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在这部小说中,司马昭是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晋朝的奠基人之一,其父为司马懿,兄长为司马师。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昭的形象主要围绕着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展开。
1.政治智慧:司马昭在父亲司马懿去世后,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实际权力。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比如通过控制皇帝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同时对外展示忠诚于曹魏的姿态,以此来减少内部的反对声音。
2.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最著名的事迹是他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诸葛诞原是魏国的大将,后来因不满司马家族的专权而起兵反抗。司马昭亲自率军征讨,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族的地位。
3.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司马昭被描绘成一个既有野心又不失谋略的人物。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同时也非常谨慎,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局中保持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相比,司马昭更加直接和果断,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4.历史影响: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许多情节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在历史上,司马昭确实对晋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265年迫使魏元帝曹奂禅位给其子司马炎,从而结束了曹魏的统治,开启了晋朝的新篇章。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昭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既有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手腕,也有作为军事将领的勇气和才能。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历史有轮回,其道好还,春秋时期,晋国的赵魏韩三家臣瓜分了晋国。汉末的魏蜀吴三国又亡于司马炎的晋朝,难道是巧合?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昭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同。早年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曹操万万没有想到,当年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会是这番场景三国演义小说司马昭
王夫之:①司马昭、郭威虽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夺者也。②使司马昭杀贾充以谢天下,天下其可谢,而天其弗亟绝之邪?己谋逆而人成之,事成而恶其人,心之不昧者也。
罗贯中:①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②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五,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皇帝,谥号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三国归于晋
钟会率领魏军大举攻蜀,姜维写奏章禀告后主刘神小米 电视盒子 游戏手柄,请求派张翼领兵守阳安关,廖化领兵守阴平桥头,因为这两个地方一失守,汉中就保不住了。但是刘禅听信黄皓的谗言,去问巫求神。神巫的答复是魏兵不战自退。于是,刘禅十分高兴,根本不听姜维的忠告,每天只在宫中花天酒地。
当时蜀国后主刘神(阿斗)只知道饮酒作乐,信任宦官黄皓,整天醉生梦死,根本不理国事,全赖姜维、廖化、张翼等几位将军在忠心耿耿地支撑危局。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但都没有成功,与邓艾率领的魏军在渭南对峙,互有胜负。邓艾派人带了金珠宝贝悄悄进人成都去贿赂黄皓,散布流言,说姜维要投奔魏国。黄皓奏告刘禅,派人宣召姜维连夜回朝。姜维正在渭南与邓艾交战,连连获胜,谁知忽然被宣召回朝,只得退兵。
司马昭自封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出门有三千铁甲军护卫,一切国家大事都由他在丞相府里独断独行。皇帝在他眼里,只比死人多出一口气。曹髦有怨言,司马昭知道后就怒气冲冲地来到宫内,将曹髦狠狠地臭骂了一通。他出宫后,决定一不作,二不休,叫心腹贾充带兵去将曹髦杀死,另立曹奂为皇帝。
专题: 着小说三国演义 看小说三国演义 评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重生抄写三国演义的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卡小说全集