,漫画的改编完全是基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著,从人物塑造到故事情节,编者都力求还原和真实,不做私人解读。从《桃园结义》一直讲到《三国归晋》,读完就能了解全部的书本内容,对于初读的孩子特别适合。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陈寿,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三国时代结束进入晋朝以后,他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二、开《三国志演义》系统批评之先河。纵观三国版本,最早公开标榜“批评”的是余象斗本。此前的嘉靖本,虽也有小字夹注,对正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而余象斗的“批评”,也不过相当于眉批,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多就事论事,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文字比较简略。到了李卓吾评本,则不仅有眉批,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总计字数多达数万,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旅日韩侨、日本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11)]一文中指出:嘉靖本与建安本“两者内容上的差异,除了建安本中出现了嘉靖本所完全没有的关索的故事以外,都是很细小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无二致,文辞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说两者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最为恰当”。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异本呢?金先生的解释是:“最大的原因在于明代早期这种书籍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布的。”盖嘉靖本所附弘治七年(1494)庸愚于序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眷录。”所附嘉靖元年修髯子序曰:“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似乎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此前只有抄本供人阅读。于是,金先生据此印证,嘉靖本与建安本间文字内容上的差异,不过是在抄本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失误而己。

余象斗本封面题“谨依古板”云云,虽是宣传性的广告语,但据前所论,亦不可武断地以为纯属虚张声势的诳文妄言。至于所“依”之“板”“古”到何种程度,是依照嘉靖元年本而又有所加工改造呢,还是那“古板”本来就先于嘉靖元年本呢?以及究竟哪些才是罗贯中原作中的文字?诸如此类的迷离是非,尚需精审细辨。

不过,虽然刻印精美、向受推崇的嘉靖本所潜藏的舛错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建安本却委实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可厘正嘉靖本谬误的善本。客观地说,倒是它更不正确,更需要细心推敲。不妨仍以该系统中余象斗本为代表,举例如下: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人称。余本多直呼关羽其名,逢曹操却敬称“曹公”;嘉靖本则称关羽作“关公”、“关某”,而径呼曹操之名,其间的感情色彩不言而喻。嘉靖本作“骨肉”、“女婿”、“农夫”,余本则作“血脉”、“女夫”、“田夫”,一派市井田间的口吻。嘉靖本写吕布使者见袁术称“明上”,下有小字注曰:“当时袁术僭号,故称明上”;余本则作“明公”。若出于嘉靖本,岂能无视小字注的提示!

正文所引诗赋论赞等文字不尽相同。余本多处引录“静轩诗”与希明尉子诗等。按,静轩,姓周,名礼,字德恭,号静轩,浙江余杭人。明弘治十年(1498)曾进所著《续编纲目发明》,另著有《通鉴外纪论断》等[⑨]。嘉靖本则无静轩等人诗,却有明人尹直(1428—1511)的赞词。可见,二者都经过后人加工整理,皆非罗贯中原作初始之面目。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三国游戏策略手游单机版,最新纪念版增加系列插图

当代著名画家、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陈全胜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为人文社的《三国演义》创作插图的历程。那是1984年, 陈全胜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寄来的约稿信,从此便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行军床的小屋里开始了《三国演义》插图的创作。他从文物上捕捉时代感,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线刻、汉代画像石,最终以工笔重彩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周绚隆曾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3年,长期负责人文社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他认为,把《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文学文本来读,在整个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如爱民思想,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第二,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普及主要靠历史演义、历史小说,阅读《三国演义》是知识的获取;第三,《三国演义》会提升我们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第四,从青少年阅读来说,准确掌握《三国演义》中浅近的文言文语词,对孩子学*语言、提高古汉语的能力非常重要。

馆内现存151册!文旅君带你了解《三国志》的原典魅力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

许昌三国专题文献馆现存《三国志》151册,有平装精装之分,有汉英对照版、插图本、裴松之注解版、纪连海评点版、杨明译注、栗平夫、武彰译版、线装白话本等10多个版本,分别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岳麓书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现代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黄山书社等22家知名出版单位33次再版。

关于《三国演义》你不得不知道的干货——全书简介

本书从黄巾起义讲起,到董卓以护驾为名携天子把持朝政,曹操刺杀不成反口献刀逃出城,在逃亡过程中,借住故人吕伯奢家中,因疑心杀其一家,也留下了“宁教我付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言。十八路诸侯围剿董卓,却因吕布勇武在虎牢关下久攻不得,也留下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司徒王允以貂蝉为棋,离间董卓吕布,诱吕布杀董卓。董卓死后,群雄割据,曹操与袁绍开启战争,通过官渡之战,彻底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奠定魏国根基。刘备携关羽张飞颠沛流离,寄居多人之下,在诸葛亮的规划辅佐下得荆益之地,立国蜀汉。孙权靠着长江天险,闷头发展,在统一江东,立国东吴。

专题: 三国演义1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吗   三国演义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